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曉秀看來,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有什麽樣的文化,就有什麽樣的民族。從文化入手,她才能徹底剖析歐洲,解讀歐洲,了解歐洲。經過多年的觀察,她對歐洲文化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梳理出歐洲文化的一些特點。
歐洲人以歐洲豐富多彩的文化為自豪,認為歐洲文化是多元文化,包含了歐洲各國的價值觀,表現了各國的差異。歐洲人還認為歐洲文化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最高水平;歐洲的文化底蘊遠勝過美國;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歐洲的博物館、圖書館、建築、藝術,就是歐洲文化的具體體現,每一樣都成績顯著,博大精深。
梁曉秀認為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評論歐洲文化,那是對歐洲文化的廉價出售;要想深入了解歐洲文化,就必須深入到歐洲人的靈魂深處,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
歐洲各國的博物館給梁曉秀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中她整理出一部歐洲史。
歐洲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到處都有文化的痕跡。歐洲大陸五彩斑斕、博大精深的文化滲透到歐洲人骨子裏,無形中形成了歐洲人的價值觀。
每一座城市、每一個村鎮,不論大小,都有值得一看的建築、博物館、甚至文物古跡。歐洲人非常重視他們的文化遺產;重視文化在他們看來是一項社會責任。歐洲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流行,傳播,在歐洲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根,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定勢。一個人的所謂教養,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修養的表現。梁曉秀曾注意到一些歐洲兒童,他們從小就很有教養,懂規矩,懂禮貌,絕不胡來;她認為那是歐洲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歐洲的文化普及率非常高。歐洲各國對文物保護做得都非常到位。每一座城市的博物館都有一兩件鎮館的藏品,而那些藏品都是觀眾想看的文物。歐洲大城市的博物館一般藏品都很豐富,布置精當,而每個小城鎮也有一、二個小型博物館,裏麵收藏當地的文物,介紹當地的曆史。
瀏覽歐洲的博物館,就是瀏覽歐洲的曆史。
梁曉秀注意到歐洲遊客和世界各國遊客到歐洲一座城市,他們大都會參觀博物館,有的遊客在博物館一呆就是一天。特別是那些有特色的博物館,不愁沒有觀眾。她到歐洲的許多城市,隻要當地有歐洲朋友,他們總會先帶她去參觀城市的博物館。起初她還不以為然,漸漸地她感覺這是了解歐洲曆史文化的一個好辦法。曆史具有延續性:今日許多現象都能從過去的曆史中找到痕跡。
歐洲人經常說,看了當地的博物館,就對當地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且順帶著還能了解歐洲曆史。看博物館的次數多了,梁曉秀自然對歐洲曆史和文化了解的深度加深了。她在德國亞琛市博物館參觀時第一次搞明白:歐洲先有國家法,後有宗教法;而在中東穆斯林國家,是先有宗教法,後有國家法。這一發現,使她明白為什麽歐洲在宗教改革後實行了政教分離的政策,而今日盡管在歐洲大陸教堂林立,但它們對歐洲政治的影響遠不如中世紀那麽大;而中東穆斯林國家大都政教合一,宗教力量在那些國家影響巨大,超越了政治力量。
文化體現在多方麵,收藏也是一種文化。梁曉秀對歐洲人的收藏很感興趣,曾專門研究了歐洲收藏家的有關情況。
