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引題
明代護國軍師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氏。其人學究天文地理、陰陽變數,是為一代俊彥。明太祖朱元璋奠定朱明王朝,他亦是居功厥偉。
而其中,最為微妙流傳萬古的,乃是他所撰著的《燒餅歌》。內中盡道大明自太祖、成祖直至崇禎帝一共十六朝的史事,長達二百七十六年。言簡意賅,舉事應驗,確為神奇,令人歎服!
又有道:“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竟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才略,卻說山水雨台關;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臣計;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孰未料及就這一說,衍演出撰著所演述的故事來。
第二節 滿清來脈
在遼代,耶律氏柄政,恣意地欺淩女真完顏部,待之如同狗彘。該部首領阿骨打滿心悲憤,不甘心再奴屈於遼人的魔爪之下,誓誌爭取民族自立自強。憑借他的文才武略及過人毅力,厲兵秣馬經年,首先統一了周邊各部落;緊接著,於遼帝天慶五年稱帝建祚,國號大金。隨著彼消此長的態勢,大金拔掉遼朝根基,並將趙宋王朝北部的廣袤轄區攫取入囊,其疆域以東起淮水中流、西至大陝關為界,倚恃絕對超強的武功,迫使趙構南渡所建祀的南宋稱臣納貢,在中國北部主宰風雲長逾百載,盛極一時。
盛極必衰,金祚幾傳之後,正值蒙古乘勢崛起,仿佛狂風掃落葉般滅了金國。嗣後,女真各部互不統屬,紛爭殘鬥日甚一日。輾轉到及明朝末年,女真析分為建州、海西、東海、黑龍江等四大部,部下更支分為若幹小部落,彼此勾心鬥角、如蠅逐利,亂源頻添難有休止。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早年命運蹇躓,固然是苗出將門,無奈生父不疼、慈母早逝,每受繼母非禮侮辱。然則他不憤現實對他的束縛,立誌衝破一切阻撓,胸懷天地,篤信以自己的一拳一腳,終可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事實上,他正是如斯而為的。
及至後來,兇耗傳至:其祖父、父親雙雙罹難,施兇者為蘇克薩哈部的尼堪外蘭。際此萬分悲痛當口,不得不忍屈吞悲,領受明廷的誥封,襲替了父祖輩所領的指揮使一職,並獲升提督,封號“龍虎將軍”。在這基礎上,積極儲糧練兵,且於不足半載時光裏,起兵征滅了仇敵尼堪外蘭。趁此血仇償報的同時,確立遠大宏願,縝密布署,冀能為一統女真各部而大展拳腳。
他廣納賢才,從嚴治軍,創建了八旗製度,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共有八旗。分別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旗。是時形勢,是時政體,兩者相輔相承,對於努爾哈赤壯大實力之舉,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曆史作用。
歲月川流,人顏易凋,彈指間已經苦鬥奮戰了三旬多,到底於明萬曆四十四年登基稱汗,定都赫圖阿拉,建元天命,仍奉金字為國號,史傳上稱之為後金。
天命四年,戰敗了海西女真葉赫部,一統女真的既定目標已然基本實現。
就在此頭一年,努爾哈赤公然宣示了對明廷的“七大恨”情由,誓辭錚錚,起兵南指,拉開了企圖進關攘取中原神器的征伐。天命六年占據了遼沈,繼而遷都至沈陽,兼更其名做盛京,還將內蒙古部分區域並入後金版圖。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壽盡賓天。經過一番較勁,由其第八子皇太極脫穎而出,繼承汗位,建元天聰。自打繼位伊始,便即兢兢業業,絲毫未敢怠逸,打理得父汗所遺王業井井有條,日益興旺。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正式統一族名為“滿洲”;翌年四月即帝位,更改國號為清,年號崇德,是為清太宗,並追諡其父為清太祖。
