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郢都到趙國井陘有兩千裏,但這條路需要經過秦國東郡,飛訊路線隻能經過齊國,越黃河、滹沱水繞過戰區,實際裏程超過三千裏。三千裏,按照最新的飛訊站建設標準每二十裏設站,線路最少需要一百五十個飛訊站。
一則消息從井陘前線傳來,最少需要一刻鍾時間。但如果任何一個飛訊站發生故障,或者任何一段區域下雨、下雪,或者遭到敵人破壞,消息傳遞就會中斷。熊荊會在下午召見亞裏士多德四世,主要是因為朝議一直進行到下午。
決戰如果趙國慘敗,那是必然要救趙的,隻是何時救趙朝臣們有不同的意見。廉頗返趙駐守邯鄲南麵的趙長城,李牧如果真的戰敗,那他必然退迴邯鄲,進行第二次邯鄲保衛戰。二十七年前的邯鄲保衛戰仍被時人津津樂道,那一次邯鄲庶民炊骨易子,貴族散盡家財、夫人以下編入什伍,死守三年終於等到楚魏兩國救兵,秦軍大敗。
既然二十多年前趙國可以在大敗後死守邯鄲三年,如今趙國最少也能死守兩年。更何況從後年開始,每年輸入趙國的粟將達一千萬石,另外又有三國生產的箭矢、楚國生產兵甲輸入。所以如果李牧戰敗,不必急於救趙,應該緩一緩,最少兩年後再救趙國。
何時救趙有分歧,用何種方式救趙也有分歧。是像上次一樣,直接與魏國兵合一處救趙,還是執行舊郢作戰計劃,攻秦而救趙?
朝議紛紛,各有各的道理。兩年後再救趙國楚國積粟更多——與秦國大戰結束的第一年,生產仍未恢複,當年積粟隻有七百萬石;第二年確定大種宿麥、少種桑麻的積粟之策,積粟一千二百萬石;第三年,也就是去年,全國開始大種宿麥,積粟兩千六百萬石;今年開始積粟才有望達到三千萬石,不過從去年開始,每年要減去輸入趙國的幾百萬石粟。
如果今年救趙,積粟不過七千多萬石,隻夠支撐一年半;如果後年春種之後再救趙,那就能多積粟六千萬石,達到一億三千多萬石,減去輸入趙國的粟米,積粟也可食兩年半。即便如此,戰爭如果進行三年也會變得非常艱苦。
魏國每年結餘三千萬石粟,但其中兩千萬石要供應給齊國,每年僅結餘一千萬石。楚國調整糧食生產,兩年可積一年之粟,魏國卻需要三年半才積一年之粟,所以到時候不存在魏國支援楚國的情況,反而需要楚國支援魏國。齊國糧食不能自足,確定大規模積粟是去年的事情,後年救趙,齊國有兩年積粟就謝天謝地了。
饕餮號海舟的數量正逐年增多。今年下水了二十五艘,加上去年的十艘,共計三十五艘。明年、後年各下水三十艘,開戰時總數達到九十五艘。但印度與楚國一年隻能往返一次,戰時生產一百艘海舟,總數也不過兩百艘左右。哪怕去殼運米,一年也隻能運輸一千萬石。
楚國每年需要五千四百萬石粟,魏國每年需要三千六百萬石粟,齊國每年需要八千兩百萬石粟。一千萬石不能說是杯水車薪,可肯定是僧多粥少。而秦國坐擁巴蜀、舊郢、關中三大平原,全國一千多萬丁口非耕即戰,粟米幾乎是無窮無盡。
以三國現在的積粟情況,後年救趙是穩妥的,可要是趙國撐不到後年怎麽辦?熊荊本想提議朝決,然而趙國的訊息一直未至。隻有確定趙國戰敗,朝決才有意義。
幾天之內,探問趙國情況的飛訊不時北去,到第四天才有確切的信息傳來,說是趁著黃河支流冰凍,一支秦軍越過昌城切斷了飛訊線路,風雪中飛訊站無法傳訊,故而未發出秦軍襲擊的訊文。
