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大聲說話的時候,護軍趙亥的目光正好看向這對站在一起低語的父子。王翦是昌平君熊啟舉薦為將的,趙亥對他的一舉一動都盯得很緊。好在秦軍不是護軍負責製,是將軍負責製,今年年初的大撤退趙亥雖然強烈反對,甚至以解除王翦兵權相協,最後也還是妥協。
王翦沒看到趙亥的目光,他說完話又看向那些仍在激烈爭論的謀士。四十萬人前出近千裏作戰,後勤如何支應肯定不是幾個時辰能確定的。他打了個哈欠,走向幕府後方的寢帳,第二天早膳過後,腹心劉池等人才紅著眼睛前來稟報。
“若無挽馬,此……”劉池看了身旁的王敖一眼,王敖也是一雙紅眼睛,他沒說話,板著臉任由劉池開口。“此戰不……”
還沒有聽清那個不字,王翦就咳嗽一聲,問道:“以四十萬人計,每日需粟米幾何,需幹柴幾何,需芻槁幾何?”
“冬日,每人每月需粟三石,為便輸運,可先舂之……”劉池是腹心,迴答士卒所食粟米他是按照軍律來。軍律上寫的是每月,忽然換算上成每日,他一時算不過來。
劉池結巴,他身後的法算已經算好,快速寫在木槧上遞給他。劉池看了一眼木槧才道:“士卒每日食米醬三斤半有餘。”
“每日三斤半有餘?”王翦半眯著眼睛,重複了一句,“如此全軍……”
“如此全軍……”又一片木槧遞了上來,劉池再答:“四十萬人每日米醬需一百四十二萬斤有餘。”答話再看下一片木槧,又道:“四輪大車可載四千斤,此需、需三百六十輛四輪大車。冬日不由官道而行,故每車需四服馬或四仆牛,如此需馬牛一千四百四十。”
劉池不待王翦發問便把問題全說清楚了,王翦點點頭再問道:“幹柴若何?”
“每卒每日需幹柴六斤……”劉池還是看著木槧作答。
“六斤?!”王翦聞言睜大了眼睛,大撤退以前,他從未關注過軍中的幹柴。幹柴都是沿途打的,這也是輔助人員的常職工作之一。深入敵國,打柴最方便的是拆屋,嶽家軍‘凍死不拆屋’來源於此。每日幹柴的消耗本就比粟米多,幾十萬大軍冬日行軍,需要的幹柴就越多。
“稟大將軍:然也,冬日奇寒,非有三斤幹柴不可。”剛才是劉池念法算給的木槧,現在是通糧官出來作解釋。“即便三斤幹柴亦憂不足,若再有一斤炭……”
“三斤亦過多,焉能再加一斤炭?”王翦大搖其頭,他轉而問道:“荊人逐我,似有熱食,卻不見荊人生火,此何故?”
追得近的時候,聯軍與秦軍隻有二十裏,二十裏在陸離鏡的視界之內。與冷颼颼的秦軍士卒相比,王翦曾多次看到楚軍士卒捧著熱騰騰的飯羹,直到今日他都還不知道原因。
“此荊人用蜃灰之故。”王敖對此倒很清楚。“荊人將飯醬肉羹置於小鐵匣之中,小鐵匣又置於大鐵匣中。大鐵匣中再置蜃灰,食時灌水,小匣須臾滾燙……”
“確如此?!”不說王翦,便是劉池這些謀士聞言也驚訝不已。
蜃灰不是什麽神奇的東西,《周禮·秋官司寇》中就說:‘赤發氏掌除牆屋,以蜃灰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除了驅蟲,湅帛的時候也加入蜃灰。
但用來熱飯羹,還是首次。蜃灰加水生熱的現象古人還是知道的,漢代陶弘景就曾在《神農本草經》裏記載:‘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未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
“齊軍士卒曾食荊人飯羹,故而知也。”王敖的消息是國尉府看來的,國尉府的消息則是從齊國打聽來的。一年都沒吃不到幾次肉的齊人至今仍對楚軍的大鐵匣念念不忘,不少人保留了鐵匣用作食具,但凡說起便眉飛色舞。
“我軍亦可如此啊!”王賁聽著聽著留出了口水。寒冷徹骨的冬天不生火也能吃到熱食,想想便是件幸福的事情。
“我軍……”王敖眼睛微微一眨,道:“大王頗為關切此事,料想明年可也。”
“明年?今年為何不可?”王賁一急便要拽住王敖。“冬日米醬生冷,無柴不能烹煮,唯有含在口中暖化才得以下咽,你可知、你可知有多少士卒……”
急速撤退中死了許多士卒,也死了不少王氏的親衛。他們都不是戰死的,而是凍死的。
“無禮!”兒子激動,王翦立即嗬斥。待兒子低頭,他才道:“此事本將早已稟明大王,大王甚是關切。然則今年攻齊又在冬日,不知蜃灰之食為何要待明年?”
