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他們在一家西餐館吃中飯,梁曉秀說她敲定了那棟大樓,值得喝酒慶祝一番。宋福祿則說,他還看不清那棟大樓的實際用處和價值,梁曉秀剛迴來一天,就一擲千金買下那棟大樓,是不是物有所值呢?
“福祿,你不要多想了。我敢買大棟樓,我就有辦法讓那棟大樓生錢。10年後,那棟大樓絕不止170萬,它的價值會翻倍。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是用多少錢買下來的?170萬歐元。你不覺得便宜嗎?其三,有了這棟大樓,我們就有了固定資產,就等於有了根據地,有了根,有了賺錢的場所。”
梁曉秀的話給宋福祿吃了定心丸。他覺得梁曉秀說得有道理。
“喝酒吧!”梁曉秀舉起了酒杯。
兩人舉杯碰杯,一飲而盡。宋福祿好長時間沒和梁曉秀喝酒了,那天感覺喝酒真好。梁曉秀說,她負責裝修中餐館,宋福祿負責裝修別墅。一個是工作場所,一個是居住場所,兩個工程完工後,他們就開始過有規律的生活。她似乎在暗示他們搬進別墅後,他們就可以住在一起了。宋福祿聽了她的話,心裏暗暗發喜。
在吃飯喝酒時,他們算了一筆賬。餐館大樓170萬,別墅40萬,兩項房產合計210萬。裝修費用,別墅20萬,餐館40萬,合計60萬歐元。全部工程完工後,總費用為270萬歐元。
他們手頭原來就有600萬歐元現金,梁曉秀迴國期間,宋福祿又掙了26萬歐元。
梁曉秀說,他們保存300萬歐元,其餘剩下的56萬歐元都要花掉。
宋福祿問她用56萬歐元幹什麽?她說要幹的事很多,他們下午就去車行買車,她不能沒有自己的車。
吃完飯,他們到了車行,梁曉秀看上了一輛寶馬五係車,她選了寶石藍色的一款車,車價5萬歐元,她當時就付款了,一個星期後提貨。
接下來,她讓宋福祿開車來到大學附近的一家酒店,在那裏她租了一個大套間,外麵一間做她的辦公室,裏麵一間是她的臥室。她租了三個月,租金為2萬歐元。
她和宋福祿說,她這一陣要想大事,辦大事,她就在酒店吃住,宋福祿搬到工棚住,順便可以監督弟弟妹妹幹活。
她不再想家了。很快便把父母忘得一幹二淨。
她當天就搬進了酒店的大套間,與繁瑣的家務事暫時告告別了。
1974年梁曉秀22歲,定居法國已4年多,她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法方式無形中有了法國化的傾向;她對人生的思考顯然不同於同齡的中國女人。
她還不知道她其實已無形中融入了法國社會。
4年來,她經曆了很多事情,對法國的認識和理解加深了。她認為有必要對自己在法國的4年生活做一次全麵總結,梳理思想,確定未來的生活目標。
她雖然生長在鄉村,但自幼喜歡讀書,沉思默想;中學老師曾預言,她是一個思想型的人,長於抽象思維,如果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一定會成為一個科學家。她的數學、物理和化學成績在中學時一直排在學校第一位。她還記得那時她是課代表,經常給同學輔導數理化課程。她那時希望將來成為一名科學家。但文化大革命爆發,打碎了她的大學夢,不得不迴村務農。她還記得父親當時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這都是命啊,你就認命吧!”
