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李淵為了進攻薛舉,曾派人和他結盟通好。李軌非常高興,主動讓弟弟到長安做人質,李淵封他為涼王。但冊封使節到達時,李軌的下屬對是否接受唐朝冊封產生分歧,李軌沒有聽信部下的話,又不肯屈居李淵之下,對李淵自稱“大涼皇帝臣軌”。雖然用了“臣”,但李淵並不領情,他不能允許還有一個皇帝的存在,於是加緊了對李軌的軍事行動。
為了避免戰爭,李淵派安興貴去勸說李軌投降,安興貴是李軌戶部尚書安修仁的哥哥。李軌聽了安興貴的勸說沒有改變主意,反而說安興貴是為了報答李淵的恩情才來勸說他的。安興貴害怕李軌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謀劃,最後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於是平定。
劉武周也是李淵的一個勁敵,他起兵較早,和突厥勾結勢力比較強盛。公元629年,劉武周聯合突厥南下占領了並州,唐朝的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李淵先派裴寂出擊,也大敗而歸。李淵這時想放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最後李世民領兵出征,用堅壁清野消耗對方的戰術,全麵擊潰了劉武周的部隊。劉武周逃到突厥,後來被殺。唐朝又恢複了原來在河東地區的統治。三個周圍的勁敵消滅之後,李淵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
在中原的主要對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後,他擁立楊侗為帝,又打敗瓦崗軍,除了李密和部分軍隊外,其餘的瓦崗軍都被王世充收編。到公元619年,王世充踢開楊侗,自己稱帝,建立鄭國,定都洛陽。
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最後將王世充包圍在了洛陽一座孤城裏,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最後被李世民擊敗成了階下囚。王世充絕望之下隻好獻城投降。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唐,不到半年就又恢複了原來竇建德的領地。
李世民又奉命征討,和劉黑闥所部兩萬人激戰,從中午到黃昏不分勝負,李世民便命唐軍決堤水攻,劉黑闥敗退投奔突厥,然後又卷土重來。李淵命李元吉征討,被劉黑闥擊敗。太子李建成又親自出征,他采納了謀士魏征的策略,安撫民心,最終瓦解了劉黑闥的部下,劉黑闥在敗退時被殺。河北和山東地區終於平定。
隋朝末年,蕭銑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蕭銑占領的地區非常廣闊,南到交趾,北到漢水,西達三峽,東及九江。但蕭銑和其他割據者一樣隻是想偏安一地。蕭銑是原來南朝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岩在梁被隋滅時逃到了陳朝,陳被隋滅時,蕭岩被押到長安斬首。但在隋煬帝楊廣時,因為蕭銑和隋煬帝的皇後蕭氏同是南朝梁的後裔,所以又被任命為羅縣縣令。由於隋末各地起義不斷,作為梁朝的後裔蕭銑被地方將校推為首領,割據反隋。於是,蕭銑也聲稱要恢複梁的疆土。隋煬帝楊廣死後,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地盤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李淵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攻取長江中遊的蕭銑。然而,蕭銑這時為了防止眾將奪其兵權,竟說要罷兵經營農業,導致自己和部將矛盾加深,許多將領離他而去。麵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雖然由於部將的叛離力量削弱,但也隻得硬著頭皮應戰。李靖出奇製勝,在長江水漲、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時,李靖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後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
割據江淮一帶的是杜伏威,他占據曆陽,自稱總管。唐軍圍攻洛陽時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淵封為吳王。杜伏威讓屬將輔公石留下統領兵將,自己請求入朝,留在長安做了人質。幾年後,輔公石起兵反唐,稱帝對抗唐朝,結果李淵將杜伏威殺死,派大將李靖等討伐,不久,輔公石被當地武裝抓獲,送唐軍營中處死,江淮地區也宣告平定。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麵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麵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製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粗具規模。
政治體製方麵,李淵繼承了隋朝的製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製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迴修改。監察機關是禦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唐朝軍事製度為府兵製,是一種職業兵製。這種製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製度中。府兵製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製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製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製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製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製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麽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唐朝賦役製度主要是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均田製: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製: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製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製,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製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製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唐朝將隋朝創立的科舉製度完善了很多。