士卒成批成批的凍死很傷士氣,所以王翦即便知道幹柴倍於米醬,也不敢削減分毫。真削減事情如果傳出去,將率士卒必然要怨恨自己。正因不想將率士卒怨恨,王翦追問蜃灰熱食。他看見過楚軍士卒手上的鐵匣子,那東西不大,由此可知裏麵的蜃灰並不多。
“此難也。”王敖有些後悔迴答了這問題,因為這還是國尉府的秘密。
“何難?”低頭的王賁又抬了頭,不顧老子的瞪目追問。
“蜃灰者,以蜃貝燒之。”王敖道。“今我軍雖已滅趙,然趙國沿岸並無良港,故我不得蜃貝。不得蜃貝,便無蜃灰。飯羹可以蜃灰灌水熱之,無蜃灰奈何?”
知道未必能做到。雖然黃河上遊的齊家文化(今甘肅廣河齊家坪)一千年前就有燒石灰岩以得石灰的考古發現,但那是黃河上遊。中原地區要到漢代才開始煆燒石灰岩,先秦是煆燒貝殼,主要是在齊國。即便沒有戰舟的威脅,秦國想要大量的蜃灰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原來如此。”王翦暗歎一聲,他失望間看向劉池,問道:“幹柴幾車?”
“幹柴……”劉池看著手上的木槧,找到最後一個數字,道:“蜃灰……,非、非也!幹柴、幹柴每日需六百車。”
“六百車?”王翦琢磨著這個數字,“馬牛需兩千四百?”
“稟大將軍,然也。”劉池連連點頭。剛才他腦子裏想的是蜃灰,說錯了。
“芻槁幾車?”王翦繼續問。
“軍中有戎馬四萬五千匹,有仆牛兩萬五千頭。馬一日食三十二斤,牛一日食八十斤,故而、故而……,馬料每日需三百六十車,牛料每日需五百車。”劉池按照木槧上的數字作答。“此需牛馬三千四百四十。”
“共計幾何?”王翦仰著頭噓了口氣。這一次人數比上一次要少,但因為要自備幹柴,所需的後勤物資反而要比上次更多。
“共計一千八百二十車,”這次劉池沒看木槧,心算出一個數字。一車即一噸,這是一千八百二十噸。“需馬牛七千兩百八十匹。”
“如此十日便需七萬兩千八十匹馬?”王翦苦笑。他手上就隻有七萬多匹挽馬,這些馬也就支撐十日行程。而這十日還包括返迴,也就是說,七萬多匹挽馬隻能讓四十萬人前進五日,第六日便支應不上了,因為那已在補給極限之外。
五日,即便馬車一日行九十裏(正常是六十裏),也隻有四百五十裏,臨淄還在幾十裏外。他沒注意到的是,五日沒有包括挽馬自身的消耗,如果是四匹挽馬兩名禦手,哪怕按照減量的每馬每日三十二斤(八公斤)計算,日損耗率也有3.4%,十日則是34%,
這就是說,輸運過程中有三分之一的物資要消耗在往返的路上,隻有三分之二的物資能運到目的地。反過來,要想每日收到一千八百二十噸物資,起點每日則要發出兩千七百五十七噸,即兩千七百五十七輛馬車。隻有這樣,終點每日才能收到一千八百二十噸物資。
兩千七百五十七輛馬車,需要一萬一千零二十八匹挽馬,十日則是十一萬零二百八十匹挽馬。再加上十分之一的備馬,大約是十二萬匹挽馬。必須有十二萬匹挽馬才能支持秦軍攻占臨淄,軍中現在有七萬多匹,國尉府或許能再調來四、五萬匹。等於單靠馬匹,秦軍如果沒有大量繳獲,隻能止步於臨淄。
換作以前,不要說十二萬匹挽馬,便是翻一倍二十四萬匹挽馬,三十六萬匹挽馬也不成問題,有問題的是路——馬車太多,如果道路不夠寬大,馬車將把整條道路擠滿,造成整個後勤癱瘓。大秦對道路的執著是他國所不能理解的,正如他們不理解總動員和總體戰。
“仆牛若何?”十二萬匹挽馬是不夠的,王翦隻能轉而問起了牛。
“仆牛每日隻可行六十裏,每日需食八十斤。”提起仆牛劉池就搖頭。牛走的慢,吃的多,雖然牛隻要吃槁不要吃芻,也不像馬那樣嬌貴,但長途輸運牛處於完全的劣勢。
不用舟楫、不用馬車、不因糧於敵,僅僅靠仆牛支應戰爭後勤,後勤隻能在五百裏之內,並且,因為牛車的低效,路麵還要很寬大,好在北方冬季平原地區不存在這個問題。
王翦沒看到趙亥的目光,他說完話又看向那些仍在激烈爭論的謀士。四十萬人前出近千裏作戰,後勤如何支應肯定不是幾個時辰能確定的。他打了個哈欠,走向幕府後方的寢帳,第二天早膳過後,腹心劉池等人才紅著眼睛前來稟報。
“若無挽馬,此……”劉池看了身旁的王敖一眼,王敖也是一雙紅眼睛,他沒說話,板著臉任由劉池開口。“此戰不……”
還沒有聽清那個不字,王翦就咳嗽一聲,問道:“以四十萬人計,每日需粟米幾何,需幹柴幾何,需芻槁幾何?”
