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恰逢三年災害,所以生命伊始的記憶就是挨餓。餓得連屁都想嚐嚐,那真的不是假話。可是到了俺五六歲時,這情形就有了些好轉。
記得那年春夏時分,俺們還是上頓下頓的雜糧稀飯就著那麽一碟鹹鹹的鹽羅卜。吃得俺們這幫小孩子們一個個仙鶴般的細長的腿,頂著個蟈蟈似的肚子,那清晰可見的肩胛骨上麵的細長的脖子上頂著一個碩大的腦袋,本來是戲耍的年齡,可是一個個連玩都沒了精神。到了那年的初秋,這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大地裏的玉米已經灌漿了,那土豆也有雞蛋般的大小了,這可真是成了俺們這幫孩子們的天堂。每天天剛蒙蒙亮,俺早辰從被窩裏爬起來連飯也不吃,就去找張大媽家的五哥,跟著五哥、趙三禿子、大褲襠、這夥大一點的孩子的屁股後麵,屁顛屁顛的跑到野外去了。
初秋的早晨,沒膝深的野草濕漉漉的掛滿了露水,在陽光下斜斜的看去,那露滴閃著五顏六色的光芒,用雙手那麽一撩,得到的是一掬清水。山坡下是一片片的大田,這一片片墨綠頂著一片片淡黃的是包米地,那一片片墨綠頂著火海樣的紅的是高粱。西邊那一大片耀眼的金黃當然是葵花了。北麵山腳下那片村莊就是俺的老家,俺就是出生在靠村東北的那間石頭壘成的冒著炊煙的黑黑的老屋裏。山村這時被雞鳴聲,狗吠聲,牛羊的叫聲,男人女人的吆喝聲叫醒。忽聽得鍾聲傳來,那是生產隊在集合隊員,準備分派活計。
俺們這足有七八個孩子組成的團夥這時早就抱著在地裏掰的青包米,兜著剛刨出來的土豆跑到這南山根下的小河邊來了。大夥把東西堆放在河灘上,分散開來,揀拾幹樹支,幹牛糞之類,平平的堆成一片,再在一個個包米棒子的後腚上插上樹支就那麽挨排的往那片柴禾上樹直的一插,燒起這一堆火來。俺們小一點兒的遠遠的看著這紅紅的冒著濃煙的火堆,拍手叫著,喊著。五哥,三禿子,大褲襠他們幾個大孩子拿著樹棍弄著那火。火苗漸漸的熄滅了,露出了被燒得黑糊糊棒子的包米。五哥他們用樹支把那黑糊糊的包米棒子撥弄出來,俺們這幫小孩蜂擁而上,拿起那黑糊糊的包米棒子,隻從上往下那麽一扒,扒掉外麵黑糊糊的的包米皮就露出那焦黃的冒著熱騰騰香氣的包米粒兒來,吸著氣啃上一口,哎呀——,那個香!五哥他們這時也沒閑著,把土豆扔到餘燼的火炭裏,再把四周的火炭用樹支掃起來蓋上去,包米將要吃完,那土豆也熟了。圍著這燃盡的灰堆,用樹棍兒撥弄出那黑碳般的土豆來,拿在手裏,燙得俺們把那黑碳在兩手中調換著,掰開那黑碳,裏邊白白的冒著熱騰騰的香氣,勾引得俺哪還顧得上湯嘴,就著口水吸溜著熱氣吃得俺滿身的透汗。抬頭看看夥伴兒們,哎耶——,一個個兒的兩隻黑黑的爪子,臉上灰兒畫的就象那黑土豆一般。二鼻涕和俺一般的大小,就他吃的埋汰,黑黑的臉上一邊一個用那碳黑和著那大鼻涕畫就的大蝴蝶。這些黑土豆也似的腦袋上流下的汗溜子把一個個的小臉衝成一道道的溝壑,大家你看看俺,俺看看你,都張嘴笑了起來,這一笑,一個個的露出了白牙,舞紮著一雙雙黑黑的爪子,真象張大媽講的那些地獄裏的小鬼。這些小鬼你擼俺一把,俺抹你一下,嘻嘻哈哈的摔開衣褂,普通通的都跳到河裏。那河水能末俺的肚臍眼,但五哥和三禿子他們站在河裏卻露著腚。大家嗷嗷的叫著打起水仗來。
