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虛驚在蒲緩昌心裏平息下來,這個結局使他十分高興,隻是仍然不明白:沙蒙·亨特怎麽會得知寶船出自韓子奇之手,而且還帶出了梁亦清?一定是櫃上哪個多嘴的不慎走漏了風聲,迴頭他得好好兒地查問一下,嚴加教訓。所幸的是,梁亦清和奇珍齋都已經不存在了,韓子奇成了他的人,這小小的疏忽倒也不至於留下後患。
隻有沙蒙·亨特和韓子奇知道這個秘密。蒲綬昌完全冤枉了他那幾個忠心耿耿的奴仆,走漏風聲的不是別人,正是韓子奇自己!
就在寶船竣工的那個晚上,韓子奇撫摸著自己心血的結晶,心中默默地說:師傅,我們的寶船終於完成了,您看一看吧,現在,您總算可以瞑目了!
昏燈如豆,琢玉坊裏沒有任何聲息。韓子奇仿佛看到了師傅那清瘦、憔悴的臉,眉眼之間掛著笑容,朝他點了點頭,就不見了。韓子奇朝著師傅的墓地方向,輕輕地舒出了鬱悶於胸中已久的一口氣。這時,他又感到了一個極大的遺憾,正如梁亦清在最後的時刻也曾想到的一樣:他遺憾這艘寶船在“駛”出匯遠齋之後,沙蒙·亨特和將來所有觀賞寶船的人都根本不會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韓子奇不打算就這樣放走自己的寶船。他痛苦地思索著,想起了過去“博雅”宅老先生偶爾談起的一個故事: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琢玉大師陸子岡應禦用監之召,進京服役。神宗皇帝早已聽到陸子岡精於琢玉的美名,也聽到他有一個“惡癖”:常在自己製作的玉器上署名。作為一名工匠,這是“越軌”舉動,製作禦用的器物,則更不允許如此。神宗皇帝既要搜盡天下珍奇,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決心以陸子網一試,詔諭他用一塊羊脂白玉琢成玉壺,但不準署名。不日,陸子岡便把琢好的玉壺呈上,神宗皇帝細細把玩,果然是名不虛傳,那玉壺做得“明如水,聲如磐,萬裏無雲”。神宗將玉壺通體查遍,並沒有陸子岡的署名,才露出了笑容,誇獎一番,賜了金銀財物,放他迴去。事後,神宗又生疑心,惟恐陸子岡做了什麽手腳,便把玉壺反反複複仔細察看,此時,一線陽光從窗口射進寢宮,正好照在玉壺上,神宗猛然發現,在壺嘴中隱隱有“子岡”二字!神宗大怒,但又不能對已經褒獎過的陸子岡出爾反爾,也不忍損壞這把精美絕倫的玉壺,便隻好作罷。陸子岡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維護了琢玉藝人的尊嚴,贏得了落款署名的權利,這也許正是在古往今來眾多的琢玉高手之中,陸子同獨享盛譽、名垂後世的原因吧?
“博雅”宅老先生說,這個故事隻能當做“稗官野史”,無從稽考,那把玉壺也已了無蹤跡。但陸子網傳世的作品,常常在某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刻上“子岡”二字,這卻是事實,它給人以許多聯想,用以印證那個流傳的故事……
一個清晰的念頭在韓子奇的腦際出現了,他毫不猶豫地將已經完成的寶船再添上至關重要的一筆:在玉的底部端端正正地刻上:梁亦清、韓子奇製。
現在,中國通沙蒙·亨特正是被這幾個字引到了韓子奇的麵前,而自認為聰明絕頂的蒲綬昌卻被蒙在鼓裏了!有意思的是,無論韓子奇還是沙蒙·亨特,都不會在蒲綬昌麵前揭穿這個秘密,因為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打算!
沙蒙·亨特喝過了茶,又和蒲緩昌、韓子奇說了一陣無關緊要的話,就起身告辭,臨走,似乎又想起了一件事,微笑著對蒲綬昌說:“蒲先生!今天見到您的這位高徒,敝人不勝榮幸,如果我邀請他到寒寓吃一頓便飯,您不會反對吧?”
