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三月中旬的時候,緬甸王就接到了緬北的異動,然而由於當地人口稀少,產出不多,一直都不受緬甸政府的重視,而且自貢榜王朝建立之後,緬北就一直不服從政府管轄,雙方多次發生戰爭,特別讓曼德勒政府臉上無光的是,政府軍在這些戰爭中居然敗多勝少,所以政府根本沒有在緬北建立有效的統治。
緬甸政府在幾經努力失敗後,隻好與當地各大勢力達成協議,政府任命各勢力首腦為當地世襲官員,而這些官員也在表麵上服從政府管轄。如此一來,在緬北就形成了大大的二十多個土司。
平時這些土司與曼德勒很少聯係,猶如一個個獨立王國一般,而這些土司之間時不時的也相互攻伐,所以一開始接到緬北異動的時候,曼德勒政府還以為又是土司之間爆發了戰爭,因此並沒有太過關注。
直到陸榮廷率軍攻下北部山區,兵鋒直指緬北重鎮密支那後,曼德勒政府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南寧軍隊已經進入了緬北。不過知道歸知道,他們對此卻有力不從心,原因就出在下緬甸的英國人身上。
下緬甸是英國人對內比都以南的勃固、仰光等地的統稱,自185年占據這裏之後,英國人就將這裏當做了侵略緬甸的橋頭堡,特別是近幾年,英國人通過伊洛瓦底江頻頻北上,逼得曼德勒政府幾乎喘不過氣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緬甸政府光是應付英國人的北侵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哪裏有精力再去驅逐北下的南寧軍隊。但是為了首都的安全,他們不得不派出軍隊進駐緬北重鎮密支那,防止南寧軍隊繼續南下。
而此時陸榮廷由於占領的區域過大,急於肅清山南的各反對勢力,梳理各地的關係建立統治,接收移民,所以也不得不停下進軍的腳步。因此一時間雙方在密支那附近大軍雲集,形成對峙。
自程宇華廢除土司,在山南建立十七縣之後,雖然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
土司製度廢除後,雖然陸榮廷將所有的頭人都軟禁了起來,但是卻≯▽≯▽≯▽≯▽,無法將那些依附在土司身上的權貴也軟禁起來。這些權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權力,雖然不甘心,但是攝於南寧的武力,隻好潛伏了起來。不過據軍情局報告,這些權貴和土司的死忠份子最近正在進行串聯,企圖趁南寧軍隊在密支那與緬甸政府對峙的機會發動叛亂,救出軟禁在郎章的土司。
此時第一批過來的退役士兵種植的作物已經收獲,雖然不多,但是卻給陸榮廷提供了擴軍的機會,所以在報請南寧後,他以部分退役士兵為基礎,征召了五千身家清白的土著,然後與郎章守備營一起組建了四個團的山南守備旅。
陸榮廷接到報道後,一邊向程宇華建議將土司轉移到本土,一邊悄悄的將正在訓練的山南守備旅派到前線,與本土部隊互換,為掃除這些反叛勢力做準備。
程宇華接到陸榮廷的報告後,並沒有同意將土司轉移,而是命令陸榮廷以土司為誘餌,將那些隱藏的反叛勢力盡數引出來,一網打盡,避免以後英國人有機會來插手山南的局勢。
就在陸榮廷準備對那些反叛勢力發起清理行動的時候,曼德勒政府派出了代表,要求與南寧對緬北的局勢展開談判。
緬甸政府在派人來談判的同時,也派出了一支五萬人的軍隊北上,不過這些軍隊不是來打仗的,而是北上建立防線,以防南寧繼續南下。
其實緬甸政府內部的大部分人,包括緬王在內並不同意派出這五萬軍隊,按照他們原本的意思,是派人與南寧接觸,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有條件的放棄緬北,反正政府從那裏也沒有得到過利益,出產過少。如果真派軍隊與南寧展開爭奪,不到時英國人會不會趁機落井下石,就是奪迴來了,以當地人的彪悍,恐怕也難以建立有效統治。所以對於如今風雨飄搖的緬甸政府來,派軍北上並不是一個理智的決定。
