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秀在海牙和阿姆斯特丹頭一天分別看了弗美爾和凡高的作品,對荷蘭大畫家刮目相看了。凡高的一幅畫居然賣出一億美元,她想,那得炒多少盤菜,才能炒出一億美元呀?她夜以繼日地幹了6年多,遭了數不清的罪,不過才掙到3000多萬歐元;而那又是她全家上陣,再加上親朋好友和老外雇員才掙到的錢。3000多萬歐元折合美元還不到5000萬美元,不及凡高《向日葵》賣價的一半。
人和人沒法比。以掙錢而論,凡高的畫作賣出的價錢,她恐怕得掙一輩子。她由此斷定:藝術就是金錢。
第二天她將去觀看荷蘭畫派的代表人物倫勃朗的畫作,她提前做了功課。
在17世紀荷蘭曆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倫勃朗為代表的荷蘭畫家為世界文化藝術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世界帶來了驚喜;而此後在19世紀出現的天才畫家凡高更是令世界驚歎不已。倫勃朗和凡高徹底改變了人們把荷蘭僅僅看作為一個海上貿易強國的印象;他們讓世界認識到荷蘭還是一個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國家。
第二天吃早餐時,米拉和她說:“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文化藝術之城,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很多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到阿姆斯特丹一定不會漏下一個地點: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在這家博物館陳列著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作品。”
提起倫勃朗,梁曉秀如數家珍,在參觀博物館之前,她對倫勃朗做了一個精辟的評價:
倫勃朗是17世紀西方美術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是尼德蘭,即古時荷蘭的稱唿,畫派的鼻祖。他不像凡高生前那樣默默無聞,而是在20多歲時就功成名就,過上了荷蘭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
他生前的藝術作品已經享有盛譽;他去世後他的油畫藝術作品更是備受推崇,被認為是與意大利畫派比肩的,成就最高的歐洲兩大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倫勃朗在青年時代潛心研究明暗對比法和麵相學,使得他的藝術創作烙上了獨特的藝術印跡:“倫勃朗式明暗法”和對人物神情的出色刻劃。他的這一創作手法影響了歐洲後代無數畫家的創作風格。
“梁小姐,你的評價深入淺出,句句到位。”米拉讚歎道。
穆爾說:“梁小姐,我們這次跟你出來考察餐飲市場,收獲頗豐:我們不僅了解了荷蘭的市場,而且還欣賞到了最大的藝術,而這些都是你為我們提供的。在藝術上,我們都是小學生,我們和你學到不少知識。聽你評價荷蘭畫派的作品,按中國人的說法,就是勝讀十年書呀。”
米拉便說今天到博物館,他們夫妻倆就聽梁小姐給他們講解倫勃朗,聽她的講解是一種藝術享受。
進入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梁曉秀直奔倫勃朗的一幅畫作,帶米拉和穆爾觀看他的《夜巡》。這幅畫於1642年的油畫是倫勃朗的代表作,被世界美術界視為世界群體肖像畫的頂尖之作,因而這幅畫也成為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幅畫描述的是1642年阿姆斯特丹城市衛隊成員們在科克上尉的率領下巡視城市的場景。
梁曉秀講解說:
此畫的結構與布局的創新十分明顯:重點人物形象突出,其他人物的身份特征也得到鮮明的刻畫,表現出極強的故事性;在光線技巧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光線突出了主要人物,而對其他人群則采取了較暗的光線處理手法,使得整個畫麵明暗對比生動活潑,產生了畫麵整體上的藝術效果。
穆爾佩服梁曉秀的講解,說聽了她的講解,他才意識到這幅畫還有那麽多的藝術元素,從而明白什麽叫世界名畫。
米拉說,聽了梁曉秀的講解,她感覺如臨其境,進入到了畫中,好像親自參與了畫中的故事一樣。
接下來,梁曉秀帶他們觀看倫勃朗的《猶太新娘》。她轉引凡高對那幅畫的評價說,凡高看到倫勃朗的《猶太新娘》後感慨道:“如果能讓我在這幅畫前看上兩個禮拜,我願意為此減壽十年。”
這幅肖像畫的人物表現的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對新婚夫婦。
梁曉秀點評說:“畫中的精妙之處是:對新娘和新郎微妙的心理、神情和動作以精妙的藝術化形式進行了表現。你們看:新娘神情溫柔含蓄,眼神默默地投向丈夫的身旁,若有所思,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渴望。是不是這樣?”
