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勉強笑了一下,向皇後道:「我無福,不享高壽,要撇下你先走一步了。」
皇後泣不成聲,哽咽難言。
皇帝拍了拍她的手,向李元毓道:「要善待你的母後,也善待你的妻子,做皇帝難,做皇後也難啊。」
李元毓哭著叩首:「是。」
皇帝幾不可聞的嘆口氣,說:「這天下,朕交給你了,要做一個合格的君主,不要叫朕和歷代先祖蒙羞。」
李元毓再次叩首:「是!」
皇帝沒有再說別的,皇後卻覺他手掌已然失了氣力,再抬眼看,便見他已然合眼,與世長辭。
她忽的爆發出一陣痛哭,殿中哭聲大作,內侍到殿外唱喏,揚聲道:「陛下駕崩,哀——」
宮中隱約有鳴鍾聲響起,沉悶的叫人心憂,九聲之後,重歸安寂。
皇帝大行,宮中瑣事甚多,內侍與近臣引著李元毓往太極殿中登基,以正名分,燕琅則叫人將哭至暈厥的皇後攙扶到偏殿之中,又令人約束後宮妃嬪,不許借亂生事。
李元毓是板上釘釘的皇太子,又有這些年的籌謀與郭家襄助,在皇帝靈前即位,改年號為永興,為大行皇帝擬定諡號為昭,廟號仁宗。
此後,又降旨尊嫡母為皇太後,冊封太子妃郭氏為皇後,太孫李衡為皇太子,冊嫡次子李衍為秦王,先帝後宮妃嬪上太妃尊號,不必贅言。
是皇後,不是曾經的貴妃。
燕琅看著封後的金印寶冊,唇角一寸寸翹了起來。
李元毓既稱帝,東宮妃嬪免不得要加封,他現下正是看重妻子的時候,便不曾多言,隻叫燕琅自己看著籌辦,自去忙碌前朝諸事。
燕琅也無意為難後宮諸人,在東宮時,她之下便是良娣何氏,李元毓為正嫡庶之分,封太孫為皇太子,嫡次子為秦王,卻不曾加封次子李敬,想必何氏心裏惶惶難安,她便點何氏做了淑妃,加以安撫。
而在何氏之下,便是皇後的表侄女穆良媛,做了賢妃,其餘諸人,則以資歷和是否誕育兒女為依據,各有加封。
而阮梨,自然還沉寂在宮中,繼續做她的七品寶林。
先帝過世之前,李元毓時常在病榻前侍奉,喪儀結束,人便病倒了,奈何朝政諸多,即便是在病中,也不得不強撐著處理政務。
燕琅帶著湯飲前去探望,見他如此辛苦,不禁麵露愁色:「陛下,奏疏是處置不完的,你這麽熬下去,身體怎麽受得了?」
李元毓初登大寶,恨不能把所有權柄都抓在手裏,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越是辛苦,身體便越差,處理的事情也就越少。
燕琅看他病的手都在哆嗦,卻還握著禦筆不放,神情之中不禁帶了濃重憂慮,半強迫的將那禦筆拿走,柔聲道:「臣妾幫陛下念奏疏,陛下若有決議,便叫臣妾來替您寫,好嗎?」
不等李元毓有所遲疑,她便有些不安的道:「是臣妾逾越了,陛下勿怪。」
「從前在東宮時,朕也時常問政與你,何談逾越。」
李元毓最初詢問她政見時,便曾試探過她幾次,見妻子不因違法者是郭家親信而加以偏頗,更無意攬權,便放下心來,現下聽她主動提議此事,也不覺得有何不對,頷首道:「朕實在不願將軍國大事假手於人,阿蕤前來襄助,便是再好不過了。」
燕琅唇角微彎,露出一個皇後所應有的賢淑而溫婉的笑容。
先帝辭世,照他生前的吩咐,張氏沒多久便被溢殺,李元毓失了生母,心中悲慟可想而知,因這緣故,身體免不得更壞。
