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正笑得開心,冷不防又聽見扶子緣說:「那日子桑先生迴去之後,便生了一場大病。」
他們的笑容僵在臉上。
……
離開皇城司的大牢,篷歌藉口買菜去了集市,程澹與張玉涼並未迴府,而是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心情很是微妙。
久久沒聽到程澹說話,張玉涼心裏嘆了口氣,麵上卻不顯露半分,停在一個攤位前,隨手拿起一隻風箏笑道:「團團,我們買個風箏迴去如何?」
程澹迴過神來,奇怪地問:「這個天氣買風箏做什麽?」
「正月十九是冬末寒節,民間有放風箏、飲熱酒、踏雪尋梅等習俗,到時候我們也是要過節的。」張玉涼順勢取下這隻大雁風箏,「你看,現在距離寒節還有一個多月,街頭巷尾已經出現了很多買風箏的攤子。」
「那我們幫篷歌和子緣先生也買一隻吧,還有你的。」程澹恍然,將攤位上的風箏看了又看,從中再挑出三隻一併交給攤主。
張玉涼付了錢,將風箏暫時寄存在此,待會兒迴府再讓人過來拿,然後便和程澹繼續往前走。
「張玉涼,你跟我說說時國的寒節好不好?」程澹不想再琢磨扶子緣那令人心梗的感情歷程,正好有個現成的話題,便直接拿出來用。
「好。」張玉涼斟酌語句,不緊不慢地開口,「寒節原本是時國北部的一個節日,最初是戍邊的將士們一年一度的休沐日,他們為了驅寒而飲熱酒,為了紀念死去的同袍和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而放一隻風箏,久而久之,這就演變成了一個節日,並逐漸傳迴帝都,衍生出更多的習俗。」
「每至寒節,宮裏總是很熱鬧。一來是因為元宵節的熱鬧還未走遠,二則是父皇喜歡,連帶著我們這些皇子公主,以及後宮的娘娘們也能跟著輕鬆一日。去年寒節,父皇帶著我們去郊外的園子設宴,為了討他歡心,太子與幾位兄長比賽放風箏,看誰的風箏放得最高最好,結果因為他們的技術都不怎麽樣,最後風箏沒放起來,線卻纏在了一起,風箏線還把太子的腳纏上了,差點讓他摔個狗啃泥,當眾出醜……」
張玉涼一邊說著寒節的趣事,一邊和程澹慢慢走迴府邸。
不知不覺間,春節快到了。
臘八這日,篷歌熬了一大鍋臘八粥,香甜軟糯,量大管飽,吃的程澹和張玉涼晚飯都省了。
書院今日放半天假,張玉涼上午結課,下午便被篷歌和扶子緣拉著畫圖樣,他們打算親自剪紙,給府上添點新年喜氣。
程澹於剪紙一途隻能算是入門,也幫不上張玉涼的忙,於是坐在火盆邊,捧著張玉涼剛剛完成的史書第一卷 看。
第一卷 寫的是□□和他那些兄弟們的生平大事,張玉涼採用編年體的形式,將鴻生老先生的十部野史按時間順序盤得清清楚楚,既有正史的嚴肅,又保留了鴻生老先生筆觸間的犀利與幽默,具有極高的可讀性。
張玉涼倚在他身旁,拿筆在裁剪成合適大小的紙張上畫出十幾種花樣,有普通的雪花、生肖、花卉等,也給程澹和篷歌各繪了幅小像,由簡到難,應有盡有。
篷歌和扶子緣一人一把剪刀,將他畫好的花樣剪裁成型,或排放於桌麵上,或讓人拿去貼起來。剪紙時閑聊瑣事,討論年節上的各項事宜,漸漸的,時間便從散碎落下的紙屑間溜走了。
年三十,除夕夜,城裏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萬家燈火與漫天星鬥交相輝映,人間是人間的繁華,天上也依舊是天上的冷清。