“這……”蒲綬昌當然不便反對,隻好說,“那我就替小徒謝謝亨特先生的盛情了!”又囑咐韓子奇,“你早去早迴吧,關於和亨特先生生意上的事,我已經清賬了,你隻去玩玩兒就行了。”實際上,這是封住韓子奇的嘴,不許他說一句不該說的話,韓子奇當然心領神會了。
韓子奇跟著沙蒙·亨特進了位於台基廠的六國飯店。
沙蒙·亨特的房間幾乎看不到什麽“洋”味兒,簡直是一個中國古董店,除了硬木桌椅之外,空餘的地方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百寶格櫃子,陳列著瓷器、銅器、硯台,更多的是玉器……韓子奇製作的那件寶船,則單獨裝在桌上的一個玻璃匣中。
韓子奇不待就座,在這些櫃子前麵瀏覽著,不禁脫口說:“亨特先生,您收藏了這麽多中國東西,真是個‘中國通’啊!”
沙蒙·亨特站在他的背後,謙遜地說:“不敢當,我隻是喜愛中國的藝術,還不能說‘通’,用中國的成語來說,是‘班門弄斧’!今天請韓先生光臨,就是要向您請教的!”他走到桌子旁邊,指著那件裝在玻璃匣中的寶船,“這件大作,是我收藏的現代玉器中的珍品。先生匠心獨運,以圓雕、樓空和浮雕結合的手法,成功地體現了《鄭和航海圖》的氣勢和意境,並且克服了玉雕的局限,吸收了繪畫和木雕、磚雕、石刻的長處,集中了中國藝術的精髓。充分發揮了乾隆年間琢玉全盛時期的技巧和風格,這在當代的藝人之中,是不多見的!看來,我的五萬大洋,您的四年心血,都非常值得啊!”
韓子奇心裏暗暗吃驚。他沒有想到蒲綬昌在計算工期時把兩次的製作都合在一起了,憑空賺了五萬巨款;也沒有想到寶船得到沙蒙·亨特這麽高的評價,而且這個人的確相當內行,把梁亦清和韓子奇心裏雖有卻又說不出的理論講得頭頭是道!韓子奇不禁為梁亦清惋惜,脫口而出:“可惜,您的話,師傅已經聽不到了!”
“什麽?您的師傅不就是蒲綬昌先生嗎?”沙蒙·亨特奇怪地問。
“不,您誤會了,蒲綬昌隻不過是我的老板,我的師傅是梁亦清!”
“啊,就是您的合作者?”
“不是合作,我的手藝,都是師傅手把手教的!”
“原來是這樣!很遺憾我沒有能在梁先生在世的時候見到他,但是能認識您,我也感到榮幸了!請問,您的師傅一共有幾位徒弟?”
“就我一個。過去,‘玉器梁’是從不收外姓徒弟的。”
“那好極了,我相信,我們以後的合作將是令人愉快的!”
“跟您合作?”韓子奇並沒有聽懂這句話的確切含義。
沙蒙·亨特點點頭,也不再解釋,卻轉過身去,從櫃子上取下一個錦盒,打開盒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小小的玉件兒:“這件東西,請韓先生過目。”
韓子奇接過來,捧在手中,仔細觀看。這是個馬蹄鐵形的玉件兒,不知是什麽器物,圓不合規,方不合矩,厚薄不勻,刀法簡單,表麵似乎沒經過拋光。受過嚴格技藝訓練的韓子奇當然看不上這樣的活兒,而且奇怪沙蒙·亨特為什麽還要把它作為藏品,就笑了笑,把那東西送迴去:“這是哪位高手做的?”
“您問我嗎?”沙蒙·亨特詭秘地笑著說,“請不要考我,我無法迴答!此人並沒有像您那樣刻上名字,而且已經死去了三千多年……”
韓子奇大吃一驚:“三千多年?”
沙蒙·亨特收斂了笑容:“您沒有看出來嗎?”
“沒有。”韓子奇老老實實地承認,“您如果剛才不說,我還覺得這活兒做得太糙了呢!您怎麽知道這是三幹年前的東西?”
“這,我是從玉質、器形、紋飾和製作技巧這四個方麵觀察的。”沙蒙·亨特說,“據我所知,中國早在距今四千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玉製的兵器、工具和裝飾品,當然,那時候的製作技藝還是很粗糙的;到了商周時代,除了玉刀、玉斧、玉鏟、玉鉞、玉戈、玉漳、玉璧、玉環、玉觽、玉簪、玉琮、玉璜……還有了單體器形的魚、鳥、龜、獸麵、人首珮等等玉件兒,造型已經比以前精細了。就說現在這一件兒吧,它是我所見到的最早的夔紋玉器,做工上,直道多,彎道少;粗線多,細線少;陰紋多,陽紋少,並且用的是雙鉤陰線;夔首部分的穿孔,外大裏小,呈‘馬蹄眼’形狀。這些,都是商代的玉器特點……”
“這東西,是幹什麽用的?”韓子奇聽得呆了,望著這個還沒有半個巴掌大的東西,沒想到沙蒙·亨特能說出這麽多名堂。
隻有沙蒙·亨特和韓子奇知道這個秘密。蒲綬昌完全冤枉了他那幾個忠心耿耿的奴仆,走漏風聲的不是別人,正是韓子奇自己!