命運決定她務農,當農民;命運又決定她遠赴法國嫁人,嫁了一個小個子男人,和那人還生了兩個兒子。她沒有機會上大學,卻在法國賣起了卷餅,發了財,現在又要開中餐館賺大錢。
這就是命運?她想。
她當初到法國時朦朦朧朧,她的目的是嫁人,生兒育女,過一種溫飽有餘的生活。那個目標早已實現。她現在不滿足於那個目標了:她對自己的婚姻耿耿於懷,認為她的婚姻不幸福,宋福祿不像她心目中的丈夫。
她心目中的丈夫應該是高大英武、儀表堂堂,風趣幽默的男人;而宋福祿則簡直是一個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男人。
她雖然沒有找到意中人,不得不和宋福祿結婚,但她還不甘心。她想暫時忘卻這段婚姻,按照自己的興趣生活一段時間。
她要讀書,要思考一些問題。她的法語越來越好,已經能閱讀一些簡單的讀物了。她想從此經常閱讀法文報紙和有意思的法文書籍,借此了解法國社會和法國人,最終成為法國問題專家。她的朋友諾阿讓教授就因為懂中文,被人稱為漢學家;她也可以成為法學家呀。
她必須和有學問的法國人打交道,和他們交流、探討有關法國方麵的問題。
她過去沒機會上大學,但她年齡還不大,她要讀一個社會大學,即通過自學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為此,她必須提高法語水平,閱讀法國書報刊物,對法國社會的最新進展和成就有所了解。
這些年,她雖然一直在做工掙錢,做但私下裏對法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卻十分留意,無形中做了一種直觀研究。
她的“研究”當然不是學術研究,而是直觀印象和觀察得出的結論。比如她在買那棟大樓時,她憑經驗看出那個經理人不是最終的拍板人,她便提出要見拍板人,結果見到了洛蒙先生,以170萬歐元就拿下了那棟大樓。
她認為她那才叫知識,才叫學問。她不相信書本上說的那些理論;她隻相信實踐,隻相信眼見為實。
她日積月累,點點滴滴,憑借著滴水穿石的學習態度,對一般法國人的心理琢磨得很透,知道怎樣和他們打交道。
她見到洛蒙先生後,她發現那人屬於另一個社會階層,那個階層她還沒有機會接觸,還不知道那裏的水有多深,但她動了念頭:她要為自己創造接觸那個階層人士的機會,深入到那個階層的深處,窺探他們的秘密。
她沒有讀過大學,但並不等於她沒有思想,她隻是知識不足而已。她通過閱讀、觀察和研究,可以做到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她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下一步她要占有豐富的研究資料,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遊,抵消她沒上大學的遺憾。
在接下來幾年,她的法語水平要有突飛猛進的提高,要讓人們在不看她的麵孔時,聽她說法語,認為她就是一個法國人。她要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令一般法國人感到自歎不如。
當初她來法國時,感覺法語就像天書,非常難學,甚至為此憎恨法語,為了學不會法語而曾感到極為惱火;如今她覺得這門語言易如反掌,張口就來,運用得幾乎如同母語一樣。
她由此領悟到一個學外語的道理:一個人一旦熟練掌握了一門外語,就不再感到外語難學了。她現在思考問題時,有時無形中就用法語思考。
她的中文基礎非常好,她想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好好讀一些中文書;中文是她的根,她不能忘本。
她自幼就對語言敏感,上小學時,她的作文曾被評為學校最佳作文。
現在迴過頭來細細想,她來法國最大的收獲之一是掌握了法語,下一步她就要提高法語水平,最終精通法語,達到用法語寫作的較高水平。
她認為掌握一門語言意味著打開了一扇思問題的大門: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思考問題。那天她想了很久,望著窗外的花草樹木沉思默想。
她坐在酒店大套間的寫字台前,抬頭望著窗外美麗的風景,內心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她在法國嫁了人,生活在法國,她就得認識法國,理解法國。這些年她越發覺得這個國家不簡單,她還有很多事不清楚、不明白。認識、了解法國的方法,在她看來,除了接觸法國人外,就是讀書。
以她現在的法語功底,她隻能閱讀相對簡單的讀物。她想改變這種狀況,擴大讀書範圍,要讀得廣、讀得深,對感興趣的題目刨根問底,尋求正確答案。
她相信,隨著讀書的深入,她的視野和興趣也會變得越來越寬廣而又深入。
她要成為一位知識女性,興趣廣泛,視野開闊,見解深刻。
