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規,最合法的洗亡人的人,應當是死者的至親,或者是有道德的人——堅守齋、拜,信仰虔誠的穆斯林,因為他們能夠為死者隱惡揚善。為新月洗“務斯裏”的,當然還必須是女性。韓太太符合這所有的要求,是無可爭議的最合適的人選。她先做了“大淨”,然後和清真寺專管洗“埋體”的女同胞一起,為女兒做神聖的洗禮。穆聖說:“誰洗亡人,為之遮醜惡,真主就寬恕他四十件罪過。”韓太太親自為女兒洗“埋體”,自己的罪過也得到赦免了!人生在世,罪過太多了,需要不停地懺悔,不停地求恕,至死方休……
房門外麵,韓家的門頭師傅誦起了“塔赫雅”:以語言、動作和才能表現的一切祈禱和禮拜,都是為了安拉。啊,先知,祝你和平,祝你得到真主的仁愛和福祉!給我們和安拉的一切忠仆以和平吧!……
裏麵,香爐在新月身邊繞了三匝,韓太大手執湯瓶,為女兒衝洗。先做“小淨”:給她洗臉,洗兩肘和雙腳。當媽的從來也沒為女兒做過這一切,平生隻有這一次,卻是最後一次了!新月啊,媽欠你的太多了,這迴都補給你吧,啊?新月什麽也不知道,她無聲無息地領受著這來得太遲的母愛。湯瓶裏的水在靜靜地流淌,伴著媽媽的淚水,灑在女兒的臉上、手上、腳上……
洗完“小淨”,再洗“大淨”:先用肥皂水從頭至腳衝淋一遍,然後用香皂洗她的頭發,洗她的全身。一個人,不管生前有多少罪惡,身上有多少汙垢,都將在這神聖的洗禮中衝刷幹淨!清水靜靜地流遍新月的全身,又從她的腳邊流下“旱托”,竟然沒有一絲汙垢,她那冰清玉潔的身體一塵不染!
韓太太用潔淨的白布把女兒身上的水擦幹,三個人一起把她抬到鋪好“臥單”的床上,在她的頭發上撒上麝香,在她的額頭、鼻尖、雙手和雙膝、雙腿撒上冰片——一個穆斯林在叩拜真主時著地的地方。
韓太太凝視著女兒,撫摸著女兒,不忍釋手。但是,女兒已經無可挽留了,該給她穿上葬衣送她出門了。穆聖說:“誰與亡人穿葬衣,在後世,真主將仙衣賜予他。”韓太太責無旁貸,親手為女兒穿葬衣——穆斯林稱之為“臥單”或“克番”。遵照聖訓,韓太太都為女兒準備齊全了……
現在,新月已經被“打整”完畢。六尺的大“臥單”和四尺的小“臥單”包裹著她的身體,“批拉罕”從兩肩一直漫過膝蓋,“圍腰”護著她的胸腹,護心“堵瓦”貼著她的胸口,“蓋頭”蒙著她秀發,全身散發著清香……這就是一個穆斯林告別人世之前的全部行裝,除此之外什麽也沒有了,西廂房裏的書籍,媽媽留下的照片、如意和那封字字含淚的信,她臨終之前不肯割舍的校徽,楚老師送給她的巴西木和留聲機,都必須丟下了,她就要這樣兩手空空地啟程了!
