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鴻門無好宴
天子設宴麒麟殿,爐煙嫋嫋,孔雀屏影重。
再不是以往那樣,皇帝一點綠,女兒萬千紅。隻因章和帝一意孤行,逾越禮數,特特召了群臣同樂。於是瓊樓玉宇深宮裏,男女混雜惹非議。
好在薑皇後、朱貴妃以及珍淑妃都是能幹的,雖然無法改變皇帝讓眾臣夫妻同席的旨意,終究用無數錦屏花木一一間隔,使之看起來不至於像一場荒唐夜宴。
太後恩準,皇帝親命,皇後親為,六尚二十四司上下忙碌了七八天,這場為玉德妃洗塵的宴會,恰似其華麗迴歸的伴奏。
觥籌交錯絲竹揚,雲鬢流翠錦衣舞,分明瑤台眾仙會,卻是人間帝王宴。
誰都能看出今兒皇帝的好心情。
於是,不管心裏作何打算,麵兒上人人都是喜不自禁,個個口若懸河,不停歇的吉祥話、相思語,真是要讓花樓裏的窯姐兒伶倌汗顏。偏皇帝恍若未覺,興致越發高漲,酒漸漸上了頭,言行便越發沒了章法,看得嬪妃們咬碎銀牙,外命婦卻分外不自在。
不管怎麽說,今兒參宴的命婦,當然都是嫡妻。而不論玉德妃怎麽人品出眾君恩浩蕩,說白了也就是個妾。如此張揚得意,把皇後和貴妃的臉麵踩在腳下,她們自然會擔心大湯興起不正之風,讓諸多妾室漸漸抬頭。
本來因為當家男人的吩咐,誥命們這些年一直不太把薑皇後當一迴事兒——畢竟薑家勢力不在京城,偏她自己,無寵無子,後來身體不好還幾乎失了皇後權柄。這樣一個白占著皇後虛名的女人,指望著平均年齡是她兩倍的外命婦們多麽尊敬謙恭,那才是做夢呢。
可經過今晚一場處處不合規矩的宴會,誥命們無不敲響了心頭警鍾。
是,大湯律法嚴明,處處保障嫡妻嫡子女利益,別說官場中人,稍微有些財勢的平民富商,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寵庶滅嫡,其心可誅。
但是事情總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先帝時期,王貴妃盛寵,不就導致了民間嫡庶不分,什麽平妻、二房、真愛,甚囂塵上。在座世家權宦子女,有幾個不曾受過賤妾磋磨,陳年舊恨漫上心頭。
幾位德高望重的誥命遠遠雙目相接,一觸即分,嘴角仍然是不多不少的笑意。
誰是規則的既得利益者,誰就是規則的堅定守衛者,古今如此。
大廳中美人歌舞醉人,男人們早都色魂與授,哪裏會去注意隻是敬重的“老”妻們的動向?倒是心全不在宴會上的女人們,紛紛掩嘴。
曲青青眼角餘光注意到眾人的暗潮洶湧,心裏微微一笑。
薑宣文這麽多年都待她曲青青至真至情,甚至在她離宮後,手段強硬地處理了薑家種種盤算。曲青青便是塊石頭,也該捂熱了。別的不說,至少不能再讓宮裏宮外的人,都視皇後如無物,該有的尊敬,也該拿出來了。
朱貴妃和珍淑妃想必現在還很得意,前幾日可能也沒少若有若無地推波助瀾。隻是不知道等我放出下麵的驚雷,會是何種心情?
青青端起琉璃杯,淺酌。
旁人卻不知,內裏隻是清水而已。
祈福期未滿,雖有太後、皇上恩德,玉德妃仍然堅持言出必行,所以將閉宮至其芳辰。
此事,目前隻皇帝和皇後兩人知曉。
隻不知道青青這出其不意的神來一筆,會讓多少人苦思數日的謀劃便做空談,甚至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畢竟,玉德妃躲了,旁的不說,命婦們忽然而起的團結一致,針對的可不就隻能是“亂嫡庶”的大頭,太子之母和唯一的以為貴妃了麽?