玩累了,瘋夠了,俺們這幫孩子們或是坐在淺水裏,或是懶洋洋的躺在小河旁。這時天以近中午了吧,高高的天空遠遠的漂浮著幾片白雲,火辣辣的太陽下偶而掠過一絲風也是熱熱的,草叢中的露水不知啥時已經幹了,蟈蟈、三叫驢等等的小蟲們躲在草葉下麵竟相的鳴叫著,這山野似乎成了它們的世界。據說以前這對麵山上長滿了密密的鬆林,可就在前兩年大煉鋼鐵時都砍淨了,現在看去,一片片矮矮的灌木叢,有好些地方裸露著石砬子,這山上要是還有那高高的鬆林該多好啊,林陰下一定是很涼爽的。
忽見五哥跳到河裏,撅著腚兩手伸到水下,腦袋貼著水麵往上遊趟水,突然身子一挺,兩手一揚,手裏的東西應聲飛到了岸上,嗬——,是魚!一匝多長的白魚漂子在岸上亂蹦著。大家一看,又興奮起來,都跳到河裏摸起魚來。俺在水中亂摸一氣,是有魚,都碰到俺的手和腿了,可就是抓不到,急得俺亂叫。五哥把俺領到有泥的淺水處,說:“這泥裏有泥鰍,你在泥裏抓到象棍的東西就是。”說著真的伸手從水裏連泥帶水的抓出一把來,俺一看,真有一條黑泥鰍!俺依樣的把手伸到河泥裏亂抓著,果然,有一根象棍似的東西,俺忙撈出來觀看,果然是泥鰍,還沒等俺把手伸開,那泥鰍一挺腰身,哧溜一下就又鑽到水裏去了。這迴俺可知道咋抓魚啦,兩手在泥裏亂摸,隻要抓到棍一樣的東西就往岸上甩。一時間,岸上就是白白的黑黑的一片。大家唿哨著,竄到岸上,隻把那魚肚子用小樹支一豁,在水裏一涮,然後用小樹支那麽一穿,再一排排的插到地上,把揀來的柴禾往上一鋪,又點起火來。煙火過後,那燒烤的魚香又把俺們吸引到一起,又是一頓饕餮大餐。
整個的秋天,俺這幫孩子就這樣整天的東一群西一夥的在山野裏遊蕩著,生產隊看青的大人們看見俺們掰包米棒子,也隻是喊一句:“夠吃就行啦,別他媽禍禍。”山野裏不僅是燒烤的包米棒子、土豆、小魚吸引著俺們,那草叢中藍紫色的漿果、山坡上藕粒樹叢中那接著的一串串的紫紅的鴿子蛋般大小的藕粒,甜甜的,酸酸的伴著那股說不出來的野香,那麋子地、高粱地裏生出的甜甜的,麵麵的吃過以後那嘴邊就會流下一圈黑黑的小“胡子”的烏米,哪一樣不是勾魂似的吸引著俺們。更加刺激的是上生產隊的瓜地裏去偷瓜。其實說是去偷瓜倒莫不如是去搶瓜。可俺們這幫孩子最大的也不過十來歲,再大一點的孩子都在上學,這麽小的孩崽子怎麽能夠強盜似的搶得到瓜呢。其實還是老瓜頭的寬容,他隻是高聲的喊喊,再裝模做樣的追一追。記得俺們第一次去偷瓜,五哥把俺們分成兩夥,讓俺們這夥小一點的在靠近瓜窩棚的附近隻管嗷嗷的亂叫,算是疑兵,他們大一點的跑到瓜地盡頭,實施偷搶。可那老爺爺是有經驗的,也不管俺們的喊叫,徑直的往那地頭奔去,嗚嗷的罵著,五哥他們就象沒見到似的,依舊摘他們的瓜。眼見老爺爺都走到跟前了,才抱著瓜唿哨著跑開。俺和老丫實在是被那瓜誘惑得走不開了,不覺間來到瓜地中間,蹲在地上,摘起一個便吃。不知啥時老爺爺來到了俺們的身後,哈哈一聲怪笑,按著俺倆的肩膀說:“小兔崽子,可逮著你啦!”俺還不知怎麽迴事,老丫那裏已經哭起來了。老爺爺連忙的一手抱起一個,笑嘻嘻的說:“別怕別怕,爺爺逗你們玩呢,吃瓜,吃瓜,鉚勁吃。”說著把俺們抱到瓜窩棚前,看看俺吃的那瓜,一把搶過去扔了:“這瓜還沒熟透呢,能好吃嗎,爺爺教你挑好瓜吃。”說著,指著地裏那離瓜秧根部最近的已經發亮的瓜說:“瞅見沒,那發亮地瓜才是熟地,這老根瓜才好吃呢。”說著給俺倆摘了幾個,果真是又香有甜。這是俺第一次偷瓜,卻也是最後的一次,因為以後上瓜圓是不用偷了,老爺爺早就笑嗬嗬的等著呢,所以那一年俺也學會了相瓜的本事,在瓜地裏老遠的就能看出哪個是熟瓜哪個是生瓜,熟的香瓜因為褪去了絨毛,所以是發亮的,西瓜熟了也是亮亮的那肚臍往裏凹著。
