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一個叫辛文叢的秘書小哥來到軍營,表示要助趙構一臂之力。
趙構就像好奇楊沂中和楊家將有沒有血緣關係一樣,很好奇這個辛文叢和辛棄疾有沒有關係。但,現在辛棄疾還沒出生呢(⊙﹏⊙)b,他實在沒法提問,所以,隻是讓邱實給辛小哥一碗油茶麵,以示友愛。
辛小哥像喝酒一樣幹了這碗油茶麵,然後用袖子一抹嘴,從自己的背包裏拿出一張東平府周邊地形圖,講起了山東農民起義的形勢。大概就是:現在的山東,圍繞梁山泊,不是正在造反的漁寨,就是正準備造反的漁村。其中,任城整個州縣都已經被農民起義軍占據,儼然一副賊寇之都,君臨山東的架勢。
趙構看了一眼送炸糕進來的胡蝶,心底後怕,原來山東處於無政府狀態,汪伯彥這些人被綁票也就算了,要是胡蝶或者張工匠這樣的技術人才也被掠走,那才是他的重大損失啊!所幸工匠們更知道深淺,一開戰,就躲進了深山,戰鬥結束,立即歸隊。沒有跑到村裏躲避,免於身陷囹圄。
至於亂局的解決辦法,辛小哥自然也想好了,分上、中、下三種策略——
下策是:現在梁山泊,尚未完全解凍,眾賊寇無法前後唿應,正是最弱的時候。大帥麾下義勇軍,立即動手,一村一戰,逐一推倒,以武力解決梁山泊匪患。如此行事,可保山東十年不反;
趙構聽了,點頭,心說,確實如此,不僅可除掉山東匪患,更可借剿匪練兵,曆史上的嶽家軍,也是一群新兵,就是憑借剿匪,成了金軍哀歎的常勝之師!
中策是:山東匪患雖多,但以任城李昱為首為強。其他匪首,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魯莽,有人好高騖遠。大帥分而治之,斬匪首,恕匪眾。然後減稅賦,治水患。如此行事,可報山東二十年不反;
趙構聽了,一拍桌子,連連點頭,稱讚道,“有理、有理,下策治標,這中策方才治本。如果山東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還有何人肯反?嗯,好想法,好計謀,這中策已是良策。那麽文叢,你的上策呢?”
辛小哥到底年輕,聽趙構誇他有理,表情十分得意,拱了拱手,賣起關子道,“上策,非常人所能為。”
趙構雷了一下,他在現代看電視是就最討厭演員說——“不知此話當講不當講。”而現在,辛文叢這關子賣的,跟“不知此話當講不當講”是一樣一樣的。
韓淵在一旁笑哼一聲,挑眉道,“我們大帥,官家親弟,統帥五萬大軍(韓淵自動把一萬多義勇軍誇張到了五萬),自然不是常人!”
邱實皺眉,好奇的問,“你說了有上、中、下三策,現在說完中、下,不就是該說上策嗎?咋又不說了?”
趙構心說還是有自己的隊伍好啊,他連話都不用說,自然有人都幫他講完了,他隻需專心做好人收買人心即可。趙構笑了笑,拿過一個炸糕,往邱大肚子嘴裏一塞,道,“不可對辛先生無禮!文叢,你的上策是什麽?請講,快請講!”
辛文叢本來尷尬了一下,但見趙構又給他搭了台階,臉上還算掛得住,於是繼續道,“大帥,金兵南下,天下危急,而山東群匪驍勇。大帥何不效仿諸葛孔明七擒孟獲,以大義詔安眾匪為部從,整裝齊備,以抗夷狄?”
聽辛文叢這麽說,趙構沉思不語,韓淵卻在一旁道,“大帥,不可。以屬下之見,山東匪患與河北匪患不同。河北落草者,是為金人南下,赤地千裏,為抗金而落草;而山東匪徒落草,是因心中反骨難消。大帥收之,如豢養虎狼!”
趙構冷笑一聲,心說什麽反骨難消,山東人造反,那是因為官府的壓迫!韓淵自己就是官府,當然不會覺得官府有什麽不對,一心認為百姓有反骨了!
辛小哥也一笑,道,“民族大義在前,河北慘劇在側,山東反骨自可盡消。更何況,山東人最講義氣,大帥以七擒七縱感化人心,必能再得上萬精兵!”
