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詞曲唱編
在主持人報幕之後,先於孫雲登台的,是一個提著二胡和小椅子的小姑娘,寬屏方圓臉約莫還有些嬰兒肥,稚嫩的模樣一步步走到接近舞台正中央的位置,才放好椅子,坐下去擺開架勢。
這一坐,倒偏頗有幾分熟手的氣場。
自然而然地,幽幽的二胡聲飄蕩開來。依然是畢文謙交給孫雲的編曲,但這一出手,似乎就把畢文謙爺爺在江州預賽時的水平給比了下去。而隨著二胡聲,一身灰風衣的孫雲慢慢走了出來,腳步間仿佛風塵仆仆的感覺。
過門演奏到頭,孫雲也正好抵達舞台中心。
“尋尋覓覓,在無聲無息中消逝……”
哀傷的歌聲讓空氣變得更加寂靜,不時點綴著的琴聲襯托著氛圍。
與在江州時的心態不盡相同,畢文謙不僅細細對比著孫雲和其他歌手的表現,也思考著這首歌與其他參賽的歌曲的不同。
上輩子在做論文的時候,劉勞模被畢文謙作為一個半路出家而後天努力歌手的典型而關注過。所以,他對這首歌背後的細節比較了解。在“曆史”裏,《來生緣》是劉勞模在而立之年左右自己填的歌詞,而旋律,卻是一個在抗戰爆發時出生於香港,在內地成長多年,而又移居香港的作曲家的手筆,這樣的歌,對他老人家而言,更像是小試牛刀的興致之作。大約,他現在還沒有去香港,而是在京城的各個音樂學院教書吧……也不知道他現在有沒有留那飄飄長須,頭發現在是富裕還是已經地方支援中央了……
相對而言,這首歌的歌詞,在90年代初期的香港流行音樂裏,倒也挺不錯,劉勞模作為一個作詞人的水平,很多年裏都遠強於他作為歌手的水平,但在萬事捧為先的時代背景下,卻是仿佛被媒體和普通人給忽略了。而這曲子,算是內地培養出來的老一輩作曲家在接觸了幾年香港流行音樂後交融而得的結果。
也許,就是這幾年的接觸,讓這首曲子既有著一些香港流行音樂的氣息,同時又和二胡的格調格外契合。正是這些,讓這首《來生緣》的整體氣質與其他歌手唱的歌有著比較明顯的風格差異。簡單地說,雖然“曆史”上創作於91年,和現在隻有5年的距離,卻和青歌賽的多數歌曲有著將近一個時代的區別。
“痛苦痛悲痛心痛恨痛失去你……”
將近二十年的舞台經曆,讓孫雲在台上揮灑自如。同樣是立在話筒前,有些歌手像一棵堅硬的木樁,孫雲卻有著豐富的細小動作,每一句歌唱的情感都牽引著她的神態,也牽動著觀眾的情緒。
一曲罷了,孫雲俯身朝觀眾席鞠了一躬,然後拉起了側後的二胡小姑娘的手,和她一起又對觀眾席鞠了一躬。
這個動作,讓畢文謙有些馬後炮的驚訝——孫雲到底是從哪裏請來的天才啊!看樣貌,差不多也是高中生吧?給這麽一首情歌伴奏,不僅基本功紮實,其中的情感也頗為到位,到位到畢文謙全程忽略了她!
鞠躬之後,小姑娘拎著二胡就先下台了。孫雲虛指著她,向觀眾們介紹道:“感謝宋菲小朋友為了和我配合這首歌,這幾天的廢寢忘食!謝謝!”說著,她又對著小姑娘的背影鞠起了躬。
此時,演唱已經結束,現場卻依舊保持著沉默。忽然,有人開始鼓掌,旋即燎了原。
孫雲筆挺地立在舞台中央,微笑不語了。
“唱得……”畢文謙身邊的草根兒評論家動容著忍不住開了口,卻似乎找不到可說的詞匯,終於隻總結成了一個字,“好。”便默然不語,緊盯著電視機。
良久,掌聲漸息。
第一個發言的評委,是郭淑貞。
“孫雲同誌,你唱得很好。但我有一個問題:這首歌,你為什麽這麽唱?”
這樣寬泛而模糊的問題,作為評委點評階段,比賽中還是第一次出現。孫雲迎著郭淑貞的目光,咬了咬嘴唇:“這首歌……我隻是力求從心順意而已。”
“從心順意?”郭淑貞沉思了一瞬,似乎不太滿意,“可以說詳細一點兒嗎?”
