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梁曉秀:歐洲人如今是真心信教還是用宗教裝點門麵?歐洲學者聲稱新教對資本主義的發展有極大的促動作用,這讓她很難理解。她生活在歐洲,每天和歐洲人打交道,感覺宗教的影子似乎隨處都在;可是有很多歐洲年輕人似乎根本就不信教,他們從來不上教堂。這個問題她不好向歐洲人請教,隻能靠自己觀察、分析;但總也得不出令她信服的結論。


    她隻好從曆史著手,分析這個疑難問題。她梳理了歐洲宗教史,想從中找到答案。


    宗教在歐洲曆史上長期扮演了重要角色,深入到歐洲人生活中的各個層麵,對歐洲人產生了重要影響。如今,宗教在歐洲還沒有完全退出曆史舞台,還在產生著某種作用。歐洲新教民眾主要信奉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基督新教和東正教。宗教在歐洲雖然沒有強製性,但在某些方麵影響個人對家庭、社會和公共生活的態度。在今日歐洲,宗教的影響力顯然不像中世紀那麽大,但是在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有宗教教育課或類似的課程。歐洲信教人數仍然不少,宗教的教義還有一定市場。遍布歐洲各國的教堂依然是教徒禱告的場所;教堂的各種宗教活動隨處可見。


    梁曉秀認為,不了解歐洲宗教,就無法解讀歐洲的曆史;更無法徹底了解今日的歐洲人。基督宗教在曆史上與歐洲的國家和政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基督宗教影響了歐洲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宗教滲透到國家政治生活中,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歐洲教徒讀得最多的書──《新約聖經》中就有國家與教會關係的內容。概括起來有三點:肯定國家權力,要求教會和基督徒順從;否定國家權力,強調對國家權力雖要服從但不能崇拜;強調順從神,不順從人。


    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代表人物托馬斯?阿奎納認為,世俗政權應服從教會。這種對世俗政權的認知一直占據著基督宗教神學思想的主流,它所代表的傳統觀念被以羅馬教皇為代表的天主教所恪守。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強調,在基督徒與國家的關係上,基督徒應該順從世俗政權。約翰?加爾文強調世俗政權不能支配教會,教會的權威不可以基於國家權力而建立,二者是同等的。


    羅馬教皇認為,國家和教會應該互相承認獨立性。國家與教會屬於兩個不同的層麵,但卻是彼此聯係的。教會不能淩駕於國家之上,也不應該使自己介入社會政治角色中,更不能代替國家。


    歐洲政教關係大致經曆了政教合一、政教分離、政教互動三個曆史階段。在早期的政教合一時期,宗教對歐洲社會居統治地位。政教分離後,宗教並沒有退出曆史舞台,依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影響著歐洲的社會生活。


    在20世紀20年代,意大利政府與羅馬教廷簽署了《拉特朗條約》,天主教為意大利的國教。《拉特朗條約》對意大利的法律製度有著深遠影響。1948年頒布的意大利憲法認可了《拉特朗條約》的原則和精神。1984年意大利頒布了新的《拉特朗協定》,確立了政教分離原則,羅馬天主教不再是意大利的國教,國家和天主教會各自擁有獨立的主權。


    1905年法國議會通過了《政教分離法》,宣布宗教與政治分離。該法規定,法國對任何宗教信仰既不承認,也不給予工資和津貼;教會不得幹預政治,隻能管理宗教組織,學校隻許在課外時間上宗教課;教會占用的公共建築一律歸還國家。法國的做法似乎在政教分離上最為徹底,但今日法國信教人數依然很多。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登基後頒布了《至尊法》和《三十九條信綱》,其中《至尊法》規定:國王是英格蘭教會在世間的最高長官,教職人員必須向國王宣誓;《三十九條信綱》把安立甘宗被確立為英國國教。英國憲法中製定了幾個“憲法原則”,其中包括英國君王必須是新教聖公會信徒;英國法律中禁止人們對聖公會的神靈或信條不敬。聖公會經常介入英國政治事務,教會的高階教士們首先在政治、外交、司法等領域取得成就和地位後才被授予高階聖職。這種政教結合模式持續至今,使得英國議會上議院改革成為英國政治變革的重要議題,目的是取消“聖公會主教在議會中保留當然席位”這一特權。


