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禦林軍治病其實更多是由太醫來完成的,太醫書院的學生更多的是抄方學習,並治療一些不緊要的他們能勝任的疾病,比如傷寒跑肚拉稀之類的。就算醫治錯了也不至於要人性命,所以可以讓他們來試試手腳,找找感覺。
給人開方治病,對於太醫書院的這些學子來說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比如眼睛高度近視的高參林,以及三司副史左錢通的兒子左京生,都是這樣。
左京生參與這次給禦林軍士兵看病,這讓太醫院的院判和費神醫等人很是有些驚訝。他醫術平庸,之所以能夠通過三重考試進入太醫書院學習,完全是他那三司副使的老爹左錢通神通廣大的結果。
他到太醫書院來,隻是為了將來能夠通過這條路進入仕途當官,沒想到他卻參加了太醫院給禦林軍士兵治病的活動。
別人不清楚,左京生自己是最明白不過的,他其實根本不想參加這種事。再說了,京城開始有瘟疫流行他也聽說了,也就更不願意參加,免得自己染上病。倒不如待在家中舒舒服服的。雖然他們家被洪水淹過之後有一種混著屍體腐爛之後的臭味,已經沒有之前那樣舒適,但相比在外麵日曬雨淋要好得多。
可是,他老爹卻苦口婆心的讓他參加,說外麵已經有人說他不學無術,是靠關係花錢才進的太醫書院,這種流言如果任其發展,總有一天會傳到皇帝耳中,他可就不好解釋了。所以兒子必須要裝裝樣子,要讓別人知道他不是混進來的。
為了化解這些不利於兒子發展前途的流言,所以左錢通這才下決心把寶貝兒子送出來,參加太醫書院的這次診病活動。
他做了一個安排,讓太醫書院這一次參與給禦林軍治病的童太醫好好關照兒子,把兒子分到童太醫這一組,由他加以指點,務必讓他多治好幾個禦林軍病人,然後他會安排人大肆宣傳。力爭把兒子塑造成一個未來的神醫。這樣即便不能夠完全消除原先的流言,至少也可以混淆視聽。讓皇帝聽到兩種聲音,皇帝或許就睜一隻眼閉隻眼,懶得過問,也就達到了目的。
這將近兩百個太醫書院的學生,浩浩蕩蕩來到了位於北城的城門樓上。兩萬名參與抗洪搶險的禦林軍主要就分布在這。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染病卻無法離開崗位到醫館去看病。所以太醫書院的這些人的到來,是給他們送醫上門了。這之前已經得到通知的生病需要就診的禦林軍兵士,都集中到北城門樓來看病。
這次帶隊的是院判王院判,這種事情雖然比不得跟皇帝診病,但是是提高個人聲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王院判是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的,所以他決定親自帶隊,前來給這些抗洪搶險勞苦功高的將士們看病。
來到城門樓上的這將近兩百個學生,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城門樓上眼巴巴望著他們的那一排排等著看病的禦林軍兵士身上,而是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城門樓外滾滾的洪水上。
洪水圍困汴梁城已經一個月了就沒有要消退的跡象。雖然不說連日暴雨,但是雨水很少停歇過。像今日這樣下著毛毛小雨的,已經很難得了,大多是瓢潑大雨,或者是傾盆的暴雨。特別是汴梁城的上遊,雨水更沒有停歇過,而且範圍很大。大麵積範圍的強降雨,使得這些河流的水暴漲,並且都匯集到了黃河。源源不斷的洪水持續的往下遊奔湧,然後從潰堤處直衝東京汴梁城。
這些太醫書院的學生雖然此前逃命的時候曾經上過城樓,看到過洪水。可是現在已經時隔一個月了,其中大部分沒有再次登上城樓。現在再上城樓一看,水勢絲毫不亞於他們第一次逃命到城樓之上的時候的情景,讓這幫學生,一個個心頭發寒。