張玉涼與篷歌中午進宮赴宴,下午便提著大包小包的賞賜迴來。彼時,程澹正坐在廳內與扶子緣下棋,陽光漫過窗台,在屋子裏沉澱一室水墨般深深淺淺的光影,他們二人處於光影間,靜得像一卷陳年的畫。
除去賞賜,張玉涼還帶迴了宮裏的糕點,有糖蒸酥酪、酒釀丸子和山藥糕。
他擺出點心,端著程澹沒吃過的山藥糕坐到他身邊,邊吃邊看他們交手。
棋盤上黑白遊走,局勢變化無常,看了一會兒他便猜出這局的勝者是誰,果然下一刻,程澹迅速落子,完成了最後一步決殺。
扶子緣輸了棋,反而愉快地笑了起來:「落子如神,團團這一手棋藝頗有四公子風範。」
「的確。」張玉涼笑著頷首,眼中流露出一絲驕傲。
程澹從他盤子裏順走一塊山藥糕,吃得腮幫子鼓鼓囊囊的:「我也隻贏了一子,險勝而已。細算起來,我還輸了半步,嗯……輸在不夠從容。」
「世事哪有這麽完滿,不必苛求。」篷歌抱著琵琶調弦,指尖按弦挑出一段輕快的曲調,急促地抑揚頓挫而來,又如流水遠去。
張玉涼順了順程澹打結的發尾,見他吃完了手上的山藥糕,便又拿起一塊餵他。
篷歌見狀,嘴角撇了撇,轉而笑道:「哥哥,團團,子緣先生,咱們晚上來包餃子吧,食材我都已提前備好了。」
程澹唇邊沾著一點糕點碎屑,長睫毛撲閃兩下,眼底泛起點點笑意:「好啊。」
包餃子啊,真是久違的家庭活動了。
第112章 史書有雲
包餃子之前有和麵、擀麵皮和準備餡料三道工序。篷歌年年都做,駕輕就熟,另外三人可就沒有這麽好的手藝了。
程澹倒還好,之前四個世界的記憶猶在,擀麵皮的技術一流,也可以幫篷歌和麵和剁剁肉餡。張玉涼和扶子緣就有點麻煩了,他們二人是「君子遠庖廚」階級的,習慣了飯來張口,對著麵團都不知道怎麽下手。
</br>
他們的笑容僵在臉上。
……
離開皇城司的大牢,篷歌藉口買菜去了集市,程澹與張玉涼並未迴府,而是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心情很是微妙。
久久沒聽到程澹說話,張玉涼心裏嘆了口氣,麵上卻不顯露半分,停在一個攤位前,隨手拿起一隻風箏笑道:「團團,我們買個風箏迴去如何?」
程澹迴過神來,奇怪地問:「這個天氣買風箏做什麽?」
「正月十九是冬末寒節,民間有放風箏、飲熱酒、踏雪尋梅等習俗,到時候我們也是要過節的。」張玉涼順勢取下這隻大雁風箏,「你看,現在距離寒節還有一個多月,街頭巷尾已經出現了很多買風箏的攤子。」
「那我們幫篷歌和子緣先生也買一隻吧,還有你的。」程澹恍然,將攤位上的風箏看了又看,從中再挑出三隻一併交給攤主。
張玉涼付了錢,將風箏暫時寄存在此,待會兒迴府再讓人過來拿,然後便和程澹繼續往前走。
「張玉涼,你跟我說說時國的寒節好不好?」程澹不想再琢磨扶子緣那令人心梗的感情歷程,正好有個現成的話題,便直接拿出來用。
「好。」張玉涼斟酌語句,不緊不慢地開口,「寒節原本是時國北部的一個節日,最初是戍邊的將士們一年一度的休沐日,他們為了驅寒而飲熱酒,為了紀念死去的同袍和表達對親人的思念而放一隻風箏,久而久之,這就演變成了一個節日,並逐漸傳迴帝都,衍生出更多的習俗。」
