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賜履(1635-1709),清代大臣、學者。字敬修,一字青嶽。孝感人。別號愚齋,現孝感市閔集鄉人,世籍南昌。
明洪武中,有熊邦顯者,以熊為楚姓,江漢鄖鄂間乃祖宗故壤,遂占籍孝感,是為熊氏遷楚之始祖。孝感,本名孝昌,故學者亦有稱賜履為“孝昌先生”者。順治十五年進士,選為庶吉士,任職檢討,遷任國子監司業,進弘文院侍讀,以直言論事著稱於時。康熙初,他疏陳時弊,為權臣鼇拜所忌。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書院侍讀學士,又上書論政,指出政有積習,國存隱憂,又為敖拜所忌。九年,升為國史院學士,改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經筵講官。十四年,清聖祖嘉稱他的才幹,遷官內閣學士,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十五年,他因票擬(內閣接到奏章後,用小票寫所擬批答,再由皇帝朱筆批出)有誤而圖隱瞞,被免官,寄居江寧。二十七年複起為禮部尚書,奉命往江南審訊疑獄後,調吏部。適值河督蘄輔請求豁免近河民田額賦,他奉命前往核實,奏免了高郵、山陰等三十縣三千七百多頃的額賦。三十八年,任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四任會試正考官,並任修撰《聖訓》、《平定朔漠方略》、《實錄》、《方略》、《明史》的總裁官。四十二年,辭去朝政機務,留京師充任顧問。卒年七十五,贈太子太保,諡文端。治程朱理學,主張“默識篤行”,曾建議“非《六經》、《語》、《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以加強思想統治。著有《經義齋集》十八卷、《閑道錄》三卷、《學統》五十六卷、《學辨》、《學規》、《學餘》、《下學堂劄記》三卷、《澡修堂集》十六卷傳於世。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戶。賜履之父祚延,字祈公,明朝生員,後主連奇書院講席。及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組織團練以資守禦。崇禎十六年,農民軍勢力大炙,祚延死之。其事載於《湖廣通誌》和《大清一統誌》。
熊賜履生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難,賜履剛滿8歲,其母李如柏博通經史,堅貞不屈,使熊氏遺孤得以保全。《湖廣通誌》載:“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嫻書史,即知以禮律身。及筓歸熊,以孝敬聞。值流寇起,土豪藉讎生亂,熊闔門遇害。氏抱幼子,匿荊棘中,母族擁以去。豪亦素聞其賢,不複追。長子適詣蒙師,均免於難,即大學士賜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長藿,手自經營,嚐並日以食。而課子最嚴,日就外傅,夜共一燈,懈即撻而數之。母織子讀,聲常達旦。熊賜履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授庶吉士。順治十六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年,補弘文院侍讀。六年,熊賜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學著作《閑道錄》。是年,熊賜履進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萬言疏》。