宴會畢,群臣散。
章和帝和曲青青一同迴了永和宮。
見一切布置如舊,纖塵不染,又有無數珍寶,像是主人還在時一一擺放,必然是皇帝的心意了。
果然,章和帝挨個兒指著那些物事,隻言某日某月,某地獻上某物,然皇帝隻覺惟曲青青堪配,於是賜永和宮。又說“青青手植果木,朕無不親自照料,見其亭亭如蓋,結果繁繁,心自相思喜悅”,等等言語,無不情深。
曲青青自然“深受感動”,乳燕投林,臉上帶笑,眼中含淚。
因其私語太過肉麻,此不贅述。
然而出乎後宮所有人,哦,要除開皇後,章和帝居然並未留宿永和宮!滯留一個多時辰,卻並不臨幸,獨自迴了皇帝寢宮。
這下事兒大了。
眾人甚至來不及幸災樂禍。
難道皇帝真的一心求佛,不再留戀女色?
那後宮不是如同虛設?這可比皇帝獨寵某人要嚴重得多!
無他,若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嬪妃們隻能是一時暗淡,或待遇各有千秋,畢竟是皇帝的女人,在宮外人的眼裏,地位還是有的。可要是皇帝根本不近女色了,那後宮眾人還有個什麽地位?
就算是太子生母,都無法高興。
自古前朝後宮,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今若真是斷了一頭,既得利益者,沒一個會答應。
不管自己攪亂了一池春水,曲青青今天也算是勞累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沉沉睡去。
次日,曲青青大禮拜過太後,獻上所抄佛經,聽一番教誨,說了自己要閉宮,不管太後眼中複雜的情緒,叩拜退下。
太後和往日十分不同,曲青青卻沒閑心去分辨了,反正確定好感度大增,有益無害就行。
又去長春宮拜見皇後。
和薑宣文自然不用那麽虛頭巴腦,溫情脈脈說說閑話,一同遲遲點心、做做針線,竟也不知不覺晃了半天功夫。因和薑宣文的書信不比皇帝少,青青發現她倆感情居然比之前在宮裏時時相見來的更親密些。
這便是相處比不上相知吧?
許是心情好的緣故,平日裏身體總是不好的皇後,明明處在齋素期,看起來卻很是精神。青青見了也是歡喜,到黃昏才別了她,往貴妃和珍淑妃那裏去。
因幾乎算是平級,這兩個地方青青倒是不用待多久,表禮送上,陰陽怪氣寒暄幾句,就完事兒迴了自己宮裏。
第二天,又在永和宮見了各位皇子,第三天是眾嬪妃以及六尚二十四司,這才算是清靜下來。
迴歸陣仗弄得喧喧赫赫的玉德妃,迴了宮卻又沒了聲息,讓眾人摸不著頭腦。直到三五日後,各誥命們,好容易商量出計劃,遞了表書求見玉德妃,才知道人家竟然閉宮了,還要繼續祈福,至功德圓滿,不見人……
這下,大家才忽然想起玉德妃歸來時見到皇帝的那一番話,敢情並不是說著好聽的,而是真的要繼續齋素,可真是個奸猾又能對自己狠得下心的女人!
女人們暗自心驚,又不得不佩服,男人們卻十分讚歎,連本來已經準備了彈劾的禦史言官,都燒了折子。
玉德妃暗戳戳躲了,後宮眾人以及外命婦們一大波的精心謀劃可算是打在棉花上。好在皇後一月齋期已滿,誥命們也可以照計劃成群結隊地前往參拜。
不愧是深宅裏至少打滾了二十年的夫人們,隻用一個“賜婚”,便大大抬高了皇後的地位,也順便給自己兒女後輩們的婚事增添了無上榮耀。
畢竟,老皇帝數年不再選秀,貴女們隻能悄無聲息地就嫁人了,比那些憑聖旨成婚的妯娌前輩少了許多光彩,生生矮了一截兒。如今有了皇後的賜婚,甚至比往年官樣文章的選秀結果要得意的多,以後同是誥命,交往起來,無形間身份便高出不少。
而且皇後畢竟是明麵上一國之母,婦德表率,如此一來,新嫁娘剛到婆家,婆婆妯娌要是無端為難,也要多思量幾分了。
貴妃和珍淑妃當然都第一時間發現了這股潮流。也立刻想到了如此下去,此消彼長間,她們本來仗著兒子和資曆並不放在眼裏的皇後,立時便會處處壓製自己。
可是知道了又能如何?