這場病拖拖拉拉的持續了幾個月,卻也是時好時不好,如此一來,李元毓更加需要倚重於妻子的襄助。
最開始的時候,還隻是問政,但到了後來,他病的起不來床時,隻能叫妻子看著處置,全權交付。
李元毓生性多疑,看燕琅將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也不是沒懷疑過她有奪權之心,暗地裏吩咐太醫謊報病情,說自己已然大好,完全可以自行理政時,卻見燕琅毫不猶豫的將大權交迴,並無留戀之情。
她神情中遍是柔情,麵帶欣喜道:「這天下終究是陛下的,陛下大安,臣妾也安心了。陛下不知道,這些日子臣妾忙的多了,阿衍都埋怨沒人陪他呢。」
李元毓的心安了,他長舒口氣,笑著道:「你也別急著撂挑子,朕的身體還需要將養一段時間,你還有的辛苦呢。」
燕琅靜靜看著他,露出一個溫柔無害的笑。
是年三月,太極殿禦座之側垂了紗帳,皇後坐於天子身側聽事。
是年七月,去帳,帝後並稱二聖,皇後郭氏臨朝。
第84章 幹掉渣男當皇帝12
燕琅既臨朝,又有郭家襄助,自然權勢日盛,朝野中附從者甚多。
尤其李元毓自先帝去後,身體便時有病痛,有時甚至難以起身,隻有燕琅一人前去上朝,時間久了,投效於郭後的朝臣竟有半數之多。
燕琅既忙於政務,陪伴李元毓的時間便要少了,而人一閑下來,就容易胡思亂想,備不住就開始琢磨什麽別的。
她心知李元毓已經沒了生育能力,倒也不怵,接連選了幾次秀,揀選美人充斥後宮,既是消磨李元毓心誌,也以美色毀壞他身體,此外,又時常將軍國大事的奏疏送到太極殿去問詢,叫他覺得萬事都沒有脫離掌心。
</br>
皇後泣不成聲,哽咽難言。
皇帝拍了拍她的手,向李元毓道:「要善待你的母後,也善待你的妻子,做皇帝難,做皇後也難啊。」
李元毓哭著叩首:「是。」
皇帝幾不可聞的嘆口氣,說:「這天下,朕交給你了,要做一個合格的君主,不要叫朕和歷代先祖蒙羞。」
李元毓再次叩首:「是!」
皇帝沒有再說別的,皇後卻覺他手掌已然失了氣力,再抬眼看,便見他已然合眼,與世長辭。
她忽的爆發出一陣痛哭,殿中哭聲大作,內侍到殿外唱喏,揚聲道:「陛下駕崩,哀——」
宮中隱約有鳴鍾聲響起,沉悶的叫人心憂,九聲之後,重歸安寂。
皇帝大行,宮中瑣事甚多,內侍與近臣引著李元毓往太極殿中登基,以正名分,燕琅則叫人將哭至暈厥的皇後攙扶到偏殿之中,又令人約束後宮妃嬪,不許借亂生事。
李元毓是板上釘釘的皇太子,又有這些年的籌謀與郭家襄助,在皇帝靈前即位,改年號為永興,為大行皇帝擬定諡號為昭,廟號仁宗。
此後,又降旨尊嫡母為皇太後,冊封太子妃郭氏為皇後,太孫李衡為皇太子,冊嫡次子李衍為秦王,先帝後宮妃嬪上太妃尊號,不必贅言。
是皇後,不是曾經的貴妃。
燕琅看著封後的金印寶冊,唇角一寸寸翹了起來。
李元毓既稱帝,東宮妃嬪免不得要加封,他現下正是看重妻子的時候,便不曾多言,隻叫燕琅自己看著籌辦,自去忙碌前朝諸事。
燕琅也無意為難後宮諸人,在東宮時,她之下便是良娣何氏,李元毓為正嫡庶之分,封太孫為皇太子,嫡次子為秦王,卻不曾加封次子李敬,想必何氏心裏惶惶難安,她便點何氏做了淑妃,加以安撫。
