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書生連本地縣衙都敢闖,一個禮部侍郎的孫子說打也就打了。敢打,還敢報名字,什麽郎署某官之子,按院某官之侄,某致仕大員之孫,某地布政使族親……一邊數落著桓文放縱刁奴打傷生員、陷害武平知縣的令郎的罪名,一邊帶著不知多少家人、莊戶,把桓文帶來的家人都打得遍體鱗傷。兩隊人當街打架,正好撞上了來汀州府吊考童生的學政方思瀚。提學禦史的本職就是管理這些學生,方大人見著這些生員圍車打人,當場就叫隨行差役抓人,又叫人從車裏抬出桓文,要給他申冤。桓文來退親已不占理,強買男娼更不好聽,實在不敢喊冤,也不願迴武平縣跟宋時對質,帶著滿身是傷的家人走了。他作苦主的不肯告狀,方大人也就沒動板子,隻將那群書生都押起來申斥了一頓,問他們為何當街打人。問了幾句,聽說知縣的兒子叫宋時,倒忽然有所觸動,問道:“這個宋時今年幾歲?莫不是北直隸保定府人?是濟世兄的弟子……”他有心見見故人的弟子,順便也申斥武平縣主官與教官等人,責他們一個管束不力之罪,索性下了諭單,叫教諭、訓導與縣令之子宋時一起到府問話。宋縣令聽說秀才打架牽連到自己兒子,氣得直想把他們抓迴來,都剝了功名打板子。但學政大人在書中提到要見宋時,他也不敢不送人,含著淚把兒子從學海中喚出來,給他說了這樁要命的官司,焦急又擔憂地問:“莫不是提學大人要給桓家人撐腰了?虧得你是個捐的監生,裁革不去,若是個秀才可怎麽辦呢。”宋時本來挺緊張的,聽他父親這話都有些哭笑不得,一麵更衣一麵安慰老父:“提學給不給桓家撐腰,咱們都已經被退婚了,再壞又能壞到哪去?學政又不能管縣政,插手不到咱們縣裏,爹爹不必太擔心。”他也不知道這樁官司能打到什麽地步,先去戶房要了李少笙身份文書的抄本,再備下些銀子,帶了兩身換洗衣裳,就跟教諭和兩位還在縣裏的訓導去了府城。第10章 汀州府府試定在四月初,府試之初就有各縣教諭領著已過縣試的童子到府城。到院試時,這群教諭也要在堂前聽學政點名,一一認領自己縣裏的考生。如今府試還沒發榜,院試題目方大人又早已擬好了,眼前需要他這位學政處置的,也就是武平縣儒生當眾攔車傷人一案。武平縣的儒生出了大岔子,主管學政的教諭又不在,所以這些日子,帶著儒童到在府城等候考試的祝訓導官就被方大人提到身邊教訓了好幾迴。宋時與教諭徐大人、周、袁兩位訓導官風塵仆仆地趕到府裏那天,祝訓導早早就在城門候著他們,見了宋時就如見了親人一般:“方大人欲見舍人久矣,意甚急迫,舍人不必候命,就隨我去見大人。”他把宋時跟教諭一道拉上車,路上就把學政大人關心宋時家世的事告訴了二人。他在方大人麵前挨了不少頓訓,頗為愁苦地問:“方大人還問起了舍人與桓侍郎府姻親之事,在下不知內情,不敢輕言,此事舍人自行斟酌罷。”宋時感激地看了他一眼,謝道:“都是我家的事連累了四位大人。此事我自有應對,迴去之後再置酒向各位道歉。”縣學教諭、訓導都是極清貧的官,一年到頭隻有二十多兩薪俸,改善生活全靠四時八節祭孔廟分的胙肉和學生送的束脩,聽宋時要請客,都露出了幾分喜色。謁見學政時,有宋時這個正主在前頂雷,他們心裏仿佛都沒那麽怕了。可惜的是,方大人先不問宋時的話,而是提過徐教諭幾人申斥:“那幾個都是武平縣縣學生員,其中竟還有食廩生!你等身為教官,平日怎地不嚴加管束,叫這群生員跑到外縣地界,光天化日下,如同城中惡少般行兇打人!”徐教諭顫巍巍地說:“因他們往常科試還能考到一二等間,素日也不曾有這等惡行……”他給這群學生洗白間隙還不忘了照顧宋時一句:“宋監生實與此事全然無關,他住在縣治中,一向閉門讀書,下官等皆可作證。”宋時老老實實在一旁裝鵪鶉,心裏給徐教諭點了三十二個讚,決定迴去就把宴席規格提升到三十二道菜。方提學叫他提醒了一下,倒想起宋時來了,仔細看了他一陣,問道:“你就是宋時?你可是故河南道都察禦史桓兄濟世公的弟子?”宋時垂下頭應道:“有勞老先生記掛,正是學生。”桓先生故去不過四年有餘,都察院故友、後進自然不會忘了他,也沒忘了他家裏曾養過一個天資不凡的弟子。有了這個學生在眼前,方提學也顧不上申斥徐教諭等人,揮手叫他們離開,仔細看著宋時。方提學還記得當年在桓家吊孝時遙遙見過一麵的少年,對比著眼前儀容俊秀、身姿挺拔,幾乎已長成大人的宋時,不禁感歎道:“一晃數年,你也長大了。你是隨父親上任的?這些年跟著誰讀書?”宋時有些傷感地說:“先生過世那年,家父點了廣西容縣縣令,學生不忍心見老父一人在異地為官,便跟在任上服侍家父,直至如今。這些年難得名師,故此隻溫習恩師當年留下的典籍和筆記。”在廣西荒蠻之地尋不到名師,隻能看先生留下的舊書麽?也是可憐……方提學感歎道:“濟世兄在日,常在院中向人提起你,說你讀經時擅發他人未解之意,小小年紀就能自己解出‘王正月’背後‘尊王’、‘大一統’之意。提考北直隸的於遠齋兄也說你文字清通簡要、思慮周詳,文字絕不似尋常幼童那般稚嫩。“若非他認得你,知道你是個才留頭的童子,恐怕就把你的卷子當作哪個飽學書生的卷子取中了。”他淡淡一笑,看向宋時,問道:“你這些年沒再迴鄉考試?怎麽捐了監生?聽說桓兄要招你為婿,莫非你是打算成親後就在京裏坐幾年監再考鄉試?”他問到這地步,宋時也不能瞞著退親的事,斟酌著說:“因家父親年轉遷武平,學生不放心老父獨自上任,便跟到了武平縣裏。