清太宗掌國期間,滿清氣象有如旭日東升,光華日熠。一方麵纘承先王入關駕馭神州的遺誌,繼續對明朝用兵,靈活有效地襲擾明朝京畿地區和河北、山東諸地,戰略意圖無非是想使得明朝的內憂外患倍加惡化,好讓自己從中啖利;另一方麵則是西征察哈爾蒙古,執殺了其酋長林丹汗,將滿清疆域擴展至整個內蒙古及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
天妒英才,皇太極當政不足九個春秋,便即龍馭仙遊。由於各大勢力的拉扯,導致主喪位懸的局麵持續了一段時間,最後為了大局考量,各方不得不相互妥協,推出年僅六歲的皇九子福臨承嗣皇位,是為順治帝。
而在同年三月間,李自成統率農民軍攻陷明都北京,崇禎帝迴天乏術,在煤山上自縊殞命,宣示著明王朝至此滅亡。
遘上此等千載難逢的時機,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滿清統治者自當及時逮準,樹起替明朝官民“複君父仇“的鮮明旗幟,鐵蹄鏗鏘南指中原。沒用個多月時光,便把李自成的農民軍徹底擊潰,揮師開進北京。
九月九日,清遷遷都北京;十月一日,順治舉行皇帝登基盛典,向世人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清朝已經取代明朝成為天下共主,權令環宇。
自多爾袞暴死後,順治帝起始親政,再沒權出旁門,但擺在其案前的是一大堆棘手的問題:南明和農民軍等抗清主力仍很強大,且有星星火苗燎原之勢。順治勤於政務,善策應付,最終廓清了各股反清勢力,在大陸各省區實現了基本上的統一。第三節 幹龍之釋
經雲:龍之大幹,皆發自昆侖。昆侖是我國最大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之間,向東延伸到青海境內,多雪峰、冰川,甚為壯觀。其脈出八方,乾坤坎離兌五龍入外國,艮震巽三龍入中國,名為三幹。
當中,黃河居震艮之中;黃河之北,山西、直隸、山東、河南皆艮龍之脈,甘肅、四川、陝西、湖廣、兩江皆震龍之脈,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皆巽龍之脈,此即三大幹龍也。至中國起,五嶽四瀆、大小名山,分支劈脈。
古人有道:“山不在高,有仙即名。”誠為不刊論言。隻不過神仙等說終屬縹緲過玄之事,倒是許多塵世中的奇人名士寄居各處山巒,抬高了其駐足之山的知名度,譬如峨嵋、武當等山便是。
第四節 兩宗演繹
自從東漢名醫華陀創立“五禽戲”以來,使得武術起始納入正軌,大獲飛足發展。各代英才豪傑輩出,各幫各派春筍般興起,各種各門武藝領悟實用,從而漸漸形成了“大江湖”。
然而,這種武藝大致僅適宜強身健體、搏鬥紛爭,受限於人體的體格堪耐力,無法再有進一層的突破。正因如此,對於那些追求超逸凡塵武術的能者來說,確是心中一把巨大的鐵鎖,常自傷鬱無已。
這一武學上的樊籬,便成為一代又一代練武之輩的心結,困擾畢生,實為悲苦!
直至唐季,終究有人突破了!那是從道流玄學中領悟出來的。先代黃帝、老子李聃始創道家學說,傳至東漢,張道陵繼承和發展,開創了道教,與佛、儒二教並稱為三大教派。後人尊推老子為不祧教主,張道陵為開教祖師。
從此往後,締造了武學上的全新範疇,人勝自然,風雲水火皆能為我所用,稱為“超元武藝”,發動此功的後續之源則稱為“元能”。元能高低,便能大體判定對陣者的勝敗。不過,元能的消耗比之一般武藝來得更甚,故此在等閑情況下,是不會輕易使用的。
曆經幾代人的淬勵發展,漸漸地,由於練功法門及發勁方法的差異,樹大劈權,以致分作“奘宗”與“拓宗”兩大宗派。
就武義而言,奘宗迸而烈,其元能稱為“太極玄勁”,五行有始有終,造化始終相連,是為太極;拓宗蓄而厲,其元能稱作“皇極正氣”;各有千秋,互持所忌。好比拳擊磚頭,奘宗拳出磚頭立化齏粉,拓宗則是裂縫再碎;掌劈巨樹,奘宗掌中樹倒,拓宗則是使其樹脈絡俱斷、哪怕僅僅是小孩一口氣亦能吹倒大樹。
兩宗各持己宗所學為正道,蔑視對方為異派邪端,互不妥協退讓,爭拗愈益尖銳,矛盾日漸惡化,難以避免地進行連番慘鬥血拚。到得最後,結下了萬世都難泯忘的仇恨,江湖頻掀殺戮腥風,雖然其間都有消長態勢,卻是誰也沒法徹底吞掉誰,無終止地鬥將下去。
