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夷洲即今日之台灣島,亶洲或謂琉球群島及日本附近島嶼。

    當時,孫權奄有荊、揚、交、廣四州,包括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南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東北部及沿海地區和越南北部。其水域據有長江中下遊和珠江的一半,海岸線從東海以迄北部灣,論疆域並不遜於曹魏。孫權派兵遠航夷洲及亶洲的壯舉,既是孫權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東吳國力強盛的重要標誌,同時,它還是大陸人民和台灣人民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開端,大陸文明在客觀上對台灣地區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積極而巨大的作用。

    九江下察(今安徽鳳台)人周泰,孫策時便“數戰有功”。當年在宣城,孫權士卒不到千人,卻麻痹輕敵。一日,數千敵軍突然掩至。孫權剛騎上馬背,敵人刀劍已到眼前,有的甚至砍著了孫權的馬鞍。在此危急之際,“膽氣倍人”的周泰奮力衛護孫權,等到奮力擊退敵軍,他已“身被十二創”,昏死複蘇。

    曹操退走濡須後,孫權拜周泰為平虜將軍,並督領諸將鎮守濡須。當時朱然、徐盛等東吳名將“皆在所部”,因周泰出身“寒門”,當時的社會風氣十分講究門庭出身,所以“並不伏也”。

    孫權為此特意趕到濡須,擺下酒宴,請眾將出席。他親自向周泰敬酒,並命令周泰解開衣服,指著他身上縱橫交錯的一條條傷痕,讓周泰講述每條傷痕的來曆。孫權緊握周泰的手臂,流著熱淚說:“為了我兄弟,你戰如熊虎,不惜生命,受傷數十次,體無完膚,叫我怎能不將你看成骨肉,委你以軍事重任呢?你是東吳功臣,我要與你休戚與共。你用不著因出身寒門而自萌退誌。”說完,又將自己的“禦幘青縑蓋”賞給周泰。在場將士無不動容。從此,徐盛等人心服口服,真誠地服從了周泰的調遣。孫權如此巧妙地為周泰樹立了威信,說明他的確善於用人。

    孫權統治時期,靈活處理與魏蜀的關糸。弱時忍辱,強時發力,時刻不忘抓住有利時機,或聯合或出擊,總能立於不敗之地,獲取最大利益。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首次聯劉抗曹,在赤壁重挫曹軍,使曹操南侵計劃化為烏有。此仗拓展了東吳勢力和疆城,還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孫劉聯盟因荊州歸屬出現裂痕。所以,當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軍大舉進攻濡須時,孫權令都尉徐祥向曹操表示臣服,借曹操來遏製劉備勢力的膨脹。二年後,孫權一舉襲取荊州成功,並將關羽斬首,解除了來自荊襄的安全隱患。

    劉備傾舉國之力前來為關羽報仇。孫權坐鎮武昌,一麵向劉備“遣書求和”,一麵將關羽所俘魏將於禁等送還,向廢漢自立的曹丕稱藩,減輕曹魏對自己的壓力,同時積極備戰,啟用陸遜,最終贏得夷陵大捷。

    同嫁妹、借荊州一樣,向魏稱臣並非出自孫權真心。所以他堅決抵製曹魏的質子要求,以免受製於人,喪失獨立。曹丕死後,孫權建國稱帝,標誌著吳國脫離魏國而獨立。此時,劉備駕崩,孫權審時度勢,抓住時機與蜀漢重修舊好,並一直保持這種聯盟到三國結束。

    呂範任孫策財務主管時,年輕的孫權私下找他要錢花,呂範都要告訴孫策,從不私下答應。孫權任陽羨長後,功曹周穀總是把孫權多用的錢列入公家賬中報銷,使孫權不受孫策責備,很讓孫權喜歡。

    孫權接任江東後,認為呂範對公事忠誠,不徇私,重用了呂範,而對那個周穀則完全沒有任用。

    張昭性情剛硬,常倚老賣老,當眾與孫權爭吵,使孫權下不了台。一段時期張昭因病未上朝,孫權也樂得耳根清靜。一次,蜀國來使當朝誇耀蜀之功德,東吳群臣卻無一人站出來與他爭辯。孫權十分感歎,說:“如果張昭在此,這人即使不屈服也會垂頭喪氣,哪裏還能自我虧耀呢?”於是馬上派人慰問張昭,責備自己對張昭關懷不夠,並親自請他入朝。