該疏對清朝時政、特別是四大輔臣推行的種種政策提出尖銳批評,明確提出:治亂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強儒學修養,以程朱理學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對熊賜履刮目相看。七年,授秘書院侍讀學士。八年,康熙帝清除鼇拜集團,此後,熊賜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九年,擢國史院學士。旋複內閣,另設翰林院,熊賜履為掌院學士。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撤藩,熊賜履對此不以為然,告誡康熙帝:“國家方太平,以無事為福,道在休養綏定而已。今無故徙數十萬安居樂業之眾,移置窮荒不毛之墟,倉促逼迫,勢逐刑驅,未有不生懟怨,眾怒不可激。一夫稱亂,所至瓦解,前事如此,可勿戒與”。
熊賜履關於撤藩必反的估計是正確的。“三藩之亂”爆發後,熊賜履積極協助清廷平定叛亂,曾代擬《宣諭雲貴等處官民敕》。十四年,康熙帝以熊賜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學士。然而,次年熊賜履即以嚼簽案罷歸。熊賜履之罷官,正值三藩之亂,時“楚氛未靖”。熊賜履乃遷居江寧城北之蓮花橋,後又移居溪西之清涼台。此後十餘年,熊賜履“屙臥荒江,罕與世接”?,“十年來未嚐離清涼一步”。寓居江寧期間,以其昔日為官清廉,家無積蓄,故熊賜履生活十分艱難,“和蕨羹,啖蝦菜”,“寒素自持,與儒生等”。嚐對徐乾學說:“仆近狀無可為知己道者。昨年薄田無收,老弱數十口並枵腹僵臥,無以異於溝中瘠。目前青黃不接,數米而炊,雜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然在這種艱苦的生活中,熊賜履仍潛心於理學研究。自稱:“仆在江寧八年矣。六代煙雲,了無所得,惟收拾遺書數萬卷,日夕翻閱不暇。又此間士習浮靡,春花秋月,常在歌船舞榭間,仆不能與之征逐,惟獨坐江樓而已”《學統》、《下學堂劄記》、《樸園邇語》等著作均在江寧完成,可以說,熊賜履的基本學術體係形成於江寧隱居時期。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以禮部尚書起熊賜履於家,旋因母喪,南歸。二十九年複授禮部尚書,三十年入都,三十一年調吏部尚書,三十八年授東閣大學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總裁官。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剛滿68歲不久的熊賜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師以備顧問。四十五年迴到江寧。四十八年八月卒,諡“文端”。
熊賜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典順天鄉試,遷國子監司業,進弘文院侍讀。康熙六年,聖祖詔求直言。時輔臣鼇拜專政,賜履上疏幾萬言,略謂:“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於官徵,雜項浮於正額。一旦水旱頻仍,蠲豁則吏收其實而民受其名,賑濟則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然非獨守令之過也,上之有監司,又上之有督撫。朝廷方責守令以廉,而上官實縱之以貪;方授守令以養民之職,而上官實課以厲民之行。故督撫廉則監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撫貪則監司貪,守令亦不得不貪。此又理勢之必然者也。伏乞甄別督撫,以民生苦樂為守令之賢否,以守令貪廉為督撫之優劣。督撫得人,守令亦得人矣。雖然,內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則在朝廷。