這一秋下來,再看俺們這幫小孩,一個個的全身黑裏透紅,活蹦亂跳,就象那泥鰍一般。
歡樂的童年(2)
兒時最深刻的記憶是乎都是與吃有關,這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好象俺是個很沒出息的人吧。但是一個剛有記憶的幼兒便生逢在那“三年自然災害”的年景裏,餓得連屁都想吃的孩子的記憶中,那吃豈不是最要緊的。恐怕經曆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人對於吃的記憶無不如此的深刻的吧。
前幾天,年近八十的咱媽突然對俺們說:“俺現在怎麽吃什麽都不香呢,真想吃那年的碎雜糧菜粥。”非讓孩他媽給做一碗。那碎雜糧粥乃是用打場下風頭收下來的癟高粱,癟穀子,癟玉米等再碾子上碾成的碎雜糧。那在以前不是給人吃的,那是豬、雞的飼料。可在挨餓那年,這就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餐,在做這粥時還要拌上幹菜以增加分量。可現在上哪裏去找這雜糧去呢。孩他媽在超市轉了半天,好不容易的挑了點高粱米、玉米查子、小米、小豆等,迴家用錘子砸得半碎,對上白菜心兒煮了端上,咱媽上來就喝了一大口,咽下去沒一半,那剩下的就全吐了出來:“呸!他奶奶個孫子地,咋這難吃!”把全家人逗的那個笑哇。
看來這東西的好吃歹吃還是於當時的情境有關係的。相聲大師劉寶瑞說的那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段子裏的朱元璋落難時要飯花子給他吃的雜燴湯,他就感到甘甜無比,直到當了皇帝後還念念不忘的要喝那湯,當找來當年的恩人照原樣做得那湯,和眾大臣共品時,卻滿不是那個味兒!雖然是個笑談,但還是滿有道理的。那幾年咱東北的農村,春季和夏季的飯桌上上頓下頓除了大鹹菜疙瘩,偶而的有一碟鹽豆就著稀粥外沒有別的,喝得俺直到現在每上餐桌,都要遠離湯水,這又怎能引得孩子們的興趣。所以,兒時最快樂的記憶幾乎都留在了山鄉的秋天和冬季,因為那正是勾引小孩的讒蟲的季節。
山鄉的冬天來得早,似乎秋天還沒過完,冬天就來了。生產隊剛打完場,山鄉就迎來了頭一場雪。飛飛揚揚的雪花把山鄉裏裏外外包裹得白茫茫一片,遠遠的看去那山也矮了許多。
這時大人們都三五成群的進山裏去圍獵,小孩子們也跑到田野裏去套麻雀,哄野雞。俺自然的還是跟在五哥他們屁股後麵屁顛屁顛的跑。到了大地,用玉米秸把雪掃開,露出一片黑土來,然後把馬尾做成的小套子係在玉米秸上,就那麽的往地上一放,再撒些許的穀子,躲得遠遠的看著,雪後的麻雀看到那一片黑土,成群的往那飛,還沒等那幫麻雀吃上幾粒米,俺們這幫小孩就嗚嗷的喊著圍了上去,結果很多麻雀慌亂中鑽進馬尾套被套住了。就這樣的幾次三番的下來俺們每個小孩能分得二十餘隻麻雀,拿迴家去隻消把肚腸扒出,就那麽的連毛的往灶坑的火堆裏一埋,過一會看到那麻雀已被燒成焦碳一般,扒出來,敲掉焦碳似的外皮,露出焦黃的麻雀肉來,伴著那烤肉的香氣,能不鉤出你的饞蟲來!
