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想聽聽梁曉秀對德國的評價,他便問她對德國總的印象如何。


    梁曉秀高度概括說,德國是一部大書,它的曆史、民族、文化、藝術、科技、工業、教育、社會,都值得認真、耐心、深入地去研讀,揣摩,探究。


    她希望在離開德國之前,與布朗和米拉就德國話題做一次對話。他們倆也正有此意,欣然同意。


    她問德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決定因素是什麽。


    布朗說,德國世界經濟強國的地位是由幾個決定因素促成的:強大的出口能力,巨大的生產規模,專利登記的數量,高科技和研究所的重地,中小型企業的活力。總之,德國具備世界經濟強國應具備的一切條件。


    她讓布朗分析那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素。


    布朗談了德國經濟發展的幾個關鍵因素:


    歐洲對德國經濟發展的評價是:具備典型的德國美德,即充滿活力,勤奮刻苦,熱愛秩序;但德國人自己的總結卻是:集體行為方式、經濟結構和經濟政策,這三大要素構成了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他逐一展開解釋道:


    集體行為:所謂集體行為方式是指社會夥伴間尋找的是相互妥協的方案而不是發生衝突。在遍布歐洲國家的罷工浪潮中,唯獨德國是一個例外:罷工在德國很少見。即使有衝突,衝突各方通常都會遵守以前定下的規則。這種對經濟目標和運轉的基本共識表明,德國的勞資雙方並不是相互鬥爭,而是尋找一條共同認可的道路。德國人的這種有別於其它歐洲國家的民族特性並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而是有曆史淵源的。一般來說,德國人聚集在一起交談,並不是為了空談,而是為了行動。交談隻是手段,效果才是目的,哪怕是眼前看不到的效果。他們服從這個目的,敬重代表這個目的人物。出於這個原因,他們對管理和領導他們的人表示服從、敬重;製度有缺陷,他們會慢慢改良,但決不把製度打爛。集體行動是德國民族特有的本領,這種本領使他們把物質掌握得那麽好:他們憑著耐性和思考,適應自然界和人性規律,不是與規律對立而是加以利用。這種心態和處世哲學使得他們更能理解事物,控製事務。德國人的這種集體行為方式在整個歐洲大陸國家獨一無二。


    梁曉秀記住了布朗的這段話,暗暗想雇傭德國員工要比其他歐洲國家的員工會更好一些。她將來在德國開中餐館,她要大量雇傭德國員工。


    經濟結構:德國經濟結構的突出特點是:中小企業的比重很大。這些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真正的脊梁。即使在生產能力巨大的機械製造業也是如此。正是這些中小企業創造了遠比德國跨國公司和大企業更多的就業崗位。德國有330萬家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構成了德國經濟生活的核心。中小企業創造了全國57%的產值。80%的學徒在中小企業接受了職業培訓,換句話說,每10個學徒中就有8個人是由中小企業培訓成才的。


    經濟政策:德國經濟倡導市場經濟,即市場是經濟活動的調節器。社會必須保護個體經濟。在經濟發展偏離軌道時,通過結構政策和工業政策對市場進行適當的幹預或限製。政府中製定經濟政策的曆屆首腦和政黨都一貫支持這一共識。


    梁曉秀讓布朗講講德國的產業。


    布朗講了德國的尖端技術與傳統產業。


    他說今日德國的經濟史是一部經濟巨人的故事。這個經濟巨人最初並不起眼,但卻從弱小起步,一步一個腳印,迅速成長起來,成為一個強大而有力的經濟巨人。這個巨人找到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辦法:聰明地使用力量。所謂聰明地使用力量就是:德國要追蹤、發展尖端技術。


    德國在汽車製造、機械製造、化工行業等傳統領域具有領先世界的優勢,但他們發現一些國家在這些傳統領域正在迎頭趕上來,掌握了最新的技術並正在占領國際市場。這個動向迫使德國一方麵盡力保持傳統的優勢,一方麵要大力開發新技術,占領未來尖端技術市場。