新月的遺體抬出來了,安放在院子中央,頭朝正北,臉朝著西方——聖地麥加的方向。
穆斯林的葬禮隆重、莊嚴而簡樸,沒有絲毫的浮華。它是為亡人舉行的一次共祈,是穆斯林的“法雷則·其法耶”——副主命,每個人都有為亡人舉行葬禮的義務,至少要有一個人履行了這項義務,別人才能卸去責任。葬禮和平常的禮拜不同,它沒有鞠躬和叩頭,隻有站立和祈禱。沒有音樂。穆斯林的祈禱不需要任何音樂來伴奏,它是對真主沒有任何擾動的靜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莊嚴的站立去感覺真主的真實存在,去沉思他的偉大、光榮和慈愛。它是忠實的靈魂對於真主的無限崇敬,是每個人衷心情感的傾瀉,是為了全體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發出的切望於將來的籲請。參加葬禮的穆斯林必須是潔淨的,而且必須是男性。
女人們自覺地朝後麵退去,垂華門外擠得水泄不通。她們感歎著,傾聽著,默默地悼念著她們的同類。
“博雅”宅大門外,匆匆趕來了兩個前來參加葬禮的人:鄭曉京和羅秀竹。她們被楚老師那喪魂失魄的樣子嚇壞了,被韓新月的死訊驚呆了!一個活生生的姑娘,就這麽死了嗎?上次見麵還和她們談笑風生呢!韓新月,你的病真的那麽嚴重、真的不可救藥嗎?早知道,我們應該常來看你、常來陪你!啊,鄭曉京是知道的,但是她沒有再來。她有那麽多的難處,也應該想到新月有比她更多的難處。新月,你死之前想到我們的班、我們的同學了嗎?想到我了嗎?知道我有什麽對不起你的地方嗎?楚老師對你說過什麽嗎?一定說過……可是你什麽也沒表現出來,仍然對我那麽信任!你心裏一定很煩、很苦,也許你會恨我?別,新月,別恨我,我沒有害你的心,我是為你好……現在,你走了,什麽煩惱也不會有了。可是我,我還得沿著原來的路走下去,懷著希望也帶著煩惱……
一位女鄉老攔住了她們:“於嗎?幹嗎?你們是哪兒的?”
“我們是……韓新月的同學,來參加……”羅秀竹淚流滿麵,氣喘籲籲。
“是咱們迴迴嗎?”
“哦,不是……”鄭曉京一愣,“我們是她班上的……”
沒等她說完,女鄉老就像避瘟疫似地往外推著她們:“不成,不成!連我們都不成,還能讓你們進去?走吧,快走吧!”
熱淚從鄭曉京的眼中湧流出來:“讓我們見她一麵吧,最後一麵!”
“什麽?亡人的‘埋體’帶著‘伊瑪尼’呢,誰也不能見了,別說你們漢人了!”
“讓我們進去!”羅秀竹抓著女鄉老的手,哭喊著,“求求您,求求您……”
“嚷什麽?裏麵正站‘者那則’呢!主啊!”
哐地一聲,“博雅”宅大門緊緊地關上了。
垂華門裏,新月的遺體旁,“伊瑪目”和阿訇們麵向西方肅立;在他們身後,眾多的穆斯林麵向西方肅立。一個穆斯林死去,如果有一百個人為他舉行葬禮,他就可以進天園了。新月的葬禮來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目!
香爐圍繞著新月,在阿訇手中傳遞,周而複始,一遍,兩遍,三遍,《古蘭經》的聲音在“博雅”宅中迴蕩……
阿訇兩手下垂,雙目平視,為“者那則”默默舉意,兩手抬到耳旁,念誦“泰克畢爾”:“安拉胡艾克拜爾(真主至大)!”
穆斯林們隨著阿匐一起念誦:“安拉胡艾克拜爾!”然後隨著阿訇垂下雙肘,抄起兩手,共同默念對真主的讚辭:啊,安拉!讚美你,你真當讚美!你的名稱是尊貴的,你的威儀是高超的,我們隻崇拜你,沒有什麽可以和你匹配!
第二次抬手念誦“泰克畢爾”:“安拉胡艾克拜爾!”
穆斯林們共同默念對穆聖的讚辭:啊,安拉!你賜福於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吧,就像你賜福於易卜拉欣和他的追隨者那樣!你確是應當讚美和稱頌的!
第三次抬手念誦“泰克畢爾”:“安拉胡艾克拜爾!”
穆斯林共同默默地為亡人祈禱:啊,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於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著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並且不要在他之後,把我們來作試驗!