“對,就是這樣。”米拉說。
“千真萬確。”穆爾說。
米拉又說:“梁小姐,我怎麽就發現不了你說的那些妙處呢?”
“因為我是從專業角度分析的,換句話說,我是用畫家的眼光審視他的畫作,所以我有話要說。”
穆爾說:“梁小姐,你的分析和評價總是那麽到位,就好像你和畫家再做一次藝術交流似的。”
梁曉秀讓他們倆注意那幅畫的細節:
在此畫中,當新郎的左手摟著新娘的肩膀,右手輕輕地放在新娘的胸前時,新娘的左手尖不經意地放在了新郎的右手上,從而使新婚夫婦之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油然而生,讓人們似乎都能感覺到他們幸福的心跳。
“幸福的心跳,這個形容簡直太妙了!”穆爾說。
“梁小姐,你的觀察太細了,你注意到了新娘的左手尖不經意地放在了新郎的右手上。這個細節一經你說出來,我頓時感覺領悟了這幅畫的絕妙之處;而你用的幾個形容詞,新婚夫婦之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具有出神入化的作用。依我看,即使博物館的講解員都不會講出你講的這麽多道理來。”
看過幾幅倫勃朗的畫作後,梁曉秀對倫勃朗這位荷蘭畫派的鼻祖做了總結性的評論:
“盡管在17世紀荷蘭湧現出一大批大畫家,但是倫勃朗與他們的不同點是:他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與時代的界限,表現出為一切日耳曼民族所共有,而且是引導到近代意識的本能。”
穆爾把梁曉秀說的話牢牢記在了心裏。
梁曉秀的評價與大畫家的作品融為一體,表現出她很高的藝術素養。她眼神溫柔,聲音溫柔,緩緩地說:“倫勃朗靠著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潑辣豪放的天賦,在眾多高手中鶴立雞群,使得同時代和後代眾多畫家不得不仰視他。”
穆爾和米拉靜靜地聽著,他們已經完全被梁曉秀精妙的講解吸引住了。
“大師這個字眼似乎用爛了,”梁曉秀眼睛放著光說,“在藝術界其實沒有幾個大師,倫勃朗才是真正的大師。”
“說得好!”米拉恨不得給梁曉秀鼓。
梁曉秀來了一句點睛之筆:
“倫勃朗的視覺的尖銳與精微高出一切畫家之上。”
穆爾和米拉連大氣都不敢喘了,生怕漏掉了至理名言。他們感覺聽梁曉秀講解,似乎比看畫都過癮,是一種極美的藝術享受。
梁曉秀的講解、點評、分析透著一股大氣,沁人心脾,令人折服。她話不多,但卻字字如珠,既生動又深刻。
她做了結論性的評價:
“倫勃朗是最獨特的一個藝術家,是真正的前輩大師。”
穆爾和米拉此刻不僅仰慕倫勃朗,他們還仰慕梁曉秀了,認為她是真有資格評價倫勃朗的藝術家。她的眼光之犀利,審美之精妙,言辭之精美,在他們看來,是極為罕見的。
梁曉秀開玩笑說:“二位聽眾,你們對我的講解還滿意嗎?”
“好得不能再好了。”穆爾說。
“梁小姐,我還沒聽夠,聽你講解,我感覺好像在上一堂優美的美學課,在精神上被沐浴了。”
梁曉秀笑著說:“那麽,我以後再講解,可就要收費了。”
在往博物館外麵走時,米拉問了一個問題:在17世紀的兩個畫家倫勃朗和弗美爾中,梁曉秀更喜歡哪個?