“……對不起,郭老師。”孫雲微微搖頭,“我真的說不清楚。”
這使得郭淑貞愣了一下,她皺眉思索了幾秒:“孫雲同誌,我不是想挑你的毛病,而是希望一起討論討論。”大概是見孫雲沒有接腔,她繼續說了下去,“前段時間的一次機會,我和你的兒子有過討論,他指出了我在唱一首歌裏的不足之處。今天聽了你的演唱,我覺得你在那個方向上處理得很好。”
電視機裏的郭淑貞說得誠懇,電視機前的畢文謙囧囧有神。
這個郭奶奶當真是心直口快,在這樣的場合居然說這些……
孫雲卻仿佛恍然大悟。
“原來是這樣!郭老師,我兒子在談音樂的時候有些固執己見,如果他說了什麽犯衝的話,請……”
“別!我談音樂的時候也喜歡固執己見。”郭淑貞目示了一下和自己坐一堆的評委們,“這個,在座的不少朋友都知道。”
見她不似作偽,孫雲鬆了一口氣,臉色也更加誠懇了:“郭老師,我想,您可能誤會了。我兒子對於音樂的看法,並不是我教的。相反,我剛才唱的這首歌,是因為我唱不好別的歌,兒子他為我著急,才根據我和我愛人的一些往事,專門創作出來的。他隻是告訴我,隻要我自己唱得順心了,就足夠了。而現在,您所聽到的,就是我琢磨的結果。”說到這裏,她停頓了一下,臉色微紅,“如果要我說演唱技術,我真的說不出來什麽東西。如果要我說每一個細節我所聯想的事情,那就牽扯到很多我的個人經曆了,那說不清楚……而且,這裏是直播啊!”
郭淑貞訝然:“你是說,你唱的這首《來生緣》,是你兒子寫的?”一問完,她就偏頭朝王富林的位置狠狠瞧了一眼。
“嗯。”孫雲點點頭。
“好吧,我知道了。”郭淑貞笑了笑,算是結束了自己的問話。
之後,評委們給孫雲打了一個僅次於蘇虹的分數。
聽著身邊的電視觀眾散場時不住的討論,畢文謙默默迴了自己的房間。
這一屆青歌賽正式開賽以來,受到的關注就越來越強。也不知明天的報紙上會不會出現什麽論調。
過了約莫半個小時,黎華打開了畢文謙的門。
“歌寫得挺好。阿姨也唱得不錯。”黎華一邊欣欣地笑,一邊給自己倒水,“現場的人有不少覺得阿姨更應該是最高分。”
畢文謙倒不以為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側重吧……等等,你今天去了現場?”
“有阿姨出場,而且聽說那是你寫的歌,我都還沒聽過,自然要去了。”黎華喝了一口水,握著溫溫的玻璃杯,用腳把身邊的椅子勾過來,豪氣地坐下,眼睛直盯著畢文謙,“對了,你爸爸和阿姨是怎麽認識的?”
“我媽說過,‘這事兒不能說得太細’。”畢文謙惟妙惟肖的口吻把黎華逗笑了,“你真要想知道,我也隻能說,他們是在珍寶島前後認識的。”
“哦?”黎華揚著聲調,約莫腦補了一陣,突然大笑起來,聳著眉,“你今年十六歲……好像……這事兒還真不適合說得太細。”
“徒弟!”畢文謙撅起嘴。
“好好好……不提這個,不提。阿姨也不普通啊!”
黎華依然沒止笑聲。
畢文謙拿她沒辦法,隻好轉移話題:“黎華,這幾天有時間的話,找找今天給我媽伴奏二胡的小姑娘。”
“小姑娘?”黎華想了一下,“人家可不一定比你小喲!”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既然要開唱片公司,你就最好和她打好關係。”
聽畢文謙這麽一說,黎華也斂了容。
“為什麽?”
“因為,她水平很紮實,很年輕。換句話說,物美價廉,而且很可能充滿潛力。”
“就因為這個?”黎華微微後仰,靠著椅子,喝著水,“說細一點兒,我也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吧?”
“你這是逼我開嘴炮啊?”