就在寶船竣工的那個晚上,韓子奇撫摸著自己心血的結晶,心中默默地說:師傅,我們的寶船終於完成了,您看一看吧,現在,您總算可以瞑目了!
昏燈如豆,琢玉坊裏沒有任何聲息。韓子奇仿佛看到了師傅那清瘦、憔悴的臉,眉眼之間掛著笑容,朝他點了點頭,就不見了。韓子奇朝著師傅的墓地方向,輕輕地舒出了鬱悶於胸中已久的一口氣。這時,他又感到了一個極大的遺憾,正如梁亦清在最後的時刻也曾想到的一樣:他遺憾這艘寶船在“駛”出匯遠齋之後,沙蒙·亨特和將來所有觀賞寶船的人都根本不會知道它的作者是誰!
韓子奇不打算就這樣放走自己的寶船。他痛苦地思索著,想起了過去“博雅”宅老先生偶爾談起的一個故事:明代萬曆年間,蘇州琢玉大師陸子岡應禦用監之召,進京服役。神宗皇帝早已聽到陸子岡精於琢玉的美名,也聽到他有一個“惡癖”:常在自己製作的玉器上署名。作為一名工匠,這是“越軌”舉動,製作禦用的器物,則更不允許如此。神宗皇帝既要搜盡天下珍奇,又要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決心以陸子網一試,詔諭他用一塊羊脂白玉琢成玉壺,但不準署名。不日,陸子岡便把琢好的玉壺呈上,神宗皇帝細細把玩,果然是名不虛傳,那玉壺做得“明如水,聲如磐,萬裏無雲”。神宗將玉壺通體查遍,並沒有陸子岡的署名,才露出了笑容,誇獎一番,賜了金銀財物,放他迴去。事後,神宗又生疑心,惟恐陸子岡做了什麽手腳,便把玉壺反反複複仔細察看,此時,一線陽光從窗口射進寢宮,正好照在玉壺上,神宗猛然發現,在壺嘴中隱隱有“子岡”二字!神宗大怒,但又不能對已經褒獎過的陸子岡出爾反爾,也不忍損壞這把精美絕倫的玉壺,便隻好作罷。陸子岡冒著身家性命的危險,維護了琢玉藝人的尊嚴,贏得了落款署名的權利,這也許正是在古往今來眾多的琢玉高手之中,陸子同獨享盛譽、名垂後世的原因吧?
“博雅”宅老先生說,這個故事隻能當做“稗官野史”,無從稽考,那把玉壺也已了無蹤跡。但陸子網傳世的作品,常常在某個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刻上“子岡”二字,這卻是事實,它給人以許多聯想,用以印證那個流傳的故事……
一個清晰的念頭在韓子奇的腦際出現了,他毫不猶豫地將已經完成的寶船再添上至關重要的一筆:在玉的底部端端正正地刻上:梁亦清、韓子奇製。
現在,中國通沙蒙·亨特正是被這幾個字引到了韓子奇的麵前,而自認為聰明絕頂的蒲綬昌卻被蒙在鼓裏了!有意思的是,無論韓子奇還是沙蒙·亨特,都不會在蒲綬昌麵前揭穿這個秘密,因為他們心中都有自己的打算!
沙蒙·亨特喝過了茶,又和蒲緩昌、韓子奇說了一陣無關緊要的話,就起身告辭,臨走,似乎又想起了一件事,微笑著對蒲綬昌說:“蒲先生!今天見到您的這位高徒,敝人不勝榮幸,如果我邀請他到寒寓吃一頓便飯,您不會反對吧?”
“這……”蒲綬昌當然不便反對,隻好說,“那我就替小徒謝謝亨特先生的盛情了!”又囑咐韓子奇,“你早去早迴吧,關於和亨特先生生意上的事,我已經清賬了,你隻去玩玩兒就行了。”實際上,這是封住韓子奇的嘴,不許他說一句不該說的話,韓子奇當然心領神會了。
韓子奇跟著沙蒙·亨特進了位於台基廠的六國飯店。
沙蒙·亨特的房間幾乎看不到什麽“洋”味兒,簡直是一個中國古董店,除了硬木桌椅之外,空餘的地方擺滿了大大小小的百寶格櫃子,陳列著瓷器、銅器、硯台,更多的是玉器……韓子奇製作的那件寶船,則單獨裝在桌上的一個玻璃匣中。
韓子奇不待就座,在這些櫃子前麵瀏覽著,不禁脫口說:“亨特先生,您收藏了這麽多中國東西,真是個‘中國通’啊!”
