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竇惟的編曲
畢文謙安心把劉三劍寄過來的小樣反複聽了。無論是出於上輩子記憶中那畫風“不對”的好感,還是實事求是的對比,他都覺得《黃土高坡》應該由張靜林來錄;可《我熱戀的故鄉》,就有些讓他糾結了。
倒不是不能作出選擇,以矮矬子裏拔高個兒的原則,田振毫無疑問是可以脫穎而出的。但問題是,竇惟的編曲——很顯然,好幾個歌手分別錄小樣,而且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長時間紮在一起錄,竇惟也不像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定弦了。
這導致了劉三劍拍板決定了分軌錄音——當畢文謙在產生疑問之後打電話迴去確認了真的是她自作主張之後,他倒沒有多說什麽,隻帶著一點兒哭笑不得的感覺鼓勵了幾句。
這樣的分軌錄音,以畢文謙的標準來說,自然會有問題了。
竇惟顯然很珍惜自己給他的機會,並且把自己當初的建議放在了心裏。他的編曲運用了搖滾樂隊的常規配置,再結合了陝北傳統的清鑼鼓和嗩呐,從前奏開始,其氛圍就和畢文謙之前“拿”出的“曆史”上的編曲版本不同。不僅搖滾的味道更濃了,秦川那粗獷而幹澀的感覺也更分明了一些。
然而,無論是實際的演奏水平,還是錄音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甚至,因為分軌錄音的關係,歌手們的演唱都沒有真正意義上和竇惟編曲裏的思路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她們演唱的,是各自理解的《我熱戀的故鄉》。
這種演唱和編曲的理解存在差異的作品,也許會在第一次聽的時候抓人耳朵,但反複去聽的話,即使是外行人,也會漸漸察覺出問題——即使始終說不清楚問題在哪裏,卻會感覺有哪裏不對。
斟酌了很長時間,畢文謙還是決定告訴劉三劍,先推出張靜林的《黃土高坡》,然後安排竇惟到東京來一趟。
等待的時間裏,畢文謙稍微關注起黎華的進度來,畢竟說好了一起迴國。
按照黎華的計劃,《風華正茂》每一集大約都會離正式放送前半個多月剪好,她會根據寧之以及nhk電視台調查收集的觀眾反饋來決定是否微調一些細節,甚至補拍一點兒鏡頭。
計劃是如此計劃,但真正調整的地方很少。黎華習慣於在正式拍攝之前,和演員們詳細明確人物設定,而由於預算太寒磣,請不起大牌兒,並且《風華正茂》裏戲份不少的角色大多數都是年輕人——演員的演技實在難以保證,包括她自己。所以,黎華在設定角色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演員自身的個性為模板,換句話說,她一開始挑選演員的時候,第一優先的既不是顏值,也不是演技,而是個人氣質。
一群演繹著自己的年輕人湊在一起,商量著諸如“如果遇到了什麽事情,我會如何做”之類的構思,在瑣碎的小劇情積累到足夠多之後,黎華再從中選擇符合全劇劇情走向並且能夠引人興趣的情節進行推演和融合。
畢文謙沒有參與過電視劇的拍攝,但他總覺得黎華這種拍法簡直奇葩。
“這樣拍出來的電視劇,竟然能在rb掀起收視風暴……我簡直搞不懂。”
黎華隻是笑:“怎麽拍,其實是我沒辦法裏琢磨出的辦法,我也隻是為了表達我想表達的精神和一點兒思想在其中。rb人不可能喜歡我說教,所以我隻能從角色的行為所導致的合理的結果中讓rb觀眾體會到這一切。”
“於是,你就成功了?”
“這麽說吧——如果你稱讚一個rb平民像德川家康,那他表麵上會高興;如果你稱讚一個rb平民像豐臣秀吉,那他心裏會高興。可如果你是麵對的是政·治世家、財閥或者華族後裔,效果卻會不同。”
畢文謙沉默了一陣:“……但rb絕大多數人都是平民。”
黎華笑而不語。
“你肯定是做過社會調查了吧?”
“是你先反複強調rb是一個等級森嚴,封建殘餘千絲萬縷的國家的。”
畢文謙簡直無言以對。
於是,畢文謙幹脆繼續琢磨竇惟的編曲去了。同樣是上輩子記憶裏沒有的事物,至少,音樂不至於像電視劇那樣讓他不明覺厲。
當竇惟來到東京,被張曉霞接進公司時,畢文謙已經有了一些想法。
下午的卡拉ok房裏沒有人,畢文謙一手提著錄音機,一手拿著裝磁帶的小箱子,坐在沙發上,看著沙發另一頭顯得有些拘束的竇惟。
“那些錄出來的小樣,你聽過了嗎?”