“嘴炮?”黎華琢磨了一下,咯咯地笑,“你開的嘴炮可不少。”
畢文謙繼續撅了一陣嘴,才開始解釋起來。
“一首常見的完整的流行音樂,大約可以劃分為歌詞、旋律、演唱、編曲四個部分,簡單地說,就是詞曲唱編。而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說,藝術積累的先決條件是物質技術的突破。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物質基礎的支撐,一門藝術是不可能在傳承中逐漸成熟而達到繁榮的。具體地說,流行音樂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如此。”
“哦?”黎華前傾了身子。
“我們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是《詩經》,風雅頌勾勒而記錄著時代的麵貌。為什麽會是這樣?因為春秋時代發明了用竹片和木片做的簡書,人們可以記錄的文字數量不僅超越了商代的用龜殼和獸骨做材料的甲骨文,同時也滿足了記錄流行音樂歌詞的基本需求。到了漢朝,紙的出現,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可傳承文字的規模,所以,有了《漢樂府》。同樣的道理,雕版印刷逐漸成熟運用的唐朝,讓我們的祖先在歌詞這一塊兒的造詣到達了巔峰。”
“而旋律則不同。雖然自古以來,前人就有過很多關於旋律的研究和探索,總結了不少深刻的道理,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談。我們都知道古人追求哀而不傷,但對於沒有直接體會的後人來說,很難明白這種境界為什麽會被推崇。上千年的古代史,流傳到現在的名作佳曲,相比歌詞的數量,簡直是滄海一粟。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那時候的人並沒有發明一種能夠記錄傳承旋律的足夠優秀的技術。直到明朝,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旋律的發展,才奠定了基礎。從此,歐洲的音樂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時期,而不幸的是,與此同時,我們中國卻正陷入文化倒退的滿清王朝。幾百年的此消彼長,到現在,造成了我們中國在旋律這一塊總體落後西方很多的現狀。”
“至於演唱,那就更晚了。直到留聲機發明之前,人們無論是自己練習還是學習別人唱歌,都不具備反複對比的物質條件。也就是說,聲樂水平的快速發展,是從留聲機的大規模使用開始的。距離今天,不過半個多世紀,不到百年。那些歲月,前麵一半是舊中國的屈辱史,後麵一半是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建設史。我們可以進行的探索和積累,整體來說沒辦法和那些發達國家全麵比拚。”
“最後,編曲,或者叫伴奏,有些老師喜歡稱為配器,如果細細琢磨的話,編曲和配器有細微的區別……總的來說,編曲水平的發展既長又短。說它長,是因為編曲和旋律有共通的基礎,十二平均律發明以來,編曲的水平就可以慢慢傳承積累了;說它短,是因為對於往往涉及很多樂器的編曲來說,十二平均律太過基礎,就像簡書對於歌詞的支持一樣,力有不逮。我們在申城唱片公司的時候,你也許見過,從外國引進的最先進的,由電腦控製的24軌立體聲錄音設備。多音軌的技術,就像雕版印刷一樣,將會在物質上支撐編曲水平的發展。”
沒錯,雕版印刷。而那類似活字印刷的雅佳采樣器,好像就是今年在日本發明的吧……
“也就是說,在編曲這個方麵,我們中國和發達國家的起步雖然有差距,但相對來說,差距並不太大,我們正趕上了物質技術不斷突破更新的時代,隻要我們好好發展,是最可能最早走在時代前列的。”
“所以,我們需要藝術家參與進來,不僅是作曲家,演奏家也需要!特別是這種年輕的演奏家,她有更多的可能性!作為一個有前途的唱片公司,擁有一個有活力的創作團隊,是必須的!”
侃侃而談到最後,畢文謙就差揮舞雙手了。
黎華卻隻先嗬嗬地笑:“她?演奏……家?”
然後,她沉思了很久。
“好吧,我相信你說的話。”終於,她把杯子放迴靠牆的櫃子上,慢慢站了起來,“你的眼光倒毒。那個拉二胡的妹妹,叫宋菲,是宋國升的女兒。有宋老師在,她大概不敢自稱演奏家。”
宋菲!那……大約就不奇怪了。等等,不對……
“你這麽清楚?”
