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粱目眥欲裂,他並非隻是擔心趙國的歲入,還擔心絲路斷絕後與極西之地技術的交流,這才是最致命的。身為先王太子、趙國相邦,胡商到底代表什麽他心裏清楚的很。
自古以來連接歐亞大陸的都是陸路,東西方文明、技術通過陸上絲綢之路交流。如果忽視這一點,那就很難正視整個曆史。比如:漢武帝之前的漢朝還未進入鐵器時代,但考古實證表明,同時代的匈奴已經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進入鐵器文化時代[注6:《匈奴史》,林幹。p118-122。]。
秦以前,包括匈奴在內,大多都稱為胡;秦以後,隨著對草原的了解,匈奴是匈奴,胡是胡。一漢敵五胡那是對絲路幹道外的雜胡,麵對掌握了絲路通道的匈奴,漢兵實際上並不具備全麵的技術優勢,反而因為馬匹處於一定程度上的劣勢:‘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如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
絲路帶來貿易歲入,更帶來技術交流,趙粱真正在乎的是後者。楚國海舟連通極西之地,海上絲綢之路的貫通自然將切斷陸上絲綢之路,這是趙國難以承受的損失。
趙粱此前焦急,現在則是落魄。因為落魄,同時也因為他的視界隻有趙國、秦國,最多餘及天下,沒有看到一個顛覆性的變革:從此以後,楚國將成為整個世界的中心,絕大部分技術都將從楚國輸出而非依靠東西方時斷時續的交流。
“君上、君上……”葛得喊了好幾句,趙粱才失神的看著他。“臣下還有事稟報。”
“然。你言之。”勉強打起些精神,趙粱搖晃了腦袋,看著眼前的葛得。
“兩千萬石粟需四萬多金。若趙國金不夠,可問楚齊錢行借貸……”
“借貸?”趙粱又一次打斷葛得,他還未明白借貸背後的含義。
“然也。”葛得道。這一次出使,主要達成的協議包括兩個方麵:軍事,以及經濟。經濟方麵以粟米為例,又包括趙國內部經濟、律法的整頓,以及齊楚方麵對趙國經濟的援助,這種援助除了借出金銀支持趙國穩定幣值外,也包括大造海舟輸入粟米和軍資。
經濟方麵涉及的事情實在太廣,以致葛得足足說了一個半時辰,趙粱才明白楚齊兩國要幹什麽。他無奈的是趙國在經濟上隻能被動的接收楚齊兩國的要求,戰時物價飛漲,錢幣大幅貶值,一些貴人、商賈已經在偷偷囤積。但他也很清楚,一旦趙國錢幣幣值穩定,市場就能穩定,市場穩定,不但朝廷就能大量購入軍資,民心也能穩定。
“楚齊之人何日至趙?”葛得說完趙粱想了一會,最終問道。
“君上之意……”葛得反問。按照在臨淄的商議,趙國如果接受協議那將徹底失去對國內經濟的控製權。此事雖然不知道後果,可後果肯定不妙。
“不允諾便要亡國,我能奈何?!”趙粱苦笑。交出鑄幣權、不準邯鄲朝廷幹預商賈、非得允許邯鄲朝廷不準擅增稅賦,最要的是甲士之田畝準許其私有。
戰國時期,列國實行的都是爰田製,即授田製。大部分耕地是君王的,官府根據戶籍丁口分配田畝,不得繼承、也不得買賣和抵押,但宅、圃、賞田(包括貴族食邑)是私有的,可以繼承、買賣和抵押。楚國因為地方廣大,貴族眾多,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比三晉、齊國、秦國嚴重的多。譽士封閭製度下是甲士田畝準允私有,實質等於賞田。
任何一個國家耕地都是有限的,一旦賞賜出去就沒辦法再收迴來。楚國能實現甲士之田私有是因為楚王的推動,趙國如果這樣做了,整個國家體製將會發生深切的變革,帶來的後果實難預料。可趙國田畝與其亡於秦國,就不如賞給趙軍甲士。
“還有律法。”葛得再一次說起律法。“還有關稅。”
“律法無虞。”律法是最簡單的,就是針對原有條文的修正,最重要的是保護私產。私產不僅僅是庶民的私產,還包括貴族的私產,大王的私產,這些都在私產範疇之內。
“關稅……”趙粱再度沉吟。關稅是可調節的,各個國家都在調節關稅,一些貨物甚至禁止流通出口。關稅一旦失守,那別國的優勢手工業(如齊國的絲織業、葛麻業,楚國的冶鐵業)就會擊垮趙國本有的這些手工業,可這是一柄雙刃劍,趙國的毛皮、牲畜、西來的玉石,這些行業也將擊垮別國本有的產業。
如何保護本國的劣勢產業,如何擴大本國的優勢產業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稅協商。關稅協商完成後,趙國商賈不得歧視產於齊國的葛布,齊國商賈也不得歧視產於趙國的馬匹。對各國商人而言,他國市場與本國市場毫無二致。
“亦可。”趙粱頷首。既然絲綢已被楚國海舟運到了中洲以西,死守關稅就沒什麽價值了。
“尚有造舟之事。”葛得大鬆了口氣,經濟方麵趙國內部這一塊沒問題了,那另一塊的問題就更小了。這主要是造船,輸入粟米、金銀都需要船。
“此乃小事耳。”趙粱從容地笑起。“楚王可住軍帳,大王為何不可住軍帳?拆!隻要是可造海舟之柱梁,皆可拆之!趙北、燕地立刻征召役夫入山采伐大章,以造海舟。”
“不急。”葛得連忙阻止。“拆柱梁需等楚國造府工匠,據聞可另起柱梁,不需盡拆宮室。”
木料暫時是不急的,並且偷梁換柱要比全部拆毀簡單。趙粱對此沒有什麽異議。他隨即問起來另外一件事,“你可曾言及襲秦之策?”