“秦軍切斷飛訊,兩軍決矣。”正寢外寒風唿嘯,淖狡等人是收到訊息便來稟報的。
“若決,三日可分勝負。”提起決戰項燕就禁不住舔了舔嘴唇,他懷念鮮血的腥味,建鼓的轟響。距離上次大戰結束已有三年,三年中楚軍的變化翻天覆地,卻一直坐視秦軍伐趙。
“趙軍可勝否?”熊荊又一次問起。他隻記得趙國滅亡前李牧大敗過一次秦軍。
“稟大王,秦人知趙人欲決戰,又知李牧騎軍甚強,故而調集全國騎兵與戰。”勿畀我稟告道。“據聞,秦騎軍逾三萬,又有疇騎兩千。”
“疇騎兩千?”疇騎是什麽熊荊當然清楚,說的好聽是秦穆公疇騎的延續,說的不好聽是楚國重騎兵的山寨。然而即便是山寨,也不是普通步卒能夠抵擋的。諸國的馬很早以前就有皮質馬甲,秦軍士兵又有石甲,如果真像楚軍重騎兵那樣衝陣,趙軍將無法抵擋。
熊荊憂慮的是疇騎本身,淖狡等人關注的卻是疇騎數量。因為馬匹負重的限製,楚軍迄今為止重騎也隻有五百騎,而秦軍疇騎戰馬披的皮甲,騎士著的石甲,負重要比楚軍重騎輕,加上沒有標準,數量自然是楚軍的數倍。
“汗血馬既已買下,請為重騎。”戰國常態就是數量取勝,項燕有些擔心楚軍重騎不敵秦軍。
“重騎非一年可成。”熊荊搖頭。倒不是可惜近五萬套兵甲,他覺得與其用汗血馬做重騎,還不如等明年抵達的尼薩馬。“未有三年,無成重騎。”
“竟要如此之久?”項燕不知騎兵,從沒想到重騎兵的訓練竟然要這麽久。
“然。今年救趙,抑或後年救趙,龍馬重騎皆不能上陣。”熊荊道。“可上陣者唯有龍馬輕騎。如今最不知者,乃秦軍可連續征戰幾年。”
熊荊此前讚同秦軍征伐三年士卒必然疲勞之說,但現在看秦軍並不疲勞。如果秦軍能夠一直持續進攻,轉而攻伐楚齊魏三國,三國支撐兩年後支撐不下去,喘息過來的趙國會救自己?
這又是一個該相信誰的問題。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國與國已經很難有什麽信任了。
“臣以為三年秦軍當疲也。”項燕道。“今年救趙,秦已疲、粟將盡,其無以伐楚。”
“救趙當知趙軍勝敗。”昭黍又說起了這個前提。飛訊切斷,對於兩千裏外的楚國君臣來說,戰場實在是太遙遠了。
一則消息從井陘前線傳來,最少需要一刻鍾時間。但如果任何一個飛訊站發生故障,或者任何一段區域下雨、下雪,或者遭到敵人破壞,消息傳遞就會中斷。熊荊會在下午召見亞裏士多德四世,主要是因為朝議一直進行到下午。
決戰如果趙國慘敗,那是必然要救趙的,隻是何時救趙朝臣們有不同的意見。廉頗返趙駐守邯鄲南麵的趙長城,李牧如果真的戰敗,那他必然退迴邯鄲,進行第二次邯鄲保衛戰。二十七年前的邯鄲保衛戰仍被時人津津樂道,那一次邯鄲庶民炊骨易子,貴族散盡家財、夫人以下編入什伍,死守三年終於等到楚魏兩國救兵,秦軍大敗。
既然二十多年前趙國可以在大敗後死守邯鄲三年,如今趙國最少也能死守兩年。更何況從後年開始,每年輸入趙國的粟將達一千萬石,另外又有三國生產的箭矢、楚國生產兵甲輸入。所以如果李牧戰敗,不必急於救趙,應該緩一緩,最少兩年後再救趙國。
何時救趙有分歧,用何種方式救趙也有分歧。是像上次一樣,直接與魏國兵合一處救趙,還是執行舊郢作戰計劃,攻秦而救趙?