“阿姨在京城可不認識什麽二胡演奏家。”黎華淡然地笑,無形裝逼道,“我臉麵小,那些有名的藝術家我也請不動,而且他們也不一定有時間。但聽說宋老師有一對從小練習二胡的女兒,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就以唱片公司的名義,請了其中一個幫忙了。”
(ps:這方麵,以後大概不會寫得過於詳細,不然……可能就會枯燥了……吧)
在主持人報幕之後,先於孫雲登台的,是一個提著二胡和小椅子的小姑娘,寬屏方圓臉約莫還有些嬰兒肥,稚嫩的模樣一步步走到接近舞台正中央的位置,才放好椅子,坐下去擺開架勢。
這一坐,倒偏頗有幾分熟手的氣場。
自然而然地,幽幽的二胡聲飄蕩開來。依然是畢文謙交給孫雲的編曲,但這一出手,似乎就把畢文謙爺爺在江州預賽時的水平給比了下去。而隨著二胡聲,一身灰風衣的孫雲慢慢走了出來,腳步間仿佛風塵仆仆的感覺。
過門演奏到頭,孫雲也正好抵達舞台中心。
“尋尋覓覓,在無聲無息中消逝……”
哀傷的歌聲讓空氣變得更加寂靜,不時點綴著的琴聲襯托著氛圍。
與在江州時的心態不盡相同,畢文謙不僅細細對比著孫雲和其他歌手的表現,也思考著這首歌與其他參賽的歌曲的不同。
上輩子在做論文的時候,劉勞模被畢文謙作為一個半路出家而後天努力歌手的典型而關注過。所以,他對這首歌背後的細節比較了解。在“曆史”裏,《來生緣》是劉勞模在而立之年左右自己填的歌詞,而旋律,卻是一個在抗戰爆發時出生於香港,在內地成長多年,而又移居香港的作曲家的手筆,這樣的歌,對他老人家而言,更像是小試牛刀的興致之作。大約,他現在還沒有去香港,而是在京城的各個音樂學院教書吧……也不知道他現在有沒有留那飄飄長須,頭發現在是富裕還是已經地方支援中央了……
相對而言,這首歌的歌詞,在90年代初期的香港流行音樂裏,倒也挺不錯,劉勞模作為一個作詞人的水平,很多年裏都遠強於他作為歌手的水平,但在萬事捧為先的時代背景下,卻是仿佛被媒體和普通人給忽略了。而這曲子,算是內地培養出來的老一輩作曲家在接觸了幾年香港流行音樂後交融而得的結果。
也許,就是這幾年的接觸,讓這首曲子既有著一些香港流行音樂的氣息,同時又和二胡的格調格外契合。正是這些,讓這首《來生緣》的整體氣質與其他歌手唱的歌有著比較明顯的風格差異。簡單地說,雖然“曆史”上創作於91年,和現在隻有5年的距離,卻和青歌賽的多數歌曲有著將近一個時代的區別。
“痛苦痛悲痛心痛恨痛失去你……”
將近二十年的舞台經曆,讓孫雲在台上揮灑自如。同樣是立在話筒前,有些歌手像一棵堅硬的木樁,孫雲卻有著豐富的細小動作,每一句歌唱的情感都牽引著她的神態,也牽動著觀眾的情緒。
一曲罷了,孫雲俯身朝觀眾席鞠了一躬,然後拉起了側後的二胡小姑娘的手,和她一起又對觀眾席鞠了一躬。
這個動作,讓畢文謙有些馬後炮的驚訝——孫雲到底是從哪裏請來的天才啊!看樣貌,差不多也是高中生吧?給這麽一首情歌伴奏,不僅基本功紮實,其中的情感也頗為到位,到位到畢文謙全程忽略了她!
鞠躬之後,小姑娘拎著二胡就先下台了。孫雲虛指著她,向觀眾們介紹道:“感謝宋菲小朋友為了和我配合這首歌,這幾天的廢寢忘食!謝謝!”說著,她又對著小姑娘的背影鞠起了躬。
此時,演唱已經結束,現場卻依舊保持著沉默。忽然,有人開始鼓掌,旋即燎了原。
孫雲筆挺地立在舞台中央,微笑不語了。
“唱得……”畢文謙身邊的草根兒評論家動容著忍不住開了口,卻似乎找不到可說的詞匯,終於隻總結成了一個字,“好。”便默然不語,緊盯著電視機。
良久,掌聲漸息。
第一個發言的評委,是郭淑貞。
“孫雲同誌,你唱得很好。但我有一個問題:這首歌,你為什麽這麽唱?”
這樣寬泛而模糊的問題,作為評委點評階段,比賽中還是第一次出現。孫雲迎著郭淑貞的目光,咬了咬嘴唇:“這首歌……我隻是力求從心順意而已。”
“從心順意?”郭淑貞沉思了一瞬,似乎不太滿意,“可以說詳細一點兒嗎?”