雙手撐在城樓的牆上,感覺到手下的城樓都在發顫。這是強大的水流衝擊的結果,在麵對著黃河缺口的這長達數百丈的正麵城牆上,已經多處出現坍塌。
蔡京組織禦林軍和民壯一次又一次的修補,這才保證城北的城牆挺立不倒。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城裏的淤泥被全部集中到了北城緊挨著城牆的位置堆放,形成了一個個斜坡,就像一道強大的脊梁頂著城牆,確保不坍塌。
這些學生被眼前看見的景象驚呆了,時隔一個月,洪水絲毫沒有退。而北城上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到處都是用樁子打起來的簡易的用沙袋累積而成的防護牆。
要在北城城樓上行走,還是需要費些功夫的,要避開坍塌和修補的地方。所以在城樓上等著看病的排成了一隊隊長列的禦林軍,實際上是蜿蜒曲折的,他們也要繞過這些坍塌修補過的地方。
費神醫也參加了這次給禦林軍的診治活動,他見到這些學生一個個臉上顯露出驚駭和害怕的眼神,便高聲說道:“叫你們到這來不是來看洪水的。眼前眼巴巴看著你們等著治病的,就是一直保證我們京城城牆不倒,保證全城居民能夠活到現在的禦林軍的將士們。你們卻還在這傻呆呆的,像什麽樣子。”
這話清晰地傳到了趴在牆上伸長脖子看著城牆外滾滾洪水的這些太醫院的學生們的耳朵裏。他們立刻迴過神來,一個個臉上露出尷尬的神情。
費神醫非常懂得謙讓的道理,如果隻要不是涉及到診病這些他認為必須據理力爭的事情,他都會表現出足夠的謙讓,不願意在眾人麵前顯露強勢一麵。
所以,當他看到這些學生們注意力已經被重新歸攏迴來的時候,他便不再發布號令,而是把後麵安排診病的事情交給太醫書院的頭,王院判。
王院判對費神醫讚賞地點了點頭,然後對眾人說道:“多的話我就不說了,你們十人一組,跟隨一位太醫,由太醫指揮,給前來求醫的禦林軍將士們看病。太醫會告訴你們哪些病該怎麽辦。有一些小病,你們力所能及時的,你們可以開方,但是方子必須要經過你們所在組的太醫看過,由他來把關,他簽署同意之後,便可以按照你們的方子來給禦林軍將士們治病。聽清楚了嗎?”
所有的太醫書院的學生都答應著說聽清楚了。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是他們以正式的身份對外行醫的第一次。在太醫書院期間,他們更多的學的是理論。至於怎麽給人看病實際上還沒有親手操作。隻有親手給別人治過病的人才能叫郎中,不然隻能叫學者,他們更願意成為前者。
高參林是太醫書院最為刻苦用功的學生之一,自詡醫術理論已經學得很不錯,但是給別人看病他也是第一次,因此非常謙卑地跟著他們組的這位太醫,坐在一張已經排好的四方桌旁。替太醫抄方,而其他分到這一組的太醫書院的學生,則圍攏在四周傾聽著。抄方一個人就可以了,這個人由太醫決定,往往選擇這一組中最優秀的學生。
他們前麵診治的基本上都是跑肚拉稀,傷風咳嗽之類的病症,這位太醫在每次用方之前都會征求圍著他的眼巴巴看著他的這十個太醫書院學生的意見,然後對他們的意見進行簡要點評,再告訴他們這種病該怎麽治,然後說出藥方,由坐在旁邊的高參林把方寫下來,交給後麵的藥童。
藥童會把病人的信息登記下來,等到迴去統一檢了藥,煎熬好之後送到城樓上來。因為這些兵士都在城樓上抗洪排澇,離不開,而城牆之上沒有煎藥的條件,所以太醫書院這些太醫和學生來給他們看病同時還要負責送藥。而且是藥煎好了直接服用。必須登記清楚誰是誰的,不然弄錯搞不好會送人性命的。
高參林抄方認真,沒聽清楚的話馬上就詢問。而他們組的這太醫地方口音又比較重,別說是高參林,圍著的其他的學生也沒兩個能聽清楚的。大家都為高參林捏了一把汗,可他全然不在意,隻是那太醫被高參林的反複詢問氣得胡子翹,說他長耳朵純粹是擺設。但是高參林也不在意。聽不清的還是反複問。
前麵醫治的病人都很平常,而後麵緊接著的一個奇怪病人讓這太醫頓時撓了頭。
