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秀在裏爾期間,她的好朋友漢學家諾阿讓曾和她提起過北京圓明園,並給了她一份介紹圓明園的法文資料。她還記得漢學家曾說過的一句話:圓明園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偉的宮廷建築之一。漢學家建議她迴國時,抽時間去看看圓明園。
第二天早晨,她起床梳洗完畢後,取出那份介紹圓明園的法文資料,裝進手包裏下樓吃早餐。那份材料她一直沒看過,想在吃早餐時看一遍。
她選折了西式早餐,麵包、黃油、奶酪、火腿、煎蛋,各種西式早餐的食品一應俱全,她感覺北京飯店的西式自助早餐比巴黎麗思酒店的早餐還要好,不僅食物的品種多,而且製作更精良,有濃濃的中國口味。
她吃得很慢,一邊吃一邊看手頭的材料。
在此之前,她對圓明園了解的很少,隻是上中學時知道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火燒毀壞了;圓明園是令中國人記憶猶新的痛苦建築物。
英法聯軍搶劫了圓明園的文物寶藏,把圓明園變為一片廢墟。
她認定:那是人類史上極為野蠻的暴行,是對人類偉大建築和文化的踐踏。法國人和英國人在曆史上犯下的這一滔天罪行應該在人類曆史上記上一筆,永遠不能忘記。
她當時就想:如今的法國佬和當年的法國大兵有什麽區別嗎?他們當年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如今她得在法國開中餐館,把老外口袋裏的錢都掏幹淨了!
文字材料介紹說,1864年,法國出版過一本書,叫《環遊世界》,其中收有法國漢學家保蒂埃1862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乾隆皇帝的避暑宮殿──圓明園遊記》。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詳細記載了圓明園旖旎風光和巧奪天工的園林技藝,對圓明園的偉大建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文字栩栩如生,令每一位讀者都感歎不已。
她查了幾個生字,繼續往下看:
“漢學家保蒂埃認為,圓明園是世界上真正的宮殿。他或許在圓明園被燒毀之前遊覽過圓明園,所以在他看到凋零殘景的圓明園遺址後寫道:‘1860年圓明園被燒後,沒有一樣東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書閣和其他偉大的建築一樣,毀於一旦。’據他的描述,圓明園的藏書閣極為壯觀,有三個盧浮宮大小。藏書閣內擺滿了中國最精致、最古老的書籍。”
她停了下來,心想盧浮宮可夠大了,圓明園的藏書閣竟然比盧浮宮大三倍,那得多大多壯觀啊!那樣一座偉大的建築被老外一把火燒了,這老外不是畜生,是什麽!
她看不下去了,一方麵感覺圓明園被火燒很可惜,另一方麵痛恨英國人和法國毀掉圓明園的野蠻行徑。雖說那是曆史上發生的野蠻事件,但她認為曆史與現實有著必然的千絲萬縷的聯係:法國人過去能幹出那麽野蠻的事來,他們今天還能不能幹出那種事來呢?
她那時還不明白:歐洲號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19世紀時已達到文明的高度;但是恰恰在這個文明時期歐洲大國法國和英國在中國做出了最野蠻的事情:火燒圓明園。
法國人的文明跑哪兒去了?她打了一個問號。
她從而想到法國對文物古跡視若國家珍寶,加以精心保護,不容任何人破壞。凡爾賽宮就是典型例子:至今保存完好無損。她進而想:可是法國佬當年為什麽要破懷中國的文物古跡呢?中國的文物古跡就不值得保留?那些法國佬何其毒也!
