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秀非常喜歡歐登塞小城,在她看來,唯有這樣的小城才能孕育出童話大師安徒生;法國沒有產生童話大師,那是因為法國人不具備丹麥人那種心靜如水的心態,沒有那種童話境界。
她決定在這座小城住一晚上,小城沒有豪華酒店,她找了一個簡樸的小旅館住下。小旅館的位置距小城中心不遠,她入住後便出來在小城轉悠。她看到一個小商店,走進去一看裏麵在賣琥珀,售貨員介紹說,丹麥琥珀名揚天下,琥珀的生長年代久遠,質地上乘,做工精良。她看上了一個金黃色的琥珀項鏈,花500歐元買了那個琥珀項鏈。
她迴到小旅館,到餐廳吃午飯,在服務員送菜之前,翻看一本安徒生童話故事。對麵餐桌有一對德國老夫婦向她點頭問候,她也點頭迴應。那對德國夫婦看到梁曉秀的東方麵孔,很是好奇,試著用英文和她打招唿:問她是哪國人。
“我是中國人。”她用英語迴答說。
“我們是德國人。你喜歡安徒生?”
她改用德語說:“我非常喜歡童話,我認為安徒生表現的童話世界具有永久的魅力。”
德國老先生說:“你的德語說得很好。德國的格林童話也有同樣的效果。你看過格林童話故事嗎?”
“我看過,我也喜歡格林童話。事實上,我學德語是受格林兄弟的啟發,因為他們還是語言學家,他們的語言真美。我認為格林童話的思想深度超過安徒生的深度。”
德國老先生的夫人用德語問道:“你學了多長時間德語?”
她用德語迴答說:“我學德語剛一年多,隻能做簡單的對話。我還在學,我估計再有三年差不多能學好德語。”
“小姐,你的德語發音和德國人幾乎沒有區別。”老夫人說。
“你們也喜歡安徒生?我想凡是來這裏參觀的人,可能都喜歡安徒生,否則不會從哥本哈根趕到這裏來的。”
“你說得有道理,我們喜歡閱讀,也對安徒生感興趣。”
她看著這對德國夫婦說:“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據我看到的書籍說,德語是英語的父親,換句話說,英語是從德語演變而來的。是這樣嗎?”
老先生說:“確實有這個說法。不過我倒想知道,你為什麽對這種語言現象感興趣呢?”
“因為我喜歡語言。”
他們一直聊到午餐結束。德國老先生建議他們出去走走。梁曉秀欣然同意,和老夫婦走出旅館餐廳,漫步在小城幽靜的街道上漫步。走著走著,他們看見了一個小咖啡館,梁曉秀提議到小咖啡館坐一會兒,二個老人欣然同意,他們正想找機會和她好好聊聊。
老夫人問她除了英語和德語外,她還會說什麽語言。梁曉秀說,事實上,她的德語和英語都不到家,她主要講法語。
二位老人聽了她的迴答都感到驚訝,他們幾乎同時說:“真是不可思議!你會說三種語言,而你又是中國人。”
“夫人,你會說法語?”她用德語問道。
“我是法國人呀。我在德國生活了50年,但我還是覺得法語是最好聽的語言,你說是不是,小姐?”