她讀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解讀法國,解剖法國;她再也不滿足泛泛的了解和認識了,她要深入到法國人的內心深處,窺探他們的內心秘密;她要挖掘法國社會本質的東西。
她想把學到的知識歸納總結,鑄成係統化的知識,對法國進行百科全書式的解讀。
她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與法國人有所不同:她雖然用法語思考問題,但她沒有意識到她或多或少還在以中國人的獨特思維方式觀察法國社會現象,因為她經常無意識地把中國和法國加以對比研究。
她喜歡比較,擅長比較。通過比較,她對問題的認識加深了,視野開闊了,思路清晰了。
這段時間,她對法國的環境保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法國在環境保護方麵為世界製定了一個標準。
她曆來喜歡幹淨的環境,厭惡雜亂無章的環境。法國優美的環境令她欽佩,令她感慨。在她看來,法國最引人驕傲的資本之一就是法國的環保;法國的環保就是世界環保的標尺。
她認定:環境的意義就是生存的意義,高質量的環境意味著高質量的生活;反之亦然。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環境保護好,汙染輕微;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則大都麵臨嚴重的問題,汙染嚴重,治理不當。
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一個顯著區別。
她慶幸自己住在優美的環境中,住在法國這個大花園中,享受著最好的自然化環境帶來的種種好處。
法國為什麽能把環境治理的如此之好呢?她的結論是:法國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法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已深入人心。
她還認為,法國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給予了這片土地得天獨厚的大環境:風調雨順,水草豐茂,土地肥沃。
森林、河流、土壤、飲用水,都得到了法國人悉心的保護。
她對法國森林印象深刻。她看到過大片大片保護完好的森林,這些森林不僅保護了植被,還調節了空氣,使居民獲得了清新的空氣。在法國根本就不存在亂砍亂伐樹木的現象。法國的森林就是大氧吧,特別有利於身心的健康。這種成片成片的林子調節了城市排放的氣體,淨化了空氣,保證了市民的生活質量。
她每天早晨起床後,都到酒店花園散步,有時也到附近的樹林裏散步,唿吸新鮮空氣;散步迴來,渾身輕鬆,頭腦特別清醒。
法國城市對花草樹木的保護、修飾也十分到位;大片的草坪吸納了塵土,保護了城市的植被,更美化了城市的景觀。
她從此認定:人類不應該離開森林,沒有森林的地方,就沒有高質量的生活。
法國是一個富足的國家,她由此想到了財富問題。
在她看來,法國就是一座金礦,而她已經找到了開采這座金礦的鑰匙,而且還知道怎樣把金子從礦裏挖出來。法國飲食市場就是一座大金礦,而她將要開的中餐館就是挖掘這座金礦的挖掘機;她既然發現了這座大金礦,她就得把有裏麵的金子都挖出來。
她看見洛蒙在裏爾郊外的那棟乳白色大別墅後,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個人是一個大富翁,他擁有那麽多財富,一生也花不完。人家那才叫財大氣粗;相比之下,自己的財力還有限,還不足掛齒。
一個人一生能花多少錢呢?她自問道。
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她認為一個人一生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假設她有一億歐元,那就足矣。
一億歐元等十億人民幣,她一生花那麽多錢足夠了。
她過去認為一億歐元是天文數字;但此刻她卻認為那並不是天文數字,而是能掙到的數字。她以後的目標就是奔著一億歐元去。
她掙到600萬歐元後,對金錢的概念變了。她是在法國,不是在中國,對金錢的認識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她想:她才22歲,未來的日子長著呢,在未來的的歲月中花一億歐元,對她來說,並非是天方夜譚。
她的生活將是奢華的;她要消費頂級生活。她不滿足於一般的富裕,她規劃著將來的龐大計劃。
她來法國四年後,對自己的能量有了新的認識:她是一個能創造奇跡的人。別人不敢想象的奇跡,她敢想,而且還能創造出來。
她的奇跡就要靠她的中餐館創造出來,這個基本原則不會改變。