梁曉秀脫口而出:“我當然更喜歡弗美爾的畫了。在我看來,弗美爾的那副《戴珍珠耳環的女孩》要比《蒙娜麗莎》更有味道。世界美術界公認,《蒙娜麗莎》是人物肖像畫的巔峰之作,但我認為弗美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並不比《蒙娜麗莎》遜色。”
“梁小姐,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麽評價這兩幅油畫。”穆爾驚訝地說。
“我也是到了荷蘭,接觸了荷蘭人,看了弗美爾的真跡,我才有這樣的感想。我說畫中的女孩是荷蘭最好的國家形象大使,我想,差不多所有荷蘭人都會同意我的說法。你們說呢?”
“沒錯,梁小姐,我就同你的說法。”
“米拉,你說在荷蘭印刷、發行的無數明信片以及各種藝術品、工藝品、瓷器上都能看到這個女孩的形象,可見她是荷蘭出鏡率最高的女孩。那麽,我們就要問一下:是誰讓這個女孩為世界所熟知的?是弗美爾,是他的偉大的畫筆!他的荷蘭同輩畫家哪個做到了?沒有一個人,包括倫勃朗。你們說,倫勃朗筆下的哪個人物有像戴珍珠耳環的女孩那樣名揚四海的?”
“還真沒有。”米拉說。
“我們可以說,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就是荷蘭最好的國家名片;但是沒有人敢說《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最好的國家名片。為什麽呢?因為《蒙娜麗莎》具有西方高貴婦女的特征,她那神秘的微笑具有人間普遍性和獨特性;但是她並不等於就是意大利婦女的典型人物。而那個荷蘭女孩,她就是純粹的荷蘭女孩的典範或者說化身。”
梁曉秀把話題逐漸引向深入:
蒙娜麗莎讓人感到高貴,典雅,似乎又難以接近,她那神秘的微笑給人以拒人千裏之感;而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則以其自然、清新、純淨的神態給人一種特別文靜、甜美的印象。看這幅畫總讓人感覺這個荷蘭女孩那麽恬靜、安詳和清麗。這就是美感,最高級的美感。
在看荷蘭女孩時,有幾個細節值得特別注意:
弗美爾的那幅畫雖然題名為《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但是畫中並沒有直接描述女孩所戴的珍珠耳環,而是通過珍珠耳環的反光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耳環的光影和形狀。這是畫家的精妙之處,絕妙之處。
弗美爾把那個荷蘭女孩的鼻子和臉的輪廓做了虛化處理,從而給觀眾一種朦朧飄渺的藝術感,讓人產生一種幻夢般的幻覺。這就是藝術,偉大的藝術。
更為難得是:弗美爾準確地捕捉到了荷蘭女孩那一迴首間的自然、清麗的神情。觀眾看到了什麽?看到那個荷蘭女孩的眼波是流動的,嘴唇微微張開,左嘴角有一點反光,好像有話要說,讓人不得不揣摩她的內心世界。
梁曉秀優雅地說:“由於以上原因,我更推崇弗美爾。他的作品並不多,一生流傳下來的作品大約隻有35幅。倘若讓我選擇,倘若我有極大的經濟實力,我會毫不猶豫地把弗美爾的全部作品收藏下來。”
穆爾和米拉驚訝地睜開大眼睛望著梁曉秀,不知道該怎麽接她對話。
梁曉秀自言自語道:“我為什麽想收藏弗美爾的畫作呢?因為他在17世紀荷蘭經濟繁榮時代,著重描繪了普通荷蘭人的日常生活,用他那抒情詩般的畫筆把人物、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逼真的、永存的藝術效果。他的畫雖然沒有倫勃朗的畫那種大氣磅礴、渾厚凝重的風格,但是他獨辟蹊徑,表現了普通人的真實生活,讓觀眾感覺溫暖、清新、寧靜。我認為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弗美爾奉獻給我們的畫作雖然是古典的畫麵,但請你們記住:那是超越時間界限的畫麵。”
“美呀,真美!”米拉讚美道。
人和人沒法比。以掙錢而論,凡高的畫作賣出的價錢,她恐怕得掙一輩子。她由此斷定:藝術就是金錢。
第二天她將去觀看荷蘭畫派的代表人物倫勃朗的畫作,她提前做了功課。
