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對此事你有何想法嗎?”朱由榔突然問。
遇到這種事吳貞毓也十分揪心,他雖然為二品大員,執掌都憲,但是和都察院內的諸道七品監察禦史並沒有明確的統屬關係,當初太祖定製之時,監察禦史有事可不經都禦史,直接上奏皇帝,就是怕掌印官利用手中權力,鉗製麾下一幹禦史,堵塞言路。
現在廣西出了事,那些監察禦史們見自己跟他們意見不一致,糾結一幹同道,幹脆直接拋開自己,打算聯名上奏。
他這個都禦史夾在皇帝和諸下屬之間,委實難做人,現在經皇帝一問,他隻能躬身奏道:“此事臣雖有知聞,但恐怕不能中肯,況這事關陳公名節,臣如何敢說?”
“沒有旁人,你隻管對朕說。”
“恕臣逾越。”吳貞毓細聲奏道:“陳公秉公持正,實心辦事,乃天下督撫中所罕見者,然處置之法卻有待商榷之處。”
“怎麽說?”
“臣私以為太過酷烈,不合孔孟仁贖之道,一次陣斬三四十位士紳國朝罕見。如果是一場戰事,便是死傷上萬人,也不會有人說三道四,更不會群情激昂。可陳公此番處決士紳乃是刑殺,是國法殺人,三五個甚至五六個則還罷了,一次殺幾十人,這實在駭人聽聞。
而且僅僅因為私占田畝,就一概抄家斬頭,量刑未免過重了一些,誠然亂世當用重典,但涉案人數過多時,法不責眾,便不可一概而論了。
國朝三百年,衛所製糜爛崩壞早已人所共知,兩京一十三省私占軍田者不可計數,如果不加區分一概判以抄家斬刑,必導致犯案的鄉紳官員人人自危,甚至可能會因之而暗降虜寇,原先降虜者將更為死心塌地,不利於中興大業,更不利於陛下收複河山。”
朱由榔聽後沉默不語,從吳貞毓的口氣上看,他對陳邦彥此番行為也並不是很讚同,不過確沒有那些言官極端,顯然是秉公而談,沒什麽私心在內,拋開儒家的仁道觀念不談,吳貞毓能洞察到陳邦彥的處置之法可能產生的危害,也讓朱由榔頗為欣慰,知道不利之處,就有了善後補救的方向。
朱由榔完全相信,以陳邦彥的睿智和洞察力,不可能不知道那麽做的後果,之所以還那麽做,一則可以通過抄家,快速籌集到足夠的錢糧援濟中樞財政,二則無非是殺雞儆猴罷了,有了那些被砍了腦袋的士紳做警示,其他犯案的鄉紳再交由皇帝適當的寬大處理,給予他們將功贖罪的機會,後麵再整頓其他省份的衛所積弊就容易多了,說到底陳邦彥做惡人,就是為了讓他做好人啊!一番苦心,讓作為皇帝的朱由榔頗為感動。
“憑誰動你一毫毛,朕無能也!”他心中默默的道。
有了補救的方向,朱由榔心中便有底了,當前最重要的還是先保住陳邦彥的仕途。
“吳先生說得不錯,與朕不謀而合。”朱由榔點了點頭,卻不打算將自己的判斷和想法告訴吳貞毓,肯定完吳貞毓的觀點後,他繼續說道:“陳邦彥處置鄉紳雖有失當之處,初衷還是好的,是個實心任事、不避嫌怨、為國為民的好官。
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果能秉公持正,據實敷陳,方合天下之公是公非,金堡、丁時魁等人自恃為言官,欲借風聞言事之名而顛倒是非、擾亂國政,這是想讓天下督撫都、庸碌偷安而不為國家實心效力啊!這種背公懷私、排擠傾陷之惡習,殊為可恨!
各地封疆大臣乃國之棟梁、朕之股肱,朕若不能保護而任人傾陷,那還有何臉麵去麵對各督各撫?
陳邦彥之事他日朝堂之上必有一番爭端,倒是還望先生能以中興大局為重,以朝廷利益為先,維護一二。”
“臣明白。”
“好了,沒什麽事,卿可退下了。”
吳貞毓揖了一禮後,緩步退出了禦書房。
遣走了吳貞毓後,朱由榔緊急召來了內鎮撫使王康,命令王康調集精幹手下暗中好好查一下那些言官的黑曆史,他要借此作為一個底牌好好打擊一下那些清流言官的囂張氣焰。
三日後,群情洶湧之際,朱由榔順勢召開了一個大朝會,行都內上至一品下至七品都在與會之列。
清晨五更時分,天還未放亮,行宮的鼓樓上傳來第一通晨鼓,隨著鼓聲響起,文武百官們峨冠博帶,站在行宮外的朝房中等候。
永曆政權草創於危難之間,除了要緊的部門,如吏、兵、戶等部,很多曹司都是缺員的,所以雖是大朝會,人卻不是很多。京官除卻值守和一些閑曹的寄祿養老官,與會之人總數不到一百。
三通鼓過後,文武百官匆匆從朝房中走出,往行宮中的議政大殿行去。
諸臣到了議政殿門首,按照文東武西,再按照職務和品級區別,排成兩班,魚貫而入,四個禦史官分班麵向北立,負責糾儀。
過了片刻,內官傳唿:“皇帝駕到!”
朱由榔頭戴善翼冠,身穿元青色團龍袍褂,他麵帶肅容,在一大群服飾華美的內監們的簇擁中乘攆進殿,升入禦座以後,然後有儀表堂堂,聲音洪亮的鴻臚寺官高唱:“諸臣入班行禮!”