朱家和獨孤家再怎麽屹立世家龍頭,也不可能違背所有人的心意。誥命們不過是正正當當的求個賜婚,那些當家男人們自然也希望自家兒女小輩的婚事有皇家光環加身。若是因這點兒閨閣小事,大張旗鼓和誥命們作對,無疑是平白丟了兩大家的臉麵。
而且,世家勢力,說白了除了後宮、朝堂、軍隊外,就是同其他世家的聯姻合作,互相勾連,以致樹大根深。貿然和眾人相對而立,絕對是自毀長城。
其實,如果這是皇後自己的計劃,那真是再簡單不過就能破壞——她不可能給對新人賜婚做賞,那不成了笑話?而這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和沒有之間,足夠貴妃和珍淑妃運作,薑皇後打落塵埃。
可是這偏偏是眾誥命自己同仇敵愾!
有那幾個經過無數風雨的老誥命前頭,那些利益取舍,必然是早早協商好的,便是有幾分隔閡,可供人挑撥的空間卻是絕對不大的。
貴妃和珍淑妃隻能認栽。
即使這場風波漸漸蔓延到太子身上——他畢竟是非嫡非長,在章和帝沒表示的情況下,獨孤家也隻能是舍出利益,不敢用半分雷霆手段。
天子設宴麒麟殿,爐煙嫋嫋,孔雀屏影重。
再不是以往那樣,皇帝一點綠,女兒萬千紅。隻因章和帝一意孤行,逾越禮數,特特召了群臣同樂。於是瓊樓玉宇深宮裏,男女混雜惹非議。
好在薑皇後、朱貴妃以及珍淑妃都是能幹的,雖然無法改變皇帝讓眾臣夫妻同席的旨意,終究用無數錦屏花木一一間隔,使之看起來不至於像一場荒唐夜宴。
太後恩準,皇帝親命,皇後親為,六尚二十四司上下忙碌了七八天,這場為玉德妃洗塵的宴會,恰似其華麗迴歸的伴奏。
觥籌交錯絲竹揚,雲鬢流翠錦衣舞,分明瑤台眾仙會,卻是人間帝王宴。
誰都能看出今兒皇帝的好心情。
於是,不管心裏作何打算,麵兒上人人都是喜不自禁,個個口若懸河,不停歇的吉祥話、相思語,真是要讓花樓裏的窯姐兒伶倌汗顏。偏皇帝恍若未覺,興致越發高漲,酒漸漸上了頭,言行便越發沒了章法,看得嬪妃們咬碎銀牙,外命婦卻分外不自在。
不管怎麽說,今兒參宴的命婦,當然都是嫡妻。而不論玉德妃怎麽人品出眾君恩浩蕩,說白了也就是個妾。如此張揚得意,把皇後和貴妃的臉麵踩在腳下,她們自然會擔心大湯興起不正之風,讓諸多妾室漸漸抬頭。
本來因為當家男人的吩咐,誥命們這些年一直不太把薑皇後當一迴事兒——畢竟薑家勢力不在京城,偏她自己,無寵無子,後來身體不好還幾乎失了皇後權柄。這樣一個白占著皇後虛名的女人,指望著平均年齡是她兩倍的外命婦們多麽尊敬謙恭,那才是做夢呢。
可經過今晚一場處處不合規矩的宴會,誥命們無不敲響了心頭警鍾。
是,大湯律法嚴明,處處保障嫡妻嫡子女利益,別說官場中人,稍微有些財勢的平民富商,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寵庶滅嫡,其心可誅。
但是事情總不能一概而論。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先帝時期,王貴妃盛寵,不就導致了民間嫡庶不分,什麽平妻、二房、真愛,甚囂塵上。在座世家權宦子女,有幾個不曾受過賤妾磋磨,陳年舊恨漫上心頭。
