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得賢


    生態圈這個概念,在場的人怕是誰也沒聽說過,但不妨礙陳公子繼續打聽詳細的情形。


    張守仁有心要拉攏他,也不隱瞞,將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事實上在現在,有些地方也是有小型的生態圈的做法。


    比如西南的一些夷人,水稻田裏養鯉魚,一則除蟲,二來收獲時多一些收成,一舉兩得的事情。[


    這樣的事,隻是一兩件的集合,而張守仁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大型的生態圈。


    水車翻水,手壓井,牧畜井,這是解決水利難題。


    挖大量的池塘,養魚,這是為了蓄積水力和解決肥料的難題。雞糞用來喂魚,同時還能肥塘,積累肥力很足的肥泥,又是一舉兩得。


    放養的雞鴨可以除蟲,羊能去除雜草,同時它們的糞便也可以用在地裏和池塘,也是整個生態圈的一部份。


    當然,這些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複雜。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錯,整個生態圈都有崩潰的危險。


    如果張守仁隻是想得到普通的田地和收成,他就不會冒這種險。


    解決了灌溉不足的麻煩,再精耕細作,多配牧畜,產量最少加三五成上去。甚至翻一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但畝產一石半和畝產兩石三石,解決不了大問題。


    這麽興師動眾的屯田,也不是為了這麽一點收益。如果現在按張守仁的生態圈的法子來搞,一畝產量,平均四石,高產六石,一點問題也沒有。


    還有一條好處,水蓄積的足夠了,可以種值稻米。不光是高粱和小麥等北方作物,稻米在山東這樣的地方一樣可以種值,而且一年幾熟,產量高,價格也貴,更加的合算。


    也可以種值經濟作物,這也是張守仁把所有田主佃農都雇傭下來的真實用意。


    這年頭,中國人都是一個個的小農莊,自成體係,幾千年來,一直就是這麽自顧自的小農經濟的形式,精耕細作,一家為單位,以生產自足為目的,這種方式,是十分落後的。


    簡單勞動,在自然災害麵前無能為力,單人獨戶,如何對抗天災。


    所以一遇災害,一定倒黴,流離失所是輕的,象大明現在的情形,就是小農經濟對抗天災無能為力的真實寫照。


    張守仁是見識過後世大農場,大農莊似的生產方式,自然不會再容忍自己的治下繼續這麽維持下去了。


    浮山一帶,盡入掌握,而且多為軍戶,可以憑自己的心意進行改革,十分湊巧合宜。而且近來災害頻繁,很多大軍頭和田主對種地失去信心,正好給了他大量買入土地,進行自己大農莊配合生態圈計劃的進行。


    如果一切順利,一年兩年之後,半個山東將成為北地江南。


    以他的財力物力威望,統合全部力量,成為農莊式的經營模式,不僅可能,而且可行。[


    明末的江南地區,由於土地兼並,有些地主占地萬畝,乃至幾十萬畝,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大農莊的另類體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曉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曉風並收藏重生之大明攝政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