其大者尤在立綱陳紀、用人行政之間。今朝廷之可議者不止一端,擇其重且大者言之:一曰,政事極其紛更,而國體因之日傷也。國家章程法度,不聞略加整頓,而急功喜事之人又從而意為更變,但知趨目前尺寸之利以便其私,而不知無窮之患已潛滋暗伏於其中。乞敕議政王等詳議製度,參酌古今,勒為會典,則上有道揆、下有法守矣。一曰,職業極其隳窳,而士氣因之日靡也。部院臣工大率緘默瞻顧,外讬老成慎重之名,內懷持祿養身之念。憂憤者謂之疏狂,任事者目為躁競,廉靜者斥為矯激,端方者詆為迂腐。間有讀書窮理之士,則群指為道學,誹笑詆排,欲禁錮其終身而後已。乞申飭滿、漢諸臣,虛衷酌理,實心任事,化情麵為肝膽,轉推諉為擔當。漢官勿阿附滿官,堂官勿偏任司員。宰執盡心獻納,勿以唯諾為休容,台諫極力糾繩,勿以鉗結為將順,則職業修舉,官箴日肅而士氣日奮矣。一曰,學校極其廢弛,而文教因之日衰也。今庠序之教缺焉不講,師道不立,經訓不明。士子惟揣摩舉業,為弋科名掇富貴之具,不知讀書講學、求聖賢理道之歸。高明者或泛濫於百家,沉淪於二氏,斯道淪晦,未有甚於此時者也。乞責成學院、學道,統率士子,講明正學,特簡儒臣使司成均,則道術以明,教化大行,人才日出矣。一曰,風俗極其僣濫,而禮製因之日壞也。今一裘而費中人之產,一宴而糜終歲之糧,輿隸被貴介之服,倡優擬命婦之飾,習為固然。夫風俗奢、禮製壞,為饑寒之本原,盜賊、訟獄、兇荒所由起也。乞明詔內外臣民,一以儉約為尚,自王公以及士庶,凡宮室、車馬、衣服,規定經製,不許逾越,則貪風自息、民俗漸醇矣。雖然,猶非本計也。根本切要,端在皇上。皇上生長深宮,春秋方富,正宜慎選左右,輔導聖躬,薰陶德性,優以保衡之任,隆以師傅之禮;又妙選天下英俊,使之陪侍法從,朝夕獻納。毋徒事講幄之虛文,毋徒應經筵之故事,毋以寒暑有輟,毋以晨夕有間。於是考諸六經之文,監於曆代之跡,實體諸身心,以為敷政出治之本。若夫左右近習,必端其選,綴衣虎賁,亦擇其人。佞幸不置於前,聲色不禦於側。非聖之書不讀,無益之事不為。內而深宮燕閑之間,外而大廷廣眾之地,微而起居言動之恆,凡所以維持此身者無不備,防閑此心者無不周,主德清明,君身強固。由是直接二帝三王之心法,目足措斯世於唐、虞、三代之盛,又何吏治之不清,民生之不遂哉?”疏入,鼇拜惡之,請治以妄言罪,上勿許。七年,遷秘書院侍讀學士。疏言:“朝政積習未除,國計隱憂可慮。年來災異頻仍,饑荒疊見,正宵旰憂勤、徹懸減膳之日,講學勤政,在今日最為切要。乞時禦便殿,接見群臣,講求政治,行之以誠,持之以敬,庶幾轉咎徵為休徵。”疏入,鼇拜傳旨詰問積習、隱憂實事,以所陳無據,妄奏沽名,下吏議,鐫二秩,上原之。八年,鼇拜敗,命康親王傑書等鞫治,以鼇拜銜賜履,意圖傾害,為罪狀之一。方鼇拜輔政擅威福,大臣稍與異同,立加誅戮。賜履以詞臣論事侃侃無所避,用是著直聲。上即位後,未舉經筵,賜履特具疏請之,並請設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賜履疏諫,乃寢,且嘉其直。九年,擢國史院學士。未幾,複內閣,設翰林院,更以為掌院學士。舉經筵,以賜履為講官,日進講弘德殿。賜履上陳道德,下達民隱,上每虛己以聽。十四年,諭獎其才能清慎,遷內閣學士,尋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十五年,陝西總督哈占疏報獲盜,開複疏防官,下內閣,賜履誤票三法司核擬。既,檢舉,得旨免究。賜履改草簽,欲諉咎同官杜立德,又取原草簽嚼而毀之,立德以語索額圖。事上聞,吏部議賜履票擬錯誤,欲諉咎同官杜立德,改寫草簽,複私取嚼毀,失大臣體,坐奪官。歸,僑居江寧。二十三年,上南巡,賜履迎謁,召入對,禦書經義齋榜以賜。二十七年,起禮部尚書。未幾,以母憂去。二十八年,上複南巡,賞賚有加。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經筵。命往江南讞獄,調吏部。會河督靳輔請豁近河所占民田額賦,命賜履會勘。奏免高郵、山陽等州縣額賦三千七百二十八頃有奇。