“……對不起,郭老師。”孫雲微微搖頭,“我真的說不清楚。”
這使得郭淑貞愣了一下,她皺眉思索了幾秒:“孫雲同誌,我不是想挑你的毛病,而是希望一起討論討論。”大概是見孫雲沒有接腔,她繼續說了下去,“前段時間的一次機會,我和你的兒子有過討論,他指出了我在唱一首歌裏的不足之處。今天聽了你的演唱,我覺得你在那個方向上處理得很好。”
電視機裏的郭淑貞說得誠懇,電視機前的畢文謙囧囧有神。
這個郭奶奶當真是心直口快,在這樣的場合居然說這些……
孫雲卻仿佛恍然大悟。
“原來是這樣!郭老師,我兒子在談音樂的時候有些固執己見,如果他說了什麽犯衝的話,請……”
“別!我談音樂的時候也喜歡固執己見。”郭淑貞目示了一下和自己坐一堆的評委們,“這個,在座的不少朋友都知道。”
見她不似作偽,孫雲鬆了一口氣,臉色也更加誠懇了:“郭老師,我想,您可能誤會了。我兒子對於音樂的看法,並不是我教的。相反,我剛才唱的這首歌,是因為我唱不好別的歌,兒子他為我著急,才根據我和我愛人的一些往事,專門創作出來的。他隻是告訴我,隻要我自己唱得順心了,就足夠了。而現在,您所聽到的,就是我琢磨的結果。”說到這裏,她停頓了一下,臉色微紅,“如果要我說演唱技術,我真的說不出來什麽東西。如果要我說每一個細節我所聯想的事情,那就牽扯到很多我的個人經曆了,那說不清楚……而且,這裏是直播啊!”
郭淑貞訝然:“你是說,你唱的這首《來生緣》,是你兒子寫的?”一問完,她就偏頭朝王富林的位置狠狠瞧了一眼。
“嗯。”孫雲點點頭。
“好吧,我知道了。”郭淑貞笑了笑,算是結束了自己的問話。
之後,評委們給孫雲打了一個僅次於蘇虹的分數。
聽著身邊的電視觀眾散場時不住的討論,畢文謙默默迴了自己的房間。
這一屆青歌賽正式開賽以來,受到的關注就越來越強。也不知明天的報紙上會不會出現什麽論調。
過了約莫半個小時,黎華打開了畢文謙的門。
“歌寫得挺好。阿姨也唱得不錯。”黎華一邊欣欣地笑,一邊給自己倒水,“現場的人有不少覺得阿姨更應該是最高分。”
畢文謙倒不以為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側重吧……等等,你今天去了現場?”
“有阿姨出場,而且聽說那是你寫的歌,我都還沒聽過,自然要去了。”黎華喝了一口水,握著溫溫的玻璃杯,用腳把身邊的椅子勾過來,豪氣地坐下,眼睛直盯著畢文謙,“對了,你爸爸和阿姨是怎麽認識的?”
“我媽說過,‘這事兒不能說得太細’。”畢文謙惟妙惟肖的口吻把黎華逗笑了,“你真要想知道,我也隻能說,他們是在珍寶島前後認識的。”
“哦?”黎華揚著聲調,約莫腦補了一陣,突然大笑起來,聳著眉,“你今年十六歲……好像……這事兒還真不適合說得太細。”
“徒弟!”畢文謙撅起嘴。
“好好好……不提這個,不提。阿姨也不普通啊!”
黎華依然沒止笑聲。
畢文謙拿她沒辦法,隻好轉移話題:“黎華,這幾天有時間的話,找找今天給我媽伴奏二胡的小姑娘。”
“小姑娘?”黎華想了一下,“人家可不一定比你小喲!”
“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既然要開唱片公司,你就最好和她打好關係。”
聽畢文謙這麽一說,黎華也斂了容。
“為什麽?”
“因為,她水平很紮實,很年輕。換句話說,物美價廉,而且很可能充滿潛力。”
“就因為這個?”黎華微微後仰,靠著椅子,喝著水,“說細一點兒,我也好發揮主觀能動性吧?”
“你這是逼我開嘴炮啊?”