迴想四年來走過的路程,她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她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她拿迴了家庭財政大權。
過去宋福祿控製財權,花錢一毛不拔,整天捂著錢過日子。梁曉秀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在金錢上便受到宋福祿的製約。她後來發現,女人如果不在經濟上保持獨立,在家庭就沒有地位,於是略施小計,奪迴了財權。宋福祿從看她臉色行事,對她言聽計從。
她認定一條原則:經濟上受人製約,一切都無從談起
宋福祿當初的想法是讓梁曉秀以後做全職家庭主婦,為他生兒育女。他還抱著傳統的觀念,認為女人的職責就是生孩子,照顧丈夫,一切聽丈夫的;在一個家庭,丈夫要說了算。梁曉秀在兩年多時間基本是按照他的要求做的。可是從第三年開始,梁曉秀變了:她讓他明白,他那一套不適合她;她有自己的一套,他必須按照她那一套行事。我看重的是經濟上的獨立。在歐洲家庭,。”
她能做到那點,說到底還是她有本事。宋福祿隻好讓步,拱手把財權交給了她。她掌握了主動權後,她有一整套想法,把生意打理得紅紅火火。他們的絕大部分錢,都是在她的操作下掙到的,宋福祿不得不佩服她,敬仰她。
宋福祿在生意上也曾嚐試過幾次,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梁曉秀要出什麽主意,那主意肯定賺錢。漸漸地宋福祿意識到:梁曉秀是一個商業奇才,她天生就是一個會賺錢的人。無論從哪方麵看,他們都不在一個水平上。他跟著她賺錢,不僅省事省力,而且還賺得多,他何必再費勁動腦子呢?
他從此不再和梁曉秀爭財權,大事小事一律聽梁曉秀的。梁曉秀是紅花,他是綠葉,他甘心當配角。
梁曉秀在酒店住了一個星期,她梳理了自己在法國四年的生活,理出了一個頭緒:在這段時間她要暫時離開裏爾,到巴黎去過一陣高消費的生活,補償她這些年的損失。她這些年受苦受累,沒過過好日子;現在有了錢,她為什麽不花呢?
她那天一直想到淩晨2點才入睡,睡得安詳而又美麗。
“福祿,你不要多想了。我敢買大棟樓,我就有辦法讓那棟大樓生錢。10年後,那棟大樓絕不止170萬,它的價值會翻倍。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是用多少錢買下來的?170萬歐元。你不覺得便宜嗎?其三,有了這棟大樓,我們就有了固定資產,就等於有了根據地,有了根,有了賺錢的場所。”
梁曉秀的話給宋福祿吃了定心丸。他覺得梁曉秀說得有道理。
“喝酒吧!”梁曉秀舉起了酒杯。
兩人舉杯碰杯,一飲而盡。宋福祿好長時間沒和梁曉秀喝酒了,那天感覺喝酒真好。梁曉秀說,她負責裝修中餐館,宋福祿負責裝修別墅。一個是工作場所,一個是居住場所,兩個工程完工後,他們就開始過有規律的生活。她似乎在暗示他們搬進別墅後,他們就可以住在一起了。宋福祿聽了她的話,心裏暗暗發喜。
在吃飯喝酒時,他們算了一筆賬。餐館大樓170萬,別墅40萬,兩項房產合計210萬。裝修費用,別墅20萬,餐館40萬,合計60萬歐元。全部工程完工後,總費用為270萬歐元。
他們手頭原來就有600萬歐元現金,梁曉秀迴國期間,宋福祿又掙了26萬歐元。
梁曉秀說,他們保存300萬歐元,其餘剩下的56萬歐元都要花掉。
宋福祿問她用56萬歐元幹什麽?她說要幹的事很多,他們下午就去車行買車,她不能沒有自己的車。
吃完飯,他們到了車行,梁曉秀看上了一輛寶馬五係車,她選了寶石藍色的一款車,車價5萬歐元,她當時就付款了,一個星期後提貨。
接下來,她讓宋福祿開車來到大學附近的一家酒店,在那裏她租了一個大套間,外麵一間做她的辦公室,裏麵一間是她的臥室。她租了三個月,租金為2萬歐元。
她和宋福祿說,她這一陣要想大事,辦大事,她就在酒店吃住,宋福祿搬到工棚住,順便可以監督弟弟妹妹幹活。
她不再想家了。很快便把父母忘得一幹二淨。
她當天就搬進了酒店的大套間,與繁瑣的家務事暫時告告別了。
1974年梁曉秀22歲,定居法國已4年多,她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法方式無形中有了法國化的傾向;她對人生的思考顯然不同於同齡的中國女人。
她還不知道她其實已無形中融入了法國社會。
4年來,她經曆了很多事情,對法國的認識和理解加深了。她認為有必要對自己在法國的4年生活做一次全麵總結,梳理思想,確定未來的生活目標。
她雖然生長在鄉村,但自幼喜歡讀書,沉思默想;中學老師曾預言,她是一個思想型的人,長於抽象思維,如果從事自然科學研究,一定會成為一個科學家。她的數學、物理和化學成績在中學時一直排在學校第一位。她還記得那時她是課代表,經常給同學輔導數理化課程。她那時希望將來成為一名科學家。但文化大革命爆發,打碎了她的大學夢,不得不迴村務農。她還記得父親當時說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這都是命啊,你就認命吧!”