三十四年,弟編修賜瓚以奏對欺飾下獄,禦史龔翔麟遂劾吏部銓除州縣以意高下,賜履偽學欺罔,乞嚴譴。下都察院議,賜履與尚書庫勒納,侍郎趙士麟、彭孫遹當降官,上不問,賜瓚亦獲赦。三十八年,授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預修聖訓、實錄、方略、明史,並充總裁官。典會試者五。以年老累疏乞休。四十二年,溫旨許解機務,仍食俸,留京備顧問。四十五年,乞歸江寧。比行,召入講論累日。賜履因奏巡幸所至,官民供張煩費,惟上留意,上頷之,給傳遣官護歸。四十六年,上閱河,幸江寧,召見慰問,賜禦用冠服。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禮部遣官視喪,賜賻金千兩,贈太子太保,諡文端。五十一年,上追念賜履,知其貧,迭命江寧織造周恤其家,諭吏部召其二子誌契、誌夔詣京師,皆尚幼,複諭賜履僚屬門生醵金佽之。 賜履論學,以默識篤行為旨,其言曰:“聖賢之道,不外乎庸,庸乃所以為神也。”著閑道錄,嚐進上,命備省覽。雍正間,祀賢良祠。
明洪武中,有熊邦顯者,以熊為楚姓,江漢鄖鄂間乃祖宗故壤,遂占籍孝感,是為熊氏遷楚之始祖。孝感,本名孝昌,故學者亦有稱賜履為“孝昌先生”者。順治十五年進士,選為庶吉士,任職檢討,遷任國子監司業,進弘文院侍讀,以直言論事著稱於時。康熙初,他疏陳時弊,為權臣鼇拜所忌。康熙七年(1668年),任秘書院侍讀學士,又上書論政,指出政有積習,國存隱憂,又為敖拜所忌。九年,升為國史院學士,改任翰林院掌院學士、經筵講官。十四年,清聖祖嘉稱他的才幹,遷官內閣學士,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十五年,他因票擬(內閣接到奏章後,用小票寫所擬批答,再由皇帝朱筆批出)有誤而圖隱瞞,被免官,寄居江寧。二十七年複起為禮部尚書,奉命往江南審訊疑獄後,調吏部。適值河督蘄輔請求豁免近河民田額賦,他奉命前往核實,奏免了高郵、山陰等三十縣三千七百多頃的額賦。三十八年,任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曾四任會試正考官,並任修撰《聖訓》、《平定朔漠方略》、《實錄》、《方略》、《明史》的總裁官。四十二年,辭去朝政機務,留京師充任顧問。卒年七十五,贈太子太保,諡文端。治程朱理學,主張“默識篤行”,曾建議“非《六經》、《語》、《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以加強思想統治。著有《經義齋集》十八卷、《閑道錄》三卷、《學統》五十六卷、《學辨》、《學規》、《學餘》、《下學堂劄記》三卷、《澡修堂集》十六卷傳於世。孝感熊氏,乃地方大戶。賜履之父祚延,字祈公,明朝生員,後主連奇書院講席。及明末農民戰爭爆發,組織團練以資守禦。崇禎十六年,農民軍勢力大炙,祚延死之。其事載於《湖廣通誌》和《大清一統誌》。
熊賜履生於明崇禎八年(1635年)十一月初五日,其父遇難,賜履剛滿8歲,其母李如柏博通經史,堅貞不屈,使熊氏遺孤得以保全。《湖廣通誌》載:“熊祚延妻李氏,孝感人。少嫻書史,即知以禮律身。及筓歸熊,以孝敬聞。值流寇起,土豪藉讎生亂,熊闔門遇害。氏抱幼子,匿荊棘中,母族擁以去。豪亦素聞其賢,不複追。長子適詣蒙師,均免於難,即大學士賜履也。氏痛不欲生,念夫亡子幼,忍死存孤,木棉長藿,手自經營,嚐並日以食。而課子最嚴,日就外傅,夜共一燈,懈即撻而數之。母織子讀,聲常達旦。熊賜履於順治十五年(1658年)中進士,授庶吉士。順治十六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年,補弘文院侍讀。六年,熊賜履完成了自己第一部重要的理學著作《閑道錄》。是年,熊賜履進呈在清初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萬言疏》。