更到後來,兩宗均有自家兄弟拆夥、分樹門戶的事。
奘宗一脈,演變為融、法、灝、琛四大門係:
融門的最高主旨,乃欲探求超元武藝的至深層次。其武術不求外表招式,也沒循規的招路痕跡可尋,而是側重於心悟融濟,不著字句架式,融通世間所有高深的絕藝,激引其人的潛能量,冀盼越戰越勇,摒棄落敗因素。正因這般,就算是練藝者本人,亦未必真正知曉自己的元能蓄力究竟達至哪等境界,惟有戰時乃知。
法門武藝不言而解,乃是重視於一個“眼”字。元能勤練而得,化於絕妙招式上麵,以奇招精式擊敗對手。練到最深邃之處,元能臻進化境,返照空明,屆時即便是一片枯葉、一枚細簽,同樣能取敵頭顱,令人每旦談及,無不為之色變膽顫。
灝門乃借水勢而言,任你船舶怎樣堅固巨大,亦能覆而滅之,是為厲害不過。而想要達到有若汪洋般的氣勢,便非單以人力之可能,必須另辟蹊徑,苦心鑽研,那便是布設奇陣以代之。元能深者、才識精者,更有先天法器等輔助,往往可以獨憑一人,獨困獨亡數以萬計之輩,便不枉辱了這一“灝”字。
琛門一係,除了勤練超元武藝外,傾神最多的莫過於法器這一門道了。蓋因法器是實物,並不比積蓄元能難得多,更為可貴的乃是其威力甚巨,且不多費施用者的元能,同收敗敵神效,算來當然能頗得其門傳人的青睞。
另外,在這四門係的轄下,又有不少的派係分支,隻因抱持宗義相同,且是小派小支,所以附屬於各門係名下,受其統領。
幾多年後,融、法、灝、琛等四門係英才輩出,實力先後各有拔前半尺者。雖然各樹門戶,互較長短,慶幸的是並沒有兄弟鬩牆諸事發生,更多的則是眾誌一心,共同與拓宗拚決雌雄。
隨著時光嬗變,到及明代天啟年間,融門出了數位異才,在內揚己所學精華、擯棄其中糟粕,對外贏取另外三門孚服之心,穩穩奠下奘宗一脈盟主地位。
同樣的,拓宗也難以避免源出多流的趨勢,分化為三大門係,轄下亦有恁多支派分脈。
這麽一來,更是增加兩宗仇殺的火苗。
明代護國軍師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氏。其人學究天文地理、陰陽變數,是為一代俊彥。明太祖朱元璋奠定朱明王朝,他亦是居功厥偉。
而其中,最為微妙流傳萬古的,乃是他所撰著的《燒餅歌》。內中盡道大明自太祖、成祖直至崇禎帝一共十六朝的史事,長達二百七十六年。言簡意賅,舉事應驗,確為神奇,令人歎服!
又有道:“雨水草頭真主出,赤頭竟子皆流血;倒置三元總才略,卻說山水雨台關;十八年間水火奪,庸人不用水臣計;此中自己用漢人,卦分氣數少三數。”孰未料及就這一說,衍演出撰著所演述的故事來。
第二節 滿清來脈
在遼代,耶律氏柄政,恣意地欺淩女真完顏部,待之如同狗彘。該部首領阿骨打滿心悲憤,不甘心再奴屈於遼人的魔爪之下,誓誌爭取民族自立自強。憑借他的文才武略及過人毅力,厲兵秣馬經年,首先統一了周邊各部落;緊接著,於遼帝天慶五年稱帝建祚,國號大金。隨著彼消此長的態勢,大金拔掉遼朝根基,並將趙宋王朝北部的廣袤轄區攫取入囊,其疆域以東起淮水中流、西至大陝關為界,倚恃絕對超強的武功,迫使趙構南渡所建祀的南宋稱臣納貢,在中國北部主宰風雲長逾百載,盛極一時。
盛極必衰,金祚幾傳之後,正值蒙古乘勢崛起,仿佛狂風掃落葉般滅了金國。嗣後,女真各部互不統屬,紛爭殘鬥日甚一日。輾轉到及明朝末年,女真析分為建州、海西、東海、黑龍江等四大部,部下更支分為若幹小部落,彼此勾心鬥角、如蠅逐利,亂源頻添難有休止。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早年命運蹇躓,固然是苗出將門,無奈生父不疼、慈母早逝,每受繼母非禮侮辱。然則他不憤現實對他的束縛,立誌衝破一切阻撓,胸懷天地,篤信以自己的一拳一腳,終可開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事實上,他正是如斯而為的。
及至後來,兇耗傳至:其祖父、父親雙雙罹難,施兇者為蘇克薩哈部的尼堪外蘭。際此萬分悲痛當口,不得不忍屈吞悲,領受明廷的誥封,襲替了父祖輩所領的指揮使一職,並獲升提督,封號“龍虎將軍”。在這基礎上,積極儲糧練兵,且於不足半載時光裏,起兵征滅了仇敵尼堪外蘭。趁此血仇償報的同時,確立遠大宏願,縝密布署,冀能為一統女真各部而大展拳腳。