一片肅穆,一片寂靜,除了“真主至大”的讚頌,沒有任何聲音。禱辭發自穆斯林們的心中。他們相信,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主都聽到了,他們的心和主是相通的。
“博雅”宅上方,明淨澄澈的天空清得像水,藍得像寶石,連接著人間的穆斯林世界,連接著茫茫無際的宇宙。神聖的靜穆之中,隻有一個雄渾博大的聲音在迴響:“安拉胡艾克拜爾!”
房門外麵,韓家的門頭師傅誦起了“塔赫雅”:以語言、動作和才能表現的一切祈禱和禮拜,都是為了安拉。啊,先知,祝你和平,祝你得到真主的仁愛和福祉!給我們和安拉的一切忠仆以和平吧!……
裏麵,香爐在新月身邊繞了三匝,韓太大手執湯瓶,為女兒衝洗。先做“小淨”:給她洗臉,洗兩肘和雙腳。當媽的從來也沒為女兒做過這一切,平生隻有這一次,卻是最後一次了!新月啊,媽欠你的太多了,這迴都補給你吧,啊?新月什麽也不知道,她無聲無息地領受著這來得太遲的母愛。湯瓶裏的水在靜靜地流淌,伴著媽媽的淚水,灑在女兒的臉上、手上、腳上……
洗完“小淨”,再洗“大淨”:先用肥皂水從頭至腳衝淋一遍,然後用香皂洗她的頭發,洗她的全身。一個人,不管生前有多少罪惡,身上有多少汙垢,都將在這神聖的洗禮中衝刷幹淨!清水靜靜地流遍新月的全身,又從她的腳邊流下“旱托”,竟然沒有一絲汙垢,她那冰清玉潔的身體一塵不染!
韓太太用潔淨的白布把女兒身上的水擦幹,三個人一起把她抬到鋪好“臥單”的床上,在她的頭發上撒上麝香,在她的額頭、鼻尖、雙手和雙膝、雙腿撒上冰片——一個穆斯林在叩拜真主時著地的地方。
韓太太凝視著女兒,撫摸著女兒,不忍釋手。但是,女兒已經無可挽留了,該給她穿上葬衣送她出門了。穆聖說:“誰與亡人穿葬衣,在後世,真主將仙衣賜予他。”韓太太責無旁貸,親手為女兒穿葬衣——穆斯林稱之為“臥單”或“克番”。遵照聖訓,韓太太都為女兒準備齊全了……
現在,新月已經被“打整”完畢。六尺的大“臥單”和四尺的小“臥單”包裹著她的身體,“批拉罕”從兩肩一直漫過膝蓋,“圍腰”護著她的胸腹,護心“堵瓦”貼著她的胸口,“蓋頭”蒙著她秀發,全身散發著清香……這就是一個穆斯林告別人世之前的全部行裝,除此之外什麽也沒有了,西廂房裏的書籍,媽媽留下的照片、如意和那封字字含淚的信,她臨終之前不肯割舍的校徽,楚老師送給她的巴西木和留聲機,都必須丟下了,她就要這樣兩手空空地啟程了!