朝議紛紛,各有各的道理。兩年後再救趙國楚國積粟更多——與秦國大戰結束的第一年,生產仍未恢複,當年積粟隻有七百萬石;第二年確定大種宿麥、少種桑麻的積粟之策,積粟一千二百萬石;第三年,也就是去年,全國開始大種宿麥,積粟兩千六百萬石;今年開始積粟才有望達到三千萬石,不過從去年開始,每年要減去輸入趙國的幾百萬石粟。
如果今年救趙,積粟不過七千多萬石,隻夠支撐一年半;如果後年春種之後再救趙,那就能多積粟六千萬石,達到一億三千多萬石,減去輸入趙國的粟米,積粟也可食兩年半。即便如此,戰爭如果進行三年也會變得非常艱苦。
魏國每年結餘三千萬石粟,但其中兩千萬石要供應給齊國,每年僅結餘一千萬石。楚國調整糧食生產,兩年可積一年之粟,魏國卻需要三年半才積一年之粟,所以到時候不存在魏國支援楚國的情況,反而需要楚國支援魏國。齊國糧食不能自足,確定大規模積粟是去年的事情,後年救趙,齊國有兩年積粟就謝天謝地了。
饕餮號海舟的數量正逐年增多。今年下水了二十五艘,加上去年的十艘,共計三十五艘。明年、後年各下水三十艘,開戰時總數達到九十五艘。但印度與楚國一年隻能往返一次,戰時生產一百艘海舟,總數也不過兩百艘左右。哪怕去殼運米,一年也隻能運輸一千萬石。
楚國每年需要五千四百萬石粟,魏國每年需要三千六百萬石粟,齊國每年需要八千兩百萬石粟。一千萬石不能說是杯水車薪,可肯定是僧多粥少。而秦國坐擁巴蜀、舊郢、關中三大平原,全國一千多萬丁口非耕即戰,粟米幾乎是無窮無盡。
以三國現在的積粟情況,後年救趙是穩妥的,可要是趙國撐不到後年怎麽辦?熊荊本想提議朝決,然而趙國的訊息一直未至。隻有確定趙國戰敗,朝決才有意義。
幾天之內,探問趙國情況的飛訊不時北去,到第四天才有確切的信息傳來,說是趁著黃河支流冰凍,一支秦軍越過昌城切斷了飛訊線路,風雪中飛訊站無法傳訊,故而未發出秦軍襲擊的訊文。
“秦軍切斷飛訊,兩軍決矣。”正寢外寒風唿嘯,淖狡等人是收到訊息便來稟報的。
“若決,三日可分勝負。”提起決戰項燕就禁不住舔了舔嘴唇,他懷念鮮血的腥味,建鼓的轟響。距離上次大戰結束已有三年,三年中楚軍的變化翻天覆地,卻一直坐視秦軍伐趙。
“趙軍可勝否?”熊荊又一次問起。他隻記得趙國滅亡前李牧大敗過一次秦軍。
“稟大王,秦人知趙人欲決戰,又知李牧騎軍甚強,故而調集全國騎兵與戰。”勿畀我稟告道。“據聞,秦騎軍逾三萬,又有疇騎兩千。”
“疇騎兩千?”疇騎是什麽熊荊當然清楚,說的好聽是秦穆公疇騎的延續,說的不好聽是楚國重騎兵的山寨。然而即便是山寨,也不是普通步卒能夠抵擋的。諸國的馬很早以前就有皮質馬甲,秦軍士兵又有石甲,如果真像楚軍重騎兵那樣衝陣,趙軍將無法抵擋。
熊荊憂慮的是疇騎本身,淖狡等人關注的卻是疇騎數量。因為馬匹負重的限製,楚軍迄今為止重騎也隻有五百騎,而秦軍疇騎戰馬披的皮甲,騎士著的石甲,負重要比楚軍重騎輕,加上沒有標準,數量自然是楚軍的數倍。
“汗血馬既已買下,請為重騎。”戰國常態就是數量取勝,項燕有些擔心楚軍重騎不敵秦軍。
“重騎非一年可成。”熊荊搖頭。倒不是可惜近五萬套兵甲,他覺得與其用汗血馬做重騎,還不如等明年抵達的尼薩馬。“未有三年,無成重騎。”
“竟要如此之久?”項燕不知騎兵,從沒想到重騎兵的訓練竟然要這麽久。
“然。今年救趙,抑或後年救趙,龍馬重騎皆不能上陣。”熊荊道。“可上陣者唯有龍馬輕騎。如今最不知者,乃秦軍可連續征戰幾年。”
熊荊此前讚同秦軍征伐三年士卒必然疲勞之說,但現在看秦軍並不疲勞。如果秦軍能夠一直持續進攻,轉而攻伐楚齊魏三國,三國支撐兩年後支撐不下去,喘息過來的趙國會救自己?
這又是一個該相信誰的問題。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國與國已經很難有什麽信任了。
“臣以為三年秦軍當疲也。”項燕道。“今年救趙,秦已疲、粟將盡,其無以伐楚。”
“救趙當知趙軍勝敗。”昭黍又說起了這個前提。飛訊切斷,對於兩千裏外的楚國君臣來說,戰場實在是太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