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族?哈哈……”息縣縣府,縣公成介看著郢都來的訊文瞬間失笑。“當年大肆建縣之時可想到我等公族?當年誅連七十二家之時可想到我等公族?!當年盡分若敖之室時可想到我等公族?!!公族?狗屁!狗屁!!”
成介手裏原本捏著訊文,他越說越怒,手中訊文被他狠狠地撕成碎片。年老的他本不該如此大怒,可公族二字就像兩支利箭,洞穿了他的心。
與中原諸國不同,楚國行的是縣尹封君製,可縣尹也好、封君也好,其實都是公族。隻是公族也有新舊,莊王之時為了收縣權於王廷,除了打壓舊族、任親信為大縣縣公之外,還封子嗣於各邑,使其製衡縣尹,這當是王族第二次侵染公族之權。其時若敖氏之亂,國人皆曰若敖氏可殺,但作為若敖支係的成介心裏很明白,先祖根本就是被莊王逼叛。
“傳令下去,一兵一卒也勿出息縣!”成介心緒起伏不寧,但令他心緒更不寧的事情接踵而至:一個家仆奔入堂中,此人滿頭大汗,渾身打顫,跪在地上卻是不語。
“何事?!”正在火頭上的成介又怒,這是孫子成菽的僕臣。
“稟…稟…”僕臣說不出話,隻將一片木槧(槧)遞上。成介抓過,僅僅讀罷‘大父,我已赴郢……’六字,便覺一股熱血直衝心髒,胸口的炸裂讓他根本站不住腳,好在縣丞成墨眼明手快,在他倒下前於身後相扶,不然他可真要載倒在地。
“縣公、縣公……,速去拿藥、拿藥!”成墨喊著成介,見成介雙眼直瞪,他不得不抓過木槧快速的掃了一眼——縣公最寵的孫子成菽,居然去郢都勤王了。
灌了一碗柳樹皮汁,又休息了個把時辰,成介才緩過勁來。他一開口就道:“菽兒、菽兒……”
“父親、父親……”妻妾、兒孫全跪在榻前,一身钜甲的成通本非長子,但隱約間他已成了成氏下一代的核心。“父親勿憂菽兒,孩兒已命人於郢都截他,過幾日定能送迴來。”
“菽兒……”兒子的話成介根本沒有聽下去,他並非是隻要孫子的人,他還要孫子的心。“扶我起來!”他掙紮著就想起身。
“夫君……”妻子鄧伊抓住了成介的手,“菽兒年雖幼,然非不明理。大王有難,縣吏不為,令尹故召公族救之,菽兒再怎麽也是羋玹一族啊。”
“狗屁!”夫人出自名族,年長亦是貌美,也聰慧知禮。可成介想到先祖的冤屈就穢語出口,他又仍不住激動了。“公族便是那熊氏之廁,急時不可耐,不急時便棄之如敝履。公族、公族,彼何時善待過我等公族?彼何時善待過我等公族?”
成介氣唿唿的說完隻停了一會,又道:“來人,把息縣賣報紙之人都給本公捕了!菽兒…菽兒定是看了那害人的報紙才赴郢都的!”
一部詩經不過三百篇,一部左傳不過十九萬字,可一份大楚新聞卻有萬餘字。這是一天一萬餘字,一年三百多天,每天一份大楚新聞,一年就是三百多萬字。正所謂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是真理,報紙以其龐大的信息迅速在士人心中建立新的觀念。
成介這樣的老人隻看報上的新聞,便有煽情之言,也是蔑笑對之。但成菽這樣的少年公子卻喜歡看報紙上連載的楚史,更追慕那些活生生的楚人英雄。為他們的勇武歡欣驚歎,為他們的犧牲流淚哀傷,那一日他讀到屈子自沉於湘水,竟是數日未食,好似自己死了至親。
如今大王有難,縣邑不發一卒,父親說息縣之卒需援助城陽,故不能赴陳勤王,他思來想去,最終的結果是自己攜劍赴郢——隻因那報紙上說‘公族齊聚郢都,擇日便將赴陳’。
報紙,確實是害人不淺的東西。鄧伊沒勸丈夫不要抓捕賣報之人,她隻是摒退諸人,之後才道:“夫君,你當真不救大王?”