「每至寒節,宮裏總是很熱鬧。一來是因為元宵節的熱鬧還未走遠,二則是父皇喜歡,連帶著我們這些皇子公主,以及後宮的娘娘們也能跟著輕鬆一日。去年寒節,父皇帶著我們去郊外的園子設宴,為了討他歡心,太子與幾位兄長比賽放風箏,看誰的風箏放得最高最好,結果因為他們的技術都不怎麽樣,最後風箏沒放起來,線卻纏在了一起,風箏線還把太子的腳纏上了,差點讓他摔個狗啃泥,當眾出醜……」
張玉涼一邊說著寒節的趣事,一邊和程澹慢慢走迴府邸。
不知不覺間,春節快到了。
臘八這日,篷歌熬了一大鍋臘八粥,香甜軟糯,量大管飽,吃的程澹和張玉涼晚飯都省了。
書院今日放半天假,張玉涼上午結課,下午便被篷歌和扶子緣拉著畫圖樣,他們打算親自剪紙,給府上添點新年喜氣。
程澹於剪紙一途隻能算是入門,也幫不上張玉涼的忙,於是坐在火盆邊,捧著張玉涼剛剛完成的史書第一卷 看。
第一卷 寫的是□□和他那些兄弟們的生平大事,張玉涼採用編年體的形式,將鴻生老先生的十部野史按時間順序盤得清清楚楚,既有正史的嚴肅,又保留了鴻生老先生筆觸間的犀利與幽默,具有極高的可讀性。
張玉涼倚在他身旁,拿筆在裁剪成合適大小的紙張上畫出十幾種花樣,有普通的雪花、生肖、花卉等,也給程澹和篷歌各繪了幅小像,由簡到難,應有盡有。
篷歌和扶子緣一人一把剪刀,將他畫好的花樣剪裁成型,或排放於桌麵上,或讓人拿去貼起來。剪紙時閑聊瑣事,討論年節上的各項事宜,漸漸的,時間便從散碎落下的紙屑間溜走了。
年三十,除夕夜,城裏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萬家燈火與漫天星鬥交相輝映,人間是人間的繁華,天上也依舊是天上的冷清。
張玉涼與篷歌中午進宮赴宴,下午便提著大包小包的賞賜迴來。彼時,程澹正坐在廳內與扶子緣下棋,陽光漫過窗台,在屋子裏沉澱一室水墨般深深淺淺的光影,他們二人處於光影間,靜得像一卷陳年的畫。
除去賞賜,張玉涼還帶迴了宮裏的糕點,有糖蒸酥酪、酒釀丸子和山藥糕。
他擺出點心,端著程澹沒吃過的山藥糕坐到他身邊,邊吃邊看他們交手。
棋盤上黑白遊走,局勢變化無常,看了一會兒他便猜出這局的勝者是誰,果然下一刻,程澹迅速落子,完成了最後一步決殺。
扶子緣輸了棋,反而愉快地笑了起來:「落子如神,團團這一手棋藝頗有四公子風範。」
「的確。」張玉涼笑著頷首,眼中流露出一絲驕傲。
程澹從他盤子裏順走一塊山藥糕,吃得腮幫子鼓鼓囊囊的:「我也隻贏了一子,險勝而已。細算起來,我還輸了半步,嗯……輸在不夠從容。」
「世事哪有這麽完滿,不必苛求。」篷歌抱著琵琶調弦,指尖按弦挑出一段輕快的曲調,急促地抑揚頓挫而來,又如流水遠去。
張玉涼順了順程澹打結的發尾,見他吃完了手上的山藥糕,便又拿起一塊餵他。
篷歌見狀,嘴角撇了撇,轉而笑道:「哥哥,團團,子緣先生,咱們晚上來包餃子吧,食材我都已提前備好了。」
程澹唇邊沾著一點糕點碎屑,長睫毛撲閃兩下,眼底泛起點點笑意:「好啊。」
包餃子啊,真是久違的家庭活動了。
第112章 史書有雲
包餃子之前有和麵、擀麵皮和準備餡料三道工序。篷歌年年都做,駕輕就熟,另外三人可就沒有這麽好的手藝了。
程澹倒還好,之前四個世界的記憶猶在,擀麵皮的技術一流,也可以幫篷歌和麵和剁剁肉餡。張玉涼和扶子緣就有點麻煩了,他們二人是「君子遠庖廚」階級的,習慣了飯來張口,對著麵團都不知道怎麽下手。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