    虞翻自恃有才,狂放不羈,屢次對孫權無禮,最後被孫權流放到交州。孫權派兵出征遼東失利,損失巨大,他很後悔這一決策。說:“虞翻忠亮正直,敢於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如果他在這裏,一定會說服我取消這次出征。”他迅即令下交州,如果虞翻還在,讓他即迴都城;若已故世,就讓他的兒子出來做官。

    其實,孫權能稱雄江東離不開他少年好學打下的基礎。他經常手不釋卷,自稱從小讀了《詩》、《書》、《禮記》、《左傳》、《國語》,稍長又讀了三史與各家的兵書。孫權讀書重在融會貫通活學活用。趙諮評他“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曆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孫策縱橫江東時,孫權常隨侍左右。“每參同計謀,策甚奇之,自以為不及也。”史稱孫權“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孫權十五歲時,被吳郡太守朱治舉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也薦他為茂才。同年,漢獻帝任命孫權為吳郡陽羨長,行奉義校尉。孫權在那時已初露善於用人的鋒芒,他重用呂範、周泰等名士,將陽羨治理得井井有條。孫權與將領們魚水歡諧,孫策對此十分高興,常在大會諸將時,對孫權說:“此諸君,汝之將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壯誌未酬,被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暗殺。臨死,唿權佩以印綬,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並囑張昭等“善相吾弟。”

    此時,東吳政權十分不穩:山越居民多受強宗豪帥控製而不聽征調;土著豪傑及南下名士翹首觀望未定去向;廬江太守李術公開背叛,“不肯事權,而多納其亡叛”。甚至孫權從兄孫輔也“恐權不能保守江東”,遣人暗通曹操;另一從兄孫暠更野心勃勃,想趁機奪取會稽。孫權首先果斷解決鬩牆之爭,並迅即出兵鎮撫山越,剪滅李術,同時“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做到了“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穩定了江東統治。

    剪滅李術,是孫權接領江東後的第一仗。

    此仗對孫權能否建立他的威望,進而平穩統治江東至關重要,所以孫權十分重視。他知道李術的後台是曹操,但曹操此時也在拚命拉攏他。仔細權衡後,孫權果斷地主動寫信給曹操,首先說李術殺了曹操所表用的揚州刺史嚴象,以引起曹操對李術的不滿。接著稱嚴象曾經選拔他為茂才,是他的“舉將”、“恩人”。他現在決心討伐李術,“進為國朝掃除鯨鯢,退為舉將報塞怨仇。此天下達義,夙夜所甘心。”將自己置於正義之師的位置。最後又對曹操大戴高帽,“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內所瞻。”讓曹操不好意思幫肋李術。

    孫權進軍皖城時,李術向曹操求救,曹操果然置之不理。不久,李術之首被割下示眾。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率步騎四十萬南侵,與早有準備的孫權相遇於濡須口。

    孫權兵僅七萬,但卻給曹操一個下馬威:“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也數千。”曹操深有戒心,因此相持月餘,孫權數次挑戰,曹操堅守不出。為探敵營虛實,也可能為誘敵出戰,孫權親自乘輕舟深入虎穴,在曹軍附近轉來轉去有五六裏,往迴走時還故意擊鼓吹號。曹操見孫權軍伍整肅,十分敬佩,概歎:“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見曹操猶豫,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又稱“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知孫權所言不假,既佩服他的光明磊落,又深知現在不能戰勝孫權,便主動撤軍。

    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赤壁大戰後,孫權乘曹軍新敗,親率大軍圍攻堅城合肥。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曹間圍繞合肥的戰役高達八次,其中孫權主動進攻五次。孫權馳騁合肥,與張遼短兵相接、馬躍逍遙津,如此不惜孤身犯險,目的全在開拓合肥東、西、北三麵的用兵空間。合肥地區對孫、曹雙方都極為重要。如曹軍得逞,上起柴桑下至建業的長江,便暴露在曹軍麵前。反之,如孫權奪得合肥,曹方淮河南北則無寧日。孫權不僅獨據長江天塹,還可兼得淮河運兵之利。若沿淮河東出北上,徐、豫等地將受到嚴重威脅。

