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瑪麗亞·橘的人設
寂靜的錄音室裏,畢文謙和一個女孩對坐。
手裏,是她的檔案。
寧鏡。
畢文謙沒有直接答應小曉琳臨走時的請求,但此刻,他的確在把眼前的小姑娘,和自己記憶中的《櫻花大戰》的另一個角色的人設相比較——瑪麗亞·橘。
此刻的寧鏡,不似幾十年後的成熟性感,有著青春的靈氣,她還沒有在戲劇學院學習的經曆,隻是一個年少的普通中專生。近距離相對之下,她安安靜靜坐著,身子略微有些顫抖,眼睛裏有的,隻有追星族的模樣,以及一絲不太自信的忐忑。
怎麽看,都和英氣搭不上關係。
但既然是申城美術電影廠推薦的內部油碟,畢文謙倒不至於直接否決。他又認認真真打量了寧鏡一會兒,才斟酌著語言開口。
“寧鏡,既然你是申城美術電影廠的人,我也就不客套了。說實話,你長得挺不錯,但我不覺得你現在的氣質,和你想要競爭的角色相匹配,而且,你沒有戲劇表演的底子,想要脫穎而出,也許會很困難。這一次海選的決選,每個角色都會公布一定的人設,以及在此基礎上相應的考題。對於來自申城美術電影廠的你,我可以一視同仁,把考題給你,甚至,之前已經給過別人的其他角色的考題,你也可以一並拿迴去。你現在這個樣子,肯定是不成的,但你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做準備,找願意給予你協助的人群策群力,到月底再來……算了應考吧。”
“而現在,我來告訴你具體的考題——你要應征的角色,叫瑪麗亞·橘,1902年出生於基輔,是一個俄日混血兒。她的父親,是一個沙俄的外交官,母親是一個rb華族家庭的女兒。他們在rb相遇,雖然家人反對,但還是一起在烏克蘭結婚了,一個放棄了在rb的工作,一個放棄了學業。婚後一年,瑪麗亞·橘就出生了。但好景不長,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瑪麗亞·橘的父母被懷疑是間諜,一家三口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瑪麗亞·橘在艱苦的環境成長,雖然父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讓她也能從小接受悉心的教育,但終究是屬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範疇。到了1912年,瑪麗亞·橘的父親因缺乏良好的治療,肺炎去世。出生以來漸漸積累的對於沙俄政府的仇恨,讓她決心參加了西伯利亞的革命組織。而一年之後,她的母親因為同樣的原因去世。雙親接連去世的打擊,既讓年僅10歲的她成了孤兒,也更加堅定了她懵懂的革命的決心,雖然以她的年紀,對於革命的概念並沒有足夠清晰的認識。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瑪麗亞·橘隨組織在莫斯科參加戰鬥,雖然有著過人的射擊天賦,在地下工作中始終表現出色,但她和她的領導以及戰友們並沒有大規模正規作戰的經驗,在戰鬥中,對她亦兄亦父的連長不幸犧牲,她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在自己麵前漸漸死去。連長是一個熱心的俄羅斯人,文化程度不高,並沒有像瑪麗亞·橘那樣接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瑪麗亞·橘在成長中總喜歡纏著他,向他詢問對於革命的各種疑問,但他並不能解釋得透徹。臨終的時候,連長勉勵她繼續革命事業,替他弄清楚那些他迴答不了的問題。再一次經曆親人離世的瑪麗亞·橘產生了心理創傷,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閉幕後,她選擇了暫時離開,去了紐約,15歲的她勤工儉學,想方設法學習當時流傳著的各種革命理論,以及那些批判革命的理論,試圖弄清楚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諸多疑問,臨時政府、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區聯派、布爾什維克,無論是這些種種派別,還是像《四·月提綱》那樣的報告,對於年少的瑪麗亞·橘來說,過於紛繁複雜,但她有不斷學習和思考的恆心。到了1919年,她和rb某特種部隊成員相識,在對方不斷的邀請下,出於對於母親的家鄉的念想,以及承諾的可觀薪水,瑪麗亞·橘最終於1921年接受,暫時加入了其所屬的特種部隊,直到《櫻花大戰》的主線故事正式展開。”
“這些,就是瑪麗亞·橘這個角色的初步人物背景故事。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曆,瑪麗亞·橘漸漸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子,特別是對於自己的過往和思想,往往閉口不談。不僅冷靜而嚴肅,很少開玩笑,同時有著很強的責任感。白金的頭發,高挑的身材,美麗而傾向於男性化的氣質,英姿颯爽。”
“而考題的內容嘛……寧鏡,你需要寫一篇文章,談一下你對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認識和看法,並且,你需要學習一下使用手槍,不要求有什麽命中率,但一個老練的槍手所擁有的氣質和細節,你也應該掌握,最後,你需要演一個舞台短劇,以你作為瑪麗亞·橘,在1921年的紐約,結束了白天的工作,吃了簡單的晚餐,迴到簡陋的旅館,點上油燈,繼續閱讀理論著作,以及追憶往事的場景。你可以在我已經給出的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人物形象和細節的補充,並且,你的表演要盡量讓觀眾喜歡並產生興趣。”
畢文謙沒有給寧鏡太多說話的機會。或者說,在之前小曉琳提起黎華的事情之後,他就有些心不在焉了。
“你還有什麽疑問嗎?如果沒有的話,我這就把考題寫下來,你抄一份帶走,另外,你再隨便唱一首歌,我聽聽你的水平,就可以了。”
其實,別說畢文謙不歇氣地說了那麽多,單單是在講人設時涉及到的那些名詞,就把努力聆聽的寧鏡搞懵逼了。直到最後聽到自己可以抄一份帶走,寧鏡才猛然寬心地長籲了一口氣。
旋即,她忽然低頭眨了眨眼睛,弱弱地問道:“那個……畢文謙,我可以……可以要一個你的簽名嗎?”
