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斯與戛納之間坐落著眾多像聖保羅·德旺斯、比奧特、瓦洛裏斯那樣知名的小村鎮。那一帶的美景和特有的鄉村風光對遊客有著獨特的吸引力。許多光顧戛納和尼斯的遊客都會到那些小村莊觀光,就餐,飲咖啡,喝紅酒,吃海鮮。那一代的鄉村因臨近地中海和城市,並不是孤陋寡聞、偏居一方的鄉村;那裏的人摸透了遊客心理,他們知道怎樣對待遊客,怎樣讓遊客在那裏消費。
梁曉秀決定去看看那些小村鎮,感受一下藍色海岸地區的鄉村小鎮與普羅旺斯地區的鄉村小鎮有何區別。她對法國小鄉鎮情有獨鍾,認為在那些地方能更好地感受法蘭西文化和情調。
她原本想去聖保羅·德旺斯,可是迷了路,無意中把車開到了格拉斯小鎮。她索性決定在格拉斯小鎮遊覽,看看這個法國香水勝地。
格拉斯是法國的“香水之都”,一年四季盛開著薔薇、合歡草等香料花草;法國許多頂級香水大師就在這裏誕生。那些香水大師奠定了法國香水在世界香水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地位,成為世界香水業的楷模。
當今世界,美人和影星中都使用法國香水;法國香水似乎就是美的象征。沒有法國香水,就沒有女人的魅力。
梁曉秀現在已經離不開法國香水了,不僅如此,她還成了半個香水專家,對法國香水如數家珍。
進入格拉斯小鎮,她感覺格拉斯的空氣中都充滿了香水的味道。一股股香氣撲麵而來,她索性打開車窗,讓空氣中的香水氣味進到車裏。
她把車停下,在小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著,好奇地看著街道兩旁的古建築和悠閑自在的行人。
在街道兩旁,隨時可見薔薇、合歡草等香料花草,那些香料就是製作香水的最基本原料。她徘徊在這個法國香水製造業的重鎮,尋找著香水大師的足跡。
她想知道法國何以奠定了在香水世界的獨一無二的地位,何以成為世界香水業的重地。
自從使用法國香水後,她身上的氣味越來越好聞,那都是法國香水起到的作用。在那個年代,在中國使用法國香水的女人極少極少,法國香水是一種奢侈品,她在國內時甚至都沒聽說過法國香水。
她迴國探親時,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座城市遊覽,特意留意女人身上的氣味,沒有聞到法國香水的味道。她妹妹曉玲隻比她小兩歲,已經20歲了,她根本就沒見過法國香水。妹妹的化妝品是國內的雪花膏。
她自問: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是不是也會有香水市場呢?中國的時尚女性或知識女性也會使用法國香水嗎?她敢肯定中國女人會使用法國香水,至於什麽時間,她說不好。
她迴國看到中國經濟還非常落後,人們還在為吃飽穿暖奮鬥著,他們哪有閑心考慮香水呢?中國人口眾多,貧困人口又占多數,在她看來,幾十年後都不會有大的改變。
國內的人還在搞階級鬥爭,生產發展緩慢,民不聊生。如果哪個人提到奢侈品,那麽,那個人就會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她迴國時,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認為她是另一類人,和她們不一樣。甚至她弟弟和妹妹都認為,她不屬於他們那個階層,她是法國華人,有身份有地位,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法國與中國的反差太大了: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法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體製,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中國經濟是否會發生巨變?中國發展的遠景怎麽樣?她無法預測。她那時隻知道中國經濟無法和法國經濟相提並論。
但有一點她敢肯定:中國人比法國人聰明,比法國人更會賺錢。她就是一個鮮明了例子。她來法國僅僅四年時間就闖出了一片天地,打下了豐厚的家業。全中國比她有本事、比她會賺錢的人多著呢,他們要是都來法國創業,法國的錢財將會被搜刮得一幹二淨。
中國的變化,什麽時候能到來呢?