參加考試的一是國子監所屬學校的學生,叫“生徒”,一是各地的私學中通過州縣保舉的學生,叫“鄉貢”。科舉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常舉,二是製舉。常舉每年定期舉行;製舉則由皇帝臨時進行,親自主持,考試科目也臨時確定,時間和錄取人數不定,沒有常舉那麽頻繁。常舉的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等,其中進士和明經最受歡迎,因為這是做官的重要途徑。進士一科主要考詩詞和歌賦,還有時務政策。這科很難考,錄取率隻有5%左右,有的人白了頭發還在考。
在文化教育方麵,李淵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
在唐朝,儒家非常受尊崇,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李淵對教育的重視可以從他專門頒布的敕令中看出來:“自古為政,莫不以學為先,學則仁義禮智信五者俱備,故能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開後生之耳,行先王之典謨。”
同時,李淵對佛教采取抑製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公元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在文化貢獻方麵,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曆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曆史。
李淵雖不是很好聲色,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決定起兵反隋卻是中了美人計。
當初隋煬帝在江都沉湎於聲色,天下風煙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了。李淵官任太原留守,兒子李世民心懷大誌,他傾身下士,結識許多英雄密圖舉事。晉陽令劉文靜與宮監裴寂和李世民經常往來。劉文靜十分器重李世民,勸他趁天下大亂的時候乘虛入關以成就帝業。李世民早有此意,隻是怕李淵不從,劉文靜便與李世民商量了一條計策。
第二天李世民將密謀告訴宮監裴寂,與裴寂也策劃了一番。又過了一天,裴寂在晉陽宮設宴邀請李淵。隋高祖楊堅當初在長安城東建造了一座大興城,隋煬帝後來營建東都洛陽,他在這兩處都置了行宮。晉陽宮就是行宮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宮的官吏。
李淵到了行宮赴宴,美酒佳肴暢飲無數,已經醉得暈了頭。忽然門外進來兩個絕色的美女,她們一起向李淵敬酒,不一會兒李淵已酩酊大醉。兩個美女扶李淵去睡,李淵稀裏糊塗地與兩個美女上了床。待醒來後聞見一陣異香,他十分驚奇,再一看原來是身邊的兩個美女在被子裏陪著。李淵便問這兩個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稱是宮眷。李淵嚇得魂飛天外,他哆嗦著穿衣服站起來,二美人忙勸慰他說:“主上失德,各處已亂離成這樣,妾沒有公的保護,免不得被人汙戮,所以裴寂讓妾托身於君,希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
李淵哪裏還敢說話,他急忙跑出行宮,正遇見裴寂。李淵一把拉住裴寂責問:“你為什麽害我?!”裴寂笑著將李世民將舉兵的情形告訴李淵,他說:“現在盜遍天下,城門外就是戰場,即使徇小節也免不了一死。假若舉義師不但可以免禍,而且還可以得到江山。”李淵迴到家裏躊躇了幾天,咬牙決定反隋。裴寂又進獻宮女五百,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甲四十萬首相助。裴寂所進獻的宮女五百可能是作為軍妓。
為了避免戰爭,李淵派安興貴去勸說李軌投降,安興貴是李軌戶部尚書安修仁的哥哥。李軌聽了安興貴的勸說沒有改變主意,反而說安興貴是為了報答李淵的恩情才來勸說他的。安興貴害怕李軌加害自己,便和哥哥一起謀劃,最後發動兵變,俘虜了李軌。河西於是平定。
劉武周也是李淵的一個勁敵,他起兵較早,和突厥勾結勢力比較強盛。公元629年,劉武周聯合突厥南下占領了並州,唐朝的並州總管、齊王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城而逃。李淵先派裴寂出擊,也大敗而歸。李淵這時想放棄這個地區,遭到李世民的反對。最後李世民領兵出征,用堅壁清野消耗對方的戰術,全麵擊潰了劉武周的部隊。劉武周逃到突厥,後來被殺。唐朝又恢複了原來在河東地區的統治。三個周圍的勁敵消滅之後,李淵便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原。
在中原的主要對手是王世充,他原是隋朝的江都通守,隋煬帝楊廣被殺之後,他擁立楊侗為帝,又打敗瓦崗軍,除了李密和部分軍隊外,其餘的瓦崗軍都被王世充收編。到公元619年,王世充踢開楊侗,自己稱帝,建立鄭國,定都洛陽。
李淵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最後將王世充包圍在了洛陽一座孤城裏,王世充向北邊的竇建德求援。竇建德最後被李世民擊敗成了階下囚。王世充絕望之下隻好獻城投降。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又舉兵反唐,不到半年就又恢複了原來竇建德的領地。
李世民又奉命征討,和劉黑闥所部兩萬人激戰,從中午到黃昏不分勝負,李世民便命唐軍決堤水攻,劉黑闥敗退投奔突厥,然後又卷土重來。李淵命李元吉征討,被劉黑闥擊敗。太子李建成又親自出征,他采納了謀士魏征的策略,安撫民心,最終瓦解了劉黑闥的部下,劉黑闥在敗退時被殺。河北和山東地區終於平定。
隋朝末年,蕭銑趁亂割據在江陵一帶。蕭銑占領的地區非常廣闊,南到交趾,北到漢水,西達三峽,東及九江。但蕭銑和其他割據者一樣隻是想偏安一地。蕭銑是原來南朝梁宣帝的曾孫,祖父蕭岩在梁被隋滅時逃到了陳朝,陳被隋滅時,蕭岩被押到長安斬首。但在隋煬帝楊廣時,因為蕭銑和隋煬帝的皇後蕭氏同是南朝梁的後裔,所以又被任命為羅縣縣令。由於隋末各地起義不斷,作為梁朝的後裔蕭銑被地方將校推為首領,割據反隋。於是,蕭銑也聲稱要恢複梁的疆土。隋煬帝楊廣死後,一些隋朝的將領也投靠了他,其地盤不斷擴大,成了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
李淵在派李世民東征王世充的同時,命大將李靖領兵南下攻取長江中遊的蕭銑。然而,蕭銑這時為了防止眾將奪其兵權,竟說要罷兵經營農業,導致自己和部將矛盾加深,許多將領離他而去。麵對富有軍事韜略的李靖的大舉進攻,蕭銑雖然由於部將的叛離力量削弱,但也隻得硬著頭皮應戰。李靖出奇製勝,在長江水漲、蕭銑認為他不能用兵時,李靖偏偏說服眾將趁機進軍,大敗蕭銑軍。蕭銑最後聽從了中書侍郎岑文本的勸告,投降了唐軍。