而在何氏之下,便是皇後的表侄女穆良媛,做了賢妃,其餘諸人,則以資歷和是否誕育兒女為依據,各有加封。
而阮梨,自然還沉寂在宮中,繼續做她的七品寶林。
先帝過世之前,李元毓時常在病榻前侍奉,喪儀結束,人便病倒了,奈何朝政諸多,即便是在病中,也不得不強撐著處理政務。
燕琅帶著湯飲前去探望,見他如此辛苦,不禁麵露愁色:「陛下,奏疏是處置不完的,你這麽熬下去,身體怎麽受得了?」
李元毓初登大寶,恨不能把所有權柄都抓在手裏,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越是辛苦,身體便越差,處理的事情也就越少。
燕琅看他病的手都在哆嗦,卻還握著禦筆不放,神情之中不禁帶了濃重憂慮,半強迫的將那禦筆拿走,柔聲道:「臣妾幫陛下念奏疏,陛下若有決議,便叫臣妾來替您寫,好嗎?」
不等李元毓有所遲疑,她便有些不安的道:「是臣妾逾越了,陛下勿怪。」
「從前在東宮時,朕也時常問政與你,何談逾越。」
李元毓最初詢問她政見時,便曾試探過她幾次,見妻子不因違法者是郭家親信而加以偏頗,更無意攬權,便放下心來,現下聽她主動提議此事,也不覺得有何不對,頷首道:「朕實在不願將軍國大事假手於人,阿蕤前來襄助,便是再好不過了。」
燕琅唇角微彎,露出一個皇後所應有的賢淑而溫婉的笑容。
先帝辭世,照他生前的吩咐,張氏沒多久便被溢殺,李元毓失了生母,心中悲慟可想而知,因這緣故,身體免不得更壞。
這場病拖拖拉拉的持續了幾個月,卻也是時好時不好,如此一來,李元毓更加需要倚重於妻子的襄助。
最開始的時候,還隻是問政,但到了後來,他病的起不來床時,隻能叫妻子看著處置,全權交付。
李元毓生性多疑,看燕琅將政務打理的井井有條,也不是沒懷疑過她有奪權之心,暗地裏吩咐太醫謊報病情,說自己已然大好,完全可以自行理政時,卻見燕琅毫不猶豫的將大權交迴,並無留戀之情。
她神情中遍是柔情,麵帶欣喜道:「這天下終究是陛下的,陛下大安,臣妾也安心了。陛下不知道,這些日子臣妾忙的多了,阿衍都埋怨沒人陪他呢。」
李元毓的心安了,他長舒口氣,笑著道:「你也別急著撂挑子,朕的身體還需要將養一段時間,你還有的辛苦呢。」
燕琅靜靜看著他,露出一個溫柔無害的笑。
是年三月,太極殿禦座之側垂了紗帳,皇後坐於天子身側聽事。
是年七月,去帳,帝後並稱二聖,皇後郭氏臨朝。
第84章 幹掉渣男當皇帝12
燕琅既臨朝,又有郭家襄助,自然權勢日盛,朝野中附從者甚多。
尤其李元毓自先帝去後,身體便時有病痛,有時甚至難以起身,隻有燕琅一人前去上朝,時間久了,投效於郭後的朝臣竟有半數之多。
燕琅既忙於政務,陪伴李元毓的時間便要少了,而人一閑下來,就容易胡思亂想,備不住就開始琢磨什麽別的。
她心知李元毓已經沒了生育能力,倒也不怵,接連選了幾次秀,揀選美人充斥後宮,既是消磨李元毓心誌,也以美色毀壞他身體,此外,又時常將軍國大事的奏疏送到太極殿去問詢,叫他覺得萬事都沒有脫離掌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