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僅僅過去數月,齊都臨淄似乎已恢複往昔的繁榮。城門、大市依舊是車彀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城內樂聲不斷,吹竽鼓瑟、彈琴擊築和戰前沒有不同,但鬥雞走狗,六博蹋鞠的人卻大為減少。


    沒有別的原因,隻是因為王廷、朝廷已然分立,全國各邑的金錢粟米不再像以前那樣無限製的運入臨淄。而臨淄是齊王田建的私邑,關市稅、口賦、戶賦都歸王廷少府所有,可惜這些錢已經養不起原來那些大臣和伶人。很多大臣從此除了俸祿再無私賞,因為無權,賄賂幾乎全部消失;伶人更慘,這些人拿著一筆不多的遣散費就再也不是王宮的宮人了。


    對於已撤至臨淄城外的楚軍,很多人怨恨,也有很多人感激。隻是怨恨也好、感激也好,變法後的齊國再也不是以前的齊國。緇水長流,夏日的清晨王宮皋門外玄端顫動,百餘位大半來自全國各邑的朝臣在等待上朝,隨著閽者打開皋門,群臣魚貫而入,進入正朝按班站立。


    很快一身皮弁服的田建就出來視朝。此時的視朝完全是象征性的,齊相田假向他匯報諸事後,田建便起身退朝,返迴路門正寢,接下裏的時間就是這些朝臣的爭論時間。


    爭論的問題包羅萬象,從葛麻針線到兵甲糧秣,從合縱攻秦到海外貿易,齊人善辯論,很多時候辯論不是為了輸贏而是為了展示口才。威望不夠的齊相田假隻能由著他們,讓他們高談闊論。但隻要所議的事情沒有個結果,那就誰也不許離開正朝。餓著就餓著,不得休息就不得休息,反正要有個結果,哪怕是不好的結果。靠著這一招,齊國的變法最終完成。


    沒有外朝,隻有正朝;沒有庶民,隻有貴人。


    這樣的結果雖非熊荊所期望,但畢竟是齊人自己的變法。按照約定,變法後楚軍撤出臨淄,齊楚之間再訂盟約。這個盟約不可能是熊荊一人而決,包括他所設計的四國經濟體係,都要得到郢都正朝的支持。郢都正朝同意了,派遣諸多使者來到齊國相商,盟約和整個體係才能逐步逐步的完成和構建。


    楚齊盟約一如既往,比以前增加的是軍事同盟內容。即:如果第三國主動進攻楚國,齊國將對楚國提供軍事援助,包括出兵相助;反之亦然,如果第三國主動進攻齊國,楚國亦將對齊國提供軍事援助,包括出兵。


    基於此,雖不能在政治上改變齊卒的境況,但在軍事技術上,以項燕為首的大司馬府和以魯陽君為首的郢都軍校一個多月前已經抵達臨淄,類似楚國大司馬府的齊國大司馬府開始組建,類似郢都軍校的臨淄軍校也在籌備。樂觀的估計是今年秋天第一批學生即可入學,而齊國大司馬府已經開始初步運作。


    齊人雖然驕傲,但戰場上真刀實槍的較量勝負最容易分辨,軍事上全麵學楚國並沒有什麽阻力。隻是在構築四國經濟體係上,齊人的驕傲和不甘常常成為阻礙。


    四國經濟體係能夠支撐長期殘酷的戰爭,靠的是海外貿易所得金銀、貨物的持續輸入。沒有這種輸入,這套體係立刻完蛋,大家將重新玩迴原來由官吏支撐的國家體係。而海外金銀和貨物的輸入,有很大一部分要靠齊國生產的絲綢。


    楚國官吏介紹整套體係時,雖然沒有誇大海外貿易的利潤,可絲綢三、四十倍的利潤仍讓許多齊人頻頻乍舌。一些人忽然感覺自己吃了虧——雖然是經濟體係,雖然趙魏兩國不能幹預經濟,但齊楚兩國共同組建的金行卻擁有四國的鑄幣權,以及經濟幹預權。初步的規劃中,將來的貿易絲綢主要由齊國負責生產。


    絲綢多數產在齊國,被楚國海舟賣到中洲之西,可得三、四十倍甚至更高的利潤,這些利潤全歸楚國所有,齊國除了生產利潤什麽也得不到。


    從同盟關係上來說,這似乎有些不公平。同盟類似合夥,既然是合夥,分配就不能如此不均。可從法理上來說,楚國買進齊國絲綢,齊人已經賺了一次錢,而貿易的風險、貿易的海舟、貿易的水手全由楚人承擔,貿易的利潤自然全由楚人所得。


    雙方各有各的理由,好在率人赴齊的是脾氣不那麽壞的昭黍,加上屈光從中斡旋,雙方才徹底沒有談崩。可幾次下來,這件事依然沒談妥,變成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