那時一般普通中國老百姓還不懂得收藏,但是歐洲人的收藏曆史悠久,即使普通歐洲人也熱衷於收藏文物,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拿出一兩件有一定價值的藏品。富有家庭收藏的文物自然價值連城。梁曉秀在比利時和荷蘭富有家庭中看見過歐洲藝術大師級的繪畫、雕塑作品;她還在普通歐洲人的家庭看過普通的藝術品。不論是大家的作品,還是無名之輩的作品,都受到主人的精心嗬護。許多家庭收藏文物並不是為了拍賣,而隻是喜歡而已。歐洲人對文化的那種熱愛,使得他們的藝術家擁有了廣闊的市場,反過來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梁曉秀認為,了解歐洲曆史和文化的一個最好辦法是和各階層人士接觸,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能感受到歐洲的文化。她的職業給她提供了這種便利條件。每天都有各界人士光臨她的新中國飯店,她在與那些顧客的交談中,無形中了解到他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乃至對生活的態度。
她認為書本知識是“死的”,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才有立體感,才能更好地了解歐洲文化。隻有一步一步深入歐洲現代生活,深入歐洲人的思想,才能一點一滴感受到歐洲文化。
她就是那樣從小事入手,積少成多,漸漸了解到很多情況。
她經過多年的探索,堅信歐洲每個家庭、每個城市、每個國家的曆史片段組合到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歐洲曆史和文化。在歐洲各國民眾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方麵,在他們社會的細節中,慢慢就能找出規律性、普遍性的東西。
新中國飯店的顧客來自歐洲多國,她在飯店接待過十幾個歐洲國家的客人。她在與德國人接觸時發現了他們身上體現的嚴謹、守時等日耳曼民族的特征;在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荷蘭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身上也有近似的特征。同樣,她在意大利人身上發現的隨意、熱烈等拉丁民族的特征在同屬拉丁民族的希臘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身上也有體現。
歐洲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在她看來是由一個、一個細節構成的。要想徹底了解歐洲的文化內涵,就必須得長期生活在歐洲人的圈內,細心地撲捉這些細節。這就需要不斷地去發現。每一次的新發現,就是認識上的一小步,積少成多,便有了整體的認識。通過這種辦法,她發現今日歐洲人普遍抱有各掃門前雪的態度,他們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度不高,甚至還不如她。
她在探索中發現按,從古至今歐洲文化的一個內容始終沒有改變:貪婪。在歐洲曆史上,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因為經濟原因爆發的;戰爭說到底就是為了掠奪財富。如今在歐洲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了,但是有了大規模的企業集團;而那些企業集團通過經營商品積累財富,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經濟戰爭的表現。
文化是包羅萬象的“圖書館”,裏麵可以容下人世間所有的內容。但文化有時又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梁曉秀認為,歐洲文化需要細品慢咽,要想把握它的脈搏,得拿出法國人喝紅酒的架勢:一點、一點品嚐,而不是一口喝幹。
歐洲古老的文化在今日似乎約束了歐洲的發展,使整個歐洲大陸籠罩在古老、緩慢甚至頹廢的氣氛下,讓人感覺不到新興國家那種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氣氛和活力。對此,梁曉秀感受頗深。她經常想一個問題:那些發達的歐洲國家發展速度緩慢,似乎發展空間有限,而且有沒有什麽幹勁,這樣的國度今後會變成什麽樣呢?她始終關注這個問題,密切注視著歐洲的發展發展。
文化內容包羅萬象,梁曉秀認為文物古跡是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反映了歐洲文化的特征。
