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一神帶二腿?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
穿越到1985年,畢文謙還是第一次近距離聽一個專業的人唱歌。相比畢文謙記憶中的孫雲的歌聲,文藝的嗓音似乎更輕靈一些,認真地說,更適合唱這首歌。
可問題是,怎麽聽起來這麽忐忑呢?而且……
畢文謙慢慢垂下目光,眼觀鼻,鼻觀心,努力不讓自己露出什麽表情被文藝觀察出來什麽端倪,影響了她的發揮。那視線落在文藝的胸脯上,不大不小的曲線被厚實的毛衣裹著,這麽凝視也不會被誤解。
一歌罷了。
文藝微微起紅的臉變得明顯的潮紅。這麽一首朗朗上口的歌,不應該讓歌舞團的歌手這麽費力,隻能說,文藝唱這首歌,很費心——這心,費在哪裏,怎麽費的,畢文謙不清楚,但肯定是要不得的。
“文姐姐,先問一處問題:第二段開頭,我當時唱的是‘我想唱歌可不能唱’,為什麽你唱得和第一段一樣,是‘不敢唱’?”
沒有什麽提綱挈領的褒貶,畢文謙直接從細節入手。這讓文藝的臉更紅了一分:“我……我沒記清楚歌詞,印象中兩段這一句都差不多,我就……”
眼見她連說完話的勇氣都沒有,畢文謙倒沒有立即再說什麽了。
事實上,文藝唱這麽一遍歌,唱錯詞的地方還有不少,但考慮到她隻聽過自己唱那麽一遍,倒也無可厚非,甚至鼓勵一點兒地說……難能可貴。沒錯,隻聽一次,憑記憶練習一個星期,能唱成這破破爛爛的水平,已經不愧專業了。
破破爛爛……想著自己腦子裏冒出來的形容詞,畢文謙不禁笑了起來。
這一笑,使得文藝羞了起來:“文謙弟弟……”
不過,畢文謙微微搖頭,止住了她的話頭,主動牽起了她的手,軟軟的,涼涼的:“文姐姐,你知道一個故事嗎?有一次,雕塑家羅丹邀請作家茨威格到他家裏做客,順便參觀他的工作室。工作室裏麵,有一尊儀態端莊的女像……”
“我有印象!”文藝似乎想了起來,但不太明白畢文謙為什麽提起這故事,“這好像是語文書上的課文……”
沒錯,這就是人教版的語文書上的課文,而且是小學課文。畢文謙隻是不清楚這個年代的版本裏有沒有那篇課文,既然文藝知道,就不必把故事說完了——他保持著微笑:“沒錯。文姐姐,你剛才唱的,就是茨威格第一眼看到的那尊雕像。”
這話,或者說這評價,可輕可重——以一個作家,或者說一個外行的眼光,那已經是完美的作品了;但在大師眼裏,就和破破爛爛的毛坯差別不大。
果不其然,很快迴過味兒來的文藝本來羞紅的臉開始紅中泛白了。
不過,畢文謙說這樣的話,並不是想當噴子,讓一個漂亮姐姐絕望並不是什麽有趣的事情,何況自家的媽很可能也唱不好這首歌。他上前半步,舉起牽著的文藝的手,懸在彼此胸前的位置。雖然小了好幾歲,但論個頭,反而是他要高出那麽幾公分。
“文姐姐,不要想太多。大師完成一件藝術品,也是從毛坯開始,一處處細節一一斧正而最終完成的。一個星期,能夠有一件讓外行人覺得完美的毛坯,你和大師的差距,好像也不大嘛!”
文藝本就沒有哭,但畢文謙仿佛從她圓溜溜的眼睛裏看到了一個破涕為笑的過程。然後,文藝另一隻手也搭了上來,雙手捧著畢文謙的五指,輕輕搖了起來:“文謙弟弟,我可以唱這首歌嗎?”
那忐忑而期待的口吻,配著躍躍欲試的眼神,直讓畢文謙覺得目眩——這,就是80年代的秋波嗎?
“現在這效果肯定是不成的。我們一起,一點點加強試試吧!”