對於這一,緬甸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也看到了,所以他們建議緬王與南寧進行交易,利用緬北的山區從南寧換來武器。這樣一來,既可以利用這些武器來對付英國人,也可以以此為機會,取得南寧今後的支持。看看現在越南的樣子,他們就是在付出了越北和平順後,取得了南寧的全力幫助,不僅從法國人手裏奪迴了部分地區,而且居然有實力擋住法國人的進攻。
有了越南作榜樣,緬甸對於和南寧的接觸就更有興趣了,然而就在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用緬北從南寧換來哪些好處的時候,英國人插手了。準確的,是英國在緬甸政府的代言人出麵了。
英國人在知道南寧在緬北的動作之後驚怒交加,他們想不到南寧居然敢從他們的嘴裏搶食,然而英國人卻沒有理由向南寧抗議,因為此時緬甸還是一個獨立國家,沒有被英國公開吞並,別南寧了,就是任何國家來緬甸分一杯羹,英國都隻有幹瞪眼的份。
不過此時緬甸沿海早已被英國控製,西部是英屬印度,東部是南掌和暹羅,這兩個國家現在自身難保,自然不會來緬甸插上一腳,所以其他國家根本沒有插手的機會。隻有緊挨著南寧的北部敞開著,但是南寧一直都沒有表現出對緬甸的興趣,所以英國也沒有太在意。
然而就在英國謀劃著吞並緬甸的時候,南寧居然插手了,占領了密支那以北地區。盡管英國不好自己出麵來驅逐南寧,但是卻可以通過在緬甸政府內部的代言人,來鼓動緬甸驅逐南寧。
一開始緬王還不受鼓動,什麽也不同意派大軍北上,內閣大部分官員也不同意,直到這些人抬出英國人,威脅隻要不驅逐南寧,英國就會立即北上進攻之後,緬王才同意派五萬軍隊北上,不過還是留下了大部分軍隊預防英國人。
軍隊是派出去了,但是緬王可沒打算與南寧打仗,隻是為了敷衍英國人而已,隻要與南寧取得了聯係,並從那裏獲得支持與援助,那麽他們就可以像越南那樣,不將英國人全部趕走,但是至少有能力自保。
英國要求緬王派軍北上,既是為了防止南寧繼續南下,與他們爭奪下緬甸的富裕地區,也是為了將和他們對峙的緬甸軍隊調開,好減輕他們北上的難度。
緬甸政府在幾經努力失敗後,隻好與當地各大勢力達成協議,政府任命各勢力首腦為當地世襲官員,而這些官員也在表麵上服從政府管轄。如此一來,在緬北就形成了大大的二十多個土司。
平時這些土司與曼德勒很少聯係,猶如一個個獨立王國一般,而這些土司之間時不時的也相互攻伐,所以一開始接到緬北異動的時候,曼德勒政府還以為又是土司之間爆發了戰爭,因此並沒有太過關注。
直到陸榮廷率軍攻下北部山區,兵鋒直指緬北重鎮密支那後,曼德勒政府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南寧軍隊已經進入了緬北。不過知道歸知道,他們對此卻有力不從心,原因就出在下緬甸的英國人身上。
下緬甸是英國人對內比都以南的勃固、仰光等地的統稱,自185年占據這裏之後,英國人就將這裏當做了侵略緬甸的橋頭堡,特別是近幾年,英國人通過伊洛瓦底江頻頻北上,逼得曼德勒政府幾乎喘不過氣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緬甸政府光是應付英國人的北侵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哪裏有精力再去驅逐北下的南寧軍隊。但是為了首都的安全,他們不得不派出軍隊進駐緬北重鎮密支那,防止南寧軍隊繼續南下。
而此時陸榮廷由於占領的區域過大,急於肅清山南的各反對勢力,梳理各地的關係建立統治,接收移民,所以也不得不停下進軍的腳步。因此一時間雙方在密支那附近大軍雲集,形成對峙。
自程宇華廢除土司,在山南建立十七縣之後,雖然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是暗潮洶湧。