“冬日,每人每月需粟三石,為便輸運,可先舂之……”劉池是腹心,迴答士卒所食粟米他是按照軍律來。軍律上寫的是每月,忽然換算上成每日,他一時算不過來。
劉池結巴,他身後的法算已經算好,快速寫在木槧上遞給他。劉池看了一眼木槧才道:“士卒每日食米醬三斤半有餘。”
“每日三斤半有餘?”王翦半眯著眼睛,重複了一句,“如此全軍……”
“如此全軍……”又一片木槧遞了上來,劉池再答:“四十萬人每日米醬需一百四十二萬斤有餘。”答話再看下一片木槧,又道:“四輪大車可載四千斤,此需、需三百六十輛四輪大車。冬日不由官道而行,故每車需四服馬或四仆牛,如此需馬牛一千四百四十。”
劉池不待王翦發問便把問題全說清楚了,王翦點點頭再問道:“幹柴若何?”
“每卒每日需幹柴六斤……”劉池還是看著木槧作答。
“六斤?!”王翦聞言睜大了眼睛,大撤退以前,他從未關注過軍中的幹柴。幹柴都是沿途打的,這也是輔助人員的常職工作之一。深入敵國,打柴最方便的是拆屋,嶽家軍‘凍死不拆屋’來源於此。每日幹柴的消耗本就比粟米多,幾十萬大軍冬日行軍,需要的幹柴就越多。
“稟大將軍:然也,冬日奇寒,非有三斤幹柴不可。”剛才是劉池念法算給的木槧,現在是通糧官出來作解釋。“即便三斤幹柴亦憂不足,若再有一斤炭……”
“三斤亦過多,焉能再加一斤炭?”王翦大搖其頭,他轉而問道:“荊人逐我,似有熱食,卻不見荊人生火,此何故?”
追得近的時候,聯軍與秦軍隻有二十裏,二十裏在陸離鏡的視界之內。與冷颼颼的秦軍士卒相比,王翦曾多次看到楚軍士卒捧著熱騰騰的飯羹,直到今日他都還不知道原因。
“此荊人用蜃灰之故。”王敖對此倒很清楚。“荊人將飯醬肉羹置於小鐵匣之中,小鐵匣又置於大鐵匣中。大鐵匣中再置蜃灰,食時灌水,小匣須臾滾燙……”
“確如此?!”不說王翦,便是劉池這些謀士聞言也驚訝不已。
蜃灰不是什麽神奇的東西,《周禮·秋官司寇》中就說:‘赤發氏掌除牆屋,以蜃灰攻之,以灰灑毒之,凡隙屋除其狸蟲。’除了驅蟲,湅帛的時候也加入蜃灰。
但用來熱飯羹,還是首次。蜃灰加水生熱的現象古人還是知道的,漢代陶弘景就曾在《神農本草經》裏記載:‘今近山生石,青白色,作灶燒竟,以水沃之,即熱蒸而解未矣。性至烈,人以度酒飲之,則腹痛下痢。’
“齊軍士卒曾食荊人飯羹,故而知也。”王敖的消息是國尉府看來的,國尉府的消息則是從齊國打聽來的。一年都沒吃不到幾次肉的齊人至今仍對楚軍的大鐵匣念念不忘,不少人保留了鐵匣用作食具,但凡說起便眉飛色舞。
“我軍亦可如此啊!”王賁聽著聽著留出了口水。寒冷徹骨的冬天不生火也能吃到熱食,想想便是件幸福的事情。
“我軍……”王敖眼睛微微一眨,道:“大王頗為關切此事,料想明年可也。”
“明年?今年為何不可?”王賁一急便要拽住王敖。“冬日米醬生冷,無柴不能烹煮,唯有含在口中暖化才得以下咽,你可知、你可知有多少士卒……”
急速撤退中死了許多士卒,也死了不少王氏的親衛。他們都不是戰死的,而是凍死的。
“無禮!”兒子激動,王翦立即嗬斥。待兒子低頭,他才道:“此事本將早已稟明大王,大王甚是關切。然則今年攻齊又在冬日,不知蜃灰之食為何要待明年?”
