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過樂安,戰舟上的熊荊對這座小邑隻是掃了兩眼,隨即收迴了目光。這將是郢師經過的唯一一座城邑,再走下去就是巨澱,巨澱再行百十裏,左邊是安平,右邊便是臨淄,隻是那時候將是晚間,臨淄城門關閉,沒有趁亂奪門的可能。
熊荊對樂安不過是掃視,城牆上的孫豪看到他、看到城下經過的楚軍舟師,頓覺手腳冰涼雙腿發軟。待熊荊所乘的卒翼戰舟駛過,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先祖孫武子的兵法乃是家傳,熟讀先祖兵法的孫豪禁不住想起了虛實篇的內容。楚軍由海路溯緇水攻臨淄,當它出現在緇水出海口的那一刻,這場戰爭齊國已經輸了。舉國的邑卒趕至穆陵關、舉國的舟師調到成山以南的海岸線,臨淄雖有十萬持戟之士,可那有什麽用呢?
“楚人言:不害齊人,隻誅後勝。”孫義將他扶起,他沒想到兄長會這麽失神。既然楚軍隻為誅後勝而來,不是為滅齊國而來,自己又有什麽好擔憂的呢。
“害於不害,我能若何?”孫豪長歎。“速傳訊至博昌,言楚師入境。”
博昌已經是另外一個方向了,但去臨淄的水道已被楚軍占據,樂安要對外傳出消息,隻能是傳往博昌。以楚軍戰舟的速度,傳消息至博昌也來不及警告臨淄。海路從來就不是齊國設備的方向,不說道路,連個烽火台都沒有。孫豪此舉象征意義多於實際意義,孫義立刻領命,立乘著一輛戎車從樂安北門出城,奔向幾十裏外的博昌。
*
“寡人聞楚王將欲伐齊,確否?”郢師途徑樂安,沿著緇水西進。臨淄正寢,齊王田建不知道從何處聽到一些風聲,立刻將後勝召去過問訊。這時太陽已經西斜,夜色將至。
“稟大王,確有此事。然……”征調全國兵馬是一件大事,兵符是做不了假的,後勝否認不得隻好承認。“然臣已有定策,請大王勿憂。”
“楚王為何伐齊?”田建聞言色變,“隻因寡人食言,不盟趙人?”
田建並不清楚這幾個月齊楚之間發生了什麽,後勝也不敢一一相告。“大王,楚國欲使我齊國合縱攻秦,奉其為盟主,以此立威於天下。不得而怒,故而伐我。臣已命高唐之兵至穆陵,又命舟師沿東海設備,楚伐我必敗。秦國姻盟之國,也願出兵十萬助我抗楚……”
“出兵十萬?!”田建聞言一怔,他與秦國聯姻隻是不想惹怒秦人,在楚趙和秦國之間保持中立,從未想過要秦國相助。“不可不可,萬萬不可。秦乃虎狼之國,怎可請其相助。”
“稟大王,正因秦乃虎狼之國,故臣未曾應允。”後勝趕忙解釋,心裏捏了把汗。
秦軍入齊相助必要順濟水進入齊境,他日退兵還在其次,關鍵是齊國在轂邑的防禦將盡收秦人眼底,這讓田建很不安。好在後勝沒有答應秦使,秦軍也未入境。臉色恢複正常的田建又道:“母後對秦甚謹,與諸侯有信,奈何寡人……”
“大王何罪於己?”後勝勸道。“楚王其心不正,欲使我齊國與秦人為敵……”
“敬告大王,大司馬求見。”後勝正勸慰田建,寢外謁者忽然相告。
齊國官製,將、相之下還有五官,即大行、大司馬、大司田、大司理、大諫。五官之外又有司徒、司馬、司寇、司空、士師、軍師等職。大將軍田洛已經親至穆棱。但臨淄尚有大司馬、軍師管理兵事。大司馬田宗垂垂老矣,軍師牟種卻有些當年孫臏的風采。
“敬告大王,臣聞楚國舟師已出琅琊數日。楚人擊我,必以舟師,其舟師出琅琊而不見,當繞海而行,或入緇水至我臨淄。臨淄以東,緇水之側僅樂安一城,無以相衛,臣請大王遣師至樂安,以戒楚人。”牟種不顧後勝的眼色,進來就相告。
“大王,東海之上大浪滔天,楚人舟師何以越海而至?”後勝不想田建責怪,連忙辯道。
“雖有大浪,亦須設備。”田宗老是老了,但不糊塗,“臣以為非常之時,可塞緇水。”
“大王,楚軍未至而塞緇水,恐天下笑我齊國畏楚如虎。”後勝本想說田宗譽敵,可他的身份不同於轉附舟師之將田寡。田寡是別宗,田宗卻是大王的叔叔。“臨淄有執戟之士十萬,城中每戶三男子,六萬戶尚有披甲之卒十三萬。不發於遠縣,臨淄之卒固有二十三萬。
臣聞楚國與秦國大戰三年,士卒多死,如今僅有二十萬。二十萬楚斤擊我,二十三萬守城,如何能破?且楚軍遠道而來,糧秣幾無;知其入齊,我固守不出,其何以勝?”
