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鬥膽問陛下,秦三郎乃先皇臨終欽命的顧命首輔,於大唐更是功高勳著,如今先皇駕崩不過月餘,此時辭相離去,天下人會如何看?”


    貞觀殿。


    長孫無忌很不客氣的問皇帝外甥,吹胡子瞪眼。


    “非朕之意,乃秦公堅辭也!”


    皇帝坐在那裏,對憤怒的舅父並不畏懼,雲淡風輕的答道。


    對於這樣的迴答,長孫無忌當然不能接受,他今日開始也被皇帝弄的有些被帶節奏,覺得秦琅過線了,可誰想到年輕剛繼位的皇帝外甥才是那個過線的人。馬上迴過味來的長孫無忌,自然得要來跟皇帝爭一爭。


    實是皇帝表現的太過明顯。


    秦琅可是聖人臨終前欽立的顧命首輔,先皇駕崩後,秦琅這一個月來做的可沒有半點差錯,在泰山向禁軍將校宣讀遺詔,讓大家拜見太子,然後秘不發喪,迅速擁太子返迴洛陽。


    第一時間控製東都,然後擁太子柩前即位,再到這個月來的各方麵安排,都是表現的可圈可點。


    可以說真正的定策擁立大功。


    天子不僅不感謝,居然還這麽急不可待的要趕秦琅走。


    “聖人若無此意,秦三郎雖無意朝堂,但也起碼還會在朝中再留守兩三年,再扶聖人上馬走一段時間的。”


    “事已如此!”李胤隻是冷冷迴道,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在秦琅辭相離朝這件事情上,他並沒有打算退讓。


    至於天下人如何看,李胤並不太在乎。


    長孫無忌氣的甩袖而出,臉都氣黑了,他沒想到李胤這才剛當了一個月皇帝,居然就如此。


    “阿舅慢走!”皇帝對著長孫氣匆匆的背影居然舉起茶杯,麵帶著微笑道。


    等長孫無忌的背景消失在殿門口。


    皇帝讓內侍喚來了翰林大學士李百藥。


    “拜太傅長孫無忌為檢校尚書令,並主持中書、門下二省事,賜實食封通前共三千戶!賜鑄錢爐三爐!”


    “宗正少卿長孫衝,遷秘書監!”


    “長孫渙授鴻臚少卿,封上黨郡公!”


    “長孫濬授常州刺史,封安康郡公。”


    “長孫淹授虢州刺史,封安城郡公!”


    “賜太傅錢十萬貫!”


    翰林大學士李百藥提著筆,聽到皇帝口述的內容,有些欲言又止。


    這位做了一段時間翰林院大學士,對這位新皇帝也算有些了解,即位後的皇帝明顯比之前為太子時,更加鋒芒畢露。


    “大學士可是今日身體不適,要不朕另召其它翰林學士前來待詔?”


    李百藥想了想,還是一邊提筆開始擬詔一邊迴答說謝聖人關心身體很好。他知道他勸不了這位新皇,內心也並不太想勸,因為一把年紀的李百藥很清楚,自己若是開口勸說,估計明天也就跟秦相公一樣被趕出朝堂的下場了。


    詔成。


    李胤接過瞧了瞧,滿意的點頭。


    “大學士的文才了得,朕喜歡。”


    召來內侍,讓他安排人去趙國公府傳詔。


    “當年先皇建立翰林院,從中書舍人手中分出這草擬內製之權,讓翰林院草擬冊後、立儲、拜相封侯,任免將相、號令征伐,即方便快捷,更能保守機密,確實是聖明。”皇帝笑著道。


    這要是在過去,任免將相等所有正式詔令,都得出自中書舍人之手,中書草詔門下審議,若是皇帝的詔令讓中書省覺得不合適,他們完全可以拒絕草詔,甚至就算中書舍人草詔了,門下省也可以封駁拒絕。


    而不是如現在這般,這種重大的詔令之權,分到了翰林學士院中,根本不需要再經過外朝了。


    細究起來,其實如今的翰林學士院,類似於漢朝時的內朝。漢代分內外朝,外朝自然是丞相領導的百官了。而後來又發展出內朝,侍中、常侍、散騎常侍、黃門侍郎等一堆內朝官。


    甚至後來中書、尚書、門下諸省,其實也都是從這內朝演變出來的。


    內朝漸奪外朝宰相之權,而經過魏晉南北朝後,演變成了三省六部的體係,但這個三省六部體係其實也不穩固。


    在貞觀朝,就已經迅速的變化,隋朝、和唐初時的尚書省獨大,變成了中書和門下省合流,政事堂淩駕三省之上。


    過去三省分立,到政事堂的集權,既是相權的分割,卻又是外朝的集中,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對於權力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他一邊以他官加銜入政事堂,形成政事堂群相製度,打破三高官官為相的舊例,一方麵卻又通過建立翰林學士院,分走了內製之權。


    皇帝為什麽非要把草詔之權一分為二?