“我為何要救?”成介不悅道,“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息師若救,必有大禍。”
見丈夫還是山木自寇的想法,鄧伊笑了笑,她搖頭道:“夫君誤矣。”
“我誤矣?”成介反指著自己的鼻子,“我如何誤矣?息縣若不行韜晦之計,我成氏何至於任縣尹至今日?夫人你莫非也是看了那報紙?”
老夫老妻,知心知肺。鄧伊還是笑,成介看著她笑很是莫名,最後幹脆不看她,閉眼假寐。這時候鄧伊才說話:“我聽聞秦國文信侯使人編了一本一字不易的呂氏春秋,上言啊,有一楚人,此人就住在息縣,還做了息縣縣公……”
“你!”見妻子變著法子挖苦自己,成介眼睛又睜開了,看見妻子笑顏更盛,他再次閉眼,被妻子抓著的手也抽自胸前交放,愛理不理的模樣。
“縣公有祖傳寶劍一柄,素愛之,日夜伴與身側。某日渡江,寶劍忽而自舟中墜於水,縣公大急,速速刻跡於舟木之上,曰:‘寶劍自此處墜江也,我記之。’舟至江岸,縣公便從舟木刻痕處入水尋劍,奈何終是不見。”
妻子的故事說完了,成介忍不住嘴角露出笑意,他還是閉目,口中卻道:“你夫君如此之愚?”
“然也!”鄧伊收斂笑意。“愚不可及!”
“我如何就愚不可及?!”成介睜眼怒視,他向來以為自己聰明。
“就是愚不可及。列位先王如何觀史皆知,如今大王如何,你怎就不知?”鄧伊責怪道。“大王新政,果收縣權於己乎?真如此,為何要盡罷縣吏?”
“盡罷縣吏乃為安置譽士,譽士皆忠於王,此遍收縣權於王廷也。”成介駁斥道。
“非也。”鄧伊完全不同意丈夫的說法。“譽士中公族幾何,庶民又幾何?各國變法收公族之權,皆以庶民士子為官吏以代公族貴人,而今譽士公族十占其九,以公族子弟盡代庶民縣吏,此怎是遍收縣權於王廷?此乃是分王權於公族,絕非收公族之權於王廷。”
“我弗信!”成介一時呆了,他嘴巴嘟著,腦子裏則使勁打轉,想駁贏妻子。他終於找到了可駁斥的東西,大聲問道:“那外朝朝國人之政又何解?區區商賈便能使錢買簡,搖身變為外朝國人,此乃假庶民商賈之力製衡我老公族,不過是封君第二。”
“還是誤矣!”妻子又笑了,一副你已落伍了的表情。“外朝朝國人,確有商賈使錢買簡成為國人,然若譽士盡代縣吏,他日站於外朝大廷者隻會是譽士,怎會是商賈?”
“啊…啊——!”成介錯愕,瞪著妻子看了又看,這次他真是無言以對。鄧伊再道:“大王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無有,勇信者貴!’;大王又言:‘楚國勳貴,皆勇信之士;勇信之士,皆楚國勳貴。’
此何意?意為日後楚國之政皆在勇信之士手中。勇信之士又以朝國人之政遴選,於外朝大廷商議國事。此何政?此先祖族議之政。
庶民子弟,讀書尚可,弓馬怎識?貴人子弟,譬如菽兒,讀書不成,然自小便舞劍弄棒,戰時列於陣,你說,何人為勇?何人為怯?而信,貴人衣食無憂,何須行那苟且之事,庶民卻食不果腹,為求一飽,無所不用其極。你說,何人為譽士?”