趙構抓了下鼻子,心說這招確實好,不過,七擒七縱……這可是諸葛孔明的高級技巧,他趙構能打贏就不錯了!
石二郎和邱實跟趙構久了,與他同心,兩個人也都露出為難的表情,邱實城府最淺,歎了口氣,憨憨的說,“弟兄們能保證滅了這夥人,但抓他們,還抓七次,這好像……”
辛文叢聽邱實這麽實在,哈哈大笑,拱手道,“若大帥依文叢之計,擒拿任城匪首,如探囊取物!”
大元帥帳中眾人,聽辛文叢這麽講,都聽愣了。也不知何時起,中國人以謙虛為美,趙構穿過來這麽久,真是頭一次聽到有人這麽吹牛皮。他明顯無法適應,張開嘴,甚至不知怎麽答好。是該學三國演義中劉備那樣,對辛文叢說,構得先生,如魚得水;還是該出於本心,跟辛小哥講,吹牛皮,遭雷劈!
趙構呆了半晌,心說,就算這小哥的計謀,不如探囊取物。他半路再踐行中策也無妨嘛!反正辛文叢看這架勢,至少很了解各路起義軍的性格特點。於是,趙構調整好情緒,對辛文叢拱手,道,“本帥願見小哥之能!”
這時,韓淵皺著眉頭,道,“大帥,莫要聽信這人紙上談兵了,他的計謀要是靠譜,東平府知府豈能不用?”
辛小哥哈哈哈再笑,道,“大帥、這位將軍。文叢年輕學淺,知府堂上哪有文叢說話的餘地呢?不瞞大帥,要不是城外匪患猖獗,眾位師長無法出城,也輪不到文叢拜見大帥了!”
趙構聽這話默然,心說的確如此,就像如果不是金人把北宋軍隊整個打垮了,農民出身的嶽飛可能永遠隻是一介小兵,甚至木秀於林,慘遭風摧;要不是趙構在郊外召本地官員見麵,而東平府人傑地靈,偏偏隻有辛文叢一人敢來,自然也輪不到他在大元帥帳中侃侃而談了。
趙構想到這裏,歎一口氣,由衷感慨道,“確實如此,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啊。”
辛小哥聽到趙構誇他,點頭拱手,笑道,“謝大帥誇獎”
趙構就像好奇楊沂中和楊家將有沒有血緣關係一樣,很好奇這個辛文叢和辛棄疾有沒有關係。但,現在辛棄疾還沒出生呢(⊙﹏⊙)b,他實在沒法提問,所以,隻是讓邱實給辛小哥一碗油茶麵,以示友愛。
辛小哥像喝酒一樣幹了這碗油茶麵,然後用袖子一抹嘴,從自己的背包裏拿出一張東平府周邊地形圖,講起了山東農民起義的形勢。大概就是:現在的山東,圍繞梁山泊,不是正在造反的漁寨,就是正準備造反的漁村。其中,任城整個州縣都已經被農民起義軍占據,儼然一副賊寇之都,君臨山東的架勢。
趙構看了一眼送炸糕進來的胡蝶,心底後怕,原來山東處於無政府狀態,汪伯彥這些人被綁票也就算了,要是胡蝶或者張工匠這樣的技術人才也被掠走,那才是他的重大損失啊!所幸工匠們更知道深淺,一開戰,就躲進了深山,戰鬥結束,立即歸隊。沒有跑到村裏躲避,免於身陷囹圄。
至於亂局的解決辦法,辛小哥自然也想好了,分上、中、下三種策略——
下策是:現在梁山泊,尚未完全解凍,眾賊寇無法前後唿應,正是最弱的時候。大帥麾下義勇軍,立即動手,一村一戰,逐一推倒,以武力解決梁山泊匪患。如此行事,可保山東十年不反;
趙構聽了,點頭,心說,確實如此,不僅可除掉山東匪患,更可借剿匪練兵,曆史上的嶽家軍,也是一群新兵,就是憑借剿匪,成了金軍哀歎的常勝之師!
中策是:山東匪患雖多,但以任城李昱為首為強。其他匪首,有人貪財,有人好色,有人魯莽,有人好高騖遠。大帥分而治之,斬匪首,恕匪眾。然後減稅賦,治水患。如此行事,可報山東二十年不反;
趙構聽了,一拍桌子,連連點頭,稱讚道,“有理、有理,下策治標,這中策方才治本。如果山東百姓都能安居樂業,還有何人肯反?嗯,好想法,好計謀,這中策已是良策。那麽文叢,你的上策呢?”