    就是因為草詔之權是中書之權,而中書掌握的這個草詔權,正是決策權的關鍵,皇帝分走內製之權,等於嚴重削奪了政事堂宰相之權。


    特別是這個內製權掌握的還都是將相任免、冊後立儲、封侯授封、號令征伐這樣重要的草詔權,而中書舍人保留的是三品以下官員任免,以及一般事務的草詔權。


    就如現在,承乾雖然剛當上皇帝,但憑著皇帝向來對翰林院的掌控,他任免宰相等就非常方便了。


    甚至隻要他願意,尚書、都督、刺史、大將軍、將軍等三品以上官,他都可以直接任免。


    政事堂想拒絕,都沒有正當程序,隻能諫。


    而不是如武德或貞觀初那樣,如果宰相不滿意,直接駁迴封還,甚至根本就不草詔,沒有經三省通過,官員們也完全可以不理會。


    皇帝的中旨口諭,尤其是新皇帝的中旨口諭,權威可不高。


    但現在,皇帝發出的是內製詔令,誰敢不從。


    “大學士,朕知道你們翰林院雖就在銀台門外,但考慮到也不可能時時隨侍當值,所以朕準備任命兩位中官出任翰林院使,負責傳達聯係,如何?”


    翰林學士院有大學士一人,也叫翰林學士承旨,另有學士七人,另有直學士、待製等。


    李百藥這個大學士不僅僅是起草詔令,實際上是侍從皇帝,職掌禁中機密,職權極重,因此也被稱為內相。相當於以前的侍中或中書令之職。


    翰林院與館閣殿大學士是宰相加銜不同,這是一個真正的職事機構,不隸屬政事堂,與禦史台一樣是比較特殊的機構,雖說李百藥這人有些軟,很聽話,但李胤依然並不完全信任他。


    畢竟他也是個文官,誰知道會不會跟外朝官一條褲子?


    李胤提出要在翰林院新設兩條翰林院使,由宦官充任,說是聯絡,實則就是監察院事,相當於是派了個監軍過去。能夠替他更好的掌握翰林院的動向,甚至掌控翰林院。


    李百藥想了想,沒敢拒絕。


    這位已經八十四歲了,跟早幾年病逝的秘書監虞世南是同時代的才子,他的父親是隋朝名相李德林,據說李百藥幼時體弱多病,其祖母於是以百藥名之。


    說來也奇怪,打小病弱的孩子,結果卻活到了八十四,依然身體健壯。


    他做過隋太子楊勇的太子舍人,東宮學士,楊廣時貶出外放福建建安郡丞,隋亂時在李子通、杜伏威等義軍中任過官,李淵建唐,配流涇州。


    後被李世民征拜為中書舍人,曆任禮部侍郎、太子右庶子等職。


    可以說,這人是一個非常有才學的文人,是數朝名士,但他身上也有許多文人的一種通病,就是骨頭有些軟,反正這輩子隨風倒,依附過很多人,也有點像是個政壇不倒翁,雖說沒什麽立場,但本事紮實,又沒威脅,誰都願意重用。


    這還是位史學家,有家學淵源,他在其父親的舊稿基礎上,撰成齊史五十卷,為大唐國史稿所用,經秦琅等宰相領銜,官方修訂後刊成《北齊書》,成為官史。


    另外他還參與過大唐貞觀律,修五禮,並讚成世封製。


    李胤瞧著這個須發皆白跟個壽星公似的大學士,雖然背微駝,但能活到八十四歲還身子這麽健壯,確實少有了。


    當然,這人他用的更順手。


    李胤親自提筆,寫下一道詔令,晉封安平縣公李百藥為康國公,實封五百戶,遼東賜世封地一塊。


    李百藥望著這道詔令,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領旨拜謝。


    李胤接著又草一道詔令。


    “禮部主客司主客員外郎李安期,從修《晉書》有功,授吏部侍郎,加史館學士,授安平縣男!”


    李安期是李百藥的兒子,是個七歲就已經能背誦詩經的神童,隋朝時李百藥貶官建安,父子路遇亂軍,賊人發現李百藥是個朝廷官員後,準備殺死他,李百藥跪地哭請替代父親受死,亂軍也不由的感歎其孝心,把爺倆都給放了。


    李安期家學淵源,十分有才華,在唐朝從符璽郎做起,再到主客員外郎,表現出眾,還參與了數部史書的編修,尤其是晉書的修訂,功勞很高。


    李胤先封李百藥為國公,又封他兒子為吏部侍郎,還把安平這個封號給了他,李百藥如何不感激。安平既是李百藥的家鄉祖籍,也是李家數代的封號,如李德林就封安平縣公,李百藥在唐朝以定平縣男起家,後來封到安平郡公,如今加康國公。


    八十四歲的李百藥再次拜倒在年輕的新皇麵前。


    李胤笑著讓他起來,“好好為朕統領翰林學士院,朕從不吝惜賞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貞觀俗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藍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藍色並收藏貞觀俗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