    19世紀以後,東正教在沙皇俄國的地位通過法律形式予以明確:沙皇是東正教的首腦,全體俄羅斯人都應當信奉東正教。


    歐洲政教分離後,宗教積極參與人們的社會公益事業,把過去的宗教傳統以各種方式延續下來,在醫療、教育、撫養與收養、戒毒、戒酒等方麵,還都能看到宗教的作用。基督宗教組織積極參與到社會服務和公益慈善事業中,對政府的社會保障起到良好的補充作用。德國、瑞典、丹麥等國有大量與教會有關的慈善團體,服務於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等各個領域。


    基督教發源於猶太教,與佛教和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早期的基督教隻有一個教會,之後分化為許多派別,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三大派別。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統稱基督教。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區猶太人社會。1至5世紀基督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區域。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它為國教。相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30歲左右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道。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複活,耶穌複活的這一天成為後世的複活節。羅馬教皇當時以太陽神的生日製定了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即聖誕節。被12使徒中的猶大叛徒出賣,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共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星期五被視為兇日。


    曆史上的是否有耶穌其人,說法不一。


    新教即基督教新教是與“公教”、“正教”並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新教詞源來自德語。目前新教教徒約占全球基督徒總數的27%。新教是歐洲宗教改革的產物。新教認為《聖經》具有最高權威。天主教堅持聖經的解釋權屬於教會。新教各派一致拒絕天主教將一切權力集中在以教皇為首的教階體製中。


    基督宗教的三大教派的基本教義是相同的,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誌。《聖經》是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經典,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組成。《舊約全書》是猶太教的經書,《新約全書》是耶穌基督徒的經書。《新約全書》的寫作曆時1500多年。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複活節、升天節等,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命名日等節日。


    15世紀後期,西歐封建製度開始解體,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16世紀20年代,馬丁?路德在德國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加爾文的改革活動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響。英王亨利八世由上而下推行宗教改革,以擺脫教皇的管轄。


    16世紀中葉,新教的三個主要宗派,即馬丁?路德創立的路德宗,加爾文創立的歸正宗和英格蘭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歐洲出現,並同羅馬天主教相抗衡。在長期複雜的“宗教戰爭”之後,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歐各國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分布於德國大部和北歐諸國,包括丹麥、挪威、瑞典、芬蘭等;歸正宗為瑞士、德國一部、荷蘭和蘇格蘭;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蘭。


    17世紀中葉,英格蘭的清教徒運動要求以加爾文主義改革妥協保守的安立甘國教會,結果產生了脫離國教的一些新的獨立宗派,如英格蘭的長老會、公理會、浸會、公誼會等。清教徒運動後來由移民傳到美洲,使新教在北美發展成為影響最廣的教派。美國人如今信奉的新教就是那時傳播到美洲大陸的。


    18世紀,資產階級在歐洲取得全麵勝利。這時期新教出現了一批哲學家,如德國的萊布尼茲、萊辛和康德,英國的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等。他們運用唯理主義哲學對基督教信仰和神學作了新的論證和解釋。他們提倡自由思想和寬容原則,對19世紀新教神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19世紀歐洲新教在啟蒙時期唯理主義的衝擊下,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施萊爾馬赫被稱為新教現代神學之父。


    20世紀西方世界出現各種危機,使自由主義神學麵臨絕境。代之而起的是以巴特和布魯內爾等為代表的新正統神學,強調人類隻有通過否定自己,完全順從上帝的旨意,才能得救。


    在基督宗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西兩派在1054年分裂而分成天主教和東正教。東派強調自己的正統性,稱為正教,西派強調自己的普世性,稱為公教。


    天主教在中世紀曾深入西歐社會的政治、經濟、倫理、法律、學術、文化、教育和藝術等各個領域,成為無所不在的精神力量。羅馬天主教會的統治範圍曾經被稱為教宗國,教宗是梵蒂岡的元首。


