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桓大人去草原出差,宋校長不能隨行,也不好去周王府蹭飯,天天在家裏指點餐單,倒是讓家裏的廚子研究出了不少傳統的、地道的草原美食:烤羊腿!羊肉燒麥!手扒肉!涮羊肉!血腸!羊雜湯!哈達餅!黃油餅!焙子!涼粉兒!照著他上學時在一位內蒙新北方學校優秀畢業生開的正宗草原餐館裏的菜色上!他家那廚子本是河北人,卻跟著他們父子從廣西到福建跑了一圈,又跟著他到陝西,已經習慣了到處學習地方風味菜肴,隻聽聽做法,就能還原出來。宋時指點了他幾迴,他做出的菜色便有模有樣,味道不知合不合蒙人口味,反正是合宋大人口味的。宋校長將大廚貢獻出來,讓他親自傳授學校的廚師草原菜品,做出了一窗口色香味俱佳的正宗蒙古美食。準備實習的學生們和幾位主管老師飽餐了內蒙美食,懷揣著一肚子鮮香肥嫩的羊肉和報效國家的理想上了車,從此便要往外地去,開始最艱難的創業工作。宋校長雖不舍得這些年輕人,但為了建設大西北,也為了他們的前程,仍是忍痛割愛,將他們送出了漢中。這場送別雖令人傷感,然而剛迴到衙內不久,卻又有個好消息緊隨著傳來——驛馬從涼城給他捎了個木匣子來,沉甸甸的,擱在桌上時發出了一聲沉悶的鈍響。這是桓僉憲從草原上捎迴的東西,驛站知道要送給是宋三元的,不敢耽擱,挑的最好的馬,叫人日夜兼程,連換了幾匹馬趕著送迴來的。匣子用小銅鎖鎖著,蓋上貼了封皮,看得出沒人動過。鑰匙被那驛卒掛在頸間,拿下來雙手遞與宋大人,請他查驗。他聽說裏麵是一匣子書信,大人看看東西可對。宋時正恨不得立刻看見小師兄送的什麽,又有點擔心打開太快,別人笑他不矜持,如今得了這個查驗書信的借口,當即點頭:“也罷,本官便先看一眼。你們叫人給他拿些點心吃,招唿他吃過飯再迴去吧。”他對驛卒這個職業是有曆史感情的,眼前這位又是給他送家書的,自然招待得更客氣些。那驛卒千恩萬謝的下去了,宋時拿著個查對匣中之物是否有損傷的理由,就直接在公堂上打開匣子看了起來。那些簡直不是書信,而是一匣子書,包著藍色書皮,封皮上標著“某部習俗”“某地鳥獸”“某地地貌”“某部傳說”等分類。紙張、墨痕新舊不齊,字體時用楷體、時用行草,筆跡也不都特別工整,有幾處甚至染了墨色,分明看得出是在馬上匆匆寫就。這是特地為他收集的資料!這孩子在草原上奔波之餘,竟還分心寫這些,自己不知道累麽?晚上寫字時燈光亮麽,傷不傷眼?寒天凍地的在外頭寫東西時是怎麽握筆的,不會脫了手套,凍傷了他的手吧?宋時一頭埋怨桓淩不懂事,叫宋叔叔擔心,一麵又不可自抑地在腦海中勾勒著他為自己記錄下這些資料時的模樣。他甚至能想象出桓淩一手托紙,一手提筆,坐在馬背上看著地形地勢、草原特有的珍禽異獸,低聲問話,一麵記錄下其蒙漢名與形象的姿態風神……他那時一定是穿著大紅官袍,頭戴烏紗,外罩輕裘,雙手脫韁,隻用腿夾著馬身,瀟灑自如地提筆疾書。雖然他親手給桓淩備了軍大衣,雖然他後來又送了幾箱迷彩服,但在他的想象中還是要給桓淩穿上最風流的衣裳,像古裝劇裏的大俠一樣,帥得不接地氣。人比二級保護動物兔猻更值得看。宋時手中的文稿半天沒翻過一頁,堂上的門子和差役自不敢提醒他什麽,但外頭馬同知等人聽到桓淩寄書過來的消息,都匆匆趕到大堂,上前行禮問話,打斷了他的思緒——桓大人寄來家書,他是否要去對麵王府,稟告周王殿下與桓王妃一聲?還有一件私事……桓大人是天下聞名的才子,寫的書信詩詞都曾在各地傳唱過的,這迴寄來這麽多,是否也可讓他們欣賞一番?宋時垂眸看了一眼手裏的野生動物誌,微微搖頭,謙虛地說:“這迴桓師兄寄來的是草原遊記,如實記了些草原人說話,文字略顯淺近,隻怕文采比不得舊時。”這些是按著他給晉江投稿的格式寫的,比白話文運動時的文章還白話,隻怕外人看了要誤會他的文章功底倒退。