命運決定她務農,當農民;命運又決定她遠赴法國嫁人,嫁了一個小個子男人,和那人還生了兩個兒子。她沒有機會上大學,卻在法國賣起了卷餅,發了財,現在又要開中餐館賺大錢。
這就是命運?她想。
她當初到法國時朦朦朧朧,她的目的是嫁人,生兒育女,過一種溫飽有餘的生活。那個目標早已實現。她現在不滿足於那個目標了:她對自己的婚姻耿耿於懷,認為她的婚姻不幸福,宋福祿不像她心目中的丈夫。
她心目中的丈夫應該是高大英武、儀表堂堂,風趣幽默的男人;而宋福祿則簡直是一個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男人。
她雖然沒有找到意中人,不得不和宋福祿結婚,但她還不甘心。她想暫時忘卻這段婚姻,按照自己的興趣生活一段時間。
她要讀書,要思考一些問題。她的法語越來越好,已經能閱讀一些簡單的讀物了。她想從此經常閱讀法文報紙和有意思的法文書籍,借此了解法國社會和法國人,最終成為法國問題專家。她的朋友諾阿讓教授就因為懂中文,被人稱為漢學家;她也可以成為法學家呀。
她必須和有學問的法國人打交道,和他們交流、探討有關法國方麵的問題。
她過去沒機會上大學,但她年齡還不大,她要讀一個社會大學,即通過自學達到一定的學術水平。為此,她必須提高法語水平,閱讀法國書報刊物,對法國社會的最新進展和成就有所了解。
這些年,她雖然一直在做工掙錢,做但私下裏對法國社會的方方麵麵卻十分留意,無形中做了一種直觀研究。
她的“研究”當然不是學術研究,而是直觀印象和觀察得出的結論。比如她在買那棟大樓時,她憑經驗看出那個經理人不是最終的拍板人,她便提出要見拍板人,結果見到了洛蒙先生,以170萬歐元就拿下了那棟大樓。
她認為她那才叫知識,才叫學問。她不相信書本上說的那些理論;她隻相信實踐,隻相信眼見為實。
她日積月累,點點滴滴,憑借著滴水穿石的學習態度,對一般法國人的心理琢磨得很透,知道怎樣和他們打交道。
她見到洛蒙先生後,她發現那人屬於另一個社會階層,那個階層她還沒有機會接觸,還不知道那裏的水有多深,但她動了念頭:她要為自己創造接觸那個階層人士的機會,深入到那個階層的深處,窺探他們的秘密。
她沒有讀過大學,但並不等於她沒有思想,她隻是知識不足而已。她通過閱讀、觀察和研究,可以做到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她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下一步她要占有豐富的研究資料,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遨遊,抵消她沒上大學的遺憾。
在接下來幾年,她的法語水平要有突飛猛進的提高,要讓人們在不看她的麵孔時,聽她說法語,認為她就是一個法國人。她要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令一般法國人感到自歎不如。
當初她來法國時,感覺法語就像天書,非常難學,甚至為此憎恨法語,為了學不會法語而曾感到極為惱火;如今她覺得這門語言易如反掌,張口就來,運用得幾乎如同母語一樣。
她由此領悟到一個學外語的道理:一個人一旦熟練掌握了一門外語,就不再感到外語難學了。她現在思考問題時,有時無形中就用法語思考。
她的中文基礎非常好,她想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好好讀一些中文書;中文是她的根,她不能忘本。
她自幼就對語言敏感,上小學時,她的作文曾被評為學校最佳作文。
現在迴過頭來細細想,她來法國最大的收獲之一是掌握了法語,下一步她就要提高法語水平,最終精通法語,達到用法語寫作的較高水平。