歐洲博物館是歐洲文化的直接體現著。歐洲人的一大愛好,是參觀博物館。當有些世界其他國家的遊客在歐洲遊山玩水、忙於采購時,歐洲遊客則在博物館消磨時間。他們對曆史、文化、文物非常感興趣,看得極認真。梁曉秀起初沒有耐心參觀博物館,參觀的熱情遠不如歐洲人那麽高;但是後來她改變了態度,也像歐洲人一樣認真參觀,從參觀中得到樂趣。
歐洲在文物古跡的保護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意大利、西班牙、希臘、法國、德國等幾乎所有歐洲國家,文物古跡保護、維護、修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視。歐洲國家為保護文物古跡,甚至動用高科技手段來保護文物古跡,給梁曉秀留下深刻印象。
保護文物古跡就是保護曆史。雅典衛城和羅馬廢墟正因為其曆史的厚重感而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歡迎。
歐洲人以歐洲豐富多彩的文化為自豪,認為歐洲文化是多元文化,包含了歐洲各國的價值觀,表現了各國的差異。歐洲人還認為歐洲文化代表了西方文化的最高水平;歐洲的文化底蘊遠勝過美國;歐洲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歐洲的博物館、圖書館、建築、藝術,就是歐洲文化的具體體現,每一樣都成績顯著,博大精深。
梁曉秀認為走馬觀花,浮光掠影地評論歐洲文化,那是對歐洲文化的廉價出售;要想深入了解歐洲文化,就必須深入到歐洲人的靈魂深處,挖掘他們的內心世界。
歐洲各國的博物館給梁曉秀留下了深刻印象,從中她整理出一部歐洲史。
歐洲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館,到處都有文化的痕跡。歐洲大陸五彩斑斕、博大精深的文化滲透到歐洲人骨子裏,無形中形成了歐洲人的價值觀。
每一座城市、每一個村鎮,不論大小,都有值得一看的建築、博物館、甚至文物古跡。歐洲人非常重視他們的文化遺產;重視文化在他們看來是一項社會責任。歐洲文化經過上千年的流行,傳播,在歐洲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根,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們的思維定勢。一個人的所謂教養,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化修養的表現。梁曉秀曾注意到一些歐洲兒童,他們從小就很有教養,懂規矩,懂禮貌,絕不胡來;她認為那是歐洲多少代人傳承下來的文化起了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歐洲的文化普及率非常高。歐洲各國對文物保護做得都非常到位。每一座城市的博物館都有一兩件鎮館的藏品,而那些藏品都是觀眾想看的文物。歐洲大城市的博物館一般藏品都很豐富,布置精當,而每個小城鎮也有一、二個小型博物館,裏麵收藏當地的文物,介紹當地的曆史。
瀏覽歐洲的博物館,就是瀏覽歐洲的曆史。
梁曉秀注意到歐洲遊客和世界各國遊客到歐洲一座城市,他們大都會參觀博物館,有的遊客在博物館一呆就是一天。特別是那些有特色的博物館,不愁沒有觀眾。她到歐洲的許多城市,隻要當地有歐洲朋友,他們總會先帶她去參觀城市的博物館。起初她還不以為然,漸漸地她感覺這是了解歐洲曆史文化的一個好辦法。曆史具有延續性:今日許多現象都能從過去的曆史中找到痕跡。
歐洲人經常說,看了當地的博物館,就對當地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且順帶著還能了解歐洲曆史。看博物館的次數多了,梁曉秀自然對歐洲曆史和文化了解的深度加深了。她在德國亞琛市博物館參觀時第一次搞明白:歐洲先有國家法,後有宗教法;而在中東穆斯林國家,是先有宗教法,後有國家法。這一發現,使她明白為什麽歐洲在宗教改革後實行了政教分離的政策,而今日盡管在歐洲大陸教堂林立,但它們對歐洲政治的影響遠不如中世紀那麽大;而中東穆斯林國家大都政教合一,宗教力量在那些國家影響巨大,超越了政治力量。
文化體現在多方麵,收藏也是一種文化。梁曉秀對歐洲人的收藏很感興趣,曾專門研究了歐洲收藏家的有關情況。
那時一般普通中國老百姓還不懂得收藏,但是歐洲人的收藏曆史悠久,即使普通歐洲人也熱衷於收藏文物,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拿出一兩件有一定價值的藏品。富有家庭收藏的文物自然價值連城。梁曉秀在比利時和荷蘭富有家庭中看見過歐洲藝術大師級的繪畫、雕塑作品;她還在普通歐洲人的家庭看過普通的藝術品。不論是大家的作品,還是無名之輩的作品,都受到主人的精心嗬護。許多家庭收藏文物並不是為了拍賣,而隻是喜歡而已。歐洲人對文化的那種熱愛,使得他們的藝術家擁有了廣闊的市場,反過來促進了藝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