“有。”葛得鄭重點頭。
“如何?!”趙粱盯著葛得追問。
“楚王言,此事甚難。項侯言,此事可行。”葛得概括性的把熊荊和項燕的態度說了出來。
“此事有何難?!”趙粱急急辯道。“先君早有頂計!”
趙國滅亡在即,隻要可以存國,不管計劃可行不可行都在趙國君臣的考慮之內。趙粱提到的襲秦之策就是趙武靈王的襲秦之策。這個計劃無疑具有天才的想象,具體的策略是趙軍從代地出發,往雁門、雲中、九原西行,然後‘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為此,“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詐自為使者入秦……,秦人大驚。’但計劃還在準備時,武靈王因兒子的王位之爭而喪命。
襲秦計劃中止了六十多年,亡國之時趙粱又將的塵封探查資料翻了出來。楚軍騎兵在質量上不遜於趙國騎兵,尤其是楚國的重騎。李牧的建議是襲秦必要千騎重騎,輕騎越多越好,可以有車兵,但不能有步卒,最少不能是不能騎馬的步卒。
軍事上的事情趙粱不管,他希望的是楚齊魏三國可以與趙國一起襲秦,進行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合縱攻秦。能不能攻入鹹陽、拔下鹹陽不知道,這樣的襲擊肯定能震懾秦國,緩解秦軍眼下越來越急的攻勢。
“稟主君,楚王言,趙國不能守其密,此舉一如龐暖之合縱,大軍尚未出發,呂不韋便至五國人數和路徑。若非呂不韋以此施壓秦廷,大軍渡河時早敗。”葛得說起了熊荊的反對意見。他最後一句讓趙粱發怔:“楚王還言,郭開等人不殺,趙國要留待何時?”
“郭開?!”趙粱沒想到楚王要郭開死。
“然也。”葛得道。“楚王言郭開曾通秦,昔年合縱……”
“郭開乃三朝老臣,又是大王太傅,豈能無罪誅殺?!”趙粱也不喜歡郭開,但他沒有任何理由殺郭開。郭開不僅僅是太傅,郭開身後還有整個郭氏。郭氏從晉陽起就是趙國重臣之一,無罪而誅郭開,其他氏族會如何?
“臣亦如此對之。”葛得道。“故而楚王不信我,謂此計難行。大軍尚未出代地,秦國便知我士卒、路徑,張網待之,我軍必敗。亦因如此,楚王隻信信平君與武安侯,言凡非趙國之錢所購之物,皆予信平君與武安侯。”
“借貸金錢所購之物,日後也由信平君與武安侯償之?”趙粱無奈笑問,他這是氣話。
“非也。”葛得道。“此需我趙國償之。”
“本以為、本以為楚王英明,哎!”趙粱再度感到失落,可再想這也是自己當年沒有擊秦東郡的緣故。
“然則、然則……”趙粱已經認命了。以現在的情況,楚齊魏三國出兵幾乎可能,輸糧因為舟楫的限製,一年也不過幾百萬石,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而無實際意義。
“然則如何?”葛得有些話沒有說完,趙粱隨口一問。
“然則楚國去歲曾有譽士出雁門。”葛得說起一件從未有人注意的小事。“說是出郡販馬,迄今未歸。”
“哦?!”趙粱心思再次活絡起來。商賈乃賤業,譽士是楚國新貴,怎會出塞販馬?“此事萬不可聲張!”