那時還沒有改革開放一說,她當然想不到中國需要改革開放。
她越想越糊塗,索性不想了。
她在格拉斯小鎮上轉了大半天,感覺餓了,也累了,於是找到一家酒店住下,到酒店餐廳吃午飯。酒店雖然不大,但卻很奢華,房價與她在戛納住的希爾頓酒店一樣,都是500歐元一天。
她的胃口很好,她點了藍色海岸的特色菜,要了一瓶紅酒,坐下來吃飯。
餐廳的服務生非常殷勤,他們提供的完全是法式服務:輕聲慢語,麵帶微笑,彬彬有禮。
她看了服務生殷切的態度,想起了法國人的特點。
法國人的一大特點是:他們要求微妙的刺激,不滿足平淡的感覺,即使在飲食上也是如此。從名揚四海的法國大餐,不難發現法國民族追求的東西是多麽完美、多麽精致,多麽高雅。
在整個歐洲大陸沒有一個國家的美食佳肴超越法國的水平。
她在餐廳又一次領路了法國的餐飲文化。
法國的美食佳肴首先從餐桌開始:餐桌上鋪著雪白的餐桌布,上麵擺放著鮮花;高檔餐盤、餐碟、餐碗和銀製刀、叉、匙一字排開;雕花水晶酒杯,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香檳酒、餐後酒、餐前酒等各種不同的酒杯,傍邊還放著水晶玻璃醒酒器;餐桌正上方掛著的水晶吊燈,柔和的燈光散射在餐桌上,把每一件餐具都納入光線中,散發出法蘭西那種特有的奢華、精美的氣氛。
服務生開始上酒。
一個男性服務生彬彬有禮地先給她的酒杯裏倒上一點紅酒,讓她品嚐一下是否可口;之後才給她倒上紅酒。
再之後開始上菜。她點了法國最有名的幾道菜:鵝肝、鬆茸、牡蠣、烤蝦。先是一道冷盤,接著上一道又一道主菜和湯;最後是甜點、冰淇淋和咖啡。
環顧四周,她看到坐在餐廳的食客各個打扮入時,男性西裝革履,女性身著時尚的禮服或正裝,無論男女身上都噴灑了香水,散發著淡雅的香水味道。美食佳肴和男女嘉賓結合得天衣無縫。
她想:民以食為天,而食的方式和內容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特征某一方麵的真實寫照。
她在這一年讀了不少法國小說,在閱讀那些法國大作家的偉大文學作品時,她發現他們都表現了法國人一個深刻而經久的民族特征。那些作品就是法國曆史的摘要,用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各個曆史時期的民族性格:或一個民族原始的本能與才具,或者普遍人性中的某個片段和一些單純的心理作用以及事態演變的最後原因。那些作品以非常清楚的方式,給人們指出了法國各個時代的思想感情,種族的本能與資質。
對照那些文學作品,她發現經過200年的洗禮,法國人的某些民族特征依然存在,比如他們的無緣無故的傲慢,他們對一切美的東西的占有欲望,他們對自身的溺愛。
在那些法國大作家中,她最推崇巴爾紮克,認為他是一位思想深刻的作家。
巴爾紮克的時代並不遙遠。他的作品描寫的場景、刻畫的時代麵貌和人物性格,在今天的法國還有活生生的例子。對此她有親身的感受。
巴爾紮克的作品是西方世界最深刻的文學作品,把人性的重要特征,深藏的底蘊,表現得比別的作品更透徹。她讀了心驚肉跳,好比參透到了他們事務的秘密,窺見了他們的心靈與社會最本質的內容。
在沒有閱讀巴爾紮克的作品之前,她隻看到了法國社會的表麵現象,但巴爾紮克牽著她的手把她帶進了法國社會,讓她看到了這個社會的真實麵貌:社會的醜陋,險惡,陰謀,貪婪,苦悶以及法國人對社會的不滿。
這種種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本來麵目,在巴爾紮克的筆下都有眼光獨到的陳述。在巴爾紮克筆下有兩種人:一種是偏執狂式的人物,如於洛,邦斯,葛朗台,他們或是醉心於收藏,或是沉湎女色,或是藝術家,或是守財奴;另一種人是吃人的野獸,如紐沁根,伏脫冷,拉斯蒂涅,瑪奈弗,他們是放高利貸的,騙子,妓女,野心家,企業家,全是一幫妖魔似的人物。
