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莫非真是宋子期的?可他一個北直隸人,若說能考得比福建本地的才子還好,不可能吧?二人苦笑著搖頭, 指著桓淩說:“我們兩個自然不知桓同考的師弟文風如何, 他自己必定是早認出來了, 隻是瞞著不說,看我們這裏猜測為樂呢。”桓淩笑道:“宋時雖是我師弟, 我也不能強求諸位考官給他多添幾個圈, 抬抬手取中了他吧?不如索性不說, 隻看他自己的文章入不入得諸位考官之眼了。”當然, 時官兒的文章本就是千好萬好,隻看取中名次高低, 萬無落第的道理。兩位主考也被他這說法逗笑了, 高編修握著那束卷子說:“我猜宋學生的卷子必在春秋房取中的這七十份卷子裏, 不然這幾天早見桓考官急著搜落卷了!”眾人笑道:“不錯不錯, 看桓考官這般胸有成竹的模樣, 小宋怕是考得極好,不然他怎地全不擔心師弟會被黜落?”福建省鄉試總共隻錄八十五人,詩經房便占去十之三四, 春秋至多能占兩分,他能有這般淡定,必定是師弟的卷子已是本房薦卷中最好的幾份之一。高編修暗暗猜測他們手中這份堪為魁首的薦卷便是宋時的,取來各房二三兩場試卷後,便叫周副考官與他同看手中那份。第二場考的是四道判題、一道擬宋慶曆元年進萬年曆的賀表、一道論“大哉聖人之道”的小論。判題皆是出自大鄭律,對便是對、錯便是錯,這份卷子裏又能在依製合律之上對於弱者加了幾分憫恤,兼顧律法與人情——如判婦人背夫私逃之罪,別人多按和奸直接判了兩方各杖九十,他卻要分出婦人是自願通奸或是受男子挾製不得已與之通奸的。若是自願的,雙方問罪之外,更要細究有無居中牽線者,若有也須治罪。但若是因男方以勢挾迫婦人相從的,便宜按官吏逼奸治下百姓之例,將其罪加二等,杖一百、徒三年,婦人則宜視情況減等。隻看這道判題,便不是隻坐在房中看書,不問窗外之事的書生能判出來的。給事中主彈劾天下官員違法之事,於律法都學得格外精熟,見了他這能善用律法十六字意訣中加減刑之訣的答案,驚喜道:“難怪兩位房考官一力推薦此人,單這道判題便寫得嚴謹細致、輕重得宜,不似未經官場的儒生,倒像是個斷過無數案倒的老道通判。”老道不老道的且不論……這些考生中好像確實有一位的師兄就是個通判哪?兩人對看了一眼,各有所思,先在判題後麵題了兩句“問擬得當”“論罪精詳”的判詞,便迫不及待地看起了後麵的表章與論題。獻表考驗的是學生的文筆,隻要詞意典雅,稱頌得宜即是好文章,而這個學生的獻表中不光引述了自上古以來聖人定曆法之功,竟還略寫了幾句些觀星象、推演曆法之道,並能將古今計算曆法的方式相比較,指出推衍曆法的舊製究竟是怎樣出錯的。他們這兩位考官都隻在史書中看過新曆舊曆計算出的日子有差之事,他竟能寫出錯在何處!別人在場上隻求寫出典雅合製的文章就夠了,他哪兒來這麽多工夫,還把這點添進去!他老師是什麽人,竟還懂得天文曆法?兩人看完了文章便急著去找判語,想看看桓淩對這題是怎麽判的——若是他師弟寫的,他的判語中或許有些珠絲馬跡。然後他們就看見了滿篇“學識該博”“考據詳盡”“精於曆法”“詞藻華麗”“忠愛滿紙”“宛然宋人文字”……不是他師弟!前幾篇經義題的判語還規格之內,讓人不好分辯,這篇卻實實在在是顯出了考官對這學生的極度喜愛,桓淩這麽老成持重、公私分明、懂得分寸的人怎會不知避嫌,這樣用力地誇自家師弟?這份卷子既然沒有某考官師弟的卷子之嫌,那麽寫得好就該往高名次排。兩位主考看過了第二場的判、表、詔、論,又看第三場五道策問。