“臣未聲張。”葛得答道。“臣以為楚王亦有襲秦之計,且與我不期而同。”
自古以來連接歐亞大陸的都是陸路,東西方文明、技術通過陸上絲綢之路交流。如果忽視這一點,那就很難正視整個曆史。比如:漢武帝之前的漢朝還未進入鐵器時代,但考古實證表明,同時代的匈奴已經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後進入鐵器文化時代[注6:《匈奴史》,林幹。p118-122。]。
秦以前,包括匈奴在內,大多都稱為胡;秦以後,隨著對草原的了解,匈奴是匈奴,胡是胡。一漢敵五胡那是對絲路幹道外的雜胡,麵對掌握了絲路通道的匈奴,漢兵實際上並不具備全麵的技術優勢,反而因為馬匹處於一定程度上的劣勢:‘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如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
絲路帶來貿易歲入,更帶來技術交流,趙粱真正在乎的是後者。楚國海舟連通極西之地,海上絲綢之路的貫通自然將切斷陸上絲綢之路,這是趙國難以承受的損失。
趙粱此前焦急,現在則是落魄。因為落魄,同時也因為他的視界隻有趙國、秦國,最多餘及天下,沒有看到一個顛覆性的變革:從此以後,楚國將成為整個世界的中心,絕大部分技術都將從楚國輸出而非依靠東西方時斷時續的交流。
“君上、君上……”葛得喊了好幾句,趙粱才失神的看著他。“臣下還有事稟報。”
“然。你言之。”勉強打起些精神,趙粱搖晃了腦袋,看著眼前的葛得。
“兩千萬石粟需四萬多金。若趙國金不夠,可問楚齊錢行借貸……”
“借貸?”趙粱又一次打斷葛得,他還未明白借貸背後的含義。
“然也。”葛得道。這一次出使,主要達成的協議包括兩個方麵:軍事,以及經濟。經濟方麵以粟米為例,又包括趙國內部經濟、律法的整頓,以及齊楚方麵對趙國經濟的援助,這種援助除了借出金銀支持趙國穩定幣值外,也包括大造海舟輸入粟米和軍資。
經濟方麵涉及的事情實在太廣,以致葛得足足說了一個半時辰,趙粱才明白楚齊兩國要幹什麽。他無奈的是趙國在經濟上隻能被動的接收楚齊兩國的要求,戰時物價飛漲,錢幣大幅貶值,一些貴人、商賈已經在偷偷囤積。但他也很清楚,一旦趙國錢幣幣值穩定,市場就能穩定,市場穩定,不但朝廷就能大量購入軍資,民心也能穩定。
“楚齊之人何日至趙?”葛得說完趙粱想了一會,最終問道。
“君上之意……”葛得反問。按照在臨淄的商議,趙國如果接受協議那將徹底失去對國內經濟的控製權。此事雖然不知道後果,可後果肯定不妙。
“不允諾便要亡國,我能奈何?!”趙粱苦笑。交出鑄幣權、不準邯鄲朝廷幹預商賈、非得允許邯鄲朝廷不準擅增稅賦,最要的是甲士之田畝準許其私有。
戰國時期,列國實行的都是爰田製,即授田製。大部分耕地是君王的,官府根據戶籍丁口分配田畝,不得繼承、也不得買賣和抵押,但宅、圃、賞田(包括貴族食邑)是私有的,可以繼承、買賣和抵押。楚國因為地方廣大,貴族眾多,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比三晉、齊國、秦國嚴重的多。譽士封閭製度下是甲士田畝準允私有,實質等於賞田。
任何一個國家耕地都是有限的,一旦賞賜出去就沒辦法再收迴來。楚國能實現甲士之田私有是因為楚王的推動,趙國如果這樣做了,整個國家體製將會發生深切的變革,帶來的後果實難預料。可趙國田畝與其亡於秦國,就不如賞給趙軍甲士。
“還有律法。”葛得再一次說起律法。“還有關稅。”
“律法無虞。”律法是最簡單的,就是針對原有條文的修正,最重要的是保護私產。私產不僅僅是庶民的私產,還包括貴族的私產,大王的私產,這些都在私產範疇之內。
“關稅……”趙粱再度沉吟。關稅是可調節的,各個國家都在調節關稅,一些貨物甚至禁止流通出口。關稅一旦失守,那別國的優勢手工業(如齊國的絲織業、葛麻業,楚國的冶鐵業)就會擊垮趙國本有的這些手工業,可這是一柄雙刃劍,趙國的毛皮、牲畜、西來的玉石,這些行業也將擊垮別國本有的產業。
如何保護本國的劣勢產業,如何擴大本國的優勢產業全在國與國之間的關稅協商。關稅協商完成後,趙國商賈不得歧視產於齊國的葛布,齊國商賈也不得歧視產於趙國的馬匹。對各國商人而言,他國市場與本國市場毫無二致。
“亦可。”趙粱頷首。既然絲綢已被楚國海舟運到了中洲以西,死守關稅就沒什麽價值了。
“尚有造舟之事。”葛得大鬆了口氣,經濟方麵趙國內部這一塊沒問題了,那另一塊的問題就更小了。這主要是造船,輸入粟米、金銀都需要船。
“此乃小事耳。”趙粱從容地笑起。“楚王可住軍帳,大王為何不可住軍帳?拆!隻要是可造海舟之柱梁,皆可拆之!趙北、燕地立刻征召役夫入山采伐大章,以造海舟。”
“不急。”葛得連忙阻止。“拆柱梁需等楚國造府工匠,據聞可另起柱梁,不需盡拆宮室。”
木料暫時是不急的,並且偷梁換柱要比全部拆毀簡單。趙粱對此沒有什麽異議。他隨即問起來另外一件事,“你可曾言及襲秦之策?”