“聽過。”
“有什麽想法?”
畢文謙的問題很模糊,竇惟思考了一會兒才緩緩地說:“我和她們的溝通也許有些不足。”
畢文謙直視著竇惟:“放開說實話。我讓劉三劍送你來東京,單是這機票錢,也足夠說明你的作品不是一無是處了。”
竇惟愣愣地看著畢文謙,抿了一下嘴唇。
“我感覺,艾靜她們並太懂搖滾。”
“艾靜?她的問題特別大嗎?”
“不是。”竇惟連連搖頭,“有段時間,我吃住都在公司,艾靜知道我會彈吉他,時不時地找我學。一來二去,她唱這首歌的想法,我也更了解一些。”
竇惟教艾靜彈吉他……很好很強大。
畢文謙忍著笑,也更多了一點兒好奇:“具體說說她們的問題所在吧!也說說你是怎麽編曲的。”
也許,畢文謙用的是鼓勵的口吻,但竇惟卻似乎不願意過多地說歌手們的問題。
“……我一開始反複聽了田振在節目裏唱的錄音,但我畢竟沒有離開過京城。我就和劉代表申請,去黃土高原看看。去了之後,我聽了當地的秦腔、號子,還有很多傳統樂器,還有當地人平時說話的習慣。經理你說要嚐試結合搖滾的風格,但搖滾究竟是什麽,我也說不清楚,我也隻能按自己隱隱的感覺去搞。迴了京城之後,我就申請住在公司裏了。我覺得,《我熱戀的故鄉》,這首歌應該是粗獷的、樸素的,節目裏的編曲選擇了電子琴,這有些……有些不對。”談起音樂本身,竇惟似乎越來越有了勇氣,“電子琴不夠粗,也不夠幹。”
“那麽……你覺得這首歌該怎麽唱?”畢文謙循循善誘著。
“這首歌,應該是吼出來的,而不是唱出來的。”
“所以你覺得公司裏的歌手們都唱得有問題?”
竇惟沉默不語了。
好吧,這畢竟是國內所有人都在摸索的80年代。眼前的竇惟還是少年,甚至比自己還要小幾個月。
暗歎一聲,畢文謙從小箱子裏揀出一盤磁帶,放進錄音機,快進了一小會兒,不久,卡拉ok房裏響起了鼓點明快的電子樂。
“竇惟,你是一個有音樂天分的人。我和你同齡,雖然我已經成名,但我沒有什麽能教你的,我也沒有資格來教你。但有一點,我應該告訴你,更希望你能牢記:音樂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探索,不像自然科學那樣脈絡清晰。甚至,哪怕是自然科學,門捷列夫、孟德爾那樣超越時代而不被理解的案例都不在少數。而藝術,這種現象更容易存在。所以,對於音樂,你應該擁有文責自負的勇氣。相信自己思索的結論,實事求是,即使將來發現自己的見解存在問題,承認進而改變就是了。但在此之前,在你相信自己正確的時候,不要擔心,不要害怕,說到,做到。”畢文謙不確定眼前還是少年的竇惟會不會如此想法,但至少,“記憶”中的他很有藝術家的氣質——無論如何,畢文謙還是決定讓竇惟自己選擇,“既然你覺得公司裏的歌手們唱得不夠到位,那麽,我給你兩個選擇:第一,這首歌你來唱唱看。我還有再過一段時間才迴國,公司可以為你聯係rb的樂手,以及翻譯,我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錄一個小樣出來。如果作品整體的效果的確比她們唱的版本更好,我就簽你作為公司的歌手。並且你可以安心在rb把歌正式完成了再迴國。第二,你這就迴國,和田振好好溝通,以她的思路為主導,重新編曲,半個月為期。同樣,隻要結果讓我滿意,我會簽你作為公司的編曲手。”
看著竇惟驚訝的表情,畢文謙享受著一絲屬於穿越者的歡愉。
“道路,由你自己來選。不過,如果你選擇自己唱的話,我就多嘮叨一句了——吼出來的歌,其實比唱出來更難,更不好控製到位,並且,如果方法不對,更容易對嗓子造成損傷。”
畢文謙安心把劉三劍寄過來的小樣反複聽了。無論是出於上輩子記憶中那畫風“不對”的好感,還是實事求是的對比,他都覺得《黃土高坡》應該由張靜林來錄;可《我熱戀的故鄉》,就有些讓他糾結了。