在17世紀荷蘭曆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倫勃朗為代表的荷蘭畫家為世界文化藝術做出的突出貢獻給世界帶來了驚喜;而此後在19世紀出現的天才畫家凡高更是令世界驚歎不已。倫勃朗和凡高徹底改變了人們把荷蘭僅僅看作為一個海上貿易強國的印象;他們讓世界認識到荷蘭還是一個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國家。
第二天吃早餐時,米拉和她說:“阿姆斯特丹是荷蘭的文化藝術之城,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很多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到阿姆斯特丹一定不會漏下一個地點: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在這家博物館陳列著荷蘭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作品。”
提起倫勃朗,梁曉秀如數家珍,在參觀博物館之前,她對倫勃朗做了一個精辟的評價:
倫勃朗是17世紀西方美術史上公認的最偉大的畫家之一,是尼德蘭,即古時荷蘭的稱唿,畫派的鼻祖。他不像凡高生前那樣默默無聞,而是在20多歲時就功成名就,過上了荷蘭上流社會的富裕生活。
他生前的藝術作品已經享有盛譽;他去世後他的油畫藝術作品更是備受推崇,被認為是與意大利畫派比肩的,成就最高的歐洲兩大畫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倫勃朗在青年時代潛心研究明暗對比法和麵相學,使得他的藝術創作烙上了獨特的藝術印跡:“倫勃朗式明暗法”和對人物神情的出色刻劃。他的這一創作手法影響了歐洲後代無數畫家的創作風格。
“梁小姐,你的評價深入淺出,句句到位。”米拉讚歎道。
穆爾說:“梁小姐,我們這次跟你出來考察餐飲市場,收獲頗豐:我們不僅了解了荷蘭的市場,而且還欣賞到了最大的藝術,而這些都是你為我們提供的。在藝術上,我們都是小學生,我們和你學到不少知識。聽你評價荷蘭畫派的作品,按中國人的說法,就是勝讀十年書呀。”
米拉便說今天到博物館,他們夫妻倆就聽梁小姐給他們講解倫勃朗,聽她的講解是一種藝術享受。
進入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梁曉秀直奔倫勃朗的一幅畫作,帶米拉和穆爾觀看他的《夜巡》。這幅畫於1642年的油畫是倫勃朗的代表作,被世界美術界視為世界群體肖像畫的頂尖之作,因而這幅畫也成為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幅畫描述的是1642年阿姆斯特丹城市衛隊成員們在科克上尉的率領下巡視城市的場景。
梁曉秀講解說:
此畫的結構與布局的創新十分明顯:重點人物形象突出,其他人物的身份特征也得到鮮明的刻畫,表現出極強的故事性;在光線技巧的運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光線突出了主要人物,而對其他人群則采取了較暗的光線處理手法,使得整個畫麵明暗對比生動活潑,產生了畫麵整體上的藝術效果。
穆爾佩服梁曉秀的講解,說聽了她的講解,他才意識到這幅畫還有那麽多的藝術元素,從而明白什麽叫世界名畫。
米拉說,聽了梁曉秀的講解,她感覺如臨其境,進入到了畫中,好像親自參與了畫中的故事一樣。
接下來,梁曉秀帶他們觀看倫勃朗的《猶太新娘》。她轉引凡高對那幅畫的評價說,凡高看到倫勃朗的《猶太新娘》後感慨道:“如果能讓我在這幅畫前看上兩個禮拜,我願意為此減壽十年。”
這幅肖像畫的人物表現的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對新婚夫婦。
梁曉秀點評說:“畫中的精妙之處是:對新娘和新郎微妙的心理、神情和動作以精妙的藝術化形式進行了表現。你們看:新娘神情溫柔含蓄,眼神默默地投向丈夫的身旁,若有所思,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渴望。是不是這樣?”