如此,便趕不及赴北直隸應院試,索性捐了個監生,後年好直接下場應秋闈。至於婚事……今年周王選妃,不巧學生又沒能及時進京迎取,以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選之列,這樁婚事隻得作罷了。”方提學看了他一眼,似欲說些什麽,但看他微微垂眸,不願多提的樣子,再想想桓家聲勢,也明白他顧忌什麽,隻輕輕“嗯”了一聲,轉而說起了讀書的事:“你少年時就能解經義、作文章,當時不曾有機會考你,今日見麵,卻要考你一考了。”宋時感激他的體貼,當即應道:“任憑老先生出題。”方提學到桌邊拿起一本四書,隨手翻頁,手指先點中其中一句,自己看了一眼,往後翻一頁,再如此一點,正好湊成個截搭題:乃是一句“皆雅言也—葉公”。宋時一聽便知,這是《論語·述而》中的句子。“皆雅言也”出自第十五章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按朱子注,雅,是指經常的意思,也就是指孔子素日說話時常用到《詩經》《尚書》中的句子,常執守《周禮》中的禮儀。程子注釋說,孔子素常之言止於此,性與天道不易學道,應默記其言。而“葉公”就出自下一章開頭的“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這位葉公本是楚國大夫,名諸梁、字子高,封於葉縣,僭稱公。他向子路問孔子之事,子路未迴答,後孔子聽說,便告訴子路不該不應對,該說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這兩句實在毫無關聯,但截搭題就是這樣,毫無關聯也要用“釣、挽、渡”之法,給這兩句之間架出橋梁,改出一個有意義的破題。雅言即常言,破題上半句即扣著“常”字,將原句中的字眼兒替換一下,就是聖人素常所說的言語……聖人之間有教化之功,就用“聖訓”,“聖訓之有常”。而下半題的“葉公”也要換一個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葉公是想知道孔子之事,在破題中不能引用題麵以外的原句內容,上半題的“雅言”正好可以完美的填補上這個答案。聖人雅言即《詩》《書》《禮》,程子注中言道“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應當對於“默而識”聖人之言,趙氏注中言當“類記之”,所以葉公對上半題的“雅言”應當是記憶,而不能用“得之”。他正梳理思緒,就聽方提學說:“我也沒工夫看你當麵做幾篇文章出來,你隻做出破題、承題來即可。”說話間,宋時已經將上下題麵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紙筆,在紙上寫下:“明聖訓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記矣。”破題既出,承題就好辦了。左不過正破反承,承題中又可以引述題麵原句內容,他就把破題中聖人常言《詩》《書》《禮》,楚大夫可以記之的意思翻過來,改寫“《詩》《書》《禮》這些雅言之外的聖人不言,楚大夫能記什麽呢”?文雅一點,按程子注改一改,“夫雅言而曰皆,則詩書禮之外,聖人固不言也。彼葉公者,又何以書哉?”這破題不算多麽精妙,卻勝在破得快而穩,思路十分老到。當年不像個幼童,如今這文章也不像個未及冠的少年,至少也是個寫了數十年文章的老儒了。方提學沒想到他做截搭題都能這麽快,仿若不必思索、信手拈來一般,胸中陡然生出一片愛才之心、考校之興,順手又考了一句“不亦悅乎—有朋”。上過中學的朋友都知道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題深印在腦海裏,都不必像剛才那句一樣先憶原文,略一迴憶朱子注釋,便提筆寫下破題——“說以學而深,即可決其朋之有也”。朱子注有“學者,將以行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用這句將“學”而後“說”深之意展開一下,就是“夫說生於時習,即生於學也。以學及人,而朋之有也,不可必乎?”能以好學為樂,以學有所得為樂,自然有誌同道合的朋友相從。方提學聽得簡直有些驚豔——豈止破得工穩,從中透出的胸襟更是通脫大氣,不愧是能叫濟世兄一眼看中,當兒子般養在膝下的人。他連考了幾道題,見宋時答得敏捷流利,難他不住,一時生出促狹心,提筆就在宋時的稿紙上畫了個圓,叫他做出破題。破,給個圓也得破。這個圓不是普通的圓……它也是聖賢書上的內容。每章之前都有一個圓,用以分章節的。也就是說,這可以從聖賢之道未闡發之前就先有了一個渾圓的……什麽下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到古代當名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五色龍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五色龍章並收藏穿到古代當名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