該疏對清朝時政、特別是四大輔臣推行的種種政策提出尖銳批評,明確提出:治亂本原之地,“亦在乎朝廷而已”。要求少年皇帝加強儒學修養,以程朱理學為清廷“敷政出治之本”。正是這道奏疏,使康熙皇帝對熊賜履刮目相看。七年,授秘書院侍讀學士。八年,康熙帝清除鼇拜集團,此後,熊賜履政治地位迅速上升。九年,擢國史院學士。旋複內閣,另設翰林院,熊賜履為掌院學士。康熙十二年,清廷決定撤藩,熊賜履對此不以為然,告誡康熙帝:“國家方太平,以無事為福,道在休養綏定而已。今無故徙數十萬安居樂業之眾,移置窮荒不毛之墟,倉促逼迫,勢逐刑驅,未有不生懟怨,眾怒不可激。一夫稱亂,所至瓦解,前事如此,可勿戒與”。
熊賜履關於撤藩必反的估計是正確的。“三藩之亂”爆發後,熊賜履積極協助清廷平定叛亂,曾代擬《宣諭雲貴等處官民敕》。十四年,康熙帝以熊賜履“素有才能,居官清慎”,升武英殿大學士。然而,次年熊賜履即以嚼簽案罷歸。熊賜履之罷官,正值三藩之亂,時“楚氛未靖”。熊賜履乃遷居江寧城北之蓮花橋,後又移居溪西之清涼台。此後十餘年,熊賜履“屙臥荒江,罕與世接”?,“十年來未嚐離清涼一步”。寓居江寧期間,以其昔日為官清廉,家無積蓄,故熊賜履生活十分艱難,“和蕨羹,啖蝦菜”,“寒素自持,與儒生等”。嚐對徐乾學說:“仆近狀無可為知己道者。昨年薄田無收,老弱數十口並枵腹僵臥,無以異於溝中瘠。目前青黃不接,數米而炊,雜以野菜,亦聊以免死。”然在這種艱苦的生活中,熊賜履仍潛心於理學研究。自稱:“仆在江寧八年矣。六代煙雲,了無所得,惟收拾遺書數萬卷,日夕翻閱不暇。又此間士習浮靡,春花秋月,常在歌船舞榭間,仆不能與之征逐,惟獨坐江樓而已”《學統》、《下學堂劄記》、《樸園邇語》等著作均在江寧完成,可以說,熊賜履的基本學術體係形成於江寧隱居時期。
康熙二十七年,清廷以禮部尚書起熊賜履於家,旋因母喪,南歸。二十九年複授禮部尚書,三十年入都,三十一年調吏部尚書,三十八年授東閣大學士,充《平定朔漠方略》和《明史》總裁官。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剛滿68歲不久的熊賜履以“年迫古稀”乞休,康熙帝令以原官解任,仍食俸留京師以備顧問。四十五年迴到江寧。四十八年八月卒,諡“文端”。
熊賜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順治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典順天鄉試,遷國子監司業,進弘文院侍讀。康熙六年,聖祖詔求直言。時輔臣鼇拜專政,賜履上疏幾萬言,略謂:“民生困苦孔亟,私派倍於官徵,雜項浮於正額。一旦水旱頻仍,蠲豁則吏收其實而民受其名,賑濟則官增其肥而民重其瘠。然非獨守令之過也,上之有監司,又上之有督撫。朝廷方責守令以廉,而上官實縱之以貪;方授守令以養民之職,而上官實課以厲民之行。故督撫廉則監司廉,守令亦不得不廉;督撫貪則監司貪,守令亦不得不貪。此又理勢之必然者也。伏乞甄別督撫,以民生苦樂為守令之賢否,以守令貪廉為督撫之優劣。督撫得人,守令亦得人矣。雖然,內臣者外臣之表也,本原之地則在朝廷。其大者尤在立綱陳紀、用人行政之間。今朝廷之可議者不止一端,擇其重且大者言之:一曰,政事極其紛更,而國體因之日傷也。國家章程法度,不聞略加整頓,而急功喜事之人又從而意為更變,但知趨目前尺寸之利以便其私,而不知無窮之患已潛滋暗伏於其中。乞敕議政王等詳議製度,參酌古今,勒為會典,則上有道揆、下有法守矣。一曰,職業極其隳窳,而士氣因之日靡也。部院臣工大率緘默瞻顧,外讬老成慎重之名,內懷持祿養身之念。憂憤者謂之疏狂,任事者目為躁競,廉靜者斥為矯激,端方者詆為迂腐。間有讀書窮理之士,則群指為道學,誹笑詆排,欲禁錮其終身而後已。乞申飭滿、漢諸臣,虛衷酌理,實心任事,化情麵為肝膽,轉推諉為擔當。漢官勿阿附滿官,堂官勿偏任司員。宰執盡心獻納,勿以唯諾為休容,台諫極力糾繩,勿以鉗結為將順,則職業修舉,官箴日肅而士氣日奮矣。一曰,學校極其廢弛,而文教因之日衰也。今庠序之教缺焉不講,師道不立,經訓不明。