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梁曉秀和宋福祿一起來到飯店,看老外廚師上灶。他們先到一樓廚房看老外炒菜,那裏是為自助餐準備的菜肴。二順在一旁指導老外,10個老外在聽他講解。
梁曉秀看到操作台上放著很多瓶瓶罐罐,還有一些小秤和一些她沒見過的機器,她問宋福祿那些東西是幹什麽用的。宋福祿說,老外廚師用調料時不會像中國廚師那樣估算出該放多少鹽、多少油、多少花椒大料和醬油醋,所以他們就事先秤好調料,炒菜時按照菜量決定使用多少調料;另外老外不會切菜,刀工不行,所以就用那些機器切肉切菜。
10個老外站成一排,開始炒菜了。第一盤菜是麻婆豆腐。老外廚師先切豆腐,他們小心翼翼地把豆腐切成方塊,梁曉秀注意到一個廚師和另一個廚師嘀咕說,應該發明一種專門切豆腐的機器,省得用刀來切,既費時又麻煩。
梁曉秀插話說,中餐和西餐不一樣,中餐講究刀工,切豆腐是最簡單的刀工;隻有用菜刀切出來的豆腐才好吃。同樣的道理,那些蔬菜和肉類最好用菜刀切,否則就沒有中餐的味道。
那兩個廚師點了一下頭,接著開始配料。那一鍋是10盤菜的量,其中一人秤好了鹽、油、醬油、大料、花椒,準備炒菜了。
油開之後,他放進了豆腐,然後逐一放調料,最後翻動炒勺,十幾分鍾後10盤麻婆豆腐做好了。
梁曉秀問:“你放多少鹽,是事先測量好的?”
“對呀,否則不是多就是少。宋先生炒菜時,我注意到他就不用秤調料,直接估算出調料的用量。我覺得那是做中餐最難的一個環節。我做過測試,宋先生肉眼估算出的調料用量和我用秤秤出來的調料幾乎沒有差別。我想,一個中餐廚師,能有宋先生那種本領,那就是頂級廚師了。”
宋福祿用中文和梁曉秀說,他教過那些老外很多遍,他們就是掌握不了。他們做什麽菜都想依賴機器,手腳一點都不麻利,根本就不是當中餐廚師的材料。
第二盤菜是宮保雞丁,二順給那些老外廚師講,做宮保雞丁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什麽時候該顛勺子,怎麽顛,顛多長時間,那是有講究的。
10個老外廚師聚精會神地聽著,看著二順做示範。油鍋開了,二順放進食料,用鏟子翻了幾下,然後放進調料,接著用炒勺翻動炒鍋。
一個老外悄悄和另一個老外說:“看,人家根本就不用秤,估摸著就掌握了調料的用量。看來,那就是中餐廚師的絕活呀。”
二順開始顛炒鍋了,他上下顛著炒鍋,鍋裏的菜翻滾著,鍋下麵冒著火花,看的老外眼花繚亂。二順顛了十幾下,一盤宮保雞丁做好了。他讓10個老外品嚐,然後就讓老外做宮保雞丁。
一個老外小心翼翼地顛著炒鍋,動作幅度很小,幾乎沒有把鍋顛起來,生怕把鍋裏的菜顛出去。
“你用點力,上下顛!”二順在一旁指導說。
那人一用力,鍋裏的宮保雞丁給顛了出來,撒了一地。梁曉秀躲得快,沒有燙著。
“你幹什麽呢?讓你用一點勁,你卻使出了牛勁!”