梁曉秀認為,了解歐洲曆史和文化的一個最好辦法是和各階層人士接觸,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就能感受到歐洲的文化。她的職業給她提供了這種便利條件。每天都有各界人士光臨她的新中國飯店,她在與那些顧客的交談中,無形中了解到他們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乃至對生活的態度。
她認為書本知識是“死的”,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才有立體感,才能更好地了解歐洲文化。隻有一步一步深入歐洲現代生活,深入歐洲人的思想,才能一點一滴感受到歐洲文化。
她就是那樣從小事入手,積少成多,漸漸了解到很多情況。
她經過多年的探索,堅信歐洲每個家庭、每個城市、每個國家的曆史片段組合到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歐洲曆史和文化。在歐洲各國民眾的生活方式和處事原則方麵,在他們社會的細節中,慢慢就能找出規律性、普遍性的東西。
新中國飯店的顧客來自歐洲多國,她在飯店接待過十幾個歐洲國家的客人。她在與德國人接觸時發現了他們身上體現的嚴謹、守時等日耳曼民族的特征;在同屬於日耳曼民族的荷蘭人、丹麥人、瑞典人、挪威人身上也有近似的特征。同樣,她在意大利人身上發現的隨意、熱烈等拉丁民族的特征在同屬拉丁民族的希臘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身上也有體現。
歐洲文化的精髓和內涵,在她看來是由一個、一個細節構成的。要想徹底了解歐洲的文化內涵,就必須得長期生活在歐洲人的圈內,細心地撲捉這些細節。這就需要不斷地去發現。每一次的新發現,就是認識上的一小步,積少成多,便有了整體的認識。通過這種辦法,她發現今日歐洲人普遍抱有各掃門前雪的態度,他們對外部世界的關注度不高,甚至還不如她。
她在探索中發現按,從古至今歐洲文化的一個內容始終沒有改變:貪婪。在歐洲曆史上,幾乎所有的戰爭都是因為經濟原因爆發的;戰爭說到底就是為了掠奪財富。如今在歐洲沒有大規模的戰爭了,但是有了大規模的企業集團;而那些企業集團通過經營商品積累財富,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經濟戰爭的表現。
文化是包羅萬象的“圖書館”,裏麵可以容下人世間所有的內容。但文化有時又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梁曉秀認為,歐洲文化需要細品慢咽,要想把握它的脈搏,得拿出法國人喝紅酒的架勢:一點、一點品嚐,而不是一口喝幹。
歐洲古老的文化在今日似乎約束了歐洲的發展,使整個歐洲大陸籠罩在古老、緩慢甚至頹廢的氣氛下,讓人感覺不到新興國家那種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氣氛和活力。對此,梁曉秀感受頗深。她經常想一個問題:那些發達的歐洲國家發展速度緩慢,似乎發展空間有限,而且有沒有什麽幹勁,這樣的國度今後會變成什麽樣呢?她始終關注這個問題,密切注視著歐洲的發展發展。
文化內容包羅萬象,梁曉秀認為文物古跡是代表性的文化內容,反映了歐洲文化的特征。
歐洲博物館是歐洲文化的直接體現著。歐洲人的一大愛好,是參觀博物館。當有些世界其他國家的遊客在歐洲遊山玩水、忙於采購時,歐洲遊客則在博物館消磨時間。他們對曆史、文化、文物非常感興趣,看得極認真。梁曉秀起初沒有耐心參觀博物館,參觀的熱情遠不如歐洲人那麽高;但是後來她改變了態度,也像歐洲人一樣認真參觀,從參觀中得到樂趣。
歐洲在文物古跡的保護方麵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意大利、西班牙、希臘、法國、德國等幾乎所有歐洲國家,文物古跡保護、維護、修繕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重視。歐洲國家為保護文物古跡,甚至動用高科技手段來保護文物古跡,給梁曉秀留下深刻印象。
保護文物古跡就是保護曆史。雅典衛城和羅馬廢墟正因為其曆史的厚重感而受到世界各地遊客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