三篇經史、兩篇時務策,頌先帝之德則忠愛之心溢於言表;敘道統傳承則如親曆其世,承先儒教誨;言古史得失如掌上觀文;論臣子忠諫之道已見忠正剛直之氣;議兵製慨然有提領大軍蕩平天下的氣概……這學生寫的好文章,考官也能舉薦得人,福建不愧是科考大省,學風這樣濃厚。兩位考官精神受前麵判語的影響,也不由自主地多擬了幾句判語,判到最後一問兵事題時甚至寫下了“子其當世之俊傑也”,“來日兵食之寄持此可待也”之語。何止春秋房考官薦他,他們兩個主考、副考也想高薦他了!二人寫罷批語,便把這束卷子單擱到多寶閣上,以備最後填榜時安排名次。撂下這份屢出人意卷子,二人便投入到艱苦的複核、搜落卷當中。從九月初一忙到初九,終於選出三場俱優的中試試卷八十五份。九月初十,中試及副榜考卷大體排好後,十四房同考官齊聚正堂,與兩位主考,簾外監臨、提調等官一道核對朱墨卷上的號碼,拆封卷頭。這是最後一次核對試卷,刷下原卷墨汙的、字跡不佳的,或是朱墨卷有差異的卷子。有被刷下去的卷子,就從之前落到副榜的卷子中挑最前麵的遞補。而副榜的五十份卷子也要核對,因中副榜之人有資格入貢到國子監讀書,也得把之前已貢入國子監的去掉,由新人遞補上去。最後則是拆彌封,由副考官在朱卷上填考生姓名,主考在墨卷上填寫名次。台下有書吏依次唿名,提調官、監臨官與十四房同考會監,保證選士公平。八十五名舉子從後往前喚名填榜,眾同考官心中早有屬意的學生,也都揪著心聽著名單。一個個曾在講學大會上出過風頭的名字響起,一個個曾寫文章稱頌講學大會的名字響起……從下午填到深夜,大榜上的名字越填越滿,眼見著已倒逼至五經魁的位置。已經有幾位考官感歎起看中的學生恐怕不能考取了,兩位主考還掂著宋時,到此時也覺得他怕是難得中了。就連方提學、黃禦史心裏都有些忐忑,唯有桓淩意態自若,仿佛師弟那個解元已經到手了似的。填到五經魁時,高主考甚至輕歎了一聲:“竟已到此處了。”五經魁是五房各出一位,那位多才善辯,又能在大水中勇救百姓的宋學生除非不是春秋房的考生,隻怕是要落到副榜了。他揭開一張又一張彌封好的卷頭,在考生姓名籍貫旁填注名次。第五名,詩房,福清縣學生齊棟;第四名,易房,建陽縣學生高啟;第三名,書房,晉江縣學生方容;第二名,禮記房……每位經魁都是他們寄予重望的才子,名字一唱出,簾內、簾外諸官皆是欣慰點頭,都以為取中了可意的才子。唯到本科解元、春秋房經魁的考卷卷頭彌封拆開後,高主考遲疑著不即念名字,而是抬眼望向桓淩,交織著驚訝、不信、失望種種複雜神色。方提學也落寞地歎了聲。他在縣試取中的學生,終究沒能過得鄉試這一關。副考官周用看了高主考一眼,又順著他的目光看向神色沉靜的桓淩,不禁低聲問了句:“高大人,解元是誰?”他這麽盯著桓通判,不會說解元真是桓通判的師弟宋時吧?他心中剛轉過這念頭,就聽高編修用壓抑的、微微顫抖的聲音念道:“第一名,北直隸保定府清苑縣,武平縣學生宋時。”高榖在名字旁重重寫下“第一”二字,台下書吏高聲唱名,滿堂震驚。旁邊的副考官周用也在朱卷上寫下宋時二字,雙眼卻不看考卷,而是牢牢盯著桓淩,想上去問他一句——你當著我們的麵連誇都不誇宋時,裝得好像要避師兄弟之嫌似的,結果你給他的評語寫成那樣?親爹誇親兒子也不過如此了!要不是他們叫這評語欺騙,以為這份考卷不是宋時的……要是早知道這考卷是宋時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