士子惟揣摩舉業,為弋科名掇富貴之具,不知讀書講學、求聖賢理道之歸。高明者或泛濫於百家,沉淪於二氏,斯道淪晦,未有甚於此時者也。乞責成學院、學道,統率士子,講明正學,特簡儒臣使司成均,則道術以明,教化大行,人才日出矣。一曰,風俗極其僣濫,而禮製因之日壞也。今一裘而費中人之產,一宴而糜終歲之糧,輿隸被貴介之服,倡優擬命婦之飾,習為固然。夫風俗奢、禮製壞,為饑寒之本原,盜賊、訟獄、兇荒所由起也。乞明詔內外臣民,一以儉約為尚,自王公以及士庶,凡宮室、車馬、衣服,規定經製,不許逾越,則貪風自息、民俗漸醇矣。雖然,猶非本計也。根本切要,端在皇上。皇上生長深宮,春秋方富,正宜慎選左右,輔導聖躬,薰陶德性,優以保衡之任,隆以師傅之禮;又妙選天下英俊,使之陪侍法從,朝夕獻納。毋徒事講幄之虛文,毋徒應經筵之故事,毋以寒暑有輟,毋以晨夕有間。於是考諸六經之文,監於曆代之跡,實體諸身心,以為敷政出治之本。若夫左右近習,必端其選,綴衣虎賁,亦擇其人。佞幸不置於前,聲色不禦於側。非聖之書不讀,無益之事不為。內而深宮燕閑之間,外而大廷廣眾之地,微而起居言動之恆,凡所以維持此身者無不備,防閑此心者無不周,主德清明,君身強固。由是直接二帝三王之心法,目足措斯世於唐、虞、三代之盛,又何吏治之不清,民生之不遂哉?”疏入,鼇拜惡之,請治以妄言罪,上勿許。七年,遷秘書院侍讀學士。疏言:“朝政積習未除,國計隱憂可慮。年來災異頻仍,饑荒疊見,正宵旰憂勤、徹懸減膳之日,講學勤政,在今日最為切要。乞時禦便殿,接見群臣,講求政治,行之以誠,持之以敬,庶幾轉咎徵為休徵。”疏入,鼇拜傳旨詰問積習、隱憂實事,以所陳無據,妄奏沽名,下吏議,鐫二秩,上原之。八年,鼇拜敗,命康親王傑書等鞫治,以鼇拜銜賜履,意圖傾害,為罪狀之一。方鼇拜輔政擅威福,大臣稍與異同,立加誅戮。賜履以詞臣論事侃侃無所避,用是著直聲。上即位後,未舉經筵,賜履特具疏請之,並請設起居注官。上欲幸塞外,以賜履疏諫,乃寢,且嘉其直。九年,擢國史院學士。未幾,複內閣,設翰林院,更以為掌院學士。舉經筵,以賜履為講官,日進講弘德殿。賜履上陳道德,下達民隱,上每虛己以聽。十四年,諭獎其才能清慎,遷內閣學士,尋超授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十五年,陝西總督哈占疏報獲盜,開複疏防官,下內閣,賜履誤票三法司核擬。既,檢舉,得旨免究。賜履改草簽,欲諉咎同官杜立德,又取原草簽嚼而毀之,立德以語索額圖。事上聞,吏部議賜履票擬錯誤,欲諉咎同官杜立德,改寫草簽,複私取嚼毀,失大臣體,坐奪官。歸,僑居江寧。二十三年,上南巡,賜履迎謁,召入對,禦書經義齋榜以賜。二十七年,起禮部尚書。未幾,以母憂去。二十八年,上複南巡,賞賚有加。二十九年,起故官,仍直經筵。命往江南讞獄,調吏部。會河督靳輔請豁近河所占民田額賦,命賜履會勘。奏免高郵、山陽等州縣額賦三千七百二十八頃有奇。三十四年,弟編修賜瓚以奏對欺飾下獄,禦史龔翔麟遂劾吏部銓除州縣以意高下,賜履偽學欺罔,乞嚴譴。下都察院議,賜履與尚書庫勒納,侍郎趙士麟、彭孫遹當降官,上不問,賜瓚亦獲赦。三十八年,授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預修聖訓、實錄、方略、明史,並充總裁官。典會試者五。以年老累疏乞休。四十二年,溫旨許解機務,仍食俸,留京備顧問。四十五年,乞歸江寧。比行,召入講論累日。賜履因奏巡幸所至,官民供張煩費,惟上留意,上頷之,給傳遣官護歸。四十六年,上閱河,幸江寧,召見慰問,賜禦用冠服。四十八年,卒,年七十五,命禮部遣官視喪,賜賻金千兩,贈太子太保,諡文端。五十一年,上追念賜履,知其貧,迭命江寧織造周恤其家,諭吏部召其二子誌契、誌夔詣京師,皆尚幼,複諭賜履僚屬門生醵金佽之。 賜履論學,以默識篤行為旨,其言曰:“聖賢之道,不外乎庸,庸乃所以為神也。”著閑道錄,嚐進上,命備省覽。雍正間,祀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