終於,畢文謙還是給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嗯!好……”
眼瞧著文藝語無倫次幾乎跳起來的喜悅,畢文謙悄悄在心裏歎了口氣。
林語堂似乎說過,男女之間最**的事莫過於借東西,一借一還便有兩次見麵機會。那麽自己這手法,貌似比林語堂說的,高明多了。
問題是,比起泡妹子的機會,哦不,是姐姐,畢文謙更在意的,是另一件事情。
80年代的大陸,隻有文藝圈,沒有娛樂圈。雖然畢文謙隻能耳聞,但也知道,這個時代沿襲著自70年代以來的“文責自負”的風氣。
那是大陸流行音樂能夠在這個年代繁榮的一大基石。
這個年代的主流文藝工作者,對待一首新歌,相比“這歌能不能唱紅,怎麽唱能夠唱紅”,他們更在乎“我覺得這歌好不好,這歌就該這麽唱”!在這個年代,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有著諸多不同歌手唱的版本,優劣自然各異,卻往往演繹著各不相同的內容。
這個風氣,是隨著音樂產業市場化而幾乎消失,卻又是一個藝術家必然擁有的氣質,是和商品音樂不同的大陸文藝體製形成的最金貴的東西之一。
然而,穿越之後,自己遇到的兩個文藝工作者,其中一個還是自己的媽,從她們身上,卻怎麽也沒瞧出文責自負的味道來。自己聽過的那麽多80年代的作品是不會騙人的。那就意味著,無論是文藝還是孫雲,單憑相貌,她們在10年代混個小明星的資曆一點兒都不困難,可她們的名字在自己所知的曆史中,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看起來,除了要帶孫雲的節奏,也要帶文藝的節奏了?“一神帶二腿,這一波有些難啊!”
——沒錯,畢文謙不禁想起了穿越之前自己某個大學室友的話。
但至少,文藝和孫雲,她們都沒有因為自己隻是一個高一的外行學生,就對自己這個作者的意見有半點兒輕視,反而認真請教——怎麽說,也算得上三人行必有我師,或者,不恥下問吧?
於是,他又情不自禁地笑了。
這在文藝眼裏,卻也是一個好的信號。發現她的誤會後,畢文謙沒有解釋——這不是挺好的嗎?文姐姐雖然還談不上藝術家的氣質,但起碼是一個萌妹子不是?哦不,是萌姐姐?
“來,文姐姐,我們去音樂教室,那裏有琴,有課桌,我先給你寫譜……”
從小樹叢出來時,是畢文謙牽著文藝的手,兩人的步伐輕快而默契,歡欣而自然。
(ps:所謂一神帶二腿,是團隊競技類遊戲的玩笑說法。腿的意思大約就是菜鳥。)
“我想唱歌可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
穿越到1985年,畢文謙還是第一次近距離聽一個專業的人唱歌。相比畢文謙記憶中的孫雲的歌聲,文藝的嗓音似乎更輕靈一些,認真地說,更適合唱這首歌。
可問題是,怎麽聽起來這麽忐忑呢?而且……
畢文謙慢慢垂下目光,眼觀鼻,鼻觀心,努力不讓自己露出什麽表情被文藝觀察出來什麽端倪,影響了她的發揮。那視線落在文藝的胸脯上,不大不小的曲線被厚實的毛衣裹著,這麽凝視也不會被誤解。
一歌罷了。
文藝微微起紅的臉變得明顯的潮紅。這麽一首朗朗上口的歌,不應該讓歌舞團的歌手這麽費力,隻能說,文藝唱這首歌,很費心——這心,費在哪裏,怎麽費的,畢文謙不清楚,但肯定是要不得的。
“文姐姐,先問一處問題:第二段開頭,我當時唱的是‘我想唱歌可不能唱’,為什麽你唱得和第一段一樣,是‘不敢唱’?”