新月的遺體抬出來了,安放在院子中央,頭朝正北,臉朝著西方——聖地麥加的方向。
穆斯林的葬禮隆重、莊嚴而簡樸,沒有絲毫的浮華。它是為亡人舉行的一次共祈,是穆斯林的“法雷則·其法耶”——副主命,每個人都有為亡人舉行葬禮的義務,至少要有一個人履行了這項義務,別人才能卸去責任。葬禮和平常的禮拜不同,它沒有鞠躬和叩頭,隻有站立和祈禱。沒有音樂。穆斯林的祈禱不需要任何音樂來伴奏,它是對真主沒有任何擾動的靜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莊嚴的站立去感覺真主的真實存在,去沉思他的偉大、光榮和慈愛。它是忠實的靈魂對於真主的無限崇敬,是每個人衷心情感的傾瀉,是為了全體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發出的切望於將來的籲請。參加葬禮的穆斯林必須是潔淨的,而且必須是男性。
女人們自覺地朝後麵退去,垂華門外擠得水泄不通。她們感歎著,傾聽著,默默地悼念著她們的同類。
“博雅”宅大門外,匆匆趕來了兩個前來參加葬禮的人:鄭曉京和羅秀竹。她們被楚老師那喪魂失魄的樣子嚇壞了,被韓新月的死訊驚呆了!一個活生生的姑娘,就這麽死了嗎?上次見麵還和她們談笑風生呢!韓新月,你的病真的那麽嚴重、真的不可救藥嗎?早知道,我們應該常來看你、常來陪你!啊,鄭曉京是知道的,但是她沒有再來。她有那麽多的難處,也應該想到新月有比她更多的難處。新月,你死之前想到我們的班、我們的同學了嗎?想到我了嗎?知道我有什麽對不起你的地方嗎?楚老師對你說過什麽嗎?一定說過……可是你什麽也沒表現出來,仍然對我那麽信任!你心裏一定很煩、很苦,也許你會恨我?別,新月,別恨我,我沒有害你的心,我是為你好……現在,你走了,什麽煩惱也不會有了。可是我,我還得沿著原來的路走下去,懷著希望也帶著煩惱……
一位女鄉老攔住了她們:“於嗎?幹嗎?你們是哪兒的?”
“我們是……韓新月的同學,來參加……”羅秀竹淚流滿麵,氣喘籲籲。
“是咱們迴迴嗎?”
“哦,不是……”鄭曉京一愣,“我們是她班上的……”
沒等她說完,女鄉老就像避瘟疫似地往外推著她們:“不成,不成!連我們都不成,還能讓你們進去?走吧,快走吧!”
熱淚從鄭曉京的眼中湧流出來:“讓我們見她一麵吧,最後一麵!”
“什麽?亡人的‘埋體’帶著‘伊瑪尼’呢,誰也不能見了,別說你們漢人了!”
“讓我們進去!”羅秀竹抓著女鄉老的手,哭喊著,“求求您,求求您……”
“嚷什麽?裏麵正站‘者那則’呢!主啊!”
哐地一聲,“博雅”宅大門緊緊地關上了。
垂華門裏,新月的遺體旁,“伊瑪目”和阿訇們麵向西方肅立;在他們身後,眾多的穆斯林麵向西方肅立。一個穆斯林死去,如果有一百個人為他舉行葬禮,他就可以進天園了。新月的葬禮來賓遠遠超過了這個數目!
香爐圍繞著新月,在阿訇手中傳遞,周而複始,一遍,兩遍,三遍,《古蘭經》的聲音在“博雅”宅中迴蕩……
阿訇兩手下垂,雙目平視,為“者那則”默默舉意,兩手抬到耳旁,念誦“泰克畢爾”:“安拉胡艾克拜爾(真主至大)!”
穆斯林們隨著阿匐一起念誦:“安拉胡艾克拜爾!”然後隨著阿訇垂下雙肘,抄起兩手,共同默念對真主的讚辭:啊,安拉!讚美你,你真當讚美!你的名稱是尊貴的,你的威儀是高超的,我們隻崇拜你,沒有什麽可以和你匹配!
第二次抬手念誦“泰克畢爾”:“安拉胡艾克拜爾!”
穆斯林們共同默念對穆聖的讚辭:啊,安拉!你賜福於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吧,就像你賜福於易卜拉欣和他的追隨者那樣!你確是應當讚美和稱頌的!
第三次抬手念誦“泰克畢爾”:“安拉胡艾克拜爾!”
穆斯林共同默默地為亡人祈禱:啊,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你讓誰生存,就讓他活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於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著他的報償而剝奪我們,並且不要在他之後,把我們來作試驗!
一片肅穆,一片寂靜,除了“真主至大”的讚頌,沒有任何聲音。禱辭發自穆斯林們的心中。他們相信,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主都聽到了,他們的心和主是相通的。
“博雅”宅上方,明淨澄澈的天空清得像水,藍得像寶石,連接著人間的穆斯林世界,連接著茫茫無際的宇宙。神聖的靜穆之中,隻有一個雄渾博大的聲音在迴響:“安拉胡艾克拜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