    電氣和電子技術:電氣和電子工業屬於世界上研究和革新最密集型行業,已發展成為幾乎所有未來技術的動力。未來的技術的巨大推動力將來自微電子、衛星技術和納米技術。


    材料工業:材料研究和材料工業是德國技術進步的基礎。擁有市場的新產品有賴於新材料。新材料的動力來自金屬、塑料、陶瓷、玻璃、半導體以及複合材料等領域。


    機器與設備製造:這是德國的傳統優勢行業,占據世界市場領頭羊的位置。這個行業向所有工業領域提供設備,幾乎參與了每一樣產品的製造。在這個領域,德國市場幾乎飽和,增長需求主要來自國外訂單。“德國製造”的產品在半個世紀中一直受到歡迎,即使在世界市場競爭極為激烈的情況下,德國機械製造的地位也沒有改變。德國機械製造業是德國最具競爭力的行業:它不僅保住了德國在世界市場上的頂尖地位,而且還在繼續發展。


    航空航天:德國的航空航天工業是技術的發動機。這個行業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幾乎匯集了所有的高技術,前景非常可觀。


    信息和電信:信息和電信領域是繼汽車製造和電氣技術、電子技術工業之後德國的第三大經濟行業。信息和電信的革新和變化是所有行業裏速度最快的一個行業,其增長也超出其他行業。


    衛生醫療:衛生醫療事業是德國增長最強勁的行業之一。健身、健康已經成為人們最注重的發展潮流。在這個行業,德國為老年人提供預防、護理和醫療服務以及相關的設備具有很大的市場。在德國,醫生是最受人們尊敬的職業。德國阿倫施巴赫民意調查研究所於1971年做的第一次民意調查表明,德國人最看重的職業是醫生。這個看法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改變。最受歡迎的職業還有:護士、政治家,接下來是高校教師、神職人員、律師和工程師;在22種職業的排行榜中墊底的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和工會人員。


    金融業:德國的金融市場在世界範圍內名列前茅。歐洲中央銀行設在法蘭克福,使德國成為歐元區的金融重地。歐元的發展以及在世界貨幣體係中上升的趨勢將會使德國繼續從中受益。法蘭克福金融市場每天、每時、每刻都在把握著歐元的脈搏。


    運輸和物流:德國的運輸和物流得益於全球化和在歐洲的中心地理位置。載重汽車、鐵路、輪船和飛機所運輸的國際貨物與日俱增。歐洲最大的法蘭克福機場和歐洲第二大的漢堡港口在國際貨運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法蘭克福機場是國際航空交通領域的“十強”之一。


    服務行業:服務性行業占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和就業人口比例的70%,是德國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這也是所有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從發展趨勢看,那些貼近顧客的企業最有發展前途。


    雙元製模式:在德國有350所培訓職業供離校學生選擇。這種所謂雙元製模式就是:理論和實踐在企業和職業學校中進行。目前受歡迎的60種職業都是通過這種培訓獲得的,因此在就業者中特別受歡迎。德國的專業工人和雙元製培訓體係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好評,被認為是“德國製造”品質的可靠保障。德國員工高效、可靠和積極性在全世界上聲名遠揚。德國的社會穩定性較好,貧富之間沒有引起衝突的巨大差距。


    梁曉秀對布朗說的德國雙元製模式特別感興趣,她認為他們在新中國飯店搞的培訓就是雙元製模式,很像德國人的做法。


    德國地處歐盟國家的中心位置。在整個歐盟有近5億消費者的內部市場,這些消費者具有全球最強的購買力和經濟實力,在這一點上美國都難企及。但是德國也有它致命的短板:德國的勞動法和德國的稅收製度。德國政府也清楚不改變這兩個製約德國經濟發展的法規,德國的經濟發展就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德國的勞動法極為嚴格,一方麵嚴格限製國際優秀人才在德國長期工作的願望,一方麵對本國就業人口的約束又過於鬆懈;而德國對企業征收高額稅收,使企業的發展後勁不足,令企業感到苦不堪言。