沒有什麽提綱挈領的褒貶,畢文謙直接從細節入手。這讓文藝的臉更紅了一分:“我……我沒記清楚歌詞,印象中兩段這一句都差不多,我就……”
眼見她連說完話的勇氣都沒有,畢文謙倒沒有立即再說什麽了。
事實上,文藝唱這麽一遍歌,唱錯詞的地方還有不少,但考慮到她隻聽過自己唱那麽一遍,倒也無可厚非,甚至鼓勵一點兒地說……難能可貴。沒錯,隻聽一次,憑記憶練習一個星期,能唱成這破破爛爛的水平,已經不愧專業了。
破破爛爛……想著自己腦子裏冒出來的形容詞,畢文謙不禁笑了起來。
這一笑,使得文藝羞了起來:“文謙弟弟……”
不過,畢文謙微微搖頭,止住了她的話頭,主動牽起了她的手,軟軟的,涼涼的:“文姐姐,你知道一個故事嗎?有一次,雕塑家羅丹邀請作家茨威格到他家裏做客,順便參觀他的工作室。工作室裏麵,有一尊儀態端莊的女像……”
“我有印象!”文藝似乎想了起來,但不太明白畢文謙為什麽提起這故事,“這好像是語文書上的課文……”
沒錯,這就是人教版的語文書上的課文,而且是小學課文。畢文謙隻是不清楚這個年代的版本裏有沒有那篇課文,既然文藝知道,就不必把故事說完了——他保持著微笑:“沒錯。文姐姐,你剛才唱的,就是茨威格第一眼看到的那尊雕像。”
這話,或者說這評價,可輕可重——以一個作家,或者說一個外行的眼光,那已經是完美的作品了;但在大師眼裏,就和破破爛爛的毛坯差別不大。
果不其然,很快迴過味兒來的文藝本來羞紅的臉開始紅中泛白了。
不過,畢文謙說這樣的話,並不是想當噴子,讓一個漂亮姐姐絕望並不是什麽有趣的事情,何況自家的媽很可能也唱不好這首歌。他上前半步,舉起牽著的文藝的手,懸在彼此胸前的位置。雖然小了好幾歲,但論個頭,反而是他要高出那麽幾公分。
“文姐姐,不要想太多。大師完成一件藝術品,也是從毛坯開始,一處處細節一一斧正而最終完成的。一個星期,能夠有一件讓外行人覺得完美的毛坯,你和大師的差距,好像也不大嘛!”
文藝本就沒有哭,但畢文謙仿佛從她圓溜溜的眼睛裏看到了一個破涕為笑的過程。然後,文藝另一隻手也搭了上來,雙手捧著畢文謙的五指,輕輕搖了起來:“文謙弟弟,我可以唱這首歌嗎?”
那忐忑而期待的口吻,配著躍躍欲試的眼神,直讓畢文謙覺得目眩——這,就是80年代的秋波嗎?
“現在這效果肯定是不成的。我們一起,一點點加強試試吧!”
終於,畢文謙還是給了一個模棱兩可的答案。
“嗯!好……”
眼瞧著文藝語無倫次幾乎跳起來的喜悅,畢文謙悄悄在心裏歎了口氣。
林語堂似乎說過,男女之間最**的事莫過於借東西,一借一還便有兩次見麵機會。那麽自己這手法,貌似比林語堂說的,高明多了。
問題是,比起泡妹子的機會,哦不,是姐姐,畢文謙更在意的,是另一件事情。
80年代的大陸,隻有文藝圈,沒有娛樂圈。雖然畢文謙隻能耳聞,但也知道,這個時代沿襲著自70年代以來的“文責自負”的風氣。
那是大陸流行音樂能夠在這個年代繁榮的一大基石。
這個年代的主流文藝工作者,對待一首新歌,相比“這歌能不能唱紅,怎麽唱能夠唱紅”,他們更在乎“我覺得這歌好不好,這歌就該這麽唱”!在這個年代,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有著諸多不同歌手唱的版本,優劣自然各異,卻往往演繹著各不相同的內容。
這個風氣,是隨著音樂產業市場化而幾乎消失,卻又是一個藝術家必然擁有的氣質,是和商品音樂不同的大陸文藝體製形成的最金貴的東西之一。
然而,穿越之後,自己遇到的兩個文藝工作者,其中一個還是自己的媽,從她們身上,卻怎麽也沒瞧出文責自負的味道來。自己聽過的那麽多80年代的作品是不會騙人的。那就意味著,無論是文藝還是孫雲,單憑相貌,她們在10年代混個小明星的資曆一點兒都不困難,可她們的名字在自己所知的曆史中,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看起來,除了要帶孫雲的節奏,也要帶文藝的節奏了?“一神帶二腿,這一波有些難啊!”
——沒錯,畢文謙不禁想起了穿越之前自己某個大學室友的話。
但至少,文藝和孫雲,她們都沒有因為自己隻是一個高一的外行學生,就對自己這個作者的意見有半點兒輕視,反而認真請教——怎麽說,也算得上三人行必有我師,或者,不恥下問吧?
於是,他又情不自禁地笑了。
這在文藝眼裏,卻也是一個好的信號。發現她的誤會後,畢文謙沒有解釋——這不是挺好的嗎?文姐姐雖然還談不上藝術家的氣質,但起碼是一個萌妹子不是?哦不,是萌姐姐?
“來,文姐姐,我們去音樂教室,那裏有琴,有課桌,我先給你寫譜……”
從小樹叢出來時,是畢文謙牽著文藝的手,兩人的步伐輕快而默契,歡欣而自然。
(ps:所謂一神帶二腿,是團隊競技類遊戲的玩笑說法。腿的意思大約就是菜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