他廣納賢才,從嚴治軍,創建了八旗製度,以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旗,共有八旗。分別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旗。是時形勢,是時政體,兩者相輔相承,對於努爾哈赤壯大實力之舉,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曆史作用。
歲月川流,人顏易凋,彈指間已經苦鬥奮戰了三旬多,到底於明萬曆四十四年登基稱汗,定都赫圖阿拉,建元天命,仍奉金字為國號,史傳上稱之為後金。
天命四年,戰敗了海西女真葉赫部,一統女真的既定目標已然基本實現。
就在此頭一年,努爾哈赤公然宣示了對明廷的“七大恨”情由,誓辭錚錚,起兵南指,拉開了企圖進關攘取中原神器的征伐。天命六年占據了遼沈,繼而遷都至沈陽,兼更其名做盛京,還將內蒙古部分區域並入後金版圖。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壽盡賓天。經過一番較勁,由其第八子皇太極脫穎而出,繼承汗位,建元天聰。自打繼位伊始,便即兢兢業業,絲毫未敢怠逸,打理得父汗所遺王業井井有條,日益興旺。天聰九年十月十三日正式統一族名為“滿洲”;翌年四月即帝位,更改國號為清,年號崇德,是為清太宗,並追諡其父為清太祖。
清太宗掌國期間,滿清氣象有如旭日東升,光華日熠。一方麵纘承先王入關駕馭神州的遺誌,繼續對明朝用兵,靈活有效地襲擾明朝京畿地區和河北、山東諸地,戰略意圖無非是想使得明朝的內憂外患倍加惡化,好讓自己從中啖利;另一方麵則是西征察哈爾蒙古,執殺了其酋長林丹汗,將滿清疆域擴展至整個內蒙古及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
天妒英才,皇太極當政不足九個春秋,便即龍馭仙遊。由於各大勢力的拉扯,導致主喪位懸的局麵持續了一段時間,最後為了大局考量,各方不得不相互妥協,推出年僅六歲的皇九子福臨承嗣皇位,是為順治帝。
而在同年三月間,李自成統率農民軍攻陷明都北京,崇禎帝迴天乏術,在煤山上自縊殞命,宣示著明王朝至此滅亡。
遘上此等千載難逢的時機,以攝政王多爾袞為首的滿清統治者自當及時逮準,樹起替明朝官民“複君父仇“的鮮明旗幟,鐵蹄鏗鏘南指中原。沒用個多月時光,便把李自成的農民軍徹底擊潰,揮師開進北京。
九月九日,清遷遷都北京;十月一日,順治舉行皇帝登基盛典,向世人昭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清朝已經取代明朝成為天下共主,權令環宇。
自多爾袞暴死後,順治帝起始親政,再沒權出旁門,但擺在其案前的是一大堆棘手的問題:南明和農民軍等抗清主力仍很強大,且有星星火苗燎原之勢。順治勤於政務,善策應付,最終廓清了各股反清勢力,在大陸各省區實現了基本上的統一。第三節 幹龍之釋
經雲:龍之大幹,皆發自昆侖。昆侖是我國最大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之間,向東延伸到青海境內,多雪峰、冰川,甚為壯觀。其脈出八方,乾坤坎離兌五龍入外國,艮震巽三龍入中國,名為三幹。
當中,黃河居震艮之中;黃河之北,山西、直隸、山東、河南皆艮龍之脈,甘肅、四川、陝西、湖廣、兩江皆震龍之脈,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江西皆巽龍之脈,此即三大幹龍也。至中國起,五嶽四瀆、大小名山,分支劈脈。
古人有道:“山不在高,有仙即名。”誠為不刊論言。隻不過神仙等說終屬縹緲過玄之事,倒是許多塵世中的奇人名士寄居各處山巒,抬高了其駐足之山的知名度,譬如峨嵋、武當等山便是。
第四節 兩宗演繹
自從東漢名醫華陀創立“五禽戲”以來,使得武術起始納入正軌,大獲飛足發展。各代英才豪傑輩出,各幫各派春筍般興起,各種各門武藝領悟實用,從而漸漸形成了“大江湖”。
然而,這種武藝大致僅適宜強身健體、搏鬥紛爭,受限於人體的體格堪耐力,無法再有進一層的突破。正因如此,對於那些追求超逸凡塵武術的能者來說,確是心中一把巨大的鐵鎖,常自傷鬱無已。
這一武學上的樊籬,便成為一代又一代練武之輩的心結,困擾畢生,實為悲苦!