辛小哥到底年輕,聽趙構誇他有理,表情十分得意,拱了拱手,賣起關子道,“上策,非常人所能為。”
趙構雷了一下,他在現代看電視是就最討厭演員說——“不知此話當講不當講。”而現在,辛文叢這關子賣的,跟“不知此話當講不當講”是一樣一樣的。
韓淵在一旁笑哼一聲,挑眉道,“我們大帥,官家親弟,統帥五萬大軍(韓淵自動把一萬多義勇軍誇張到了五萬),自然不是常人!”
邱實皺眉,好奇的問,“你說了有上、中、下三策,現在說完中、下,不就是該說上策嗎?咋又不說了?”
趙構心說還是有自己的隊伍好啊,他連話都不用說,自然有人都幫他講完了,他隻需專心做好人收買人心即可。趙構笑了笑,拿過一個炸糕,往邱大肚子嘴裏一塞,道,“不可對辛先生無禮!文叢,你的上策是什麽?請講,快請講!”
辛文叢本來尷尬了一下,但見趙構又給他搭了台階,臉上還算掛得住,於是繼續道,“大帥,金兵南下,天下危急,而山東群匪驍勇。大帥何不效仿諸葛孔明七擒孟獲,以大義詔安眾匪為部從,整裝齊備,以抗夷狄?”
聽辛文叢這麽說,趙構沉思不語,韓淵卻在一旁道,“大帥,不可。以屬下之見,山東匪患與河北匪患不同。河北落草者,是為金人南下,赤地千裏,為抗金而落草;而山東匪徒落草,是因心中反骨難消。大帥收之,如豢養虎狼!”
趙構冷笑一聲,心說什麽反骨難消,山東人造反,那是因為官府的壓迫!韓淵自己就是官府,當然不會覺得官府有什麽不對,一心認為百姓有反骨了!
辛小哥也一笑,道,“民族大義在前,河北慘劇在側,山東反骨自可盡消。更何況,山東人最講義氣,大帥以七擒七縱感化人心,必能再得上萬精兵!”
趙構抓了下鼻子,心說這招確實好,不過,七擒七縱……這可是諸葛孔明的高級技巧,他趙構能打贏就不錯了!
石二郎和邱實跟趙構久了,與他同心,兩個人也都露出為難的表情,邱實城府最淺,歎了口氣,憨憨的說,“弟兄們能保證滅了這夥人,但抓他們,還抓七次,這好像……”
辛文叢聽邱實這麽實在,哈哈大笑,拱手道,“若大帥依文叢之計,擒拿任城匪首,如探囊取物!”
大元帥帳中眾人,聽辛文叢這麽講,都聽愣了。也不知何時起,中國人以謙虛為美,趙構穿過來這麽久,真是頭一次聽到有人這麽吹牛皮。他明顯無法適應,張開嘴,甚至不知怎麽答好。是該學三國演義中劉備那樣,對辛文叢說,構得先生,如魚得水;還是該出於本心,跟辛小哥講,吹牛皮,遭雷劈!
趙構呆了半晌,心說,就算這小哥的計謀,不如探囊取物。他半路再踐行中策也無妨嘛!反正辛文叢看這架勢,至少很了解各路起義軍的性格特點。於是,趙構調整好情緒,對辛文叢拱手,道,“本帥願見小哥之能!”
這時,韓淵皺著眉頭,道,“大帥,莫要聽信這人紙上談兵了,他的計謀要是靠譜,東平府知府豈能不用?”
辛小哥哈哈哈再笑,道,“大帥、這位將軍。文叢年輕學淺,知府堂上哪有文叢說話的餘地呢?不瞞大帥,要不是城外匪患猖獗,眾位師長無法出城,也輪不到文叢拜見大帥了!”
趙構聽這話默然,心說的確如此,就像如果不是金人把北宋軍隊整個打垮了,農民出身的嶽飛可能永遠隻是一介小兵,甚至木秀於林,慘遭風摧;要不是趙構在郊外召本地官員見麵,而東平府人傑地靈,偏偏隻有辛文叢一人敢來,自然也輪不到他在大元帥帳中侃侃而談了。
趙構想到這裏,歎一口氣,由衷感慨道,“確實如此,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啊。”
辛小哥聽到趙構誇他,點頭拱手,笑道,“謝大帥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