她想:以對法國社會和人物心靈的挖掘和剖析而論,在法國文學史上巴爾紮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人的第一流的大家。
酒足飯飽,她來到街上轉悠,在一家小書店買了一本小說,叫《香水的故事》。
梁曉秀決定去看看那些小村鎮,感受一下藍色海岸地區的鄉村小鎮與普羅旺斯地區的鄉村小鎮有何區別。她對法國小鄉鎮情有獨鍾,認為在那些地方能更好地感受法蘭西文化和情調。
她原本想去聖保羅·德旺斯,可是迷了路,無意中把車開到了格拉斯小鎮。她索性決定在格拉斯小鎮遊覽,看看這個法國香水勝地。
格拉斯是法國的“香水之都”,一年四季盛開著薔薇、合歡草等香料花草;法國許多頂級香水大師就在這裏誕生。那些香水大師奠定了法國香水在世界香水市場上獨一無二的地位,成為世界香水業的楷模。
當今世界,美人和影星中都使用法國香水;法國香水似乎就是美的象征。沒有法國香水,就沒有女人的魅力。
梁曉秀現在已經離不開法國香水了,不僅如此,她還成了半個香水專家,對法國香水如數家珍。
進入格拉斯小鎮,她感覺格拉斯的空氣中都充滿了香水的味道。一股股香氣撲麵而來,她索性打開車窗,讓空氣中的香水氣味進到車裏。
她把車停下,在小鎮的街道上慢慢行走著,好奇地看著街道兩旁的古建築和悠閑自在的行人。
在街道兩旁,隨時可見薔薇、合歡草等香料花草,那些香料就是製作香水的最基本原料。她徘徊在這個法國香水製造業的重鎮,尋找著香水大師的足跡。
她想知道法國何以奠定了在香水世界的獨一無二的地位,何以成為世界香水業的重地。
自從使用法國香水後,她身上的氣味越來越好聞,那都是法國香水起到的作用。在那個年代,在中國使用法國香水的女人極少極少,法國香水是一種奢侈品,她在國內時甚至都沒聽說過法國香水。
她迴國探親時,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座城市遊覽,特意留意女人身上的氣味,沒有聞到法國香水的味道。她妹妹曉玲隻比她小兩歲,已經20歲了,她根本就沒見過法國香水。妹妹的化妝品是國內的雪花膏。
她自問: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是不是也會有香水市場呢?中國的時尚女性或知識女性也會使用法國香水嗎?她敢肯定中國女人會使用法國香水,至於什麽時間,她說不好。
她迴國看到中國經濟還非常落後,人們還在為吃飽穿暖奮鬥著,他們哪有閑心考慮香水呢?中國人口眾多,貧困人口又占多數,在她看來,幾十年後都不會有大的改變。
國內的人還在搞階級鬥爭,生產發展緩慢,民不聊生。如果哪個人提到奢侈品,那麽,那個人就會被定性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她迴國時,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認為她是另一類人,和她們不一樣。甚至她弟弟和妹妹都認為,她不屬於他們那個階層,她是法國華人,有身份有地位,過著完全不同的生活。
法國與中國的反差太大了: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法國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兩種截然不同的經濟體製,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中國經濟是否會發生巨變?中國發展的遠景怎麽樣?她無法預測。她那時隻知道中國經濟無法和法國經濟相提並論。
但有一點她敢肯定:中國人比法國人聰明,比法國人更會賺錢。她就是一個鮮明了例子。她來法國僅僅四年時間就闖出了一片天地,打下了豐厚的家業。全中國比她有本事、比她會賺錢的人多著呢,他們要是都來法國創業,法國的錢財將會被搜刮得一幹二淨。
中國的變化,什麽時候能到來呢?