直至唐季,終究有人突破了!那是從道流玄學中領悟出來的。先代黃帝、老子李聃始創道家學說,傳至東漢,張道陵繼承和發展,開創了道教,與佛、儒二教並稱為三大教派。後人尊推老子為不祧教主,張道陵為開教祖師。
從此往後,締造了武學上的全新範疇,人勝自然,風雲水火皆能為我所用,稱為“超元武藝”,發動此功的後續之源則稱為“元能”。元能高低,便能大體判定對陣者的勝敗。不過,元能的消耗比之一般武藝來得更甚,故此在等閑情況下,是不會輕易使用的。
曆經幾代人的淬勵發展,漸漸地,由於練功法門及發勁方法的差異,樹大劈權,以致分作“奘宗”與“拓宗”兩大宗派。
就武義而言,奘宗迸而烈,其元能稱為“太極玄勁”,五行有始有終,造化始終相連,是為太極;拓宗蓄而厲,其元能稱作“皇極正氣”;各有千秋,互持所忌。好比拳擊磚頭,奘宗拳出磚頭立化齏粉,拓宗則是裂縫再碎;掌劈巨樹,奘宗掌中樹倒,拓宗則是使其樹脈絡俱斷、哪怕僅僅是小孩一口氣亦能吹倒大樹。
兩宗各持己宗所學為正道,蔑視對方為異派邪端,互不妥協退讓,爭拗愈益尖銳,矛盾日漸惡化,難以避免地進行連番慘鬥血拚。到得最後,結下了萬世都難泯忘的仇恨,江湖頻掀殺戮腥風,雖然其間都有消長態勢,卻是誰也沒法徹底吞掉誰,無終止地鬥將下去。
更到後來,兩宗均有自家兄弟拆夥、分樹門戶的事。
奘宗一脈,演變為融、法、灝、琛四大門係:
融門的最高主旨,乃欲探求超元武藝的至深層次。其武術不求外表招式,也沒循規的招路痕跡可尋,而是側重於心悟融濟,不著字句架式,融通世間所有高深的絕藝,激引其人的潛能量,冀盼越戰越勇,摒棄落敗因素。正因這般,就算是練藝者本人,亦未必真正知曉自己的元能蓄力究竟達至哪等境界,惟有戰時乃知。
法門武藝不言而解,乃是重視於一個“眼”字。元能勤練而得,化於絕妙招式上麵,以奇招精式擊敗對手。練到最深邃之處,元能臻進化境,返照空明,屆時即便是一片枯葉、一枚細簽,同樣能取敵頭顱,令人每旦談及,無不為之色變膽顫。
灝門乃借水勢而言,任你船舶怎樣堅固巨大,亦能覆而滅之,是為厲害不過。而想要達到有若汪洋般的氣勢,便非單以人力之可能,必須另辟蹊徑,苦心鑽研,那便是布設奇陣以代之。元能深者、才識精者,更有先天法器等輔助,往往可以獨憑一人,獨困獨亡數以萬計之輩,便不枉辱了這一“灝”字。
琛門一係,除了勤練超元武藝外,傾神最多的莫過於法器這一門道了。蓋因法器是實物,並不比積蓄元能難得多,更為可貴的乃是其威力甚巨,且不多費施用者的元能,同收敗敵神效,算來當然能頗得其門傳人的青睞。
另外,在這四門係的轄下,又有不少的派係分支,隻因抱持宗義相同,且是小派小支,所以附屬於各門係名下,受其統領。
幾多年後,融、法、灝、琛等四門係英才輩出,實力先後各有拔前半尺者。雖然各樹門戶,互較長短,慶幸的是並沒有兄弟鬩牆諸事發生,更多的則是眾誌一心,共同與拓宗拚決雌雄。
隨著時光嬗變,到及明代天啟年間,融門出了數位異才,在內揚己所學精華、擯棄其中糟粕,對外贏取另外三門孚服之心,穩穩奠下奘宗一脈盟主地位。
同樣的,拓宗也難以避免源出多流的趨勢,分化為三大門係,轄下亦有恁多支派分脈。
這麽一來,更是增加兩宗仇殺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