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遼隻是開始,重振大明的開始,可沒多少人知道。


    建奴在敗退,遼陽光複,大明軍隊正向沈陽前進,光複沈陽也指日可待。


    從萬曆到泰昌,再到天啟,曆經三朝才在你英明領導下擊敗建虜,還不夠你個年輕皇帝臭屁的?還不讓你滿足?


    顯然,絕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年輕皇帝的雄心壯誌,也低估了他對於大明曆史進程的改變。


    京城正沉浸在春節前的氣氛中,加上遼東戰事順遂,更增添了幾分節日的喜慶。


    這對於剛剛返京的信王朱由檢、唐王世孫朱聿鍵,感覺得更加明顯。


    朱由檢坐著四輪馬車,在京城的街道上緩行,一邊觀望著久違的景象,一邊對旁邊的朱聿鍵說道:“萬歲英明神武,完成平遼大業,大明又可享太平了。”


    朱聿鍵笑著點頭,說道:“萬歲興利除弊,重振大明,平遼滅奴,可謂中興。”


    中興?朱由檢對此並不是很讚同。在外辦差,確實看到了很多貪官劣紳奸商的不堪。但要說大明已經敗落,他還不是這樣認為。


    建虜雖一時得勢,但遼東也隻是一隅。與疆域廣闊的大明比,不過是猖狂一時,早晚要被滅亡。


    朱由檢覺得皇兄雖然完成了平遼大業,但得罪了太多的人,有急功近利之嫌。


    “萬歲剛下了旨意,豁免了世仆、奴婢的賤籍。”朱由檢表麵上讚成了朱聿鍵的“中興”,卻馬上岔開了話題,說道:“軍戶也全部改為良籍,並把四民改為五民:士農工商兵。”


    停頓了一下,朱由檢轉向朱聿鍵詢問道:“沒有了軍戶,養兵的費用,恐怕給增加朝廷的負擔。”


    朱聿鍵沉吟了一下,說道:“軍戶很苦,萬歲豁其籍,也是仁心善政。”


    明代的衛所兵製,是吸取中國曆史屯田經驗,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製度。朱元璋曾自豪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而天啟帝從一開始的小範圍的試點,到現在的全部豁籍改良,等於把衛所兵製推翻作廢了。


    盡管自明宣宗以後,侵占軍屯田地、私役軍士耕種之事,已經常發生,“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的目標漸已難以達到。


    但朱由檢認為以嚴刑竣法杜絕非法侵占也就行了,沒必要全部推翻,增加朝廷的財政負擔。


    朱聿鍵說得委婉,卻是讚成皇帝的做法。製度的缺陷很明顯,修修補補,倒不如推倒重來,徹底消除弊政。


    至於朝廷財政,平遼完成,自然節省下了大量的錢財,這恐怕也是皇帝實施新政的信心所在。


    朱由檢笑了笑,突然伸手向玻璃窗外一指,說道:“看,那還是萬歲所開的商鋪呢!”


    朱聿鍵轉頭看去,卻是馬車剛剛經過的“宮廷玉液”。


    “不想萬歲還有此愛好。”朱聿鍵笑道:“看生意,還是挺興隆的。”


    “萬歲還有不少經營,象少英院和科學院的花費,起初都是萬歲出資。”朱由檢說道:“後來才有商會和仁士捐獻。”


    “科學院不錯,倒是搞出了不少實用的器物。”朱聿鍵伸手彈了彈車窗,笑道:“這四輪馬車坐著也舒服,長途跋涉著實減輕了不少疲累。”


    朱由檢嗬嗬笑著,說道:“還有報紙上能飛上天的熱氣球,有空兒真要見識見識。”


    “某也甚是好奇,心癢難耐。”朱聿鍵湊趣道:“到時一定叫上我啊!”


    朱由檢笑著點頭,一口答應下來。


    說著話,馬車已經到了皇宮門前,通傳之後,很快就有迴複,皇帝在乾清宮,請他們前去覲見。


    朱由檢頗為自豪,到底是兄弟情深,通報就能入宮。平常的官員怕是要去禮部報備,等候宣召了。


    一年多在外辦差,迴京麵聖複命,兩人還真是挺激動,腳步都輕快起來。


    來到殿外,二人由宮人引往偏殿暫歇,皇帝正在召見孫承宗等重臣。


    “戶部尚書李起元告老請辭的奏疏朕已經準了。”大殿內,皇帝正在進行著重要的人事安排,征詢著重臣的意見。


    李起元年紀大了,又有病在身,這幾年是強撐著管理財政,殫精竭慮地籌措資金。


    眼見著平遼已近完成,李起元引疾請辭,這已經是第二次上疏了。


    皇帝準備給這位老臣應得的榮譽,但對於繼任者卻還在考慮之中。現成的倒有,畢自嚴就能勝任。


    可皇帝不是簡單地任命一位新戶部尚書,而是要借此機會改革戶部,細劃機構,細分職權。


    要說古代的戶部,掌握全國土地、賦稅、戶籍、貨幣等等,工作既多又雜。


    按照朱由校的想法,至少要把戶部分成民政部、財政部、農業部、國稅局。


    也就是說,皇帝又是大手筆,要改革已實行千年的六部九卿製。


    “萬歲,細劃機構固然能夠職權明晰,但官員增加,權力劃分,衙門增設,恐怕會引起混亂,非短時間內能夠順遂。”


    孫承宗本著謹慎小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折騰啥呀,戶部管的事情是挺多挺雜的,可下麵不是有好幾個清吏司嘛,各管一攤,挺好的呀!


    皇帝並不是這麽看,雖然戶部下的清吏司,也可以看成是農業部、財政部等機構,但不是獨立的、垂直的,開展工作的效率比較低呀!


    還有兵部,皇帝也準備改革,至少分為國防部、總參謀部、總後勤部;還有禮部,分成外交部、教育部;工部分成交通部、水利部……


    “孫師的顧慮可以理解。”皇帝並不生氣,緩緩說道:“但暫時的混亂,卻是為了日後的更加順遂。多設部門,也並不意味著官員的增加。職權不明,混雜交叉,效率不高,才是朕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停頓了一下,皇帝接著說道:“比如農業部,在大災害來臨前和來臨時,都是重中之重的工作。能吃飽飯,百姓才安居,國家才太平。掛於戶部之下,權力不夠大,官職不夠高,幹起工作來,難免受到掣肘。”


    “萬歲英明。”刑部尚書薛貞躬身讚同,馬屁拍上,“民以食為天,農耕乃立國之本,自當提高品級。”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真是大昏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樣樣稀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樣樣稀鬆並收藏我真是大昏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