她認為掌握一門語言意味著打開了一扇思問題的大門:可以用另一種方式思考問題。那天她想了很久,望著窗外的花草樹木沉思默想。
她坐在酒店大套間的寫字台前,抬頭望著窗外美麗的風景,內心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她在法國嫁了人,生活在法國,她就得認識法國,理解法國。這些年她越發覺得這個國家不簡單,她還有很多事不清楚、不明白。認識、了解法國的方法,在她看來,除了接觸法國人外,就是讀書。
以她現在的法語功底,她隻能閱讀相對簡單的讀物。她想改變這種狀況,擴大讀書範圍,要讀得廣、讀得深,對感興趣的題目刨根問底,尋求正確答案。
她相信,隨著讀書的深入,她的視野和興趣也會變得越來越寬廣而又深入。
她要成為一位知識女性,興趣廣泛,視野開闊,見解深刻。
她讀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解讀法國,解剖法國;她再也不滿足泛泛的了解和認識了,她要深入到法國人的內心深處,窺探他們的內心秘密;她要挖掘法國社會本質的東西。
她想把學到的知識歸納總結,鑄成係統化的知識,對法國進行百科全書式的解讀。
她看待問題的角度和方式,與法國人有所不同:她雖然用法語思考問題,但她沒有意識到她或多或少還在以中國人的獨特思維方式觀察法國社會現象,因為她經常無意識地把中國和法國加以對比研究。
她喜歡比較,擅長比較。通過比較,她對問題的認識加深了,視野開闊了,思路清晰了。
這段時間,她對法國的環境保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法國在環境保護方麵為世界製定了一個標準。
她曆來喜歡幹淨的環境,厭惡雜亂無章的環境。法國優美的環境令她欽佩,令她感慨。在她看來,法國最引人驕傲的資本之一就是法國的環保;法國的環保就是世界環保的標尺。
她認定:環境的意義就是生存的意義,高質量的環境意味著高質量的生活;反之亦然。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是環境保護好,汙染輕微;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則大都麵臨嚴重的問題,汙染嚴重,治理不當。
這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一個顯著區別。
她慶幸自己住在優美的環境中,住在法國這個大花園中,享受著最好的自然化環境帶來的種種好處。
法國為什麽能把環境治理的如此之好呢?她的結論是:法國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法國人的環境保護意識已深入人心。
她還認為,法國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給予了這片土地得天獨厚的大環境:風調雨順,水草豐茂,土地肥沃。
森林、河流、土壤、飲用水,都得到了法國人悉心的保護。
她對法國森林印象深刻。她看到過大片大片保護完好的森林,這些森林不僅保護了植被,還調節了空氣,使居民獲得了清新的空氣。在法國根本就不存在亂砍亂伐樹木的現象。法國的森林就是大氧吧,特別有利於身心的健康。這種成片成片的林子調節了城市排放的氣體,淨化了空氣,保證了市民的生活質量。
她每天早晨起床後,都到酒店花園散步,有時也到附近的樹林裏散步,唿吸新鮮空氣;散步迴來,渾身輕鬆,頭腦特別清醒。
法國城市對花草樹木的保護、修飾也十分到位;大片的草坪吸納了塵土,保護了城市的植被,更美化了城市的景觀。