她又一想,還是因為國家落後,所以挨打。清朝晚期是中國曆史上最腐敗的朝代,那時的皇朝那管老百姓的死活,隻顧自己吃喝玩樂,結果外敵入侵時,竟然沒有還手之力,幹盡了賣國求榮的事。
她出國四年,整天忙著生意上的事,沒時間估計這些事;此刻坐在酒店餐廳,她感慨良多,浮想聯翩。她甚至想象出當年的外國闊佬在北京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們就在這個北京飯店吃喝玩樂,徹夜銷魂。那是外國人在華的特權,一般中國老百姓甚至連北京飯店的大門都進不去。
她由此聯想到自己:她由於是法國華僑,所以才有資格住到北京飯店;倘若她沒出國,在家務農,她即使有錢也住不上北京飯店呀。
這個世道真不平等:她還叫梁曉秀,但現在這個梁曉秀和過去那個梁曉秀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其原因就是因為她去了法國,成了華僑。
別的還有什麽區別?她想不起來還有什麽區別。
她想很久,想到了遙遠的未來。她這次迴法國,一定要盡快啟動中餐館,把她的中餐館建成全法國全歐洲最高檔的餐館,成為法國最賺錢的餐館。她雖然開快餐店已經賺了幾百萬歐元,但並不認為那就是巨大的財富。她的好日子還在後麵,她還沒有完全積累巨大財富,享受奢華的生活。
她又倒了一杯咖啡,繼續看她的資料。
在鄰座,有一對法國老夫婦,他們注意到梁曉秀一直在看一份法文資料,感到非常好奇。在那個年代,據他們所知,懂法文的中國人極少,而眼前的這個中國年輕女人則讀著法文,她是什麽人呢?她的相貌說明她是中國人,但她的穿衣打扮絕不象中國大陸的人。
老夫婦萌發了和梁曉秀搭腔的念頭,老太太試探著用法文問:“小姐,你講法語嗎?”
梁曉秀抬頭看到了鄰座的老太太,便用法語迴應道,她講法語,問老太太有什麽事。
老太太說,她看到她看法文,感到很好奇,所以就想和她聊聊。
梁曉秀正看著圓明園的介紹文字,再看兩個法國老人,頓時把他們與當年的法國大兵聯係起來,認為他們是一丘之貉。
她忽然臉色變得極難看,起身就準備往外走。法國老太太不知道梁曉秀為什麽突然變臉了,趕緊問道:“小姐,你要走啊?”
梁曉秀沒好氣地說:“我要去看圓明園,看看法國人和英國人是怎麽燒壞得圓明園!”
兩個老外夫婦一時愣住了。
第二天早晨,她起床梳洗完畢後,取出那份介紹圓明園的法文資料,裝進手包裏下樓吃早餐。那份材料她一直沒看過,想在吃早餐時看一遍。
她選折了西式早餐,麵包、黃油、奶酪、火腿、煎蛋,各種西式早餐的食品一應俱全,她感覺北京飯店的西式自助早餐比巴黎麗思酒店的早餐還要好,不僅食物的品種多,而且製作更精良,有濃濃的中國口味。
她吃得很慢,一邊吃一邊看手頭的材料。
在此之前,她對圓明園了解的很少,隻是上中學時知道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火燒毀壞了;圓明園是令中國人記憶猶新的痛苦建築物。
英法聯軍搶劫了圓明園的文物寶藏,把圓明園變為一片廢墟。
她認定:那是人類史上極為野蠻的暴行,是對人類偉大建築和文化的踐踏。法國人和英國人在曆史上犯下的這一滔天罪行應該在人類曆史上記上一筆,永遠不能忘記。
她當時就想:如今的法國佬和當年的法國大兵有什麽區別嗎?他們當年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如今她得在法國開中餐館,把老外口袋裏的錢都掏幹淨了!
文字材料介紹說,1864年,法國出版過一本書,叫《環遊世界》,其中收有法國漢學家保蒂埃1862年撰寫的一篇文章:《乾隆皇帝的避暑宮殿──圓明園遊記》。在這篇文章中,作者詳細記載了圓明園旖旎風光和巧奪天工的園林技藝,對圓明園的偉大建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文字栩栩如生,令每一位讀者都感歎不已。
她查了幾個生字,繼續往下看:
“漢學家保蒂埃認為,圓明園是世界上真正的宮殿。他或許在圓明園被燒毀之前遊覽過圓明園,所以在他看到凋零殘景的圓明園遺址後寫道:‘1860年圓明園被燒後,沒有一樣東西留下,乾隆皇帝的藏書閣和其他偉大的建築一樣,毀於一旦。’據他的描述,圓明園的藏書閣極為壯觀,有三個盧浮宮大小。藏書閣內擺滿了中國最精致、最古老的書籍。”
她停了下來,心想盧浮宮可夠大了,圓明園的藏書閣竟然比盧浮宮大三倍,那得多大多壯觀啊!那樣一座偉大的建築被老外一把火燒了,這老外不是畜生,是什麽!