沙蒙·亨特站在他的背後,謙遜地說:“不敢當,我隻是喜愛中國的藝術,還不能說‘通’,用中國的成語來說,是‘班門弄斧’!今天請韓先生光臨,就是要向您請教的!”他走到桌子旁邊,指著那件裝在玻璃匣中的寶船,“這件大作,是我收藏的現代玉器中的珍品。先生匠心獨運,以圓雕、樓空和浮雕結合的手法,成功地體現了《鄭和航海圖》的氣勢和意境,並且克服了玉雕的局限,吸收了繪畫和木雕、磚雕、石刻的長處,集中了中國藝術的精髓。充分發揮了乾隆年間琢玉全盛時期的技巧和風格,這在當代的藝人之中,是不多見的!看來,我的五萬大洋,您的四年心血,都非常值得啊!”
韓子奇心裏暗暗吃驚。他沒有想到蒲綬昌在計算工期時把兩次的製作都合在一起了,憑空賺了五萬巨款;也沒有想到寶船得到沙蒙·亨特這麽高的評價,而且這個人的確相當內行,把梁亦清和韓子奇心裏雖有卻又說不出的理論講得頭頭是道!韓子奇不禁為梁亦清惋惜,脫口而出:“可惜,您的話,師傅已經聽不到了!”
“什麽?您的師傅不就是蒲綬昌先生嗎?”沙蒙·亨特奇怪地問。
“不,您誤會了,蒲綬昌隻不過是我的老板,我的師傅是梁亦清!”
“啊,就是您的合作者?”
“不是合作,我的手藝,都是師傅手把手教的!”
“原來是這樣!很遺憾我沒有能在梁先生在世的時候見到他,但是能認識您,我也感到榮幸了!請問,您的師傅一共有幾位徒弟?”
“就我一個。過去,‘玉器梁’是從不收外姓徒弟的。”
“那好極了,我相信,我們以後的合作將是令人愉快的!”
“跟您合作?”韓子奇並沒有聽懂這句話的確切含義。
沙蒙·亨特點點頭,也不再解釋,卻轉過身去,從櫃子上取下一個錦盒,打開盒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個小小的玉件兒:“這件東西,請韓先生過目。”
韓子奇接過來,捧在手中,仔細觀看。這是個馬蹄鐵形的玉件兒,不知是什麽器物,圓不合規,方不合矩,厚薄不勻,刀法簡單,表麵似乎沒經過拋光。受過嚴格技藝訓練的韓子奇當然看不上這樣的活兒,而且奇怪沙蒙·亨特為什麽還要把它作為藏品,就笑了笑,把那東西送迴去:“這是哪位高手做的?”
“您問我嗎?”沙蒙·亨特詭秘地笑著說,“請不要考我,我無法迴答!此人並沒有像您那樣刻上名字,而且已經死去了三千多年……”
韓子奇大吃一驚:“三千多年?”
沙蒙·亨特收斂了笑容:“您沒有看出來嗎?”
“沒有。”韓子奇老老實實地承認,“您如果剛才不說,我還覺得這活兒做得太糙了呢!您怎麽知道這是三幹年前的東西?”
“這,我是從玉質、器形、紋飾和製作技巧這四個方麵觀察的。”沙蒙·亨特說,“據我所知,中國早在距今四千到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玉製的兵器、工具和裝飾品,當然,那時候的製作技藝還是很粗糙的;到了商周時代,除了玉刀、玉斧、玉鏟、玉鉞、玉戈、玉漳、玉璧、玉環、玉觽、玉簪、玉琮、玉璜……還有了單體器形的魚、鳥、龜、獸麵、人首珮等等玉件兒,造型已經比以前精細了。就說現在這一件兒吧,它是我所見到的最早的夔紋玉器,做工上,直道多,彎道少;粗線多,細線少;陰紋多,陽紋少,並且用的是雙鉤陰線;夔首部分的穿孔,外大裏小,呈‘馬蹄眼’形狀。這些,都是商代的玉器特點……”
“這東西,是幹什麽用的?”韓子奇聽得呆了,望著這個還沒有半個巴掌大的東西,沒想到沙蒙·亨特能說出這麽多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