這病人是在同伴軍士的攙扶之下過來的,神情很是萎靡,整張臉燒得通紅,眼窩深陷,嘴唇幹裂。最可怕的是,還不時的幹嘔,這讓太醫一個勁的捂嘴鼻往後縮,並嚷嚷著讓這瞧病的兵士坐得遠一點。
這讓那兵士十分的惶恐,在兩邊同伴幫助下,往後退了好幾步。等兩人隔著老遠了,太醫這才很不高興地問這可憐的兵士究竟有什麽地方不舒服。
給人開方治病,對於太醫書院的這些學子來說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比如眼睛高度近視的高參林,以及三司副史左錢通的兒子左京生,都是這樣。
左京生參與這次給禦林軍士兵看病,這讓太醫院的院判和費神醫等人很是有些驚訝。他醫術平庸,之所以能夠通過三重考試進入太醫書院學習,完全是他那三司副使的老爹左錢通神通廣大的結果。
他到太醫書院來,隻是為了將來能夠通過這條路進入仕途當官,沒想到他卻參加了太醫院給禦林軍士兵治病的活動。
別人不清楚,左京生自己是最明白不過的,他其實根本不想參加這種事。再說了,京城開始有瘟疫流行他也聽說了,也就更不願意參加,免得自己染上病。倒不如待在家中舒舒服服的。雖然他們家被洪水淹過之後有一種混著屍體腐爛之後的臭味,已經沒有之前那樣舒適,但相比在外麵日曬雨淋要好得多。
可是,他老爹卻苦口婆心的讓他參加,說外麵已經有人說他不學無術,是靠關係花錢才進的太醫書院,這種流言如果任其發展,總有一天會傳到皇帝耳中,他可就不好解釋了。所以兒子必須要裝裝樣子,要讓別人知道他不是混進來的。
為了化解這些不利於兒子發展前途的流言,所以左錢通這才下決心把寶貝兒子送出來,參加太醫書院的這次診病活動。
他做了一個安排,讓太醫書院這一次參與給禦林軍治病的童太醫好好關照兒子,把兒子分到童太醫這一組,由他加以指點,務必讓他多治好幾個禦林軍病人,然後他會安排人大肆宣傳。力爭把兒子塑造成一個未來的神醫。這樣即便不能夠完全消除原先的流言,至少也可以混淆視聽。讓皇帝聽到兩種聲音,皇帝或許就睜一隻眼閉隻眼,懶得過問,也就達到了目的。
這將近兩百個太醫書院的學生,浩浩蕩蕩來到了位於北城的城門樓上。兩萬名參與抗洪搶險的禦林軍主要就分布在這。他們中間有不少人染病卻無法離開崗位到醫館去看病。所以太醫書院的這些人的到來,是給他們送醫上門了。這之前已經得到通知的生病需要就診的禦林軍兵士,都集中到北城門樓來看病。
這次帶隊的是院判王院判,這種事情雖然比不得跟皇帝診病,但是是提高個人聲望的一個很好的機會。王院判是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的,所以他決定親自帶隊,前來給這些抗洪搶險勞苦功高的將士們看病。
來到城門樓上的這將近兩百個學生,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在城門樓上眼巴巴望著他們的那一排排等著看病的禦林軍兵士身上,而是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城門樓外滾滾的洪水上。
洪水圍困汴梁城已經一個月了就沒有要消退的跡象。雖然不說連日暴雨,但是雨水很少停歇過。像今日這樣下著毛毛小雨的,已經很難得了,大多是瓢潑大雨,或者是傾盆的暴雨。特別是汴梁城的上遊,雨水更沒有停歇過,而且範圍很大。大麵積範圍的強降雨,使得這些河流的水暴漲,並且都匯集到了黃河。源源不斷的洪水持續的往下遊奔湧,然後從潰堤處直衝東京汴梁城。
這些太醫書院的學生雖然此前逃命的時候曾經上過城樓,看到過洪水。可是現在已經時隔一個月了,其中大部分沒有再次登上城樓。現在再上城樓一看,水勢絲毫不亞於他們第一次逃命到城樓之上的時候的情景,讓這幫學生,一個個心頭發寒。
雙手撐在城樓的牆上,感覺到手下的城樓都在發顫。這是強大的水流衝擊的結果,在麵對著黃河缺口的這長達數百丈的正麵城牆上,已經多處出現坍塌。