她從此認定:人類不應該離開森林,沒有森林的地方,就沒有高質量的生活。
法國是一個富足的國家,她由此想到了財富問題。
在她看來,法國就是一座金礦,而她已經找到了開采這座金礦的鑰匙,而且還知道怎樣把金子從礦裏挖出來。法國飲食市場就是一座大金礦,而她將要開的中餐館就是挖掘這座金礦的挖掘機;她既然發現了這座大金礦,她就得把有裏麵的金子都挖出來。
她看見洛蒙在裏爾郊外的那棟乳白色大別墅後,第一個想法就是:這個人是一個大富翁,他擁有那麽多財富,一生也花不完。人家那才叫財大氣粗;相比之下,自己的財力還有限,還不足掛齒。
一個人一生能花多少錢呢?她自問道。
經過這段時間的思考,她認為一個人一生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假設她有一億歐元,那就足矣。
一億歐元等十億人民幣,她一生花那麽多錢足夠了。
她過去認為一億歐元是天文數字;但此刻她卻認為那並不是天文數字,而是能掙到的數字。她以後的目標就是奔著一億歐元去。
她掙到600萬歐元後,對金錢的概念變了。她是在法國,不是在中國,對金錢的認識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她想:她才22歲,未來的日子長著呢,在未來的的歲月中花一億歐元,對她來說,並非是天方夜譚。
她的生活將是奢華的;她要消費頂級生活。她不滿足於一般的富裕,她規劃著將來的龐大計劃。
她來法國四年後,對自己的能量有了新的認識:她是一個能創造奇跡的人。別人不敢想象的奇跡,她敢想,而且還能創造出來。
她的奇跡就要靠她的中餐館創造出來,這個基本原則不會改變。
迴想四年來走過的路程,她對自己的努力感到滿意。她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她拿迴了家庭財政大權。
過去宋福祿控製財權,花錢一毛不拔,整天捂著錢過日子。梁曉秀在經濟上不能獨立,在金錢上便受到宋福祿的製約。她後來發現,女人如果不在經濟上保持獨立,在家庭就沒有地位,於是略施小計,奪迴了財權。宋福祿從看她臉色行事,對她言聽計從。
她認定一條原則:經濟上受人製約,一切都無從談起
宋福祿當初的想法是讓梁曉秀以後做全職家庭主婦,為他生兒育女。他還抱著傳統的觀念,認為女人的職責就是生孩子,照顧丈夫,一切聽丈夫的;在一個家庭,丈夫要說了算。梁曉秀在兩年多時間基本是按照他的要求做的。可是從第三年開始,梁曉秀變了:她讓他明白,他那一套不適合她;她有自己的一套,他必須按照她那一套行事。我看重的是經濟上的獨立。在歐洲家庭,。”
她能做到那點,說到底還是她有本事。宋福祿隻好讓步,拱手把財權交給了她。她掌握了主動權後,她有一整套想法,把生意打理得紅紅火火。他們的絕大部分錢,都是在她的操作下掙到的,宋福祿不得不佩服她,敬仰她。
宋福祿在生意上也曾嚐試過幾次,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梁曉秀要出什麽主意,那主意肯定賺錢。漸漸地宋福祿意識到:梁曉秀是一個商業奇才,她天生就是一個會賺錢的人。無論從哪方麵看,他們都不在一個水平上。他跟著她賺錢,不僅省事省力,而且還賺得多,他何必再費勁動腦子呢?
他從此不再和梁曉秀爭財權,大事小事一律聽梁曉秀的。梁曉秀是紅花,他是綠葉,他甘心當配角。
梁曉秀在酒店住了一個星期,她梳理了自己在法國四年的生活,理出了一個頭緒:在這段時間她要暫時離開裏爾,到巴黎去過一陣高消費的生活,補償她這些年的損失。她這些年受苦受累,沒過過好日子;現在有了錢,她為什麽不花呢?
她那天一直想到淩晨2點才入睡,睡得安詳而又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