士卒成批成批的凍死很傷士氣,所以王翦即便知道幹柴倍於米醬,也不敢削減分毫。真削減事情如果傳出去,將率士卒必然要怨恨自己。正因不想將率士卒怨恨,王翦追問蜃灰熱食。他看見過楚軍士卒手上的鐵匣子,那東西不大,由此可知裏麵的蜃灰並不多。
“此難也。”王敖有些後悔迴答了這問題,因為這還是國尉府的秘密。
“何難?”低頭的王賁又抬了頭,不顧老子的瞪目追問。
“蜃灰者,以蜃貝燒之。”王敖道。“今我軍雖已滅趙,然趙國沿岸並無良港,故我不得蜃貝。不得蜃貝,便無蜃灰。飯羹可以蜃灰灌水熱之,無蜃灰奈何?”
知道未必能做到。雖然黃河上遊的齊家文化(今甘肅廣河齊家坪)一千年前就有燒石灰岩以得石灰的考古發現,但那是黃河上遊。中原地區要到漢代才開始煆燒石灰岩,先秦是煆燒貝殼,主要是在齊國。即便沒有戰舟的威脅,秦國想要大量的蜃灰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
“原來如此。”王翦暗歎一聲,他失望間看向劉池,問道:“幹柴幾車?”
“幹柴……”劉池看著手上的木槧,找到最後一個數字,道:“蜃灰……,非、非也!幹柴、幹柴每日需六百車。”
“六百車?”王翦琢磨著這個數字,“馬牛需兩千四百?”
“稟大將軍,然也。”劉池連連點頭。剛才他腦子裏想的是蜃灰,說錯了。
“芻槁幾車?”王翦繼續問。
“軍中有戎馬四萬五千匹,有仆牛兩萬五千頭。馬一日食三十二斤,牛一日食八十斤,故而、故而……,馬料每日需三百六十車,牛料每日需五百車。”劉池按照木槧上的數字作答。“此需牛馬三千四百四十。”
“共計幾何?”王翦仰著頭噓了口氣。這一次人數比上一次要少,但因為要自備幹柴,所需的後勤物資反而要比上次更多。
“共計一千八百二十車,”這次劉池沒看木槧,心算出一個數字。一車即一噸,這是一千八百二十噸。“需馬牛七千兩百八十匹。”
“如此十日便需七萬兩千八十匹馬?”王翦苦笑。他手上就隻有七萬多匹挽馬,這些馬也就支撐十日行程。而這十日還包括返迴,也就是說,七萬多匹挽馬隻能讓四十萬人前進五日,第六日便支應不上了,因為那已在補給極限之外。
五日,即便馬車一日行九十裏(正常是六十裏),也隻有四百五十裏,臨淄還在幾十裏外。他沒注意到的是,五日沒有包括挽馬自身的消耗,如果是四匹挽馬兩名禦手,哪怕按照減量的每馬每日三十二斤(八公斤)計算,日損耗率也有3.4%,十日則是34%,
這就是說,輸運過程中有三分之一的物資要消耗在往返的路上,隻有三分之二的物資能運到目的地。反過來,要想每日收到一千八百二十噸物資,起點每日則要發出兩千七百五十七噸,即兩千七百五十七輛馬車。隻有這樣,終點每日才能收到一千八百二十噸物資。
兩千七百五十七輛馬車,需要一萬一千零二十八匹挽馬,十日則是十一萬零二百八十匹挽馬。再加上十分之一的備馬,大約是十二萬匹挽馬。必須有十二萬匹挽馬才能支持秦軍攻占臨淄,軍中現在有七萬多匹,國尉府或許能再調來四、五萬匹。等於單靠馬匹,秦軍如果沒有大量繳獲,隻能止步於臨淄。
換作以前,不要說十二萬匹挽馬,便是翻一倍二十四萬匹挽馬,三十六萬匹挽馬也不成問題,有問題的是路——馬車太多,如果道路不夠寬大,馬車將把整條道路擠滿,造成整個後勤癱瘓。大秦對道路的執著是他國所不能理解的,正如他們不理解總動員和總體戰。
“仆牛若何?”十二萬匹挽馬是不夠的,王翦隻能轉而問起了牛。
“仆牛每日隻可行六十裏,每日需食八十斤。”提起仆牛劉池就搖頭。牛走的慢,吃的多,雖然牛隻要吃槁不要吃芻,也不像馬那樣嬌貴,但長途輸運牛處於完全的劣勢。
不用舟楫、不用馬車、不因糧於敵,僅僅靠仆牛支應戰爭後勤,後勤隻能在五百裏之內,並且,因為牛車的低效,路麵還要很寬大,好在北方冬季平原地區不存在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