梁曉秀偷偷樂,小聲和宋福祿說看來老外確實掌握不了顛炒鍋的技巧,他們沒必要非得讓老外顛鍋。做中餐一律減少環節,越簡單越好;否則老外永遠也學不會。
宋福祿說:“你看到了吧,就這個動作我至少教過他們十幾次了,沒有一個人能學會。你說這老外怎麽就這麽笨呢?一個個都像榆木疙瘩。”
梁曉秀調侃說:“他們不笨,哪有我們賺錢的機會呀。我看這歐洲人的手腳就是沒有中國人的手腳靈活,腦子更沒有中國人的腦子靈。這樣,你們不用費勁讓他們顛炒鍋,所有複雜的程序都免掉,隻要能把菜做熟了就行了。將來炒鍋還得由中國廚師來操作。”
梁曉秀下了指令,二順就不讓老外顛炒鍋了。
一個老外廚師不解地問道:為什麽一定要把鍋顛起來了呢?他覺得用炒勺在鍋裏翻動同樣能起到炒菜的作用。
宋福祿說,法國人總說烹飪是一種藝術,中國廚師的好些炒菜的動作就是藝術化的表現。炒菜就是在顛簸的過程中進了味道,有了獨特的風味。
還有一個老外說,應該發明一種振動器,把鍋震動起來,同樣能起到顛炒鍋的作用。梁曉秀聽了大笑,說他真有想象力。
看老外做了兩道菜後,梁曉秀和宋福祿離開一樓廚房,來到二樓廚房,趙小花正帶著5個老外在廚房炒菜。二樓廚房專門是為二樓大餐廳準備的,炒菜不能馬虎,趙小花負責掌勺。
她看見梁曉秀迴來了,告訴她說老外廚師就是不上路,要多笨有多笨,怎麽也做不出中國廚師做的那種菜的味道。
梁曉秀說差不多就行了,沒必要非讓老外達到中國廚師的標準,一來他們沒有那麽多時間總培訓老外,二來他們也不能把自己的絕活都教給老外。
趙小花說:“曉秀,我就奇怪了:你說這老外能把那麽複雜的機器都造出來,但是一炒菜就不靈了:手腳笨得要死,怎麽教都學不會。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呢?我怎麽也想不明白。”
“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呀。也許我們的中餐太複雜了吧?”
“其實也不算複雜。這一陣我學會了做法餐,我看法餐一點也不比中餐簡單,但我隻用了一個多星期就學會了做十幾道法國菜;可是這幫老外已經學了兩個月,十幾道菜還是做不好。你說這是因為中國人比法國人聰明的緣故吧?”
“在有些方麵,中國人確實比老外聰明,比如開中餐館,老外肯定不如我們中國人。中餐是我們的專利,老外搞不明白。”
在飯店巡視一番,梁曉秀就迴家了。
梁曉秀看到操作台上放著很多瓶瓶罐罐,還有一些小秤和一些她沒見過的機器,她問宋福祿那些東西是幹什麽用的。宋福祿說,老外廚師用調料時不會像中國廚師那樣估算出該放多少鹽、多少油、多少花椒大料和醬油醋,所以他們就事先秤好調料,炒菜時按照菜量決定使用多少調料;另外老外不會切菜,刀工不行,所以就用那些機器切肉切菜。
10個老外站成一排,開始炒菜了。第一盤菜是麻婆豆腐。老外廚師先切豆腐,他們小心翼翼地把豆腐切成方塊,梁曉秀注意到一個廚師和另一個廚師嘀咕說,應該發明一種專門切豆腐的機器,省得用刀來切,既費時又麻煩。
梁曉秀插話說,中餐和西餐不一樣,中餐講究刀工,切豆腐是最簡單的刀工;隻有用菜刀切出來的豆腐才好吃。同樣的道理,那些蔬菜和肉類最好用菜刀切,否則就沒有中餐的味道。
那兩個廚師點了一下頭,接著開始配料。那一鍋是10盤菜的量,其中一人秤好了鹽、油、醬油、大料、花椒,準備炒菜了。
油開之後,他放進了豆腐,然後逐一放調料,最後翻動炒勺,十幾分鍾後10盤麻婆豆腐做好了。
梁曉秀問:“你放多少鹽,是事先測量好的?”