“我同意你的看法。法語確實好聽。”
德國老先生遞給梁曉秀一張名片,。名片上印著三行字:亨特爾特,出版商,慕尼黑。下麵是聯係電話和住址。她沒有給老先生名片,而是給他寫了聯係電話和地址。
德國夫婦不問她做什麽工作,而問她平時都有什麽業餘愛好,她說她目前的唯一愛好就是寫作,已經寫了不少東西,但從來沒有發表過。
老先生便說,她如果不介意,他們想看看她寫的東西。於是,她迴到旅館取出手稿,交給德國夫婦看。那是用法文寫的四篇文章:《愛因斯坦: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思想的鍛造者:四位德國文學大師》、《法語與德語》、《歐洲古典建築的魅力》。
亨特爾特老先提議他們共進晚餐,順便聊聊她的文章。
晚上在餐廳見麵後,老先生說他看了梁曉秀的四篇文章,認為她寫得很好,如果她同意,他想幫她發表。
梁曉秀從未想過她寫的東西還能發表,便客氣地說她寫的文章還不成熟,不值得發表。老先生說四篇文章的有些地方需要修改,他已經提出了修改意見。如果梁曉秀能按照要求改好,他向幾個報紙和雜誌推薦她的文章。
梁曉秀同意修改之後把文稿交給老先生。她寫作從來沒想到要發表,既然人家熱心幫忙發表,她當然高興。
那對德國老年夫婦對梁曉秀的印象很好,老婦人說梁曉秀既然會寫作,就應該把寫的東西拿出來發表,讓讀者欣賞她的文章。老先生則說,寫作是一件勞心的事情,要想寫得好,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梁曉秀說她已經寫了6年,完全是一種業餘愛好,從未想過要拿出去發表。她寫的東西非常多,從寫作中得到了快樂。她不會聽下來,還會繼續寫下去,而且將來還要用德語和英語寫作。
亨特爾特是出版商,他表示如果梁曉秀寫的東西比較多,他可以考慮給她出版一本書。
老夫人問梁曉秀接下來她要去哪裏,梁曉秀說她要迴裏爾。老夫人又問她為什麽不到挪威看看。她說她迴家還有事,原計劃出來在丹麥旅行一個星期,然後就迴家。不過老夫人無意中提到他們要去挪威旅行,梁曉秀聽了動心了:她何必急著迴家呢?還不如和他們一起去一趟挪威。既然她已經來到了北歐,索性就去一趟挪威。她說她給家人打電話,如果時間允許,她想到挪威走一趟。
亨特爾特老先生很高興,說他們如果和她同行將會感到很愉快。他又鼓勵說,希望她把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交給他,他找幾家報紙發表她的文章,最好能連載。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就等於敲開了一扇通往寫作的大門。
偶然遇到兩個德國人,談話很投機,梁曉秀挺高興。
她決定在這座小城住一晚上,小城沒有豪華酒店,她找了一個簡樸的小旅館住下。小旅館的位置距小城中心不遠,她入住後便出來在小城轉悠。她看到一個小商店,走進去一看裏麵在賣琥珀,售貨員介紹說,丹麥琥珀名揚天下,琥珀的生長年代久遠,質地上乘,做工精良。她看上了一個金黃色的琥珀項鏈,花500歐元買了那個琥珀項鏈。
她迴到小旅館,到餐廳吃午飯,在服務員送菜之前,翻看一本安徒生童話故事。對麵餐桌有一對德國老夫婦向她點頭問候,她也點頭迴應。那對德國夫婦看到梁曉秀的東方麵孔,很是好奇,試著用英文和她打招唿:問她是哪國人。
“我是中國人。”她用英語迴答說。
“我們是德國人。你喜歡安徒生?”
她改用德語說:“我非常喜歡童話,我認為安徒生表現的童話世界具有永久的魅力。”
德國老先生說:“你的德語說得很好。德國的格林童話也有同樣的效果。你看過格林童話故事嗎?”
“我看過,我也喜歡格林童話。事實上,我學德語是受格林兄弟的啟發,因為他們還是語言學家,他們的語言真美。我認為格林童話的思想深度超過安徒生的深度。”
德國老先生的夫人用德語問道:“你學了多長時間德語?”
她用德語迴答說:“我學德語剛一年多,隻能做簡單的對話。我還在學,我估計再有三年差不多能學好德語。”
“小姐,你的德語發音和德國人幾乎沒有區別。”老夫人說。
“你們也喜歡安徒生?我想凡是來這裏參觀的人,可能都喜歡安徒生,否則不會從哥本哈根趕到這裏來的。”
“你說得有道理,我們喜歡閱讀,也對安徒生感興趣。”
她看著這對德國夫婦說:“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據我看到的書籍說,德語是英語的父親,換句話說,英語是從德語演變而來的。是這樣嗎?”