“嘴炮?”黎華琢磨了一下,咯咯地笑,“你開的嘴炮可不少。”
畢文謙繼續撅了一陣嘴,才開始解釋起來。
“一首常見的完整的流行音樂,大約可以劃分為歌詞、旋律、演唱、編曲四個部分,簡單地說,就是詞曲唱編。而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來說,藝術積累的先決條件是物質技術的突破。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物質基礎的支撐,一門藝術是不可能在傳承中逐漸成熟而達到繁榮的。具體地說,流行音樂的每一個部分,都是如此。”
“哦?”黎華前傾了身子。
“我們中國最早的流行音樂,是《詩經》,風雅頌勾勒而記錄著時代的麵貌。為什麽會是這樣?因為春秋時代發明了用竹片和木片做的簡書,人們可以記錄的文字數量不僅超越了商代的用龜殼和獸骨做材料的甲骨文,同時也滿足了記錄流行音樂歌詞的基本需求。到了漢朝,紙的出現,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可傳承文字的規模,所以,有了《漢樂府》。同樣的道理,雕版印刷逐漸成熟運用的唐朝,讓我們的祖先在歌詞這一塊兒的造詣到達了巔峰。”
“而旋律則不同。雖然自古以來,前人就有過很多關於旋律的研究和探索,總結了不少深刻的道理,但往往都是泛泛而談。我們都知道古人追求哀而不傷,但對於沒有直接體會的後人來說,很難明白這種境界為什麽會被推崇。上千年的古代史,流傳到現在的名作佳曲,相比歌詞的數量,簡直是滄海一粟。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那時候的人並沒有發明一種能夠記錄傳承旋律的足夠優秀的技術。直到明朝,十二平均律的發明,旋律的發展,才奠定了基礎。從此,歐洲的音樂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時期,而不幸的是,與此同時,我們中國卻正陷入文化倒退的滿清王朝。幾百年的此消彼長,到現在,造成了我們中國在旋律這一塊總體落後西方很多的現狀。”
“至於演唱,那就更晚了。直到留聲機發明之前,人們無論是自己練習還是學習別人唱歌,都不具備反複對比的物質條件。也就是說,聲樂水平的快速發展,是從留聲機的大規模使用開始的。距離今天,不過半個多世紀,不到百年。那些歲月,前麵一半是舊中國的屈辱史,後麵一半是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建設史。我們可以進行的探索和積累,整體來說沒辦法和那些發達國家全麵比拚。”
“最後,編曲,或者叫伴奏,有些老師喜歡稱為配器,如果細細琢磨的話,編曲和配器有細微的區別……總的來說,編曲水平的發展既長又短。說它長,是因為編曲和旋律有共通的基礎,十二平均律發明以來,編曲的水平就可以慢慢傳承積累了;說它短,是因為對於往往涉及很多樂器的編曲來說,十二平均律太過基礎,就像簡書對於歌詞的支持一樣,力有不逮。我們在申城唱片公司的時候,你也許見過,從外國引進的最先進的,由電腦控製的24軌立體聲錄音設備。多音軌的技術,就像雕版印刷一樣,將會在物質上支撐編曲水平的發展。”
沒錯,雕版印刷。而那類似活字印刷的雅佳采樣器,好像就是今年在日本發明的吧……
“也就是說,在編曲這個方麵,我們中國和發達國家的起步雖然有差距,但相對來說,差距並不太大,我們正趕上了物質技術不斷突破更新的時代,隻要我們好好發展,是最可能最早走在時代前列的。”
“所以,我們需要藝術家參與進來,不僅是作曲家,演奏家也需要!特別是這種年輕的演奏家,她有更多的可能性!作為一個有前途的唱片公司,擁有一個有活力的創作團隊,是必須的!”
侃侃而談到最後,畢文謙就差揮舞雙手了。
黎華卻隻先嗬嗬地笑:“她?演奏……家?”
然後,她沉思了很久。
“好吧,我相信你說的話。”終於,她把杯子放迴靠牆的櫃子上,慢慢站了起來,“你的眼光倒毒。那個拉二胡的妹妹,叫宋菲,是宋國升的女兒。有宋老師在,她大概不敢自稱演奏家。”
宋菲!那……大約就不奇怪了。等等,不對……
“你這麽清楚?”
“阿姨在京城可不認識什麽二胡演奏家。”黎華淡然地笑,無形裝逼道,“我臉麵小,那些有名的藝術家我也請不動,而且他們也不一定有時間。但聽說宋老師有一對從小練習二胡的女兒,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就以唱片公司的名義,請了其中一個幫忙了。”
(ps:這方麵,以後大概不會寫得過於詳細,不然……可能就會枯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