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聽完之後的感想……也就跟前世上完一堂藝術鑒賞課的感想一樣,背了該背的要點,記住了幾個誇人的好詞……雖然他沒能戴上濾鏡,但了解了真正本地文人對同行的深厚的情誼和整容式解讀能力,湊合著也夠用了。——收集本朝舉子真實意見,再從前朝詩話、名人逸事裏挑幾個有名的互誇的例子,就又能湊篇小短文賺賺稿費了。蚊子腿兒再小也是肉。他以晉江幣為重,閉門靜心寫稿子,印好的一套二百本《四月二十日大慈閣文會詩文集》且扔在外頭晾著,晾幹了便請裱褙匠來裝訂上,給與會名家學者每送了兩套,富餘的還分送給了親朋好友和侄子們的老師。拿著書的人先不必看詩文,就都被內頁設計吸引住了視線——頁邊空白處以點連線畫出界欄,還夾有印著花樣的稿紙,豈不就是讓他們寫批語的?寫,自然得寫!不隻是自己寫,還可將書借出去看人家題寫的批語,與自家的相對應,也是一番樂趣。雖然這詩集比不上吳中才子、京師名家之作,但都是自己相熟的人寫成,天下聞名的宋氏印書法印製而成,又能廣邀親友一起提筆鑒賞批評,那感覺自然不一樣。被徐知府召去參加詩會的一批名士才子間,悄然流行起了互換詩集,在預留的評論欄裏交換批語的風氣。宋時卻沒趕上這趟潮流。他把僧寺休閑體育情況的文稿寫出來之後,又翻史書、雜記,又抄詩評,好容易整出一篇看著有過稿相的小短文投到晉江文獻網。這一忙起來便不知日夜,再走出房門,外頭已然風光變幻——他隻揚揚手伸個懶腰,就看見隔壁院的小廝趴在屋頂撿羽毛球。空中迴蕩著少年少女的笑聲,緊張的尖叫,伴著半空中時隱時現的羽毛,讓他恍惚間以為自己穿迴了六百年後。然後他才想起來,這球是他自己搞出來的,連兒童垂釣的磁鐵魚他都搞出來了,好好的兒童玩具還讓他示範成了文藝老年的情懷寄托。寫起論文真是什麽都忘了。他一拍腦門,自嘲地笑了笑,跟著又想起另一個問題——羽毛球運動風行得可真快啊。前些日子剛做好球拍時,除送給他娘和嫂嫂們的娘家,他還給京裏的桓小師兄送了一套,不會等他迴京時,京城也這麽流行起來吧?他此時才想起京城,京裏卻早流傳起了桓給事中的文章:“吾弟子期手製此球,以寄心曲,淩雖不敏,當試為解之:其頭則圓,以應渾天之象;其尾則張,因含太空之虛。靜處竹笥,片羽不敢輕動;應拍而起,扶搖可上九霄……“場下規矩疏闊,方明克己之心;拍中羅網森嚴,不傷清白之質……”這篇文章豈止是寫羽毛球,更是借著羽毛球寫出了他們讀書人應有之誌——未遇時靜心修己,固守聖人之道;一旦遇到機會展露才能,便借力而上,高居朝堂經世濟民。越當無人約束之時越要有克己複禮之心,事事處處都不逾矩。唯因自身白璧無瑕,故朝廷法度雖然森嚴,也不會無故加罪於他。隻讀這文章,便能看出桓給事中是個誌誠守禮的君子。更能看出這羽毛球是宋三元親手製成,前所未有的新物事,令人不禁心向往之。宋三元曾別出新裁弄出宋氏雕版法,再做出個模樣、玩法皆新奇球也不意外。可這羽毛球究竟是何等模樣?球落到球拍上時真不會把網中結的絲線砸壞麽?看過桓淩這篇文章的人紛紛寫文章盛讚他的文章寫得好,文中展露的誌向高,更有本院的同僚親自誇到他麵前的——誇著誇著便圖窮匕現,要親眼一觀傳說中三元手製的羽毛球。“桓賢弟莫笑,當初我等在京裏看方兄、黃兄連番寫信誇讚宋狀元那宋氏印刷術時,就教他們勾得日夜難安。那印刷法是他私淑的技法,我們不好強看,這球卻是給人玩的,總不至於桓賢弟還要藏著吧?”桓淩大大方方地說:“怎會藏著。我那師弟其實連宋版印書術也不肯藏著,隻是學著麻煩,一向沒什麽人肯學罷了。這迴得了聖諭,豈不就要將印書法教給今科庶吉士了?這羽毛球自然也是一樣——我已將那副球拍與球拿去給匠人做樣子,叫他多仿製些,好遍送院中同僚。”他頭頂上司、掌事給事中趙大人笑道:“伯風真是有心人。