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楊家將勝在人物眾多,有男有女……而且他還記著幾段《楊家將》的唱段。他翻著當初為了排《宋狀元義婚雙鴛侶》特地買來的戲曲論文,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排一本《說嶽全傳》剪輯版。隻排嶽飛投軍到大敗金兀術的部分,不排後麵被害風波亭那一段了。正好嶽飛精忠報國,嶽家軍軍紀嚴明,有“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紀律,百姓對嶽家軍也充滿愛戴之情,可以代入一下他比較熟悉的抗戰片,宣傳軍民魚水情。《說嶽全傳》他上中學就看過,學曆史學到宋高宗南渡一段時還站在桌子上給同學們講過——中二期的黑曆史先不提,反正他對這本書一直印象深刻。穿越過來之後,朝廷和民間也都十分尊崇嶽飛,各處都有嶽鄂王廟,勾欄瓦舍裏也流傳著嶽王的話本、雜劇、小唱、諸宮調散曲之類。隻是也都是零碎故事,就像早期民間傳唱的水滸、三國、西遊故事一樣,還沒被正式整理成長篇。他自己就能寫個底本,再尋人度曲填詞,排出雜劇來,冬閑時就能組織人下鄉了。在樂籍的藝人也要繳稅、要受官府征召,在官府辦的節慶典禮和宴會上侍酒。他這三下鄉活動也隻是將這些人的值役地點換到瓦舍之外、鄉間地頭,再多給些賞銀,這些藝人自然也沒什麽不可的。他在福建不就這麽搞起來過嗎?宋時挽起袖子,叫人買了市麵上所有嶽飛小說、話本,對比《宋史·嶽飛傳》捋時間線,按著經典抗日劇的節奏開始寫《精忠嶽飛》文稿。他還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名官員,更是坐擁一所官民結合書院的祭酒。院裏的學生已寫了小論文論述軍人軍事的重要性,而府縣學教官們正在精修精校,努力貼合宣傳目標。除他們之外,還有在蒙學部勤工儉學的廩生、增生,都是他從府縣儒學的生員中選出的精英,有不少詩文雙修,還擅長填詞度曲的。其中家境差些的,更在給他打工之前就都幹過賣文為生的勾當,叫來編劇又硬氣又好用。他們還沒步入工業革命,就提前體會到了資本赤衤果裸的剝削。宋校長第一次召開優秀教職工會議,就是要他們集思廣益,編出一本嶽王戲,提升民間擁軍愛國風氣:“就要在戲中傳遞出‘有生之年責當盡,寸土怎能夠屬於他人’的忠君報國精神。”雖說這是京劇穆桂英的唱詞,可英雄氣概胸襟自古以來都是相通的。他的大綱已經打好了,隻差改編,希望各位才子積極報名,為九邊安定,百姓安居樂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就連周王殿下都以皇長子之尊親巡九邊,為邊關將領解決糧草問題;桓僉憲亦是兩度入軍營,將邊關之患、軍士之苦揭露到聖前;他們這些朝廷未來的棟梁曷不能貢獻出自己的才思筆墨,為改變當今鄙薄軍人的風氣,為準備朝廷征兵大事稍盡綿薄之力?參與寫稿的,如果寫出來的院本效果好,他也會按字數支付稿費,不讓眾人白寫。在宋大人精神物質雙重獎勵之下,散會後便有幾個廩生積極跑到祭酒辦公室自薦,願為宋大人寫新院本。願意先寫出本子讓大人審,若寫得不好,分文不取!宋大人做甲方時從沒趕上過這麽主動的乙方,當小領導時也不曾見過這麽踏實肯幹的員工,頓時被他們的工作態度感動,握著眾人的手說:“寫文章也好、填套曲也罷,哪個不是極費心思的事,本府豈有叫你們白白寫一場的道理?”還是大家坐下來開會,搞頭腦風暴,定好大綱、細綱、人物性格和填詞風格,每個人分一套套曲,寫好後再開會磨合,從頭到尾保持一致的好。為了保證這本戲的質量,他可以抽出散衙後的時間給大家開會。