幾位德高望重的誥命遠遠雙目相接,一觸即分,嘴角仍然是不多不少的笑意。
誰是規則的既得利益者,誰就是規則的堅定守衛者,古今如此。
大廳中美人歌舞醉人,男人們早都色魂與授,哪裏會去注意隻是敬重的“老”妻們的動向?倒是心全不在宴會上的女人們,紛紛掩嘴。
曲青青眼角餘光注意到眾人的暗潮洶湧,心裏微微一笑。
薑宣文這麽多年都待她曲青青至真至情,甚至在她離宮後,手段強硬地處理了薑家種種盤算。曲青青便是塊石頭,也該捂熱了。別的不說,至少不能再讓宮裏宮外的人,都視皇後如無物,該有的尊敬,也該拿出來了。
朱貴妃和珍淑妃想必現在還很得意,前幾日可能也沒少若有若無地推波助瀾。隻是不知道等我放出下麵的驚雷,會是何種心情?
青青端起琉璃杯,淺酌。
旁人卻不知,內裏隻是清水而已。
祈福期未滿,雖有太後、皇上恩德,玉德妃仍然堅持言出必行,所以將閉宮至其芳辰。
此事,目前隻皇帝和皇後兩人知曉。
隻不知道青青這出其不意的神來一筆,會讓多少人苦思數日的謀劃便做空談,甚至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畢竟,玉德妃躲了,旁的不說,命婦們忽然而起的團結一致,針對的可不就隻能是“亂嫡庶”的大頭,太子之母和唯一的以為貴妃了麽?
宴會畢,群臣散。
章和帝和曲青青一同迴了永和宮。
見一切布置如舊,纖塵不染,又有無數珍寶,像是主人還在時一一擺放,必然是皇帝的心意了。
果然,章和帝挨個兒指著那些物事,隻言某日某月,某地獻上某物,然皇帝隻覺惟曲青青堪配,於是賜永和宮。又說“青青手植果木,朕無不親自照料,見其亭亭如蓋,結果繁繁,心自相思喜悅”,等等言語,無不情深。
曲青青自然“深受感動”,乳燕投林,臉上帶笑,眼中含淚。
因其私語太過肉麻,此不贅述。
然而出乎後宮所有人,哦,要除開皇後,章和帝居然並未留宿永和宮!滯留一個多時辰,卻並不臨幸,獨自迴了皇帝寢宮。
這下事兒大了。
眾人甚至來不及幸災樂禍。
難道皇帝真的一心求佛,不再留戀女色?
那後宮不是如同虛設?這可比皇帝獨寵某人要嚴重得多!
無他,若是“三千寵愛在一身,六宮粉黛無顏色”,嬪妃們隻能是一時暗淡,或待遇各有千秋,畢竟是皇帝的女人,在宮外人的眼裏,地位還是有的。可要是皇帝根本不近女色了,那後宮眾人還有個什麽地位?
就算是太子生母,都無法高興。
自古前朝後宮,牽一發而動全身。如今若真是斷了一頭,既得利益者,沒一個會答應。
不管自己攪亂了一池春水,曲青青今天也算是勞累了,安頓好一雙兒女,便沉沉睡去。
次日,曲青青大禮拜過太後,獻上所抄佛經,聽一番教誨,說了自己要閉宮,不管太後眼中複雜的情緒,叩拜退下。
太後和往日十分不同,曲青青卻沒閑心去分辨了,反正確定好感度大增,有益無害就行。
又去長春宮拜見皇後。
和薑宣文自然不用那麽虛頭巴腦,溫情脈脈說說閑話,一同遲遲點心、做做針線,竟也不知不覺晃了半天功夫。因和薑宣文的書信不比皇帝少,青青發現她倆感情居然比之前在宮裏時時相見來的更親密些。
這便是相處比不上相知吧?