隨即文武百官麵向禦座,依照鴻臚寺官的唱讚,垂首肅顏,三拜九叩,山唿萬歲。
遇到這種事吳貞毓也十分揪心,他雖然為二品大員,執掌都憲,但是和都察院內的諸道七品監察禦史並沒有明確的統屬關係,當初太祖定製之時,監察禦史有事可不經都禦史,直接上奏皇帝,就是怕掌印官利用手中權力,鉗製麾下一幹禦史,堵塞言路。
現在廣西出了事,那些監察禦史們見自己跟他們意見不一致,糾結一幹同道,幹脆直接拋開自己,打算聯名上奏。
他這個都禦史夾在皇帝和諸下屬之間,委實難做人,現在經皇帝一問,他隻能躬身奏道:“此事臣雖有知聞,但恐怕不能中肯,況這事關陳公名節,臣如何敢說?”
“沒有旁人,你隻管對朕說。”
“恕臣逾越。”吳貞毓細聲奏道:“陳公秉公持正,實心辦事,乃天下督撫中所罕見者,然處置之法卻有待商榷之處。”
“怎麽說?”
“臣私以為太過酷烈,不合孔孟仁贖之道,一次陣斬三四十位士紳國朝罕見。如果是一場戰事,便是死傷上萬人,也不會有人說三道四,更不會群情激昂。可陳公此番處決士紳乃是刑殺,是國法殺人,三五個甚至五六個則還罷了,一次殺幾十人,這實在駭人聽聞。
而且僅僅因為私占田畝,就一概抄家斬頭,量刑未免過重了一些,誠然亂世當用重典,但涉案人數過多時,法不責眾,便不可一概而論了。
國朝三百年,衛所製糜爛崩壞早已人所共知,兩京一十三省私占軍田者不可計數,如果不加區分一概判以抄家斬刑,必導致犯案的鄉紳官員人人自危,甚至可能會因之而暗降虜寇,原先降虜者將更為死心塌地,不利於中興大業,更不利於陛下收複河山。”
朱由榔聽後沉默不語,從吳貞毓的口氣上看,他對陳邦彥此番行為也並不是很讚同,不過確沒有那些言官極端,顯然是秉公而談,沒什麽私心在內,拋開儒家的仁道觀念不談,吳貞毓能洞察到陳邦彥的處置之法可能產生的危害,也讓朱由榔頗為欣慰,知道不利之處,就有了善後補救的方向。
朱由榔完全相信,以陳邦彥的睿智和洞察力,不可能不知道那麽做的後果,之所以還那麽做,一則可以通過抄家,快速籌集到足夠的錢糧援濟中樞財政,二則無非是殺雞儆猴罷了,有了那些被砍了腦袋的士紳做警示,其他犯案的鄉紳再交由皇帝適當的寬大處理,給予他們將功贖罪的機會,後麵再整頓其他省份的衛所積弊就容易多了,說到底陳邦彥做惡人,就是為了讓他做好人啊!一番苦心,讓作為皇帝的朱由榔頗為感動。
“憑誰動你一毫毛,朕無能也!”他心中默默的道。
有了補救的方向,朱由榔心中便有底了,當前最重要的還是先保住陳邦彥的仕途。
“吳先生說得不錯,與朕不謀而合。”朱由榔點了點頭,卻不打算將自己的判斷和想法告訴吳貞毓,肯定完吳貞毓的觀點後,他繼續說道:“陳邦彥處置鄉紳雖有失當之處,初衷還是好的,是個實心任事、不避嫌怨、為國為民的好官。
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果能秉公持正,據實敷陳,方合天下之公是公非,金堡、丁時魁等人自恃為言官,欲借風聞言事之名而顛倒是非、擾亂國政,這是想讓天下督撫都、庸碌偷安而不為國家實心效力啊!這種背公懷私、排擠傾陷之惡習,殊為可恨!
各地封疆大臣乃國之棟梁、朕之股肱,朕若不能保護而任人傾陷,那還有何臉麵去麵對各督各撫?
陳邦彥之事他日朝堂之上必有一番爭端,倒是還望先生能以中興大局為重,以朝廷利益為先,維護一二。”
“臣明白。”
“好了,沒什麽事,卿可退下了。”
吳貞毓揖了一禮後,緩步退出了禦書房。
遣走了吳貞毓後,朱由榔緊急召來了內鎮撫使王康,命令王康調集精幹手下暗中好好查一下那些言官的黑曆史,他要借此作為一個底牌好好打擊一下那些清流言官的囂張氣焰。
三日後,群情洶湧之際,朱由榔順勢召開了一個大朝會,行都內上至一品下至七品都在與會之列。
清晨五更時分,天還未放亮,行宮的鼓樓上傳來第一通晨鼓,隨著鼓聲響起,文武百官們峨冠博帶,站在行宮外的朝房中等候。
永曆政權草創於危難之間,除了要緊的部門,如吏、兵、戶等部,很多曹司都是缺員的,所以雖是大朝會,人卻不是很多。京官除卻值守和一些閑曹的寄祿養老官,與會之人總數不到一百。
三通鼓過後,文武百官匆匆從朝房中走出,往行宮中的議政大殿行去。
諸臣到了議政殿門首,按照文東武西,再按照職務和品級區別,排成兩班,魚貫而入,四個禦史官分班麵向北立,負責糾儀。
過了片刻,內官傳唿:“皇帝駕到!”
朱由榔頭戴善翼冠,身穿元青色團龍袍褂,他麵帶肅容,在一大群服飾華美的內監們的簇擁中乘攆進殿,升入禦座以後,然後有儀表堂堂,聲音洪亮的鴻臚寺官高唱:“諸臣入班行禮!”
隨即文武百官麵向禦座,依照鴻臚寺官的唱讚,垂首肅顏,三拜九叩,山唿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