妻子以女性特有的敏銳剖析著新政,她的觀點與丈夫截然相反。看上去新政給了庶民封公封侯、為將為相的希望,實際上卻堵死了他們的希望。
“我聞大王為大子時,曾為悍王子求封地而言於先王曰:‘唯有兄弟同心、公族合力,然後以江東為根基,團結各縣縣尹,國事才可一搏’。
今日看來,新政確是兄弟同心、公族合力之政。夫君或可以救援城陽為由而不發縣卒,然不能以城陽為由而不遣族人。新蔡、期思,沿淮各縣邑,皆已遣人入郢……”
“彼等真已遣人入郢?”成介一直在抗拒妻子之言,直到聽聞新蔡、期思已遣人入郢,他才一咕嚕從榻上爬起,搞笑的是爬到一半,他又哼的一聲躺了迴去。憤道:“我成氏乃若敖氏之後,死國可也,死君不可也。”
“你就不為菽兒著想?”鄧伊好不容易勸動了丈夫,沒想到他又縮了迴去。
“有何好想?大王薨後,陽文君為我楚國令尹,菽兒日後照舊是息縣之尹。”成介這次是真想睡覺了,此話說話他便再也不言,一會就起了鼾聲。
*
“遍召公族?此令尹之技窮也。”郢都城外壽陵君邑,得聞越來越多的公族子弟入郢,壽陵君笑的是前俯後仰。他是春申君的死黨,與要立熊悍為王的陽文君是天然的同盟。笑畢,他關切問道:“子琅以為,陳郢當薨於何時?”
琅是陽文君的字,子是敬稱。同為封君,壽陵君不稱君號而唿其字,是為了表示親切。
“秦魏大軍已圍王城,王城不似外城,可四麵攻之,援軍至陳之前,必薨也。此事一月可見分曉。”陽文君篤定道。自古攻城,外城破後僅憑王城,未有獨存之先例。究其根本在於士氣。外城破後攻者士氣大漲,守者士氣大衰,小小王城焉能不拔。
成介手裏原本捏著訊文,他越說越怒,手中訊文被他狠狠地撕成碎片。年老的他本不該如此大怒,可公族二字就像兩支利箭,洞穿了他的心。
與中原諸國不同,楚國行的是縣尹封君製,可縣尹也好、封君也好,其實都是公族。隻是公族也有新舊,莊王之時為了收縣權於王廷,除了打壓舊族、任親信為大縣縣公之外,還封子嗣於各邑,使其製衡縣尹,這當是王族第二次侵染公族之權。其時若敖氏之亂,國人皆曰若敖氏可殺,但作為若敖支係的成介心裏很明白,先祖根本就是被莊王逼叛。
“傳令下去,一兵一卒也勿出息縣!”成介心緒起伏不寧,但令他心緒更不寧的事情接踵而至:一個家仆奔入堂中,此人滿頭大汗,渾身打顫,跪在地上卻是不語。
“何事?!”正在火頭上的成介又怒,這是孫子成菽的僕臣。
“稟…稟…”僕臣說不出話,隻將一片木槧(槧)遞上。成介抓過,僅僅讀罷‘大父,我已赴郢……’六字,便覺一股熱血直衝心髒,胸口的炸裂讓他根本站不住腳,好在縣丞成墨眼明手快,在他倒下前於身後相扶,不然他可真要載倒在地。
“縣公、縣公……,速去拿藥、拿藥!”成墨喊著成介,見成介雙眼直瞪,他不得不抓過木槧快速的掃了一眼——縣公最寵的孫子成菽,居然去郢都勤王了。
灌了一碗柳樹皮汁,又休息了個把時辰,成介才緩過勁來。他一開口就道:“菽兒、菽兒……”
“父親、父親……”妻妾、兒孫全跪在榻前,一身钜甲的成通本非長子,但隱約間他已成了成氏下一代的核心。“父親勿憂菽兒,孩兒已命人於郢都截他,過幾日定能送迴來。”
“菽兒……”兒子的話成介根本沒有聽下去,他並非是隻要孫子的人,他還要孫子的心。“扶我起來!”他掙紮著就想起身。
“夫君……”妻子鄧伊抓住了成介的手,“菽兒年雖幼,然非不明理。大王有難,縣吏不為,令尹故召公族救之,菽兒再怎麽也是羋玹一族啊。”
“狗屁!”夫人出自名族,年長亦是貌美,也聰慧知禮。可成介想到先祖的冤屈就穢語出口,他又仍不住激動了。“公族便是那熊氏之廁,急時不可耐,不急時便棄之如敝履。公族、公族,彼何時善待過我等公族?彼何時善待過我等公族?”