    “大王,絲錦之事齊人揚言要收十倍之關稅。”在齊王田建的盛情邀請下,熊荊仍住在臨淄王宮。不過為了避嫌,他住在王宮苑囿,與後宮隔著很遠的距離。


    “這幫齊人!”明堂內正在商議另一件事情,昭黍橫岔了進來。


    “大王,臣以為關稅乃齊國國政,若非要齊國產出絲錦,齊人收十倍關稅我亦無可奈何。”屈光是妥協派,一直認為兩國當以和為貴。“不若……”


    “不若如何?”金行正在組建,兩國都有錢府,發行多少貨幣全有記錄,而市麵上銅錢的金銀價也很恆定,金融方麵是沒有問題,現在談的是貿易和關稅。齊國多輕重家,這些人時不時弄出一些事情來,使得商議很不順利。


    “不若許之。”屈光道。


    “許之?”熊荊目光變得淩厲,“絲錦乃奢物,物以稀為貴,今日或有三、四十倍之利,數年之後其利便將大減,更何況絲綢本該十倍利賤賣之。”


    “可若我等不許,此事談之日久,與各國皆不利啊。”時間是很寶貴的,按計劃今年就應該完成全部的貿易關稅商議、厘定各國幣值,明年開始四國金行正式運作,調控四國經濟運行。趙魏兩國是沒有什麽本錢依仗,問題的關鍵在齊國。


    “此例若開,再遇相仿之事齊人又以關稅相脅,若之何?”昭黍道。


    “貿易之貨齊國僅絲錦耳,”屈光道。“餘者皆我楚國之物。此事商議一月有餘,若再延誤……”


    “敢問大王,若絲錦十倍售予極西之地,秦人絲錦予戎人有幾倍利?”項燕忍不住問,他隻關心軍事,但貿易影響軍事。


    “若絲錦十倍售予波斯,且貴人皆有之,恐粟特人不願再販絲錦。粟特人不收絲錦,戎人則不換馬匹,秦人無利。”熊荊猜測道。他想到了胡耽娑支,明年胡耽娑支將再返楚國。但這一次後,他恐怕不會再來了,因為絲綢也好,钜鐵也好,都將從海上運入波斯。


    “既如此,何不定十倍之價,任由齊人販賣,我收舟資便可。”項燕的提議很簡單。“十倍之利,我得一半,齊人得另一半,可乎?”


    “這……”屈光看向項燕,又看向熊荊。這樣的條件齊人肯定會答應。


    “與其如此,不如十倍關稅。”打壓絲綢價格隻是這二、三十年,三十年後絲綢肯定要大幅提價。熊荊想到了戰後,他隨即看向屈光,“告之齊人,兩年後絲錦僅有十倍之利,齊國若收十倍關稅,海舟寧願不販絲錦之物。”


    “大王以為幾倍關稅可?”打壓海外絲綢價格的計劃屈光現在才得知,再和齊人商議他心裏已經有了底。


    “若極西之地隻得十倍利,齊國關稅最多三倍。”熊荊道。“齊人若不信,可隨舟西去。”


    “臣知矣。”屈光道,這算是熊荊的底線了。


    “齊人若羨慕我得巨利,何不出大章巨木至東地中海公司造海舟?”熊荊反問道。


    東地中海公司是開放性的,任何人都可以投資。隻是給錢沒用,要想造船必須出大章木料,相當於來料加工。船下水後由公司負責運營,按照既定比例分配利潤。船主可以派人跟船監督,可船的使用權歸公司所有,不能帶走,可以轉讓或將船賣迴給公司。具體的說,這是需要提供造船木材的公司股東。


    “齊人已在采伐大章。”屈光道。“許多城邑已在拆宮室。”


    “善。”繼楚國拆宮室取木料造船後,韓魏齊趙都開始拆宮室取木料。這種木料不必幹燥,可直接入塢造船,一年後下水即可貿易得利,比伐大章快好幾年。


    “臣等告退。”絲綢關稅之事既然說完,項燕等人一直在等,昭黍、屈光當即揖退。


    他們一走酈且就道:“齊人多詐,臣以為攻秦之事不可與知。”


    “田宗、田合可信。”項燕不同意酈且的看法,“且齊國有五千騎兵,趙國騎兵本有萬餘,此前燕國五千騎兵又歸於武安侯麾下,魏國有兩千騎兵,加上我楚國,可得三萬騎兵。


    三萬騎兵,齊趙燕三地可得馬五、六萬匹。”‘謔’的一聲,項燕翻開此前遮蓋住的秦國地圖,指著鹹陽的位置道:“鹹陽城在渭水之北,然聞秦昭王起便於渭水之南新築宮室,如今秦王視朝議政皆在渭南,三萬騎軍大可直搗鹹陽,擊殺秦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荊楚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貳零肆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貳零肆柒並收藏荊楚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