    德國在吸引外資方麵居歐洲領先地位。在德國投資最多的是美國企業,大約有2000家。在德國的外國投資企業絕大多數是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企業,如美國的半導體生產商、美國化工企業陶氏、美國寶潔公司。通用電氣、飛利浦、殼牌集團、現代等全球500強企業在德國投資建廠或建立研發中心。國際先進大企業在德國投資建廠,開發產品,這為德國企業與國際最先進的企業之間的互動提供了機會。


    德國是博覽會大國。漢諾威cebit通信博覽會、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法蘭克福國際圖書展等是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博覽會。每年4月漢諾威博覽會推出最新的工藝技術,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前來參觀,洽談,交流。對工業界和經濟界的決策者而言,要想了解最新發展情況,漢諾威博覽會是不能錯過的。


    在世界上5個最大的博覽會場地中德國占據4個:漢諾威、法蘭克福、科隆、杜塞爾多夫。在各行各業引領全球發展的博覽會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德國舉辦的。每年有1億多參觀者和超過16萬家參展商湧向德國150多場國際博覽會。


    德國國際博覽業的頭把交椅並不是憑空的得到的。德國舉辦博覽會的傳統可追溯至中世紀。早在1000年前,德國人就熱衷於舉辦商品展覽、交流、交換、購買活動。那時沒有大工業,也沒有現代工業產品,人們隻是把自家產的農產品、手工產品、家禽等物品拿到市場兜售或交換。許多人把這種商業活動還作為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場所,奔走相告,互通情況,獲益不淺。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德國的博覽業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個城市、各個地區發展起來,甚至成為各地區的一個盛大節日。他們先是向別人展示自己的產品;同時也細心觀看別人的產品。產品在賣出、買進的過程中,不僅產生了利潤,也激發了人們的生產熱情。各種產品隨之生產得越來越多,展覽會上展出的產品五花八門,最終不得不按照產品的類型分別展覽,於是專業展覽會誕生了。


    德國的各種博覽會、展覽會已經具有顯著的國際化特點,不僅在國內還在國外展示“德國製造”的數萬種產品,在出口德國產品的同時也把德國的文化、藝術一同傳播到世界各地。


    德國是一個生活質量極高的國家。他們的工資收入,住房,教育,醫療等人類最重要的生活內容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而他們的環境,基礎設施,交通,工業產品、農產品、日用品保證了他們的生活品質。無論是德國政府還是德國民眾對他們的生活質量都津津樂道,都希望保持這種高質量的生活狀態。


    布朗講完一大段後,讓梁曉秀猜測德國最富有的人是誰。梁曉秀說那肯定是大企業的大老板。


    布朗得意地說她猜錯了。


    他說,德國最富有的人是卡爾?阿爾布萊希特和特奧?阿爾布萊希特。這兩個兄弟憑借著他們遍布德國、遍布歐洲的折扣商店在德國擁有頂禮膜拜的經濟地位。僅在德國,這對兄弟就經營著3900家店。他們領導的阿迪集團的年營業額高達410億美元。這對生活簡樸的兄弟在企業經營中多年堅持平價、低價、折扣的經營策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梁曉秀猜測布朗和她說這對富翁兄弟是有用意的:想用他們的事跡激勵她在德國創辦多家中餐館,贏得最大利潤。


    折扣店。平價店、3900家店,這些數字在梁曉秀腦海中運轉著,刺激著她的神經,她更加堅信了一個賺大錢的原則:薄利多收,以量取勝。


    她堅信任何事物都會發生變化,德國會變化,歐洲會變化,世界也會變化,她要在這種變化中抓住機會,縝密謀劃,果斷行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餐館的秘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草原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草原風並收藏中餐館的秘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