自己逮的自己烤的麻雀固然好吃,但是還是更羨慕大人們獵來的麅子、野豬、野兔、野雞。所以總是纏著五哥的爸爸:“張大爺,張大爺”的叫著,非要跟了去。一次張大爺被纏不過,隻好說:“好吧,小兔崽子,明天領你們去套傻雞子去。”
第二天俺早早的就跑到張大爺家,可張大爺還是坐在火盆旁慢悠悠的抽著他的煙袋,俺放在火盆裏的土豆都烤熟了,還不見他有動靜,急得俺嗷嗷直叫,可張大爺總是笑嗬嗬的說:“媽拉巴子地,別急別急。”直到太陽有兩竿子高了,才慢騰騰的到倉房找出那套傻雞子的網來讓五哥抗著,把一個寬大的白布口袋順手搭在肩上,笑嗬嗬的說:“小兔崽子們,走!”俺和五哥就屁顛屁顛的跟著跑了出去。
南山坡上的穀子地裏,薄薄的白雪上還露出長長的穀茬子,間或露出斑斑點點的黑土地來。順著風遠遠的看見黑壓壓的一片東西在地裏緩緩的移動,這就是那傻雞子群。張大爺悄悄地把那網張開,原來那網沙雞子的網是用十幾隻鐵絲做成的圓圈撐起來的長龍似的東西,尾部封著,前口兩側各拉出一尺多高的網牆向兩側伸開用小木棍撐著形成那網陣。接著張大爺領著俺們遠遠的悄悄的繞過那片傻雞子群,來到下風頭,張大爺把他夾在胳肢窩下的大白布口袋抖落開口朝下套在了身上。裏邊用兩隻木棍把兩個上角支起來,恰巧上麵的兩個窟窿裏露出一雙眼睛,看上去活象故事裏的妖怪。接著告訴俺們倆一邊一個遠遠的在後麵跟著,自己就晃晃悠悠的迎著風朝著那傻雞子群走去。這傻雞子可真是傻,不但沒飛走,還任由著那妖怪在後麵趕著望前走,就這樣左圈右趕的趕到了網陣裏。那傻雞們碰到了網牆也不起飛,隻是順著網牆走一直走到那長龍似的網龍中,就這樣那一群傻雞幾乎都被網到了那長龍裏。
直到上中學以後,方知道這傻雞子的真正的學名叫“沙雞子”,由於它的個頭小,最多也就能長到半斤左右,所以又叫“沙半斤兒”,可俺們這裏的人都叫它“傻雞子”。這沙雞子也確實是很傻,這人隻是在身上套了個白布口袋它就不認識那是人了,任憑人把它趕到那網裏去。
這時隻見張大爺用手裏的小棍兒往上一支,利索的脫掉套在身上的白布口袋,兩步就竄到了網口,蹲在那裏隻是用手抓住那沙雞子往那口袋裏塞,直到把那網裏的沙雞子抓個幹淨。可這時張大爺反到在口袋裏摸出個沙雞子一揚手,那沙雞子突的一下就飛走了。如是的一連放飛了十來隻,俺看了真是感到很可惜,連聲的叫喚著:“別放啦,別放啦,都放走啦,白瞎啦。”張大爺笑眯眯的說:“咱不能趕淨殺絕呀,得留下幾個種。再說了,那放走的傻雞子們還尋思他們全被放了呢,以後還會領頭往網裏鑽呢。”
這燒沙雞子的做法和燒麻雀一樣,開膛拿出肚腸就那末往灶坑的火堆裏一埋,到時候扒拉出來就行。那燒沙雞子肉吃起來可比麻雀肉實惠多了,麻雀肉兩口就造沒了,可這沙雞子肉可夠俺啃一氣的,真過癮。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還時時的迴想起兒時的美味兒。那燒得焦黃的青包米,那烤得碳黑似的土豆、小魚兒。那從火堆裏扒拉出來的散發著焦香的烤麻雀,烤沙雞子。還有那山裏的那些不知名的一想起來嘴裏就流哈拉子的野果。那圍在一起吃得熱汗直流,大鼻涕浪湯的小夥伴們。
現在生活好了,經常的唿朋引類出入於飯莊、酒館、燒烤城,品嚐著那沾著奶油烤得金黃的包米,那土耳其烤肉、中東燒烤、韓國燒烤。但是吃起來總是感覺不如兒時的美味。一天,隨孩他媽逛市場,見到了那沙雞子,鵪鶉,不禁又鉤起俺兒時的記憶。高高興興的買迴了幾隻,照兒時的樣子,隻是拔淨鳥毛,開膛扒出肚腸,放進烤箱裏,待到烤得發焦,高高興興的拿出來遞給俺那小兒:“嚐嚐你老爸當年的美味!”哪知這小崽子咬了一口,就放下了,咧著嘴看著俺。看得俺莫名其妙,拿起那烤沙雞子咬了一口,哎耶——就象咬那軟木似的,少鹽寡淡的。這就是俺兒時的美味嗎?