後勝一開始還有膽怯,可算完臨淄城的兵力,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語氣也越來越肯定。就是楚國所有兵力來到臨淄城下,也不能把臨淄怎麽樣。勞師遠征糧草一定會短缺,隻要臨淄謹守城防,等到各路邑卒齊聚臨淄,那便是楚軍敗亡之時。說道這裏,他甚至希望楚軍真能越海而來,直至臨淄城下。
後勝如此希望,實際上他的希望距離臨淄已經不及七十裏。此時太陽正徐徐落下,霞光將半個天空染紅。舟隊正以五節的速度持續前進,一個時辰能前進三十三裏。臨淄就在前方不遠,每一名士卒、甚至輸運的力夫都知道這一點,但如何攻拔臨淄卻是一個大問題。
楚軍沒有攜帶投石機,隻有荊弩。荊弩可以發射十至二十公斤左右的石彈,但以大梁的經驗來看,都城底部寬達二、三十米之巨,想以荊弩發生石彈破城幾無可能。而臨淄城周五十裏,城高四丈八尺,緇水、係水環繞城周,壕溝寬十多米甚至二十多米,不說沒有投石機,即便有投石機也很難攻取。
攻城不可能,野戰也未必有勝算。就像後勝計算的那樣,臨淄有持戟之士十萬,其中五萬相當於楚國王卒,這五萬人皆著钜甲、使钜兵,是齊軍精銳。
另外五萬則是城中應征之卒,臨淄不但是座都城,更是一座商貿城。城中有大市、工坊規模極大,役作者無數,緊急情況下征召二十萬也未必不可。二十五萬對三萬,實際因為減員還不到三萬,不能說一定不能取勝,但勝利的希望極為渺茫。
“臣以為明晨當乘齊人不備而襲其城……”四師師長齊聚熊荊所在的卒翼戰舟,養虺一開口趁隙襲城。這是最常用的計劃,如果齊人沒有發現楚軍越海而來,明天清晨城門大開,靠騎兵偷襲奪城是最好的。
“臣以為不然。”閽秋反對,“大王若隻殺後勝,襲城可也,若要於齊國變法,襲城不可也。”
“恩。”熊荊看著他,示意圖繼續說下去。
“齊湣王曾稱東帝,齊人素以此為傲。若襲其城,恐不服也。不奪齊人之誌,無以變齊法行楚政;不能變齊法行楚政,我師退後,齊人必然反複,再度親秦,此戰何益?”
閽秋老氣橫秋,但說的話並非沒道理。戰爭有勝有敗,但不是每一場勝利都能讓人心服口服。郢師不僅僅是來打一場勝戰懲罰齊人的,更是來促使齊國改變外交策略,棄秦親楚的。而以熊荊的先驗,曆史上齊國最終沒有拚死抵達秦人,因此他心中還有一個想法:那便是變齊法行楚政,讓一陣兩心的齊人真正團結起來,在不久的將來抵抗秦軍。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必然高於戰爭。可是戰爭是實際的、客觀的,政治再高也不能違背戰爭規律,這兩者之間如何權衡,需要君王的智慧。
“齊人執戟之士十萬,全城可戰之卒逾二十萬,我軍不及三萬,何以為勝?”養虺不滿閽秋反駁的策略。“此齊人與我戰,若固守不出以待兩都之兵救援,我軍若何?”
“我軍不勝,大可退師。兩千餘裏越海而襲齊都,此足以為傲。”閽秋也不忿於養虺,相比於養氏,閽氏畢竟是卿大夫出身,考慮戰爭並不僅僅從戰爭角度。“非以堂堂正正之師而勝,勝有何用?伐齊乃使齊人親我,而非使齊人恨我。”
“請大王定奪。”養虺究竟辯不過閽秋,隻能把問題拋給熊荊。
“你等以為如何?”熊荊也難下決斷。三萬人肯定打不過二十萬,隻能靠奇襲。但問題是奇襲之後贏了戰爭,齊人不服怎麽辦?當年吳師入郢,城內楚人‘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奮臂而為之鬥。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
如果楚軍拿下臨淄,而臨淄城內的齊人也是如此,那事情就很難辦了。很可能等各地齊軍趕至臨淄,自己也如吳師那般,不得不撤出齊國。
熊荊對樂安不過是掃視,城牆上的孫豪看到他、看到城下經過的楚軍舟師,頓覺手腳冰涼雙腿發軟。待熊荊所乘的卒翼戰舟駛過,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先祖孫武子的兵法乃是家傳,熟讀先祖兵法的孫豪禁不住想起了虛實篇的內容。楚軍由海路溯緇水攻臨淄,當它出現在緇水出海口的那一刻,這場戰爭齊國已經輸了。舉國的邑卒趕至穆陵關、舉國的舟師調到成山以南的海岸線,臨淄雖有十萬持戟之士,可那有什麽用呢?