    公元一世紀末天主教傳入羅馬帝國。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承認天主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天主教神職人員稱為神父,基督教多稱為牧師,也有稱為長老的。天主教有修女,基督教沒有。東正教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掛聖像,手持令牌;而天主教主教頭戴桃形尖頂帽,身穿特製黃色神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唱聖歌時,東正教唱詩班沒有風琴伴奏,而天主教唱詩班則有;祈禱時,東正教徒用三個手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畫十字;而天主教徒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畫十字。禮拜時,東正教堂裏不擺座椅,參加者隻能站立,而天主教堂裏放有成排的長板凳,供祈禱者跪坐;懺悔時,教徒在神父麵前可站、可跪,天主教徒在神父麵前隻能跪著。


    在教堂方麵,東正教教堂的建築式采用拜占庭式或斯拉夫式。天主教教堂采用羅馬式或哥特式。東正教堂聖壇中央掛有聖像,四周則掛聖徒畫像;而天主教堂聖壇中央放置十字架,聖壇兩旁掛耶穌畫像和聖母瑪利亞畫像,周圍牆上掛十四幅耶穌受難畫像。


    猶太教是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猶太民族的生活方式及信仰。猶太教中有三部典籍:第一部是《西伯來聖經》,所有猶太人都要絕對忠誠地信奉它。第二部是《塔木德》。第三部是《米德拉什》。猶太教是公元前2000年在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希伯來人中產生的。傳說大約3800年前,一位名叫亞伯拉罕的人從兩河流域南部的烏爾遷徙到迦南,即現在的巴勒斯坦,幾經輾轉後定居在別是巴。據《聖經》的描述,亞伯拉罕生子以撒,以撒生子雅各。他們就是通常所說的猶太教的奠基人。公元前1720年以色列人為逃避饑荒從迦南來到埃及。約公元前1290年,猶太人摩西率領他的同胞成功地逃脫了法老軍隊的追擊,到達西乃曠野。摩西是以色列人公認的民族英雄。猶太教基礎的法律是經過摩西確立起來的,摩西是猶太教的創始人。公元70年,羅馬軍隊放火把宏偉莊嚴的猶太教第二聖殿夷為平地,猶太教的獻祭和與之相關的儀禮製度從此消失了。


    在此後的1300多年中,猶太人被迫流亡世界各地。1948年,返迴家園的猶太複國主義者建立了新的以色列國。


    在中世紀,歐洲各國的猶太人被視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和自由、在經濟上受到種種限製。曆史上,猶太人曾受到多次毀滅性的逼害。猶太人由於兩千多年一直分散在世界各地,語言、文字已經分化,隻是靠著統一的宗教維係其單一的民族性。猶太教徒認為救世主尚未來臨,不承認基督耶穌是救世主,這是一直受到基督教世界歧視和迫害的一個原因。


    猶太教隻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猶太教派卻引發出兩個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即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複興人為穆罕默德,他在610年創建伊斯蘭教,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曾對許多國家和民族的社會發展、經濟形態、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教進入“四大哈裏發時期”。661年起,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帝國時期,曆經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地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成為帝國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經濟和學術文化得到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史稱“伊斯蘭教發展的鼎盛時期”。


    711年,以穆爾人為主力的阿拉伯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進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占領比利牛斯半島大部分地區,將伊斯蘭教傳入西南歐。732年,阿拉伯軍隊襲擊高盧西南部,戰敗後撤迴比利牛斯山以南,伊斯蘭教向西方的傳播,到此為止。


    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占領整個小亞細亞及巴爾幹半島,將伊斯蘭教傳入西南歐地區。在16世紀強盛時期,其疆域已包括以前的拜占庭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大部分領土,成為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伊斯蘭帝國。帝國大力倡導和讚助伊斯蘭教育和學術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華麗的清真寺、各類宗教學校。


    1798年,拿破侖?波拿巴一世率領的侵略軍占領了埃及,歐洲列強掀起了一場“瓜分奧斯曼帝國遺產”的激烈爭鬥,導致了奧斯曼帝國的徹底崩潰。


    梁曉秀用一個星期時間把歐洲宗教史整理梳理了一遍,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個疑難問題,不是她能解答的問題。她是無神論者,對不了解的東西索性就放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餐館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原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原風並收藏中餐館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