她看不下去了,一方麵感覺圓明園被火燒很可惜,另一方麵痛恨英國人和法國毀掉圓明園的野蠻行徑。雖說那是曆史上發生的野蠻事件,但她認為曆史與現實有著必然的千絲萬縷的聯係:法國人過去能幹出那麽野蠻的事來,他們今天還能不能幹出那種事來呢?
她那時還不明白:歐洲號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在19世紀時已達到文明的高度;但是恰恰在這個文明時期歐洲大國法國和英國在中國做出了最野蠻的事情:火燒圓明園。
法國人的文明跑哪兒去了?她打了一個問號。
她從而想到法國對文物古跡視若國家珍寶,加以精心保護,不容任何人破壞。凡爾賽宮就是典型例子:至今保存完好無損。她進而想:可是法國佬當年為什麽要破懷中國的文物古跡呢?中國的文物古跡就不值得保留?那些法國佬何其毒也!
她又一想,還是因為國家落後,所以挨打。清朝晚期是中國曆史上最腐敗的朝代,那時的皇朝那管老百姓的死活,隻顧自己吃喝玩樂,結果外敵入侵時,竟然沒有還手之力,幹盡了賣國求榮的事。
她出國四年,整天忙著生意上的事,沒時間估計這些事;此刻坐在酒店餐廳,她感慨良多,浮想聯翩。她甚至想象出當年的外國闊佬在北京花天酒地的生活,他們就在這個北京飯店吃喝玩樂,徹夜銷魂。那是外國人在華的特權,一般中國老百姓甚至連北京飯店的大門都進不去。
她由此聯想到自己:她由於是法國華僑,所以才有資格住到北京飯店;倘若她沒出國,在家務農,她即使有錢也住不上北京飯店呀。
這個世道真不平等:她還叫梁曉秀,但現在這個梁曉秀和過去那個梁曉秀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其原因就是因為她去了法國,成了華僑。
別的還有什麽區別?她想不起來還有什麽區別。
她想很久,想到了遙遠的未來。她這次迴法國,一定要盡快啟動中餐館,把她的中餐館建成全法國全歐洲最高檔的餐館,成為法國最賺錢的餐館。她雖然開快餐店已經賺了幾百萬歐元,但並不認為那就是巨大的財富。她的好日子還在後麵,她還沒有完全積累巨大財富,享受奢華的生活。
她又倒了一杯咖啡,繼續看她的資料。
在鄰座,有一對法國老夫婦,他們注意到梁曉秀一直在看一份法文資料,感到非常好奇。在那個年代,據他們所知,懂法文的中國人極少,而眼前的這個中國年輕女人則讀著法文,她是什麽人呢?她的相貌說明她是中國人,但她的穿衣打扮絕不象中國大陸的人。
老夫婦萌發了和梁曉秀搭腔的念頭,老太太試探著用法文問:“小姐,你講法語嗎?”
梁曉秀抬頭看到了鄰座的老太太,便用法語迴應道,她講法語,問老太太有什麽事。
老太太說,她看到她看法文,感到很好奇,所以就想和她聊聊。
梁曉秀正看著圓明園的介紹文字,再看兩個法國老人,頓時把他們與當年的法國大兵聯係起來,認為他們是一丘之貉。
她忽然臉色變得極難看,起身就準備往外走。法國老太太不知道梁曉秀為什麽突然變臉了,趕緊問道:“小姐,你要走啊?”
梁曉秀沒好氣地說:“我要去看圓明園,看看法國人和英國人是怎麽燒壞得圓明園!”
兩個老外夫婦一時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