記得那年春夏時分,俺們還是上頓下頓的雜糧稀飯就著那麽一碟鹹鹹的鹽羅卜。吃得俺們這幫小孩子們一個個仙鶴般的細長的腿,頂著個蟈蟈似的肚子,那清晰可見的肩胛骨上麵的細長的脖子上頂著一個碩大的腦袋,本來是戲耍的年齡,可是一個個連玩都沒了精神。到了那年的初秋,這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大地裏的玉米已經灌漿了,那土豆也有雞蛋般的大小了,這可真是成了俺們這幫孩子們的天堂。每天天剛蒙蒙亮,俺早辰從被窩裏爬起來連飯也不吃,就去找張大媽家的五哥,跟著五哥、趙三禿子、大褲襠、這夥大一點的孩子的屁股後麵,屁顛屁顛的跑到野外去了。
初秋的早晨,沒膝深的野草濕漉漉的掛滿了露水,在陽光下斜斜的看去,那露滴閃著五顏六色的光芒,用雙手那麽一撩,得到的是一掬清水。山坡下是一片片的大田,這一片片墨綠頂著一片片淡黃的是包米地,那一片片墨綠頂著火海樣的紅的是高粱。西邊那一大片耀眼的金黃當然是葵花了。北麵山腳下那片村莊就是俺的老家,俺就是出生在靠村東北的那間石頭壘成的冒著炊煙的黑黑的老屋裏。山村這時被雞鳴聲,狗吠聲,牛羊的叫聲,男人女人的吆喝聲叫醒。忽聽得鍾聲傳來,那是生產隊在集合隊員,準備分派活計。
俺們這足有七八個孩子組成的團夥這時早就抱著在地裏掰的青包米,兜著剛刨出來的土豆跑到這南山根下的小河邊來了。大夥把東西堆放在河灘上,分散開來,揀拾幹樹支,幹牛糞之類,平平的堆成一片,再在一個個包米棒子的後腚上插上樹支就那麽挨排的往那片柴禾上樹直的一插,燒起這一堆火來。俺們小一點兒的遠遠的看著這紅紅的冒著濃煙的火堆,拍手叫著,喊著。五哥,三禿子,大褲襠他們幾個大孩子拿著樹棍弄著那火。火苗漸漸的熄滅了,露出了被燒得黑糊糊棒子的包米。五哥他們用樹支把那黑糊糊的包米棒子撥弄出來,俺們這幫小孩蜂擁而上,拿起那黑糊糊的包米棒子,隻從上往下那麽一扒,扒掉外麵黑糊糊的的包米皮就露出那焦黃的冒著熱騰騰香氣的包米粒兒來,吸著氣啃上一口,哎呀——,那個香!五哥他們這時也沒閑著,把土豆扔到餘燼的火炭裏,再把四周的火炭用樹支掃起來蓋上去,包米將要吃完,那土豆也熟了。圍著這燃盡的灰堆,用樹棍兒撥弄出那黑碳般的土豆來,拿在手裏,燙得俺們把那黑碳在兩手中調換著,掰開那黑碳,裏邊白白的冒著熱騰騰的香氣,勾引得俺哪還顧得上湯嘴,就著口水吸溜著熱氣吃得俺滿身的透汗。抬頭看看夥伴兒們,哎耶——,一個個兒的兩隻黑黑的爪子,臉上灰兒畫的就象那黑土豆一般。二鼻涕和俺一般的大小,就他吃的埋汰,黑黑的臉上一邊一個用那碳黑和著那大鼻涕畫就的大蝴蝶。這些黑土豆也似的腦袋上流下的汗溜子把一個個的小臉衝成一道道的溝壑,大家你看看俺,俺看看你,都張嘴笑了起來,這一笑,一個個的露出了白牙,舞紮著一雙雙黑黑的爪子,真象張大媽講的那些地獄裏的小鬼。這些小鬼你擼俺一把,俺抹你一下,嘻嘻哈哈的摔開衣褂,普通通的都跳到河裏。那河水能末俺的肚臍眼,但五哥和三禿子他們站在河裏卻露著腚。大家嗷嗷的叫著打起水仗來。