“對,就是這樣。”米拉說。
“千真萬確。”穆爾說。
米拉又說:“梁小姐,我怎麽就發現不了你說的那些妙處呢?”
“因為我是從專業角度分析的,換句話說,我是用畫家的眼光審視他的畫作,所以我有話要說。”
穆爾說:“梁小姐,你的分析和評價總是那麽到位,就好像你和畫家再做一次藝術交流似的。”
梁曉秀讓他們倆注意那幅畫的細節:
在此畫中,當新郎的左手摟著新娘的肩膀,右手輕輕地放在新娘的胸前時,新娘的左手尖不經意地放在了新郎的右手上,從而使新婚夫婦之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油然而生,讓人們似乎都能感覺到他們幸福的心跳。
“幸福的心跳,這個形容簡直太妙了!”穆爾說。
“梁小姐,你的觀察太細了,你注意到了新娘的左手尖不經意地放在了新郎的右手上。這個細節一經你說出來,我頓時感覺領悟了這幅畫的絕妙之處;而你用的幾個形容詞,新婚夫婦之間的親情、愛情和友情,具有出神入化的作用。依我看,即使博物館的講解員都不會講出你講的這麽多道理來。”
看過幾幅倫勃朗的畫作後,梁曉秀對倫勃朗這位荷蘭畫派的鼻祖做了總結性的評論:
“盡管在17世紀荷蘭湧現出一大批大畫家,但是倫勃朗與他們的不同點是:他超越了民族的界限與時代的界限,表現出為一切日耳曼民族所共有,而且是引導到近代意識的本能。”
穆爾把梁曉秀說的話牢牢記在了心裏。
梁曉秀的評價與大畫家的作品融為一體,表現出她很高的藝術素養。她眼神溫柔,聲音溫柔,緩緩地說:“倫勃朗靠著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潑辣豪放的天賦,在眾多高手中鶴立雞群,使得同時代和後代眾多畫家不得不仰視他。”
穆爾和米拉靜靜地聽著,他們已經完全被梁曉秀精妙的講解吸引住了。
“大師這個字眼似乎用爛了,”梁曉秀眼睛放著光說,“在藝術界其實沒有幾個大師,倫勃朗才是真正的大師。”
“說得好!”米拉恨不得給梁曉秀鼓。
梁曉秀來了一句點睛之筆:
“倫勃朗的視覺的尖銳與精微高出一切畫家之上。”
穆爾和米拉連大氣都不敢喘了,生怕漏掉了至理名言。他們感覺聽梁曉秀講解,似乎比看畫都過癮,是一種極美的藝術享受。
梁曉秀的講解、點評、分析透著一股大氣,沁人心脾,令人折服。她話不多,但卻字字如珠,既生動又深刻。
她做了結論性的評價:
“倫勃朗是最獨特的一個藝術家,是真正的前輩大師。”
穆爾和米拉此刻不僅仰慕倫勃朗,他們還仰慕梁曉秀了,認為她是真有資格評價倫勃朗的藝術家。她的眼光之犀利,審美之精妙,言辭之精美,在他們看來,是極為罕見的。
梁曉秀開玩笑說:“二位聽眾,你們對我的講解還滿意嗎?”
“好得不能再好了。”穆爾說。
“梁小姐,我還沒聽夠,聽你講解,我感覺好像在上一堂優美的美學課,在精神上被沐浴了。”
梁曉秀笑著說:“那麽,我以後再講解,可就要收費了。”
在往博物館外麵走時,米拉問了一個問題:在17世紀的兩個畫家倫勃朗和弗美爾中,梁曉秀更喜歡哪個?