成介氣唿唿的說完隻停了一會,又道:“來人,把息縣賣報紙之人都給本公捕了!菽兒…菽兒定是看了那害人的報紙才赴郢都的!”
一部詩經不過三百篇,一部左傳不過十九萬字,可一份大楚新聞卻有萬餘字。這是一天一萬餘字,一年三百多天,每天一份大楚新聞,一年就是三百多萬字。正所謂謊言說上一千遍就是真理,報紙以其龐大的信息迅速在士人心中建立新的觀念。
成介這樣的老人隻看報上的新聞,便有煽情之言,也是蔑笑對之。但成菽這樣的少年公子卻喜歡看報紙上連載的楚史,更追慕那些活生生的楚人英雄。為他們的勇武歡欣驚歎,為他們的犧牲流淚哀傷,那一日他讀到屈子自沉於湘水,竟是數日未食,好似自己死了至親。
如今大王有難,縣邑不發一卒,父親說息縣之卒需援助城陽,故不能赴陳勤王,他思來想去,最終的結果是自己攜劍赴郢——隻因那報紙上說‘公族齊聚郢都,擇日便將赴陳’。
報紙,確實是害人不淺的東西。鄧伊沒勸丈夫不要抓捕賣報之人,她隻是摒退諸人,之後才道:“夫君,你當真不救大王?”
“我為何要救?”成介不悅道,“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息師若救,必有大禍。”
見丈夫還是山木自寇的想法,鄧伊笑了笑,她搖頭道:“夫君誤矣。”
“我誤矣?”成介反指著自己的鼻子,“我如何誤矣?息縣若不行韜晦之計,我成氏何至於任縣尹至今日?夫人你莫非也是看了那報紙?”
老夫老妻,知心知肺。鄧伊還是笑,成介看著她笑很是莫名,最後幹脆不看她,閉眼假寐。這時候鄧伊才說話:“我聽聞秦國文信侯使人編了一本一字不易的呂氏春秋,上言啊,有一楚人,此人就住在息縣,還做了息縣縣公……”
“你!”見妻子變著法子挖苦自己,成介眼睛又睜開了,看見妻子笑顏更盛,他再次閉眼,被妻子抓著的手也抽自胸前交放,愛理不理的模樣。
“縣公有祖傳寶劍一柄,素愛之,日夜伴與身側。某日渡江,寶劍忽而自舟中墜於水,縣公大急,速速刻跡於舟木之上,曰:‘寶劍自此處墜江也,我記之。’舟至江岸,縣公便從舟木刻痕處入水尋劍,奈何終是不見。”
妻子的故事說完了,成介忍不住嘴角露出笑意,他還是閉目,口中卻道:“你夫君如此之愚?”
“然也!”鄧伊收斂笑意。“愚不可及!”
“我如何就愚不可及?!”成介睜眼怒視,他向來以為自己聰明。
“就是愚不可及。列位先王如何觀史皆知,如今大王如何,你怎就不知?”鄧伊責怪道。“大王新政,果收縣權於己乎?真如此,為何要盡罷縣吏?”