反正如今桓淩不在,周王都走了,他下班之後再不能去周王府蹭吃蹭住。原本充實的夜晚一下子變得空落落的,多做些事來分心也是好的。等周王一行從遼東迴來,他的三下鄉工程也該做完了。過些年見著成效,從陝西到九邊重鎮安穩下來,周王也就可以定居漢中,桓小師兄也不用總跟著出差了,他們兩口子也好安安生生地過幾年。第178章 周王一行去的是九邊重鎮,驛傳不便, 這一去便罕有消息傳迴, 直到兩個多月後才有一趟書信捎迴漢中。其中除了周王給側妃王氏的家信和王府僚屬的文書, 自然還有桓淩寄給漢中府宋知府的信。宋時從來不缺家書,到了漢中之後也常收到京中師友、同僚、年兄弟, 父親在地方上的同僚、朋友和想結交他的人從外地捎來的書信文章和特色土儀。但拿著這封信時,卻有種頭一次收著信般的驚喜和激動。也的確是來了漢中之後頭一次與桓淩分開這麽久,頭一次收著他的信。展開幾乎有文件袋那麽大的桑皮封套, 取出厚厚一摞信紙, 開篇便是“見字如晤”四個字。果然, 隻看文字,就像看到了他寫這信時的神情態度。這封書中的字體並非平常他寫公文的厚重顏體, 而是更隨意自在的行書, 信上墨色卻有濃淡新陳之別, 內容也是斷斷續續, 看得出是途中一頁頁添改出來的。大約是途中不方便寄信,他寫好的信隻能在身邊收著, 想家時就寫幾頁, 到了大同鎮周王要往漢中捎信, 他的家書也才能夾在其中捎迴來。信中內容寫的細碎, 多半是從漢中府到大同鎮這一路上的所見所聞, 大到山川土地,民俗民風,細到路上的衣食住行……於其間又夾雜著這些景點的曆史傳說, 各地風俗文化來由,與之相關的名人和典故。在外人看來或隻是好遊玩景致,寫遊記文章,唯有宋時懂得這一行行、一篇篇風光景致和繁瑣考據真正的用意。那是專門為他整理出來的資料,好讓他寫成文章投稿,賺晉江幣的。他們路上不是騎馬就是乘車,趕一天路下來隻怕脾肉都要磨破了;晚上住在多半不怎麽幹淨舒服的驛站客館裏,還要細細迴憶起白天所見所聞,整理成他寫起來不費力的白話段子……他隻要想到桓淩在驛館淺窄的房間裏,籠著一身蒸屜般的熱氣,帶著白日的沙塵汗水為他寫文章,甚至要寫到半夜,就恨不能追過去教育教育,把這孩子打醒。他出差就好好出差,天天逼著自己幹這麽多事,就不怕累壞了嗎?晚上睡不好,萬一白天趕路時騎不好馬,不小心出了事故怎麽辦?熬得時間太晚,也容易傷肝腎,可不能仗著自己年輕,身材高,頭發濃密就可著勁兒作啊!宋時隔著兩千裏地隔空在心裏教育桓淩,自己卻也不能免俗,挑燈夜戰,慢慢把他的書信看了一遍。他這麽個自幼背論文,考到三元及第,看書從來都是一目一頁的人,看完這封書信竟花了一個多小時。其他院落和家人值房的燈火次第熄滅,窗外一片漆黑,剛剛還掛在天空的半輪明月已沒入地平線下,唯餘天上點點明星,在黑暗間微微閃動。再過幾天就是八月十五了,也不知道他們在路上過節冷清不冷清,想家不想家,有沒有好月餅吃。詩詞裏說什麽“共嬋娟”“共此時”“四海同”的,真到了中秋正日,滿城燈火,一對對一家家團團圓圓地歡應佳節時,孤身的遊子總是最難受的。哪怕是他這個安安穩穩在漢中府住著的,隻要一想到八月十五府衙的賞月宴散後,別人都能迴去與家人團聚,他卻隻能迴來孤燈隻影,對月加班,也是滿腹的意難平。想要飛機、高鐵,想要手機,電腦……實在不行想讓晉江文獻網掛到桓淩身上,跟他文對文地隔空聯係。哪怕隻能在後台買論文,靠論文題目傳情達意呢?宋時輕歎一聲,把方才教育桓淩早睡的心思扔到腦後,提起墨條在硯池裏輕輕打轉,研出滿滿一池濃墨,給他寫迴信。沒提筆時有許多要寫的,但拿起筆來,那些話又都壅塞在腦中,鬧得他一時想不出該寫什麽好,對著白紙坐了半天,也隻迴得一句最為俗套的“展信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