噗……
“好吧,至少你沒有什麽‘一個大膽的想法’。”
畢文謙不可能去解釋什麽叫“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滿足了寧鏡的願望之後,他就把她送迴了陸衍的辦公室。
然而,相似的路數,換成了翁紅。
而區別在於,翁紅的檔案上是練舞出身,畢文謙有些糾結,該怎麽考察她的舞蹈水平。
思索良久,他把翁紅帶去了後院,然後又叫陸衍把中森名菜請了過來。
“社長,有什麽事情?”
“中森小姐,好像你說過,你出道前,一直在練芭蕾?”
“嗯,大約有十年吧!怎麽了?”
“這位是今天來麵試的人,你之前也見到了的。她也學過幾年舞蹈,一定程度上想成為一個芭蕾舞演員。而我嘛,我對芭蕾,隻停留在欣賞的範疇,具體細節的好壞,我沒有深入的發言權。所以,我想請你給一點兒參考的意見。對了,這裏暫時沒有修舞房,這個後院,可以湊合表演嗎?”
中森名菜聽了,轉而認真打量起靜靜站在櫻花樹前的翁紅。以中森名菜在香港的知名度,翁紅大概是知道她的。即使聽不懂畢文謙剛才對中森名菜說的日語,但中森名菜看來的目光,卻也讓她略多了一些忐忑。
過了一會兒,中森名菜終於重新朝向身邊的畢文謙,不置可否地笑著:“社長,你都說湊合了,不是正式表演的話,這裏,還是可以湊合吧?”
寂靜的錄音室裏,畢文謙和一個女孩對坐。
手裏,是她的檔案。
寧鏡。
畢文謙沒有直接答應小曉琳臨走時的請求,但此刻,他的確在把眼前的小姑娘,和自己記憶中的《櫻花大戰》的另一個角色的人設相比較——瑪麗亞·橘。
此刻的寧鏡,不似幾十年後的成熟性感,有著青春的靈氣,她還沒有在戲劇學院學習的經曆,隻是一個年少的普通中專生。近距離相對之下,她安安靜靜坐著,身子略微有些顫抖,眼睛裏有的,隻有追星族的模樣,以及一絲不太自信的忐忑。
怎麽看,都和英氣搭不上關係。
但既然是申城美術電影廠推薦的內部油碟,畢文謙倒不至於直接否決。他又認認真真打量了寧鏡一會兒,才斟酌著語言開口。
“寧鏡,既然你是申城美術電影廠的人,我也就不客套了。說實話,你長得挺不錯,但我不覺得你現在的氣質,和你想要競爭的角色相匹配,而且,你沒有戲劇表演的底子,想要脫穎而出,也許會很困難。這一次海選的決選,每個角色都會公布一定的人設,以及在此基礎上相應的考題。對於來自申城美術電影廠的你,我可以一視同仁,把考題給你,甚至,之前已經給過別人的其他角色的考題,你也可以一並拿迴去。你現在這個樣子,肯定是不成的,但你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做準備,找願意給予你協助的人群策群力,到月底再來……算了應考吧。”
“而現在,我來告訴你具體的考題——你要應征的角色,叫瑪麗亞·橘,1902年出生於基輔,是一個俄日混血兒。她的父親,是一個沙俄的外交官,母親是一個rb華族家庭的女兒。他們在rb相遇,雖然家人反對,但還是一起在烏克蘭結婚了,一個放棄了在rb的工作,一個放棄了學業。婚後一年,瑪麗亞·橘就出生了。但好景不長,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瑪麗亞·橘的父母被懷疑是間諜,一家三口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瑪麗亞·橘在艱苦的環境成長,雖然父母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讓她也能從小接受悉心的教育,但終究是屬於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範疇。到了1912年,瑪麗亞·橘的父親因缺乏良好的治療,肺炎去世。出生以來漸漸積累的對於沙俄政府的仇恨,讓她決心參加了西伯利亞的革命組織。而一年之後,她的母親因為同樣的原因去世。雙親接連去世的打擊,既讓年僅10歲的她成了孤兒,也更加堅定了她懵懂的革命的決心,雖然以她的年紀,對於革命的概念並沒有足夠清晰的認識。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瑪麗亞·橘隨組織在莫斯科參加戰鬥,雖然有著過人的射擊天賦,在地下工作中始終表現出色,但她和她的領導以及戰友們並沒有大規模正規作戰的經驗,在戰鬥中,對她亦兄亦父的連長不幸犧牲,她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在自己麵前漸漸死去。