老先生說:“確實有這個說法。不過我倒想知道,你為什麽對這種語言現象感興趣呢?”
“因為我喜歡語言。”
他們一直聊到午餐結束。德國老先生建議他們出去走走。梁曉秀欣然同意,和老夫婦走出旅館餐廳,漫步在小城幽靜的街道上漫步。走著走著,他們看見了一個小咖啡館,梁曉秀提議到小咖啡館坐一會兒,二個老人欣然同意,他們正想找機會和她好好聊聊。
老夫人問她除了英語和德語外,她還會說什麽語言。梁曉秀說,事實上,她的德語和英語都不到家,她主要講法語。
二位老人聽了她的迴答都感到驚訝,他們幾乎同時說:“真是不可思議!你會說三種語言,而你又是中國人。”
“夫人,你會說法語?”她用德語問道。
“我是法國人呀。我在德國生活了50年,但我還是覺得法語是最好聽的語言,你說是不是,小姐?”
“我同意你的看法。法語確實好聽。”
德國老先生遞給梁曉秀一張名片,。名片上印著三行字:亨特爾特,出版商,慕尼黑。下麵是聯係電話和住址。她沒有給老先生名片,而是給他寫了聯係電話和地址。
德國夫婦不問她做什麽工作,而問她平時都有什麽業餘愛好,她說她目前的唯一愛好就是寫作,已經寫了不少東西,但從來沒有發表過。
老先生便說,她如果不介意,他們想看看她寫的東西。於是,她迴到旅館取出手稿,交給德國夫婦看。那是用法文寫的四篇文章:《愛因斯坦: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思想的鍛造者:四位德國文學大師》、《法語與德語》、《歐洲古典建築的魅力》。
亨特爾特老先提議他們共進晚餐,順便聊聊她的文章。
晚上在餐廳見麵後,老先生說他看了梁曉秀的四篇文章,認為她寫得很好,如果她同意,他想幫她發表。
梁曉秀從未想過她寫的東西還能發表,便客氣地說她寫的文章還不成熟,不值得發表。老先生說四篇文章的有些地方需要修改,他已經提出了修改意見。如果梁曉秀能按照要求改好,他向幾個報紙和雜誌推薦她的文章。
梁曉秀同意修改之後把文稿交給老先生。她寫作從來沒想到要發表,既然人家熱心幫忙發表,她當然高興。
那對德國老年夫婦對梁曉秀的印象很好,老婦人說梁曉秀既然會寫作,就應該把寫的東西拿出來發表,讓讀者欣賞她的文章。老先生則說,寫作是一件勞心的事情,要想寫得好,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梁曉秀說她已經寫了6年,完全是一種業餘愛好,從未想過要拿出去發表。她寫的東西非常多,從寫作中得到了快樂。她不會聽下來,還會繼續寫下去,而且將來還要用德語和英語寫作。
亨特爾特是出版商,他表示如果梁曉秀寫的東西比較多,他可以考慮給她出版一本書。
老夫人問梁曉秀接下來她要去哪裏,梁曉秀說她要迴裏爾。老夫人又問她為什麽不到挪威看看。她說她迴家還有事,原計劃出來在丹麥旅行一個星期,然後就迴家。不過老夫人無意中提到他們要去挪威旅行,梁曉秀聽了動心了:她何必急著迴家呢?還不如和他們一起去一趟挪威。既然她已經來到了北歐,索性就去一趟挪威。她說她給家人打電話,如果時間允許,她想到挪威走一趟。
亨特爾特老先生很高興,說他們如果和她同行將會感到很愉快。他又鼓勵說,希望她把所見所聞寫成文章,交給他,他找幾家報紙發表她的文章,最好能連載。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就等於敲開了一扇通往寫作的大門。
偶然遇到兩個德國人,談話很投機,梁曉秀挺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