“楚人言:不害齊人,隻誅後勝。”孫義將他扶起,他沒想到兄長會這麽失神。既然楚軍隻為誅後勝而來,不是為滅齊國而來,自己又有什麽好擔憂的呢。
“害於不害,我能若何?”孫豪長歎。“速傳訊至博昌,言楚師入境。”
博昌已經是另外一個方向了,但去臨淄的水道已被楚軍占據,樂安要對外傳出消息,隻能是傳往博昌。以楚軍戰舟的速度,傳消息至博昌也來不及警告臨淄。海路從來就不是齊國設備的方向,不說道路,連個烽火台都沒有。孫豪此舉象征意義多於實際意義,孫義立刻領命,立乘著一輛戎車從樂安北門出城,奔向幾十裏外的博昌。
*
“寡人聞楚王將欲伐齊,確否?”郢師途徑樂安,沿著緇水西進。臨淄正寢,齊王田建不知道從何處聽到一些風聲,立刻將後勝召去過問訊。這時太陽已經西斜,夜色將至。
“稟大王,確有此事。然……”征調全國兵馬是一件大事,兵符是做不了假的,後勝否認不得隻好承認。“然臣已有定策,請大王勿憂。”
“楚王為何伐齊?”田建聞言色變,“隻因寡人食言,不盟趙人?”
田建並不清楚這幾個月齊楚之間發生了什麽,後勝也不敢一一相告。“大王,楚國欲使我齊國合縱攻秦,奉其為盟主,以此立威於天下。不得而怒,故而伐我。臣已命高唐之兵至穆陵,又命舟師沿東海設備,楚伐我必敗。秦國姻盟之國,也願出兵十萬助我抗楚……”
“出兵十萬?!”田建聞言一怔,他與秦國聯姻隻是不想惹怒秦人,在楚趙和秦國之間保持中立,從未想過要秦國相助。“不可不可,萬萬不可。秦乃虎狼之國,怎可請其相助。”
“稟大王,正因秦乃虎狼之國,故臣未曾應允。”後勝趕忙解釋,心裏捏了把汗。
秦軍入齊相助必要順濟水進入齊境,他日退兵還在其次,關鍵是齊國在轂邑的防禦將盡收秦人眼底,這讓田建很不安。好在後勝沒有答應秦使,秦軍也未入境。臉色恢複正常的田建又道:“母後對秦甚謹,與諸侯有信,奈何寡人……”
“大王何罪於己?”後勝勸道。“楚王其心不正,欲使我齊國與秦人為敵……”
“敬告大王,大司馬求見。”後勝正勸慰田建,寢外謁者忽然相告。
齊國官製,將、相之下還有五官,即大行、大司馬、大司田、大司理、大諫。五官之外又有司徒、司馬、司寇、司空、士師、軍師等職。大將軍田洛已經親至穆棱。但臨淄尚有大司馬、軍師管理兵事。大司馬田宗垂垂老矣,軍師牟種卻有些當年孫臏的風采。
“敬告大王,臣聞楚國舟師已出琅琊數日。楚人擊我,必以舟師,其舟師出琅琊而不見,當繞海而行,或入緇水至我臨淄。臨淄以東,緇水之側僅樂安一城,無以相衛,臣請大王遣師至樂安,以戒楚人。”牟種不顧後勝的眼色,進來就相告。
“大王,東海之上大浪滔天,楚人舟師何以越海而至?”後勝不想田建責怪,連忙辯道。
“雖有大浪,亦須設備。”田宗老是老了,但不糊塗,“臣以為非常之時,可塞緇水。”
“大王,楚軍未至而塞緇水,恐天下笑我齊國畏楚如虎。”後勝本想說田宗譽敵,可他的身份不同於轉附舟師之將田寡。田寡是別宗,田宗卻是大王的叔叔。“臨淄有執戟之士十萬,城中每戶三男子,六萬戶尚有披甲之卒十三萬。不發於遠縣,臨淄之卒固有二十三萬。
臣聞楚國與秦國大戰三年,士卒多死,如今僅有二十萬。二十萬楚斤擊我,二十三萬守城,如何能破?且楚軍遠道而來,糧秣幾無;知其入齊,我固守不出,其何以勝?”