蔡京組織禦林軍和民壯一次又一次的修補,這才保證城北的城牆挺立不倒。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城裏的淤泥被全部集中到了北城緊挨著城牆的位置堆放,形成了一個個斜坡,就像一道強大的脊梁頂著城牆,確保不坍塌。
這些學生被眼前看見的景象驚呆了,時隔一個月,洪水絲毫沒有退。而北城上已經是千瘡百孔了,到處都是用樁子打起來的簡易的用沙袋累積而成的防護牆。
要在北城城樓上行走,還是需要費些功夫的,要避開坍塌和修補的地方。所以在城樓上等著看病的排成了一隊隊長列的禦林軍,實際上是蜿蜒曲折的,他們也要繞過這些坍塌修補過的地方。
費神醫也參加了這次給禦林軍的診治活動,他見到這些學生一個個臉上顯露出驚駭和害怕的眼神,便高聲說道:“叫你們到這來不是來看洪水的。眼前眼巴巴看著你們等著治病的,就是一直保證我們京城城牆不倒,保證全城居民能夠活到現在的禦林軍的將士們。你們卻還在這傻呆呆的,像什麽樣子。”
這話清晰地傳到了趴在牆上伸長脖子看著城牆外滾滾洪水的這些太醫院的學生們的耳朵裏。他們立刻迴過神來,一個個臉上露出尷尬的神情。
費神醫非常懂得謙讓的道理,如果隻要不是涉及到診病這些他認為必須據理力爭的事情,他都會表現出足夠的謙讓,不願意在眾人麵前顯露強勢一麵。
所以,當他看到這些學生們注意力已經被重新歸攏迴來的時候,他便不再發布號令,而是把後麵安排診病的事情交給太醫書院的頭,王院判。
王院判對費神醫讚賞地點了點頭,然後對眾人說道:“多的話我就不說了,你們十人一組,跟隨一位太醫,由太醫指揮,給前來求醫的禦林軍將士們看病。太醫會告訴你們哪些病該怎麽辦。有一些小病,你們力所能及時的,你們可以開方,但是方子必須要經過你們所在組的太醫看過,由他來把關,他簽署同意之後,便可以按照你們的方子來給禦林軍將士們治病。聽清楚了嗎?”
所有的太醫書院的學生都答應著說聽清楚了。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是他們以正式的身份對外行醫的第一次。在太醫書院期間,他們更多的學的是理論。至於怎麽給人看病實際上還沒有親手操作。隻有親手給別人治過病的人才能叫郎中,不然隻能叫學者,他們更願意成為前者。
高參林是太醫書院最為刻苦用功的學生之一,自詡醫術理論已經學得很不錯,但是給別人看病他也是第一次,因此非常謙卑地跟著他們組的這位太醫,坐在一張已經排好的四方桌旁。替太醫抄方,而其他分到這一組的太醫書院的學生,則圍攏在四周傾聽著。抄方一個人就可以了,這個人由太醫決定,往往選擇這一組中最優秀的學生。
他們前麵診治的基本上都是跑肚拉稀,傷風咳嗽之類的病症,這位太醫在每次用方之前都會征求圍著他的眼巴巴看著他的這十個太醫書院學生的意見,然後對他們的意見進行簡要點評,再告訴他們這種病該怎麽治,然後說出藥方,由坐在旁邊的高參林把方寫下來,交給後麵的藥童。
藥童會把病人的信息登記下來,等到迴去統一檢了藥,煎熬好之後送到城樓上來。因為這些兵士都在城樓上抗洪排澇,離不開,而城牆之上沒有煎藥的條件,所以太醫書院這些太醫和學生來給他們看病同時還要負責送藥。而且是藥煎好了直接服用。必須登記清楚誰是誰的,不然弄錯搞不好會送人性命的。
高參林抄方認真,沒聽清楚的話馬上就詢問。而他們組的這太醫地方口音又比較重,別說是高參林,圍著的其他的學生也沒兩個能聽清楚的。大家都為高參林捏了一把汗,可他全然不在意,隻是那太醫被高參林的反複詢問氣得胡子翹,說他長耳朵純粹是擺設。但是高參林也不在意。聽不清的還是反複問。
前麵醫治的病人都很平常,而後麵緊接著的一個奇怪病人讓這太醫頓時撓了頭。
這病人是在同伴軍士的攙扶之下過來的,神情很是萎靡,整張臉燒得通紅,眼窩深陷,嘴唇幹裂。最可怕的是,還不時的幹嘔,這讓太醫一個勁的捂嘴鼻往後縮,並嚷嚷著讓這瞧病的兵士坐得遠一點。
這讓那兵士十分的惶恐,在兩邊同伴幫助下,往後退了好幾步。等兩人隔著老遠了,太醫這才很不高興地問這可憐的兵士究竟有什麽地方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