我這般年紀本不該跟你們少年人一般摻和這些玩鬧的事,不過見了你這篇文章,卻實在想看看這持身清白、羅網不傷的羽毛球究竟是何物了。”桓淩笑道:“我那師弟聰明灑脫、器度寬宏,製出的東西也和他自家一般外見高潔、中合禮製,諸位見了一定不會失望。”他說話絕不誇張,那套仿造的羽毛球拿到都察院裏,當即取代了足球在眾禦史、給事中茶餘飯後消閑活動中的地位。而到四月底宋時迴吏部銷假時,便在路上看見了幾迴羽毛球高高劃破天空的景象。京裏的球不是他親自教的,桓淩也隻憑他寫的說明書打,技術平平,教人就更差一步。那些拿到球拍和球的人自由發展之下,重意象勝過重遊戲本身,打球盡往高處打,並不求遠。甚至有人打球時都不尋陪練,打一迴撿一迴,獨自享受“羅網有情頻借力,好送白衣上帝京”的意趣。京城體育市場需要規範一下啊!宋時發出了領導幹部的感歎,乘著馬車迴了他師兄給他買的……產權在他手裏的小院。院子還有他哥哥們留下的家人守著,打掃得幹幹淨淨,看不出已有許久無人居住。他的車駛到門前,看院人便忙出來撤了門檻,等車進去又幫著他卸下行李——他的行李沒怎麽帶迴去,這趟迴來倒是捎迴來不少,都是家裏置辦的衣裳鞋襪、文具器用,忙著收拾了好一陣子才安排停當。他迴來時才過午,安頓好行李,又洗個澡、換上居家的衣裳,便已過未時衙門散值的時分了。他們剛趕了三天路迴來,到家又收拾東西,下人也都累得夠嗆。書香強撐著上來問他想吃什麽,宋三元大手一揮,從包裏掏了一串錢給他:“出去雇個覓漢,叫他到酒樓訂一桌接風宴給咱們送來,晚上不必做飯了。”書香頓時腰也直了背也挺了,抓著錢便輕飄飄地往門外跑去。走到巷口,正要尋覓漢,卻見街口幾個打扮齊整的小二提著食盒往這邊走,後跟著一個騎馬的青衣官人。能帶著人送飯來的,除了桓大官人還有誰!書香連臉都不消看,雇覓漢的錢也省了,連忙轉身叫看門的把門敞開一半兒,在此迎著桓淩,自己先迴院裏秉報。他們進城時正是當值的時候,桓大人沒到京郊相迎候,可看這時辰,他不是剛散值就過來給他們送飯來了嗎?不虧是他們三爺的親師兄,這時候就是靠得住!宋時剛洗完澡,頭發還是濕的沒束起來,見人算是失禮,連忙拎著長發往臥室轉悠去梳頭。書香要上前替他梳,宋時擺了擺手:“我還不會梳個頭麽,你出去迎我師兄,叫人把飯擺到外頭紫藤花架下。如今天色熱了,屋子裏怪悶氣的,在花蔭下涼涼快快地吃飯才舒服。”京裏吃的都是大魚大肉,接風宴還要喝酒,還是在外頭吹吹風的好。他一手挽著頭發一手拎著頭巾,急切間倒是在滿腕子上纏了兩圈,又找著不束發的簪子。拆騰了幾迴終於把頭發束上去了,也不管紮得牢不牢,漏沒漏頭發,就把頭巾往頭上隨意一扣……不等他係上兩角飄帶,桓淩便已從外頭大步踏進屋裏。宋時一手按著頭巾,一手拱在胸前,有些尷尬地笑了笑,叫了聲“師兄”。“多日不見,師弟可是清減了。”他師兄也跟他娘、嫂子一樣帶著瘦身濾鏡看他,見了麵便微微皺起眉,雙臂張開,快步上前握住他那隻手——再順手把他整個人抱進懷裏,摟著腰往上提了提。宋時嚇得頭巾都掉了,顧不得頭發,先摟住他的脖子,猝然叫了聲“桓淩”。小師兄一手攔腰摟著他,另一隻手環過雙腿托了一下,把他穩穩當當抱住,顛了顛才放下來,滿意地笑了笑,低聲說:“還好,是我心急看差了。比我上迴抱你時總算長了點肉。”第92章 宋時迴京之前還有點兒想桓淩,猛一見麵就給他來這麽大的刺激……不想了不想了。他彎腰撈起儒巾重新扣到頭上, 無奈地說:“你看看, 頭巾都掉了。你就不能好好說話, 等我把巾帶係上了再……再說話?”桓淩輕笑一聲,接過他手中長帶, 轉到後麵替他係上,懇切地說:“是我孟浪了。我隻是一個月沒見師弟,又見你有些清減的樣子, 一時失了輕重, 不知怎麽就把你抱起來了。”還不知怎抱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