“對呀,否則不是多就是少。宋先生炒菜時,我注意到他就不用秤調料,直接估算出調料的用量。我覺得那是做中餐最難的一個環節。我做過測試,宋先生肉眼估算出的調料用量和我用秤秤出來的調料幾乎沒有差別。我想,一個中餐廚師,能有宋先生那種本領,那就是頂級廚師了。”
宋福祿用中文和梁曉秀說,他教過那些老外很多遍,他們就是掌握不了。他們做什麽菜都想依賴機器,手腳一點都不麻利,根本就不是當中餐廚師的材料。
第二盤菜是宮保雞丁,二順給那些老外廚師講,做宮保雞丁最重要的是掌握火候,什麽時候該顛勺子,怎麽顛,顛多長時間,那是有講究的。
10個老外廚師聚精會神地聽著,看著二順做示範。油鍋開了,二順放進食料,用鏟子翻了幾下,然後放進調料,接著用炒勺翻動炒鍋。
一個老外悄悄和另一個老外說:“看,人家根本就不用秤,估摸著就掌握了調料的用量。看來,那就是中餐廚師的絕活呀。”
二順開始顛炒鍋了,他上下顛著炒鍋,鍋裏的菜翻滾著,鍋下麵冒著火花,看的老外眼花繚亂。二順顛了十幾下,一盤宮保雞丁做好了。他讓10個老外品嚐,然後就讓老外做宮保雞丁。
一個老外小心翼翼地顛著炒鍋,動作幅度很小,幾乎沒有把鍋顛起來,生怕把鍋裏的菜顛出去。
“你用點力,上下顛!”二順在一旁指導說。
那人一用力,鍋裏的宮保雞丁給顛了出來,撒了一地。梁曉秀躲得快,沒有燙著。
“你幹什麽呢?讓你用一點勁,你卻使出了牛勁!”
梁曉秀偷偷樂,小聲和宋福祿說看來老外確實掌握不了顛炒鍋的技巧,他們沒必要非得讓老外顛鍋。做中餐一律減少環節,越簡單越好;否則老外永遠也學不會。
宋福祿說:“你看到了吧,就這個動作我至少教過他們十幾次了,沒有一個人能學會。你說這老外怎麽就這麽笨呢?一個個都像榆木疙瘩。”
梁曉秀調侃說:“他們不笨,哪有我們賺錢的機會呀。我看這歐洲人的手腳就是沒有中國人的手腳靈活,腦子更沒有中國人的腦子靈。這樣,你們不用費勁讓他們顛炒鍋,所有複雜的程序都免掉,隻要能把菜做熟了就行了。將來炒鍋還得由中國廚師來操作。”
梁曉秀下了指令,二順就不讓老外顛炒鍋了。
一個老外廚師不解地問道:為什麽一定要把鍋顛起來了呢?他覺得用炒勺在鍋裏翻動同樣能起到炒菜的作用。
宋福祿說,法國人總說烹飪是一種藝術,中國廚師的好些炒菜的動作就是藝術化的表現。炒菜就是在顛簸的過程中進了味道,有了獨特的風味。
還有一個老外說,應該發明一種振動器,把鍋震動起來,同樣能起到顛炒鍋的作用。梁曉秀聽了大笑,說他真有想象力。
看老外做了兩道菜後,梁曉秀和宋福祿離開一樓廚房,來到二樓廚房,趙小花正帶著5個老外在廚房炒菜。二樓廚房專門是為二樓大餐廳準備的,炒菜不能馬虎,趙小花負責掌勺。
她看見梁曉秀迴來了,告訴她說老外廚師就是不上路,要多笨有多笨,怎麽也做不出中國廚師做的那種菜的味道。
梁曉秀說差不多就行了,沒必要非讓老外達到中國廚師的標準,一來他們沒有那麽多時間總培訓老外,二來他們也不能把自己的絕活都教給老外。
趙小花說:“曉秀,我就奇怪了:你說這老外能把那麽複雜的機器都造出來,但是一炒菜就不靈了:手腳笨得要死,怎麽教都學不會。這到底是怎麽迴事呢?我怎麽也想不明白。”
“你不明白,我也不明白呀。也許我們的中餐太複雜了吧?”
“其實也不算複雜。這一陣我學會了做法餐,我看法餐一點也不比中餐簡單,但我隻用了一個多星期就學會了做十幾道法國菜;可是這幫老外已經學了兩個月,十幾道菜還是做不好。你說這是因為中國人比法國人聰明的緣故吧?”
“在有些方麵,中國人確實比老外聰明,比如開中餐館,老外肯定不如我們中國人。中餐是我們的專利,老外搞不明白。”
在飯店巡視一番,梁曉秀就迴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