梁曉秀脫口而出:“我當然更喜歡弗美爾的畫了。在我看來,弗美爾的那副《戴珍珠耳環的女孩》要比《蒙娜麗莎》更有味道。世界美術界公認,《蒙娜麗莎》是人物肖像畫的巔峰之作,但我認為弗美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並不比《蒙娜麗莎》遜色。”
“梁小姐,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麽評價這兩幅油畫。”穆爾驚訝地說。
“我也是到了荷蘭,接觸了荷蘭人,看了弗美爾的真跡,我才有這樣的感想。我說畫中的女孩是荷蘭最好的國家形象大使,我想,差不多所有荷蘭人都會同意我的說法。你們說呢?”
“沒錯,梁小姐,我就同你的說法。”
“米拉,你說在荷蘭印刷、發行的無數明信片以及各種藝術品、工藝品、瓷器上都能看到這個女孩的形象,可見她是荷蘭出鏡率最高的女孩。那麽,我們就要問一下:是誰讓這個女孩為世界所熟知的?是弗美爾,是他的偉大的畫筆!他的荷蘭同輩畫家哪個做到了?沒有一個人,包括倫勃朗。你們說,倫勃朗筆下的哪個人物有像戴珍珠耳環的女孩那樣名揚四海的?”
“還真沒有。”米拉說。
“我們可以說,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就是荷蘭最好的國家名片;但是沒有人敢說《蒙娜麗莎》是意大利最好的國家名片。為什麽呢?因為《蒙娜麗莎》具有西方高貴婦女的特征,她那神秘的微笑具有人間普遍性和獨特性;但是她並不等於就是意大利婦女的典型人物。而那個荷蘭女孩,她就是純粹的荷蘭女孩的典範或者說化身。”
梁曉秀把話題逐漸引向深入:
蒙娜麗莎讓人感到高貴,典雅,似乎又難以接近,她那神秘的微笑給人以拒人千裏之感;而戴珍珠耳環的女孩則以其自然、清新、純淨的神態給人一種特別文靜、甜美的印象。看這幅畫總讓人感覺這個荷蘭女孩那麽恬靜、安詳和清麗。這就是美感,最高級的美感。
在看荷蘭女孩時,有幾個細節值得特別注意:
弗美爾的那幅畫雖然題名為《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但是畫中並沒有直接描述女孩所戴的珍珠耳環,而是通過珍珠耳環的反光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耳環的光影和形狀。這是畫家的精妙之處,絕妙之處。
弗美爾把那個荷蘭女孩的鼻子和臉的輪廓做了虛化處理,從而給觀眾一種朦朧飄渺的藝術感,讓人產生一種幻夢般的幻覺。這就是藝術,偉大的藝術。
更為難得是:弗美爾準確地捕捉到了荷蘭女孩那一迴首間的自然、清麗的神情。觀眾看到了什麽?看到那個荷蘭女孩的眼波是流動的,嘴唇微微張開,左嘴角有一點反光,好像有話要說,讓人不得不揣摩她的內心世界。
梁曉秀優雅地說:“由於以上原因,我更推崇弗美爾。他的作品並不多,一生流傳下來的作品大約隻有35幅。倘若讓我選擇,倘若我有極大的經濟實力,我會毫不猶豫地把弗美爾的全部作品收藏下來。”
穆爾和米拉驚訝地睜開大眼睛望著梁曉秀,不知道該怎麽接她對話。
梁曉秀自言自語道:“我為什麽想收藏弗美爾的畫作呢?因為他在17世紀荷蘭經濟繁榮時代,著重描繪了普通荷蘭人的日常生活,用他那抒情詩般的畫筆把人物、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產生了逼真的、永存的藝術效果。他的畫雖然沒有倫勃朗的畫那種大氣磅礴、渾厚凝重的風格,但是他獨辟蹊徑,表現了普通人的真實生活,讓觀眾感覺溫暖、清新、寧靜。我認為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
“弗美爾奉獻給我們的畫作雖然是古典的畫麵,但請你們記住:那是超越時間界限的畫麵。”
“美呀,真美!”米拉讚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