土司製度廢除後,雖然陸榮廷將所有的頭人都軟禁了起來,但是卻≯▽≯▽≯▽≯▽,無法將那些依附在土司身上的權貴也軟禁起來。這些權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權力,雖然不甘心,但是攝於南寧的武力,隻好潛伏了起來。不過據軍情局報告,這些權貴和土司的死忠份子最近正在進行串聯,企圖趁南寧軍隊在密支那與緬甸政府對峙的機會發動叛亂,救出軟禁在郎章的土司。
此時第一批過來的退役士兵種植的作物已經收獲,雖然不多,但是卻給陸榮廷提供了擴軍的機會,所以在報請南寧後,他以部分退役士兵為基礎,征召了五千身家清白的土著,然後與郎章守備營一起組建了四個團的山南守備旅。
陸榮廷接到報道後,一邊向程宇華建議將土司轉移到本土,一邊悄悄的將正在訓練的山南守備旅派到前線,與本土部隊互換,為掃除這些反叛勢力做準備。
程宇華接到陸榮廷的報告後,並沒有同意將土司轉移,而是命令陸榮廷以土司為誘餌,將那些隱藏的反叛勢力盡數引出來,一網打盡,避免以後英國人有機會來插手山南的局勢。
就在陸榮廷準備對那些反叛勢力發起清理行動的時候,曼德勒政府派出了代表,要求與南寧對緬北的局勢展開談判。
緬甸政府在派人來談判的同時,也派出了一支五萬人的軍隊北上,不過這些軍隊不是來打仗的,而是北上建立防線,以防南寧繼續南下。
其實緬甸政府內部的大部分人,包括緬王在內並不同意派出這五萬軍隊,按照他們原本的意思,是派人與南寧接觸,如果有可能的話,可以有條件的放棄緬北,反正政府從那裏也沒有得到過利益,出產過少。如果真派軍隊與南寧展開爭奪,不到時英國人會不會趁機落井下石,就是奪迴來了,以當地人的彪悍,恐怕也難以建立有效統治。所以對於如今風雨飄搖的緬甸政府來,派軍北上並不是一個理智的決定。
對於這一,緬甸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也看到了,所以他們建議緬王與南寧進行交易,利用緬北的山區從南寧換來武器。這樣一來,既可以利用這些武器來對付英國人,也可以以此為機會,取得南寧今後的支持。看看現在越南的樣子,他們就是在付出了越北和平順後,取得了南寧的全力幫助,不僅從法國人手裏奪迴了部分地區,而且居然有實力擋住法國人的進攻。
有了越南作榜樣,緬甸對於和南寧的接觸就更有興趣了,然而就在他們興致勃勃的討論用緬北從南寧換來哪些好處的時候,英國人插手了。準確的,是英國在緬甸政府的代言人出麵了。
英國人在知道南寧在緬北的動作之後驚怒交加,他們想不到南寧居然敢從他們的嘴裏搶食,然而英國人卻沒有理由向南寧抗議,因為此時緬甸還是一個獨立國家,沒有被英國公開吞並,別南寧了,就是任何國家來緬甸分一杯羹,英國都隻有幹瞪眼的份。
不過此時緬甸沿海早已被英國控製,西部是英屬印度,東部是南掌和暹羅,這兩個國家現在自身難保,自然不會來緬甸插上一腳,所以其他國家根本沒有插手的機會。隻有緊挨著南寧的北部敞開著,但是南寧一直都沒有表現出對緬甸的興趣,所以英國也沒有太在意。
然而就在英國謀劃著吞並緬甸的時候,南寧居然插手了,占領了密支那以北地區。盡管英國不好自己出麵來驅逐南寧,但是卻可以通過在緬甸政府內部的代言人,來鼓動緬甸驅逐南寧。
一開始緬王還不受鼓動,什麽也不同意派大軍北上,內閣大部分官員也不同意,直到這些人抬出英國人,威脅隻要不驅逐南寧,英國就會立即北上進攻之後,緬王才同意派五萬軍隊北上,不過還是留下了大部分軍隊預防英國人。
軍隊是派出去了,但是緬王可沒打算與南寧打仗,隻是為了敷衍英國人而已,隻要與南寧取得了聯係,並從那裏獲得支持與援助,那麽他們就可以像越南那樣,不將英國人全部趕走,但是至少有能力自保。
英國要求緬王派軍北上,既是為了防止南寧繼續南下,與他們爭奪下緬甸的富裕地區,也是為了將和他們對峙的緬甸軍隊調開,好減輕他們北上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