“有。”葛得鄭重點頭。
“如何?!”趙粱盯著葛得追問。
“楚王言,此事甚難。項侯言,此事可行。”葛得概括性的把熊荊和項燕的態度說了出來。
“此事有何難?!”趙粱急急辯道。“先君早有頂計!”
趙國滅亡在即,隻要可以存國,不管計劃可行不可行都在趙國君臣的考慮之內。趙粱提到的襲秦之策就是趙武靈王的襲秦之策。這個計劃無疑具有天才的想象,具體的策略是趙軍從代地出發,往雁門、雲中、九原西行,然後‘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為此,“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詐自為使者入秦……,秦人大驚。’但計劃還在準備時,武靈王因兒子的王位之爭而喪命。
襲秦計劃中止了六十多年,亡國之時趙粱又將的塵封探查資料翻了出來。楚軍騎兵在質量上不遜於趙國騎兵,尤其是楚國的重騎。李牧的建議是襲秦必要千騎重騎,輕騎越多越好,可以有車兵,但不能有步卒,最少不能是不能騎馬的步卒。
軍事上的事情趙粱不管,他希望的是楚齊魏三國可以與趙國一起襲秦,進行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合縱攻秦。能不能攻入鹹陽、拔下鹹陽不知道,這樣的襲擊肯定能震懾秦國,緩解秦軍眼下越來越急的攻勢。
“稟主君,楚王言,趙國不能守其密,此舉一如龐暖之合縱,大軍尚未出發,呂不韋便至五國人數和路徑。若非呂不韋以此施壓秦廷,大軍渡河時早敗。”葛得說起了熊荊的反對意見。他最後一句讓趙粱發怔:“楚王還言,郭開等人不殺,趙國要留待何時?”
“郭開?!”趙粱沒想到楚王要郭開死。
“然也。”葛得道。“楚王言郭開曾通秦,昔年合縱……”
“郭開乃三朝老臣,又是大王太傅,豈能無罪誅殺?!”趙粱也不喜歡郭開,但他沒有任何理由殺郭開。郭開不僅僅是太傅,郭開身後還有整個郭氏。郭氏從晉陽起就是趙國重臣之一,無罪而誅郭開,其他氏族會如何?
“臣亦如此對之。”葛得道。“故而楚王不信我,謂此計難行。大軍尚未出代地,秦國便知我士卒、路徑,張網待之,我軍必敗。亦因如此,楚王隻信信平君與武安侯,言凡非趙國之錢所購之物,皆予信平君與武安侯。”
“借貸金錢所購之物,日後也由信平君與武安侯償之?”趙粱無奈笑問,他這是氣話。
“非也。”葛得道。“此需我趙國償之。”
“本以為、本以為楚王英明,哎!”趙粱再度感到失落,可再想這也是自己當年沒有擊秦東郡的緣故。
“然則、然則……”趙粱已經認命了。以現在的情況,楚齊魏三國出兵幾乎可能,輸糧因為舟楫的限製,一年也不過幾百萬石,更多的是象征意義而無實際意義。
“然則如何?”葛得有些話沒有說完,趙粱隨口一問。
“然則楚國去歲曾有譽士出雁門。”葛得說起一件從未有人注意的小事。“說是出郡販馬,迄今未歸。”
“哦?!”趙粱心思再次活絡起來。商賈乃賤業,譽士是楚國新貴,怎會出塞販馬?“此事萬不可聲張!”
“臣未聲張。”葛得答道。“臣以為楚王亦有襲秦之計,且與我不期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