割據江淮一帶的是杜伏威,他占據曆陽,自稱總管。唐軍圍攻洛陽時派人招降他,杜伏威便投降了唐朝,被李淵封為吳王。杜伏威讓屬將輔公石留下統領兵將,自己請求入朝,留在長安做了人質。幾年後,輔公石起兵反唐,稱帝對抗唐朝,結果李淵將杜伏威殺死,派大將李靖等討伐,不久,輔公石被當地武裝抓獲,送唐軍營中處死,江淮地區也宣告平定。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麵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麵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製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粗具規模。
政治體製方麵,李淵繼承了隋朝的製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製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迴修改。監察機關是禦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唐朝軍事製度為府兵製,是一種職業兵製。這種製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製度中。府兵製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製建立在均田製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製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閑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製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製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製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麽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唐朝賦役製度主要是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均田製: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製: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製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製,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製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製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唐朝將隋朝創立的科舉製度完善了很多。參加考試的一是國子監所屬學校的學生,叫“生徒”,一是各地的私學中通過州縣保舉的學生,叫“鄉貢”。科舉的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常舉,二是製舉。常舉每年定期舉行;製舉則由皇帝臨時進行,親自主持,考試科目也臨時確定,時間和錄取人數不定,沒有常舉那麽頻繁。常舉的考試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算等,其中進士和明經最受歡迎,因為這是做官的重要途徑。進士一科主要考詩詞和歌賦,還有時務政策。這科很難考,錄取率隻有5%左右,有的人白了頭發還在考。
在文化教育方麵,李淵也做了一些有效的工作。
在唐朝,儒家非常受尊崇,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李淵對教育的重視可以從他專門頒布的敕令中看出來:“自古為政,莫不以學為先,學則仁義禮智信五者俱備,故能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崇尚儒宗,開後生之耳,行先王之典謨。”
同時,李淵對佛教采取抑製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公元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采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在文化貢獻方麵,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曆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曆史。
李淵雖不是很好聲色,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決定起兵反隋卻是中了美人計。
當初隋煬帝在江都沉湎於聲色,天下風煙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了。李淵官任太原留守,兒子李世民心懷大誌,他傾身下士,結識許多英雄密圖舉事。晉陽令劉文靜與宮監裴寂和李世民經常往來。劉文靜十分器重李世民,勸他趁天下大亂的時候乘虛入關以成就帝業。李世民早有此意,隻是怕李淵不從,劉文靜便與李世民商量了一條計策。
第二天李世民將密謀告訴宮監裴寂,與裴寂也策劃了一番。又過了一天,裴寂在晉陽宮設宴邀請李淵。隋高祖楊堅當初在長安城東建造了一座大興城,隋煬帝後來營建東都洛陽,他在這兩處都置了行宮。晉陽宮就是行宮之一,裴寂是管理行宮的官吏。
李淵到了行宮赴宴,美酒佳肴暢飲無數,已經醉得暈了頭。忽然門外進來兩個絕色的美女,她們一起向李淵敬酒,不一會兒李淵已酩酊大醉。兩個美女扶李淵去睡,李淵稀裏糊塗地與兩個美女上了床。待醒來後聞見一陣異香,他十分驚奇,再一看原來是身邊的兩個美女在被子裏陪著。李淵便問這兩個美女的姓名和身份,美女自稱是宮眷。李淵嚇得魂飛天外,他哆嗦著穿衣服站起來,二美人忙勸慰他說:“主上失德,各處已亂離成這樣,妾沒有公的保護,免不得被人汙戮,所以裴寂讓妾托身於君,希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
李淵哪裏還敢說話,他急忙跑出行宮,正遇見裴寂。李淵一把拉住裴寂責問:“你為什麽害我?!”裴寂笑著將李世民將舉兵的情形告訴李淵,他說:“現在盜遍天下,城門外就是戰場,即使徇小節也免不了一死。假若舉義師不但可以免禍,而且還可以得到江山。”李淵迴到家裏躊躇了幾天,咬牙決定反隋。裴寂又進獻宮女五百,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甲四十萬首相助。裴寂所進獻的宮女五百可能是作為軍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