倒不是不能作出選擇,以矮矬子裏拔高個兒的原則,田振毫無疑問是可以脫穎而出的。但問題是,竇惟的編曲——很顯然,好幾個歌手分別錄小樣,而且各有各的事情,不可能長時間紮在一起錄,竇惟也不像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定弦了。
這導致了劉三劍拍板決定了分軌錄音——當畢文謙在產生疑問之後打電話迴去確認了真的是她自作主張之後,他倒沒有多說什麽,隻帶著一點兒哭笑不得的感覺鼓勵了幾句。
這樣的分軌錄音,以畢文謙的標準來說,自然會有問題了。
竇惟顯然很珍惜自己給他的機會,並且把自己當初的建議放在了心裏。他的編曲運用了搖滾樂隊的常規配置,再結合了陝北傳統的清鑼鼓和嗩呐,從前奏開始,其氛圍就和畢文謙之前“拿”出的“曆史”上的編曲版本不同。不僅搖滾的味道更濃了,秦川那粗獷而幹澀的感覺也更分明了一些。
然而,無論是實際的演奏水平,還是錄音的效果,都不盡如人意。甚至,因為分軌錄音的關係,歌手們的演唱都沒有真正意義上和竇惟編曲裏的思路良好的融合在一起。她們演唱的,是各自理解的《我熱戀的故鄉》。
這種演唱和編曲的理解存在差異的作品,也許會在第一次聽的時候抓人耳朵,但反複去聽的話,即使是外行人,也會漸漸察覺出問題——即使始終說不清楚問題在哪裏,卻會感覺有哪裏不對。
斟酌了很長時間,畢文謙還是決定告訴劉三劍,先推出張靜林的《黃土高坡》,然後安排竇惟到東京來一趟。
等待的時間裏,畢文謙稍微關注起黎華的進度來,畢竟說好了一起迴國。
按照黎華的計劃,《風華正茂》每一集大約都會離正式放送前半個多月剪好,她會根據寧之以及nhk電視台調查收集的觀眾反饋來決定是否微調一些細節,甚至補拍一點兒鏡頭。
計劃是如此計劃,但真正調整的地方很少。黎華習慣於在正式拍攝之前,和演員們詳細明確人物設定,而由於預算太寒磣,請不起大牌兒,並且《風華正茂》裏戲份不少的角色大多數都是年輕人——演員的演技實在難以保證,包括她自己。所以,黎華在設定角色的時候,往往都是以演員自身的個性為模板,換句話說,她一開始挑選演員的時候,第一優先的既不是顏值,也不是演技,而是個人氣質。
一群演繹著自己的年輕人湊在一起,商量著諸如“如果遇到了什麽事情,我會如何做”之類的構思,在瑣碎的小劇情積累到足夠多之後,黎華再從中選擇符合全劇劇情走向並且能夠引人興趣的情節進行推演和融合。
畢文謙沒有參與過電視劇的拍攝,但他總覺得黎華這種拍法簡直奇葩。
“這樣拍出來的電視劇,竟然能在rb掀起收視風暴……我簡直搞不懂。”
黎華隻是笑:“怎麽拍,其實是我沒辦法裏琢磨出的辦法,我也隻是為了表達我想表達的精神和一點兒思想在其中。rb人不可能喜歡我說教,所以我隻能從角色的行為所導致的合理的結果中讓rb觀眾體會到這一切。”
“於是,你就成功了?”
“這麽說吧——如果你稱讚一個rb平民像德川家康,那他表麵上會高興;如果你稱讚一個rb平民像豐臣秀吉,那他心裏會高興。可如果你是麵對的是政·治世家、財閥或者華族後裔,效果卻會不同。”
畢文謙沉默了一陣:“……但rb絕大多數人都是平民。”
黎華笑而不語。
“你肯定是做過社會調查了吧?”
“是你先反複強調rb是一個等級森嚴,封建殘餘千絲萬縷的國家的。”
畢文謙簡直無言以對。
於是,畢文謙幹脆繼續琢磨竇惟的編曲去了。同樣是上輩子記憶裏沒有的事物,至少,音樂不至於像電視劇那樣讓他不明覺厲。
當竇惟來到東京,被張曉霞接進公司時,畢文謙已經有了一些想法。
下午的卡拉ok房裏沒有人,畢文謙一手提著錄音機,一手拿著裝磁帶的小箱子,坐在沙發上,看著沙發另一頭顯得有些拘束的竇惟。
“那些錄出來的小樣,你聽過了嗎?”