後勝一開始還有膽怯,可算完臨淄城的兵力,他的聲音越來越大,語氣也越來越肯定。就是楚國所有兵力來到臨淄城下,也不能把臨淄怎麽樣。勞師遠征糧草一定會短缺,隻要臨淄謹守城防,等到各路邑卒齊聚臨淄,那便是楚軍敗亡之時。說道這裏,他甚至希望楚軍真能越海而來,直至臨淄城下。
後勝如此希望,實際上他的希望距離臨淄已經不及七十裏。此時太陽正徐徐落下,霞光將半個天空染紅。舟隊正以五節的速度持續前進,一個時辰能前進三十三裏。臨淄就在前方不遠,每一名士卒、甚至輸運的力夫都知道這一點,但如何攻拔臨淄卻是一個大問題。
楚軍沒有攜帶投石機,隻有荊弩。荊弩可以發射十至二十公斤左右的石彈,但以大梁的經驗來看,都城底部寬達二、三十米之巨,想以荊弩發生石彈破城幾無可能。而臨淄城周五十裏,城高四丈八尺,緇水、係水環繞城周,壕溝寬十多米甚至二十多米,不說沒有投石機,即便有投石機也很難攻取。
攻城不可能,野戰也未必有勝算。就像後勝計算的那樣,臨淄有持戟之士十萬,其中五萬相當於楚國王卒,這五萬人皆著钜甲、使钜兵,是齊軍精銳。
另外五萬則是城中應征之卒,臨淄不但是座都城,更是一座商貿城。城中有大市、工坊規模極大,役作者無數,緊急情況下征召二十萬也未必不可。二十五萬對三萬,實際因為減員還不到三萬,不能說一定不能取勝,但勝利的希望極為渺茫。
“臣以為明晨當乘齊人不備而襲其城……”四師師長齊聚熊荊所在的卒翼戰舟,養虺一開口趁隙襲城。這是最常用的計劃,如果齊人沒有發現楚軍越海而來,明天清晨城門大開,靠騎兵偷襲奪城是最好的。
“臣以為不然。”閽秋反對,“大王若隻殺後勝,襲城可也,若要於齊國變法,襲城不可也。”
“恩。”熊荊看著他,示意圖繼續說下去。
“齊湣王曾稱東帝,齊人素以此為傲。若襲其城,恐不服也。不奪齊人之誌,無以變齊法行楚政;不能變齊法行楚政,我師退後,齊人必然反複,再度親秦,此戰何益?”
閽秋老氣橫秋,但說的話並非沒道理。戰爭有勝有敗,但不是每一場勝利都能讓人心服口服。郢師不僅僅是來打一場勝戰懲罰齊人的,更是來促使齊國改變外交策略,棄秦親楚的。而以熊荊的先驗,曆史上齊國最終沒有拚死抵達秦人,因此他心中還有一個想法:那便是變齊法行楚政,讓一陣兩心的齊人真正團結起來,在不久的將來抵抗秦軍。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必然高於戰爭。可是戰爭是實際的、客觀的,政治再高也不能違背戰爭規律,這兩者之間如何權衡,需要君王的智慧。
“齊人執戟之士十萬,全城可戰之卒逾二十萬,我軍不及三萬,何以為勝?”養虺不滿閽秋反駁的策略。“此齊人與我戰,若固守不出以待兩都之兵救援,我軍若何?”
“我軍不勝,大可退師。兩千餘裏越海而襲齊都,此足以為傲。”閽秋也不忿於養虺,相比於養氏,閽氏畢竟是卿大夫出身,考慮戰爭並不僅僅從戰爭角度。“非以堂堂正正之師而勝,勝有何用?伐齊乃使齊人親我,而非使齊人恨我。”
“請大王定奪。”養虺究竟辯不過閽秋,隻能把問題拋給熊荊。
“你等以為如何?”熊荊也難下決斷。三萬人肯定打不過二十萬,隻能靠奇襲。但問題是奇襲之後贏了戰爭,齊人不服怎麽辦?當年吳師入郢,城內楚人‘乃相率而為致勇之寇,奮臂而為之鬥。當此之時,無將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
如果楚軍拿下臨淄,而臨淄城內的齊人也是如此,那事情就很難辦了。很可能等各地齊軍趕至臨淄,自己也如吳師那般,不得不撤出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