    孫權出擊合肥戰績雖不如意,但直接策應了周瑜對江陵的圍攻,使曹操感到江淮全線受壓,被迫命令守衛江陵的曹仁棄城北返。南郡、江夏二郡,較完整地成為孫權囊中之物。另外,也牽製了曹操的總體戰略,令曹操不能全力對付西北馬超及西南張魯、劉璋等勢力,延緩了他西進的步驟。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水淹七軍,生擒於禁,一時威震華夏。曹操聽從司馬懿等人建議,遣使致書孫權,令其暗襲關羽。孫權由於荊州歸屬與劉備早有芥蒂,加之關羽狂傲自大,不但拒絕孫權聯姻的好意,還辱罵孫權,於是決定襲取荊州。呂蒙受命,見關羽在沿江上下遍設烽火台,對東吳防範甚嚴,便裝病迴京。孫權以名氣不大的陸遜代替呂蒙駐守陸口,關羽果然放鬆了防務,調走了大批防軍。孫權見時機成熟,果斷下令進軍。呂蒙令士兵身著白衣,扮作商人,乘夜渡江,一舉奪取沿江的烽火台,又令降卒賺開城門,輕而易舉地奪取了荊州。關羽聞訊前來爭奪,結果又入理伏,最後敗走麥城,身首異處。孫權取得了爭奪荊州的最後勝利。

    孫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蜀先主劉備以替關羽複仇為借口,不顧諸多大臣的反對,興傾國之師前來伐吳。孫權先禮後兵,在主動認錯求和不允的情況下,毅然起用不被人看好的儒將陸遜為大都督,總領江東軍馬,抗敵劉備。針對蜀軍土氣正旺的形勢,陸遜沉著冷靜,采取隻守不攻的策略,沿江布防,嚴禁三軍擅自進攻。眾將紛紛請戰,陸遜成竹在胸,不予開戰。一月之後,蜀軍銳氣大減,鬥誌盡消,盡驅水軍移營於林中避署。陸遜見時機成熟,征得孫權同意,大膽采用火攻計劃,一舉火燒連營七百裏,大敗蜀軍,殺得劉備丟盔卸甲倉惶而逃。

    建安十三年,曹操帶領八十三萬人馬下江南,想要一口吞掉東吳。吳主孫權決計抗曹,但他將少兵缺,便令當地百姓一戶出一男丁,各做一麵長鼓,讓他們在長江南岸到處插起東吳旗號,擊鼓呐喊,以助軍威,使曹操摸不清東吳到底有多少兵馬,不敢輕易渡江。可老百姓一時弄不到這麽多的鼓,就用木腳盆來代替鼓身,隻蒙一麵皮,打起來照樣嘭嘭響。赤壁大戰時,這批“民兵”跟在東吳船隊後過江,追擊曹兵。曹軍兵敗如山倒,聽得後麵鼓聲驚天動地的響,更以為有千軍萬馬追來,倉惶之際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仗打贏後,百姓們慶功時又打起腳盆鼓湊熱鬧。以後凡遇喜慶吉日,都會打起腳盆鼓,代代相傳至今。

    某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七十多歲的王老頭餓倒在地,幸虧一個士兵背著一袋米及時趕到,救了他性命。王老頭得知士兵是東吳的步卒,一定要隨他去麵謝領頭的官爺。到了官船上,隻見那官爺紫髯碧眼,相貌堂堂,便“撲通”一聲跪下,磕頭謝恩。那官爺急忙將他扶起,連說:“老人家不必如此!”王老頭問起官爺的姓名,對方大笑:“論姓氏我是第三,講輩份我也是第三,你就叫我老三吧?”王老頭絕路逢生,念念不忘“老三”的恩德。有位先生聽了,屈指一算:姓氏第三——趙、錢、孫,是個孫字;輩份第三——父、子、孫,還是個孫字;加上王老頭講的那官爺長相,頓時恍然大悟:“這是吳主孫權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夜流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夜流光並收藏開國皇帝之龍起中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