“聽過。”
“有什麽想法?”
畢文謙的問題很模糊,竇惟思考了一會兒才緩緩地說:“我和她們的溝通也許有些不足。”
畢文謙直視著竇惟:“放開說實話。我讓劉三劍送你來東京,單是這機票錢,也足夠說明你的作品不是一無是處了。”
竇惟愣愣地看著畢文謙,抿了一下嘴唇。
“我感覺,艾靜她們並太懂搖滾。”
“艾靜?她的問題特別大嗎?”
“不是。”竇惟連連搖頭,“有段時間,我吃住都在公司,艾靜知道我會彈吉他,時不時地找我學。一來二去,她唱這首歌的想法,我也更了解一些。”
竇惟教艾靜彈吉他……很好很強大。
畢文謙忍著笑,也更多了一點兒好奇:“具體說說她們的問題所在吧!也說說你是怎麽編曲的。”
也許,畢文謙用的是鼓勵的口吻,但竇惟卻似乎不願意過多地說歌手們的問題。
“……我一開始反複聽了田振在節目裏唱的錄音,但我畢竟沒有離開過京城。我就和劉代表申請,去黃土高原看看。去了之後,我聽了當地的秦腔、號子,還有很多傳統樂器,還有當地人平時說話的習慣。經理你說要嚐試結合搖滾的風格,但搖滾究竟是什麽,我也說不清楚,我也隻能按自己隱隱的感覺去搞。迴了京城之後,我就申請住在公司裏了。我覺得,《我熱戀的故鄉》,這首歌應該是粗獷的、樸素的,節目裏的編曲選擇了電子琴,這有些……有些不對。”談起音樂本身,竇惟似乎越來越有了勇氣,“電子琴不夠粗,也不夠幹。”
“那麽……你覺得這首歌該怎麽唱?”畢文謙循循善誘著。
“這首歌,應該是吼出來的,而不是唱出來的。”
“所以你覺得公司裏的歌手們都唱得有問題?”
竇惟沉默不語了。
好吧,這畢竟是國內所有人都在摸索的80年代。眼前的竇惟還是少年,甚至比自己還要小幾個月。
暗歎一聲,畢文謙從小箱子裏揀出一盤磁帶,放進錄音機,快進了一小會兒,不久,卡拉ok房裏響起了鼓點明快的電子樂。
“竇惟,你是一個有音樂天分的人。我和你同齡,雖然我已經成名,但我沒有什麽能教你的,我也沒有資格來教你。但有一點,我應該告訴你,更希望你能牢記:音樂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探索,不像自然科學那樣脈絡清晰。甚至,哪怕是自然科學,門捷列夫、孟德爾那樣超越時代而不被理解的案例都不在少數。而藝術,這種現象更容易存在。所以,對於音樂,你應該擁有文責自負的勇氣。相信自己思索的結論,實事求是,即使將來發現自己的見解存在問題,承認進而改變就是了。但在此之前,在你相信自己正確的時候,不要擔心,不要害怕,說到,做到。”畢文謙不確定眼前還是少年的竇惟會不會如此想法,但至少,“記憶”中的他很有藝術家的氣質——無論如何,畢文謙還是決定讓竇惟自己選擇,“既然你覺得公司裏的歌手們唱得不夠到位,那麽,我給你兩個選擇:第一,這首歌你來唱唱看。我還有再過一段時間才迴國,公司可以為你聯係rb的樂手,以及翻譯,我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錄一個小樣出來。如果作品整體的效果的確比她們唱的版本更好,我就簽你作為公司的歌手。並且你可以安心在rb把歌正式完成了再迴國。第二,你這就迴國,和田振好好溝通,以她的思路為主導,重新編曲,半個月為期。同樣,隻要結果讓我滿意,我會簽你作為公司的編曲手。”
看著竇惟驚訝的表情,畢文謙享受著一絲屬於穿越者的歡愉。
“道路,由你自己來選。不過,如果你選擇自己唱的話,我就多嘮叨一句了——吼出來的歌,其實比唱出來更難,更不好控製到位,並且,如果方法不對,更容易對嗓子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