玩累了,瘋夠了,俺們這幫孩子們或是坐在淺水裏,或是懶洋洋的躺在小河旁。這時天以近中午了吧,高高的天空遠遠的漂浮著幾片白雲,火辣辣的太陽下偶而掠過一絲風也是熱熱的,草叢中的露水不知啥時已經幹了,蟈蟈、三叫驢等等的小蟲們躲在草葉下麵竟相的鳴叫著,這山野似乎成了它們的世界。據說以前這對麵山上長滿了密密的鬆林,可就在前兩年大煉鋼鐵時都砍淨了,現在看去,一片片矮矮的灌木叢,有好些地方裸露著石砬子,這山上要是還有那高高的鬆林該多好啊,林陰下一定是很涼爽的。
忽見五哥跳到河裏,撅著腚兩手伸到水下,腦袋貼著水麵往上遊趟水,突然身子一挺,兩手一揚,手裏的東西應聲飛到了岸上,嗬——,是魚!一匝多長的白魚漂子在岸上亂蹦著。大家一看,又興奮起來,都跳到河裏摸起魚來。俺在水中亂摸一氣,是有魚,都碰到俺的手和腿了,可就是抓不到,急得俺亂叫。五哥把俺領到有泥的淺水處,說:“這泥裏有泥鰍,你在泥裏抓到象棍的東西就是。”說著真的伸手從水裏連泥帶水的抓出一把來,俺一看,真有一條黑泥鰍!俺依樣的把手伸到河泥裏亂抓著,果然,有一根象棍似的東西,俺忙撈出來觀看,果然是泥鰍,還沒等俺把手伸開,那泥鰍一挺腰身,哧溜一下就又鑽到水裏去了。這迴俺可知道咋抓魚啦,兩手在泥裏亂摸,隻要抓到棍一樣的東西就往岸上甩。一時間,岸上就是白白的黑黑的一片。大家唿哨著,竄到岸上,隻把那魚肚子用小樹支一豁,在水裏一涮,然後用小樹支那麽一穿,再一排排的插到地上,把揀來的柴禾往上一鋪,又點起火來。煙火過後,那燒烤的魚香又把俺們吸引到一起,又是一頓饕餮大餐。
整個的秋天,俺這幫孩子就這樣整天的東一群西一夥的在山野裏遊蕩著,生產隊看青的大人們看見俺們掰包米棒子,也隻是喊一句:“夠吃就行啦,別他媽禍禍。”山野裏不僅是燒烤的包米棒子、土豆、小魚吸引著俺們,那草叢中藍紫色的漿果、山坡上藕粒樹叢中那接著的一串串的紫紅的鴿子蛋般大小的藕粒,甜甜的,酸酸的伴著那股說不出來的野香,那麋子地、高粱地裏生出的甜甜的,麵麵的吃過以後那嘴邊就會流下一圈黑黑的小“胡子”的烏米,哪一樣不是勾魂似的吸引著俺們。更加刺激的是上生產隊的瓜地裏去偷瓜。其實說是去偷瓜倒莫不如是去搶瓜。可俺們這幫孩子最大的也不過十來歲,再大一點的孩子都在上學,這麽小的孩崽子怎麽能夠強盜似的搶得到瓜呢。其實還是老瓜頭的寬容,他隻是高聲的喊喊,再裝模做樣的追一追。記得俺們第一次去偷瓜,五哥把俺們分成兩夥,讓俺們這夥小一點的在靠近瓜窩棚的附近隻管嗷嗷的亂叫,算是疑兵,他們大一點的跑到瓜地盡頭,實施偷搶。可那老爺爺是有經驗的,也不管俺們的喊叫,徑直的往那地頭奔去,嗚嗷的罵著,五哥他們就象沒見到似的,依舊摘他們的瓜。眼見老爺爺都走到跟前了,才抱著瓜唿哨著跑開。俺和老丫實在是被那瓜誘惑得走不開了,不覺間來到瓜地中間,蹲在地上,摘起一個便吃。不知啥時老爺爺來到了俺們的身後,哈哈一聲怪笑,按著俺倆的肩膀說:“小兔崽子,可逮著你啦!”俺還不知怎麽迴事,老丫那裏已經哭起來了。老爺爺連忙的一手抱起一個,笑嘻嘻的說:“別怕別怕,爺爺逗你們玩呢,吃瓜,吃瓜,鉚勁吃。”說著把俺們抱到瓜窩棚前,看看俺吃的那瓜,一把搶過去扔了:“這瓜還沒熟透呢,能好吃嗎,爺爺教你挑好瓜吃。”說著,指著地裏那離瓜秧根部最近的已經發亮的瓜說:“瞅見沒,那發亮地瓜才是熟地,這老根瓜才好吃呢。”說著給俺倆摘了幾個,果真是又香有甜。這是俺第一次偷瓜,卻也是最後的一次,因為以後上瓜圓是不用偷了,老爺爺早就笑嗬嗬的等著呢,所以那一年俺也學會了相瓜的本事,在瓜地裏老遠的就能看出哪個是熟瓜哪個是生瓜,熟的香瓜因為褪去了絨毛,所以是發亮的,西瓜熟了也是亮亮的那肚臍往裏凹著。