小師兄為了幫他掙錢,冒著大雪寒風寫了這麽厚厚的一箱文稿,他可不能讓他的名聲折在這上頭。他搖了搖頭,含笑說道:“這些文章是在草原上匆匆寫就,稿紙上尚有些淋漓墨痕,怎好與諸賢同賞?我打算重新謄抄一遍,配上圖畫,印製成書再與天下才子共賞。”馬同知暗道了聲可惜,可惜不能欣賞桓大人的書法,卻也識大體地不再多問。宋大人這幾個月沒見過桓大人,隻得了這麽一匣子書稿,自然要把它當寶貝藏著,舍不得讓別人沾手了。第269章 幾年鍛煉下來,小師兄的文稿寫得比他還像現代學者了, 連改都不用改就能直接發上晉江。雖然這種科普短文稿少低, 算算字數一篇竟隻有十幾塊, 但這滿滿一箱子若都能過稿,也抵得上幾篇博士論文。自從他們跟隨周王到漢中, 借著親家的身份把王府、宮廷各種禮儀、節令習俗扒了個底兒掉,能寫的都寫過一遍,再沒有這麽多東西可寫了。他可不能辜負桓淩的心血。宋時感歎幾句, 就一頭紮進打字上傳工作中, 走到哪兒都要帶上一本文稿, 稍有空暇就拿出書來抄幾個字,爭取早些投稿到晉江後台。這副手不釋卷, 指尖藏在袖裏點擊屏幕的模樣落到人眼裏, 就是他被桓淩的文章迷得不能自拔, 看到精彩處還要在袖子裏點點劃劃, 淩空抄寫其中的佳詞妙句。不知這文章寫得何等精妙,竟能令宋三元如許沉迷。他往日看書都是一目十行, 怎麽看這箱文稿就慢得像是字字都要嚼碎了吞下去似的?他越藏著不給人看, 別人就越是心癢難耐地想知道其中內容。但宋時心硬如鐵, 頂著屬下和學生們如怨如訴的眼神, 頂著周王含蓄的探問, 硬是把那箱原稿藏得嚴嚴實實的,沒給人看過一眼。他多年趕稿,輸入速度快, 也不過幾天就把那一小箱文稿傳到後台,然後就專注改稿。他當年讀書時,師父就給他看過不少小師兄的文章,他的古文就是在仿寫師父、師兄的文章中學起來的。後來在武平時,小師兄更是千裏迢迢地追過來做了他的老師,給他押過不少題目,寫範文讓他背……考前背師兄的文章自是不值得提倡,不過也多虧當年那些仿寫和背誦,他能完全抓住小師兄的文風、神髓,寫出的文章足可亂真。拿他本人寫的現代文翻譯成古文,那就更容易了。不過之前上傳文章時隻要手在袖子裏點點戳戳就能輸入,並不顯眼,所以白天也能幹;翻譯這些白話小論文卻是不能叫人看見的,隻能晚上下班後點燈熬夜地抄寫。叵耐那竹炭燈泡還不大爭氣,用得久了容易發黑,有時還會燒斷燈絲,他還得去點煤油燈,就著一室甜膩的煤油味和黑煙抄寫。幸而他從這趟從榆林轉迴來時,找到了西安東麵的商州大蛇溝白鎢礦,如今正在開采,將來總有能用上鎢絲燈泡的一天。有小師兄送來的這箱稿子,肯定不用愁晉江幣不夠使了!他每天看看自己後台上傳的稿件數量,就能激起無窮的動力和激情,將那滿滿一箱白話文稿改寫成字字珠璣的古文。改得十分順利,品讀著也全然是桓淩的風格,唯一一點問題就是古文簡潔,翻譯過來之後比原先薄了得有一半兒以上。而桓淩給他寄來這麽沉的一箱書稿,他這裏從周王夫婦到府中官員、普通學子都盯著呢,邊關那邊見著的人隻怕也有不少記在心上,等著買迴去看的……他可怎麽把這厚度補上呢?宋時對著桌上拚得整整齊齊的,一薄一厚的兩摞文稿,微微垂眸,思索起了注水的技術——當年他在書店買的那些精裝本,是怎麽把二三百頁的平裝本增厚到跟詞典似的來著?首先字體要大,行間距、段間距要拉開,頁邊多留點空,頁邊和段與段之間印點花邊,還要多加插圖……對了!注釋!用館閣體大字印“桓淩”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行楷字體寫批注,甚至可以隨意加些讀後感,他對小師兄的思念之情。讀者看到印出來的書裏有兩套字體,有他的點評,自然而然也就會認定原文是桓淩寫的,不會想到所謂的原稿也是他加工出來的。這不是想怎麽水就怎麽水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