連長是一個熱心的俄羅斯人,文化程度不高,並沒有像瑪麗亞·橘那樣接受過良好的基礎教育,瑪麗亞·橘在成長中總喜歡纏著他,向他詢問對於革命的各種疑問,但他並不能解釋得透徹。臨終的時候,連長勉勵她繼續革命事業,替他弄清楚那些他迴答不了的問題。再一次經曆親人離世的瑪麗亞·橘產生了心理創傷,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閉幕後,她選擇了暫時離開,去了紐約,15歲的她勤工儉學,想方設法學習當時流傳著的各種革命理論,以及那些批判革命的理論,試圖弄清楚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諸多疑問,臨時政府、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區聯派、布爾什維克,無論是這些種種派別,還是像《四·月提綱》那樣的報告,對於年少的瑪麗亞·橘來說,過於紛繁複雜,但她有不斷學習和思考的恆心。到了1919年,她和rb某特種部隊成員相識,在對方不斷的邀請下,出於對於母親的家鄉的念想,以及承諾的可觀薪水,瑪麗亞·橘最終於1921年接受,暫時加入了其所屬的特種部隊,直到《櫻花大戰》的主線故事正式展開。”
“這些,就是瑪麗亞·橘這個角色的初步人物背景故事。因為這樣的成長經曆,瑪麗亞·橘漸漸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子,特別是對於自己的過往和思想,往往閉口不談。不僅冷靜而嚴肅,很少開玩笑,同時有著很強的責任感。白金的頭發,高挑的身材,美麗而傾向於男性化的氣質,英姿颯爽。”
“而考題的內容嘛……寧鏡,你需要寫一篇文章,談一下你對於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認識和看法,並且,你需要學習一下使用手槍,不要求有什麽命中率,但一個老練的槍手所擁有的氣質和細節,你也應該掌握,最後,你需要演一個舞台短劇,以你作為瑪麗亞·橘,在1921年的紐約,結束了白天的工作,吃了簡單的晚餐,迴到簡陋的旅館,點上油燈,繼續閱讀理論著作,以及追憶往事的場景。你可以在我已經給出的設計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人物形象和細節的補充,並且,你的表演要盡量讓觀眾喜歡並產生興趣。”
畢文謙沒有給寧鏡太多說話的機會。或者說,在之前小曉琳提起黎華的事情之後,他就有些心不在焉了。
“你還有什麽疑問嗎?如果沒有的話,我這就把考題寫下來,你抄一份帶走,另外,你再隨便唱一首歌,我聽聽你的水平,就可以了。”
其實,別說畢文謙不歇氣地說了那麽多,單單是在講人設時涉及到的那些名詞,就把努力聆聽的寧鏡搞懵逼了。直到最後聽到自己可以抄一份帶走,寧鏡才猛然寬心地長籲了一口氣。
旋即,她忽然低頭眨了眨眼睛,弱弱地問道:“那個……畢文謙,我可以……可以要一個你的簽名嗎?”
噗……
“好吧,至少你沒有什麽‘一個大膽的想法’。”
畢文謙不可能去解釋什麽叫“一個大膽的想法”,在滿足了寧鏡的願望之後,他就把她送迴了陸衍的辦公室。
然而,相似的路數,換成了翁紅。
而區別在於,翁紅的檔案上是練舞出身,畢文謙有些糾結,該怎麽考察她的舞蹈水平。
思索良久,他把翁紅帶去了後院,然後又叫陸衍把中森名菜請了過來。
“社長,有什麽事情?”
“中森小姐,好像你說過,你出道前,一直在練芭蕾?”
“嗯,大約有十年吧!怎麽了?”
“這位是今天來麵試的人,你之前也見到了的。她也學過幾年舞蹈,一定程度上想成為一個芭蕾舞演員。而我嘛,我對芭蕾,隻停留在欣賞的範疇,具體細節的好壞,我沒有深入的發言權。所以,我想請你給一點兒參考的意見。對了,這裏暫時沒有修舞房,這個後院,可以湊合表演嗎?”
中森名菜聽了,轉而認真打量起靜靜站在櫻花樹前的翁紅。以中森名菜在香港的知名度,翁紅大概是知道她的。即使聽不懂畢文謙剛才對中森名菜說的日語,但中森名菜看來的目光,卻也讓她略多了一些忐忑。
過了一會兒,中森名菜終於重新朝向身邊的畢文謙,不置可否地笑著:“社長,你都說湊合了,不是正式表演的話,這裏,還是可以湊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