那時還沒有改革開放一說,她當然想不到中國需要改革開放。
她越想越糊塗,索性不想了。
她在格拉斯小鎮上轉了大半天,感覺餓了,也累了,於是找到一家酒店住下,到酒店餐廳吃午飯。酒店雖然不大,但卻很奢華,房價與她在戛納住的希爾頓酒店一樣,都是500歐元一天。
她的胃口很好,她點了藍色海岸的特色菜,要了一瓶紅酒,坐下來吃飯。
餐廳的服務生非常殷勤,他們提供的完全是法式服務:輕聲慢語,麵帶微笑,彬彬有禮。
她看了服務生殷切的態度,想起了法國人的特點。
法國人的一大特點是:他們要求微妙的刺激,不滿足平淡的感覺,即使在飲食上也是如此。從名揚四海的法國大餐,不難發現法國民族追求的東西是多麽完美、多麽精致,多麽高雅。
在整個歐洲大陸沒有一個國家的美食佳肴超越法國的水平。
她在餐廳又一次領路了法國的餐飲文化。
法國的美食佳肴首先從餐桌開始:餐桌上鋪著雪白的餐桌布,上麵擺放著鮮花;高檔餐盤、餐碟、餐碗和銀製刀、叉、匙一字排開;雕花水晶酒杯,有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香檳酒、餐後酒、餐前酒等各種不同的酒杯,傍邊還放著水晶玻璃醒酒器;餐桌正上方掛著的水晶吊燈,柔和的燈光散射在餐桌上,把每一件餐具都納入光線中,散發出法蘭西那種特有的奢華、精美的氣氛。
服務生開始上酒。
一個男性服務生彬彬有禮地先給她的酒杯裏倒上一點紅酒,讓她品嚐一下是否可口;之後才給她倒上紅酒。
再之後開始上菜。她點了法國最有名的幾道菜:鵝肝、鬆茸、牡蠣、烤蝦。先是一道冷盤,接著上一道又一道主菜和湯;最後是甜點、冰淇淋和咖啡。
環顧四周,她看到坐在餐廳的食客各個打扮入時,男性西裝革履,女性身著時尚的禮服或正裝,無論男女身上都噴灑了香水,散發著淡雅的香水味道。美食佳肴和男女嘉賓結合得天衣無縫。
她想:民以食為天,而食的方式和內容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特征某一方麵的真實寫照。
她在這一年讀了不少法國小說,在閱讀那些法國大作家的偉大文學作品時,她發現他們都表現了法國人一個深刻而經久的民族特征。那些作品就是法國曆史的摘要,用生動的形象表現了各個曆史時期的民族性格:或一個民族原始的本能與才具,或者普遍人性中的某個片段和一些單純的心理作用以及事態演變的最後原因。那些作品以非常清楚的方式,給人們指出了法國各個時代的思想感情,種族的本能與資質。
對照那些文學作品,她發現經過200年的洗禮,法國人的某些民族特征依然存在,比如他們的無緣無故的傲慢,他們對一切美的東西的占有欲望,他們對自身的溺愛。
在那些法國大作家中,她最推崇巴爾紮克,認為他是一位思想深刻的作家。
巴爾紮克的時代並不遙遠。他的作品描寫的場景、刻畫的時代麵貌和人物性格,在今天的法國還有活生生的例子。對此她有親身的感受。
巴爾紮克的作品是西方世界最深刻的文學作品,把人性的重要特征,深藏的底蘊,表現得比別的作品更透徹。她讀了心驚肉跳,好比參透到了他們事務的秘密,窺見了他們的心靈與社會最本質的內容。
在沒有閱讀巴爾紮克的作品之前,她隻看到了法國社會的表麵現象,但巴爾紮克牽著她的手把她帶進了法國社會,讓她看到了這個社會的真實麵貌:社會的醜陋,險惡,陰謀,貪婪,苦悶以及法國人對社會的不滿。
這種種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本來麵目,在巴爾紮克的筆下都有眼光獨到的陳述。在巴爾紮克筆下有兩種人:一種是偏執狂式的人物,如於洛,邦斯,葛朗台,他們或是醉心於收藏,或是沉湎女色,或是藝術家,或是守財奴;另一種人是吃人的野獸,如紐沁根,伏脫冷,拉斯蒂涅,瑪奈弗,他們是放高利貸的,騙子,妓女,野心家,企業家,全是一幫妖魔似的人物。
她想:以對法國社會和人物心靈的挖掘和剖析而論,在法國文學史上巴爾紮克是前無古人後無來人的第一流的大家。
酒足飯飽,她來到街上轉悠,在一家小書店買了一本小說,叫《香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