“盡罷縣吏乃為安置譽士,譽士皆忠於王,此遍收縣權於王廷也。”成介駁斥道。
“非也。”鄧伊完全不同意丈夫的說法。“譽士中公族幾何,庶民又幾何?各國變法收公族之權,皆以庶民士子為官吏以代公族貴人,而今譽士公族十占其九,以公族子弟盡代庶民縣吏,此怎是遍收縣權於王廷?此乃是分王權於公族,絕非收公族之權於王廷。”
“我弗信!”成介一時呆了,他嘴巴嘟著,腦子裏則使勁打轉,想駁贏妻子。他終於找到了可駁斥的東西,大聲問道:“那外朝朝國人之政又何解?區區商賈便能使錢買簡,搖身變為外朝國人,此乃假庶民商賈之力製衡我老公族,不過是封君第二。”
“還是誤矣!”妻子又笑了,一副你已落伍了的表情。“外朝朝國人,確有商賈使錢買簡成為國人,然若譽士盡代縣吏,他日站於外朝大廷者隻會是譽士,怎會是商賈?”
“啊…啊——!”成介錯愕,瞪著妻子看了又看,這次他真是無言以對。鄧伊再道:“大王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無有,勇信者貴!’;大王又言:‘楚國勳貴,皆勇信之士;勇信之士,皆楚國勳貴。’
此何意?意為日後楚國之政皆在勇信之士手中。勇信之士又以朝國人之政遴選,於外朝大廷商議國事。此何政?此先祖族議之政。
庶民子弟,讀書尚可,弓馬怎識?貴人子弟,譬如菽兒,讀書不成,然自小便舞劍弄棒,戰時列於陣,你說,何人為勇?何人為怯?而信,貴人衣食無憂,何須行那苟且之事,庶民卻食不果腹,為求一飽,無所不用其極。你說,何人為譽士?”
妻子以女性特有的敏銳剖析著新政,她的觀點與丈夫截然相反。看上去新政給了庶民封公封侯、為將為相的希望,實際上卻堵死了他們的希望。
“我聞大王為大子時,曾為悍王子求封地而言於先王曰:‘唯有兄弟同心、公族合力,然後以江東為根基,團結各縣縣尹,國事才可一搏’。
今日看來,新政確是兄弟同心、公族合力之政。夫君或可以救援城陽為由而不發縣卒,然不能以城陽為由而不遣族人。新蔡、期思,沿淮各縣邑,皆已遣人入郢……”
“彼等真已遣人入郢?”成介一直在抗拒妻子之言,直到聽聞新蔡、期思已遣人入郢,他才一咕嚕從榻上爬起,搞笑的是爬到一半,他又哼的一聲躺了迴去。憤道:“我成氏乃若敖氏之後,死國可也,死君不可也。”
“你就不為菽兒著想?”鄧伊好不容易勸動了丈夫,沒想到他又縮了迴去。
“有何好想?大王薨後,陽文君為我楚國令尹,菽兒日後照舊是息縣之尹。”成介這次是真想睡覺了,此話說話他便再也不言,一會就起了鼾聲。
*
“遍召公族?此令尹之技窮也。”郢都城外壽陵君邑,得聞越來越多的公族子弟入郢,壽陵君笑的是前俯後仰。他是春申君的死黨,與要立熊悍為王的陽文君是天然的同盟。笑畢,他關切問道:“子琅以為,陳郢當薨於何時?”
琅是陽文君的字,子是敬稱。同為封君,壽陵君不稱君號而唿其字,是為了表示親切。
“秦魏大軍已圍王城,王城不似外城,可四麵攻之,援軍至陳之前,必薨也。此事一月可見分曉。”陽文君篤定道。自古攻城,外城破後僅憑王城,未有獨存之先例。究其根本在於士氣。外城破後攻者士氣大漲,守者士氣大衰,小小王城焉能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