這一秋下來,再看俺們這幫小孩,一個個的全身黑裏透紅,活蹦亂跳,就象那泥鰍一般。
歡樂的童年(2)
兒時最深刻的記憶是乎都是與吃有關,這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好象俺是個很沒出息的人吧。但是一個剛有記憶的幼兒便生逢在那“三年自然災害”的年景裏,餓得連屁都想吃的孩子的記憶中,那吃豈不是最要緊的。恐怕經曆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人對於吃的記憶無不如此的深刻的吧。
前幾天,年近八十的咱媽突然對俺們說:“俺現在怎麽吃什麽都不香呢,真想吃那年的碎雜糧菜粥。”非讓孩他媽給做一碗。那碎雜糧粥乃是用打場下風頭收下來的癟高粱,癟穀子,癟玉米等再碾子上碾成的碎雜糧。那在以前不是給人吃的,那是豬、雞的飼料。可在挨餓那年,這就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餐,在做這粥時還要拌上幹菜以增加分量。可現在上哪裏去找這雜糧去呢。孩他媽在超市轉了半天,好不容易的挑了點高粱米、玉米查子、小米、小豆等,迴家用錘子砸得半碎,對上白菜心兒煮了端上,咱媽上來就喝了一大口,咽下去沒一半,那剩下的就全吐了出來:“呸!他奶奶個孫子地,咋這難吃!”把全家人逗的那個笑哇。
看來這東西的好吃歹吃還是於當時的情境有關係的。相聲大師劉寶瑞說的那個“珍珠翡翠白玉湯”的段子裏的朱元璋落難時要飯花子給他吃的雜燴湯,他就感到甘甜無比,直到當了皇帝後還念念不忘的要喝那湯,當找來當年的恩人照原樣做得那湯,和眾大臣共品時,卻滿不是那個味兒!雖然是個笑談,但還是滿有道理的。那幾年咱東北的農村,春季和夏季的飯桌上上頓下頓除了大鹹菜疙瘩,偶而的有一碟鹽豆就著稀粥外沒有別的,喝得俺直到現在每上餐桌,都要遠離湯水,這又怎能引得孩子們的興趣。所以,兒時最快樂的記憶幾乎都留在了山鄉的秋天和冬季,因為那正是勾引小孩的讒蟲的季節。
山鄉的冬天來得早,似乎秋天還沒過完,冬天就來了。生產隊剛打完場,山鄉就迎來了頭一場雪。飛飛揚揚的雪花把山鄉裏裏外外包裹得白茫茫一片,遠遠的看去那山也矮了許多。
這時大人們都三五成群的進山裏去圍獵,小孩子們也跑到田野裏去套麻雀,哄野雞。俺自然的還是跟在五哥他們屁股後麵屁顛屁顛的跑。到了大地,用玉米秸把雪掃開,露出一片黑土來,然後把馬尾做成的小套子係在玉米秸上,就那麽的往地上一放,再撒些許的穀子,躲得遠遠的看著,雪後的麻雀看到那一片黑土,成群的往那飛,還沒等那幫麻雀吃上幾粒米,俺們這幫小孩就嗚嗷的喊著圍了上去,結果很多麻雀慌亂中鑽進馬尾套被套住了。就這樣的幾次三番的下來俺們每個小孩能分得二十餘隻麻雀,拿迴家去隻消把肚腸扒出,就那麽的連毛的往灶坑的火堆裏一埋,過一會看到那麻雀已被燒成焦碳一般,扒出來,敲掉焦碳似的外皮,露出焦黃的麻雀肉來,伴著那烤肉的香氣,能不鉤出你的饞蟲來!
