賴塔傑書(?——1697年),那穆都魯氏,皇太極時委署前鋒侍衛。遼寧人,清康熙初、中期將領,八旗正白旗督統,廣州將軍、杭州將軍,平定三藩之亂建功;又名賴塔、努爾哈赤子、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孫,康熙族兄(堂哥),世襲滿清康親王爺。
•;順治元年(1644年),敗李自成於一片石,追至安肅、慶都。授巴牙喇甲喇章京。•;與多鐸共同掃蕩河南、陝西至南京、浙江,華北、華中大順軍及南明軍(另令責成洪承疇及吳三桂掃蕩華南各省南明軍)。
•;事隔三十年,康熙即位,1673年三藩初亂,康熙急自滿州調派正白旗督統、康親王賴塔為廣州將軍。•;在廣州康親王與天地會陳永華聯絡,偵知鄭經即將派兵登陸,讬函與永華轉予鄭經:曉諭不可聯合吳三桂,朝廷願予鄭經談判。•;1674年,賴塔改授杭州將軍,以康親王之名義,統兵二十萬與耿精忠二十萬兵、鄭經十五萬兵形成三方對峙,開始政治談判,是為影響三藩之亂戰局極大之杭州談判。•;1676年,在鄭經與耿精忠於浙中山區蜈蚣嶺大戰方酣時,賴塔領兵即時助鄭經,戰勝耿部;此起耿、鄭混戰。•;1678年,康親王請康熙蒞臨江西、湖南前線視察,清軍士氣大振。•;耿精忠、尚之信先後歸順朝廷,賴塔收服三藩之二藩,平定東線戰事,建立大功。•;1681年,賴塔自廣西入雲南,與漢軍八旗將領蔡毓榮、彰泰、趙良棟將軍,攻占昆明,平定三藩之亂。
•;平定三藩,賴塔兵權已被康熙收迴,康熙令賴塔改以康親王爺之尊,曉諭鄭經降清。•;康親王以“曆數年平叛,師老需休養,不宜再戰”說帖稟上,留於廣州;康熙改派閩浙總督姚啟聖接替賴塔續予鄭經接洽。•;陳永華逝,婿鄭克臧遭逆弑,台政局遽變,鄭克塽繼位,姚啟聖薦鷹派施琅統籌大局。
•;平定三藩,鳥盡弓藏,鑒於平西王吳三桂擁兵為亂,康熙確立“王爺不領兵”原則,要求賴塔裁撤軍隊。•;明末清初1640年代起,清軍屠川,且至三藩之亂,連年兵連禍結,川蜀十室九空,空留沃壤肥田,無人開墾。•;清兵平三藩,多募集來人(今名客家人)為兵勇,1681年起天下初定,需裁減兵員,又有天地會成員居間慫恿起事,廣府人(廣州府、粵西居民),與粵東來人屢有衝突,朝廷關注情勢。•;康親王上奏議:遣來人入川、蜀開墾,康熙準議,來人得田,粵人得安,朝廷得治,皆大歡喜;北京鄧姓大老先人,即為此時移民巴蜀。•;今廣州仍有康王路,為廣東人民感念賴塔傑書之妙議,造福人民。
•;順治元年(1644年),敗李自成於一片石,追至安肅、慶都。授巴牙喇甲喇章京。•;與多鐸共同掃蕩河南、陝西至南京、浙江,華北、華中大順軍及南明軍(另令責成洪承疇及吳三桂掃蕩華南各省南明軍)。
•;事隔三十年,康熙即位,1673年三藩初亂,康熙急自滿州調派正白旗督統、康親王賴塔為廣州將軍。•;在廣州康親王與天地會陳永華聯絡,偵知鄭經即將派兵登陸,讬函與永華轉予鄭經:曉諭不可聯合吳三桂,朝廷願予鄭經談判。•;1674年,賴塔改授杭州將軍,以康親王之名義,統兵二十萬與耿精忠二十萬兵、鄭經十五萬兵形成三方對峙,開始政治談判,是為影響三藩之亂戰局極大之杭州談判。•;1676年,在鄭經與耿精忠於浙中山區蜈蚣嶺大戰方酣時,賴塔領兵即時助鄭經,戰勝耿部;此起耿、鄭混戰。•;1678年,康親王請康熙蒞臨江西、湖南前線視察,清軍士氣大振。•;耿精忠、尚之信先後歸順朝廷,賴塔收服三藩之二藩,平定東線戰事,建立大功。•;1681年,賴塔自廣西入雲南,與漢軍八旗將領蔡毓榮、彰泰、趙良棟將軍,攻占昆明,平定三藩之亂。
•;平定三藩,賴塔兵權已被康熙收迴,康熙令賴塔改以康親王爺之尊,曉諭鄭經降清。•;康親王以“曆數年平叛,師老需休養,不宜再戰”說帖稟上,留於廣州;康熙改派閩浙總督姚啟聖接替賴塔續予鄭經接洽。•;陳永華逝,婿鄭克臧遭逆弑,台政局遽變,鄭克塽繼位,姚啟聖薦鷹派施琅統籌大局。
•;平定三藩,鳥盡弓藏,鑒於平西王吳三桂擁兵為亂,康熙確立“王爺不領兵”原則,要求賴塔裁撤軍隊。•;明末清初1640年代起,清軍屠川,且至三藩之亂,連年兵連禍結,川蜀十室九空,空留沃壤肥田,無人開墾。•;清兵平三藩,多募集來人(今名客家人)為兵勇,1681年起天下初定,需裁減兵員,又有天地會成員居間慫恿起事,廣府人(廣州府、粵西居民),與粵東來人屢有衝突,朝廷關注情勢。•;康親王上奏議:遣來人入川、蜀開墾,康熙準議,來人得田,粵人得安,朝廷得治,皆大歡喜;北京鄧姓大老先人,即為此時移民巴蜀。•;今廣州仍有康王路,為廣東人民感念賴塔傑書之妙議,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