許是心情好的緣故,平日裏身體總是不好的皇後,明明處在齋素期,看起來卻很是精神。青青見了也是歡喜,到黃昏才別了她,往貴妃和珍淑妃那裏去。
因幾乎算是平級,這兩個地方青青倒是不用待多久,表禮送上,陰陽怪氣寒暄幾句,就完事兒迴了自己宮裏。
第二天,又在永和宮見了各位皇子,第三天是眾嬪妃以及六尚二十四司,這才算是清靜下來。
迴歸陣仗弄得喧喧赫赫的玉德妃,迴了宮卻又沒了聲息,讓眾人摸不著頭腦。直到三五日後,各誥命們,好容易商量出計劃,遞了表書求見玉德妃,才知道人家竟然閉宮了,還要繼續祈福,至功德圓滿,不見人……
這下,大家才忽然想起玉德妃歸來時見到皇帝的那一番話,敢情並不是說著好聽的,而是真的要繼續齋素,可真是個奸猾又能對自己狠得下心的女人!
女人們暗自心驚,又不得不佩服,男人們卻十分讚歎,連本來已經準備了彈劾的禦史言官,都燒了折子。
玉德妃暗戳戳躲了,後宮眾人以及外命婦們一大波的精心謀劃可算是打在棉花上。好在皇後一月齋期已滿,誥命們也可以照計劃成群結隊地前往參拜。
不愧是深宅裏至少打滾了二十年的夫人們,隻用一個“賜婚”,便大大抬高了皇後的地位,也順便給自己兒女後輩們的婚事增添了無上榮耀。
畢竟,老皇帝數年不再選秀,貴女們隻能悄無聲息地就嫁人了,比那些憑聖旨成婚的妯娌前輩少了許多光彩,生生矮了一截兒。如今有了皇後的賜婚,甚至比往年官樣文章的選秀結果要得意的多,以後同是誥命,交往起來,無形間身份便高出不少。
而且皇後畢竟是明麵上一國之母,婦德表率,如此一來,新嫁娘剛到婆家,婆婆妯娌要是無端為難,也要多思量幾分了。
貴妃和珍淑妃當然都第一時間發現了這股潮流。也立刻想到了如此下去,此消彼長間,她們本來仗著兒子和資曆並不放在眼裏的皇後,立時便會處處壓製自己。
可是知道了又能如何?
朱家和獨孤家再怎麽屹立世家龍頭,也不可能違背所有人的心意。誥命們不過是正正當當的求個賜婚,那些當家男人們自然也希望自家兒女小輩的婚事有皇家光環加身。若是因這點兒閨閣小事,大張旗鼓和誥命們作對,無疑是平白丟了兩大家的臉麵。
而且,世家勢力,說白了除了後宮、朝堂、軍隊外,就是同其他世家的聯姻合作,互相勾連,以致樹大根深。貿然和眾人相對而立,絕對是自毀長城。
其實,如果這是皇後自己的計劃,那真是再簡單不過就能破壞——她不可能給對新人賜婚做賞,那不成了笑話?而這不患寡而患不均,有和沒有之間,足夠貴妃和珍淑妃運作,薑皇後打落塵埃。
可是這偏偏是眾誥命自己同仇敵愾!
有那幾個經過無數風雨的老誥命前頭,那些利益取舍,必然是早早協商好的,便是有幾分隔閡,可供人挑撥的空間卻是絕對不大的。
貴妃和珍淑妃隻能認栽。
即使這場風波漸漸蔓延到太子身上——他畢竟是非嫡非長,在章和帝沒表示的情況下,獨孤家也隻能是舍出利益,不敢用半分雷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