自己逮的自己烤的麻雀固然好吃,但是還是更羨慕大人們獵來的麅子、野豬、野兔、野雞。所以總是纏著五哥的爸爸:“張大爺,張大爺”的叫著,非要跟了去。一次張大爺被纏不過,隻好說:“好吧,小兔崽子,明天領你們去套傻雞子去。”
第二天俺早早的就跑到張大爺家,可張大爺還是坐在火盆旁慢悠悠的抽著他的煙袋,俺放在火盆裏的土豆都烤熟了,還不見他有動靜,急得俺嗷嗷直叫,可張大爺總是笑嗬嗬的說:“媽拉巴子地,別急別急。”直到太陽有兩竿子高了,才慢騰騰的到倉房找出那套傻雞子的網來讓五哥抗著,把一個寬大的白布口袋順手搭在肩上,笑嗬嗬的說:“小兔崽子們,走!”俺和五哥就屁顛屁顛的跟著跑了出去。
南山坡上的穀子地裏,薄薄的白雪上還露出長長的穀茬子,間或露出斑斑點點的黑土地來。順著風遠遠的看見黑壓壓的一片東西在地裏緩緩的移動,這就是那傻雞子群。張大爺悄悄地把那網張開,原來那網沙雞子的網是用十幾隻鐵絲做成的圓圈撐起來的長龍似的東西,尾部封著,前口兩側各拉出一尺多高的網牆向兩側伸開用小木棍撐著形成那網陣。接著張大爺領著俺們遠遠的悄悄的繞過那片傻雞子群,來到下風頭,張大爺把他夾在胳肢窩下的大白布口袋抖落開口朝下套在了身上。裏邊用兩隻木棍把兩個上角支起來,恰巧上麵的兩個窟窿裏露出一雙眼睛,看上去活象故事裏的妖怪。接著告訴俺們倆一邊一個遠遠的在後麵跟著,自己就晃晃悠悠的迎著風朝著那傻雞子群走去。這傻雞子可真是傻,不但沒飛走,還任由著那妖怪在後麵趕著望前走,就這樣左圈右趕的趕到了網陣裏。那傻雞們碰到了網牆也不起飛,隻是順著網牆走一直走到那長龍似的網龍中,就這樣那一群傻雞幾乎都被網到了那長龍裏。
直到上中學以後,方知道這傻雞子的真正的學名叫“沙雞子”,由於它的個頭小,最多也就能長到半斤左右,所以又叫“沙半斤兒”,可俺們這裏的人都叫它“傻雞子”。這沙雞子也確實是很傻,這人隻是在身上套了個白布口袋它就不認識那是人了,任憑人把它趕到那網裏去。
這時隻見張大爺用手裏的小棍兒往上一支,利索的脫掉套在身上的白布口袋,兩步就竄到了網口,蹲在那裏隻是用手抓住那沙雞子往那口袋裏塞,直到把那網裏的沙雞子抓個幹淨。可這時張大爺反到在口袋裏摸出個沙雞子一揚手,那沙雞子突的一下就飛走了。如是的一連放飛了十來隻,俺看了真是感到很可惜,連聲的叫喚著:“別放啦,別放啦,都放走啦,白瞎啦。”張大爺笑眯眯的說:“咱不能趕淨殺絕呀,得留下幾個種。再說了,那放走的傻雞子們還尋思他們全被放了呢,以後還會領頭往網裏鑽呢。”
這燒沙雞子的做法和燒麻雀一樣,開膛拿出肚腸就那末往灶坑的火堆裏一埋,到時候扒拉出來就行。那燒沙雞子肉吃起來可比麻雀肉實惠多了,麻雀肉兩口就造沒了,可這沙雞子肉可夠俺啃一氣的,真過癮。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還時時的迴想起兒時的美味兒。那燒得焦黃的青包米,那烤得碳黑似的土豆、小魚兒。那從火堆裏扒拉出來的散發著焦香的烤麻雀,烤沙雞子。還有那山裏的那些不知名的一想起來嘴裏就流哈拉子的野果。那圍在一起吃得熱汗直流,大鼻涕浪湯的小夥伴們。
現在生活好了,經常的唿朋引類出入於飯莊、酒館、燒烤城,品嚐著那沾著奶油烤得金黃的包米,那土耳其烤肉、中東燒烤、韓國燒烤。但是吃起來總是感覺不如兒時的美味。一天,隨孩他媽逛市場,見到了那沙雞子,鵪鶉,不禁又鉤起俺兒時的記憶。高高興興的買迴了幾隻,照兒時的樣子,隻是拔淨鳥毛,開膛扒出肚腸,放進烤箱裏,待到烤得發焦,高高興興的拿出來遞給俺那小兒:“嚐嚐你老爸當年的美味!”哪知這小崽子咬了一口,就放下了,咧著嘴看著俺。看得俺莫名其妙,拿起那烤沙雞子咬了一口,哎耶——就象咬那軟木似的,少鹽寡淡的。這就是俺兒時的美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