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想不明白,也不想去明白。
十二月初一(641年),李世民帶著武媚迴到了長安。與此同時,薛延陀也被**打敗。
迴到宮中,就意味著武媚要繼續麵臨著被後宮嬪妃算計的危險。
薛延陀使者向李世民辭行,李世民很是憤怒的說:“朕約定你們與突厥以大漠為界,互不幹擾。你們卻毀約,侵犯突厥。如今敗得如此狼狽,迴去讓你們的可汗好好的想一想,什麽是該做的事情。”
等到忙完,李世民迴到紫宸殿,還在生氣:“薛延陀時和時叛,朕早晚派兵滅了他們。”
武媚遞上一杯茶水:“陛下莫要為了那等反複無常的小人而生氣。”
李世民接過茶水:“一會兒陪朕去看看太子。朕的心中一直牽掛著,放心不下。”
李世民帶著武媚、劉公公、王公公、李默等,一起去了東宮,走到門口,就聽有人竊竊私語:“聽說太子每天都和稱心同吃同睡。”
“是啊,誰知道太子還有這種癖好,不喜紅顏,喜男寵。”
“別說了,皇上來了。”
這些人,其實是魏王李泰有意安排的死士,特意在皇上經過的時候說這一番話的。
李世民聽了,很是生氣:“李默,去把那幾個亂嚼舌根的給宰了。”
武媚拉著李世民的手:“陛下,重罰這一下便可,不能因此就要了他們的性命啊?空穴不來風,還是要從根基上堵住這些人的嘴。”
李世民揮了揮手:“李默,算了,把他們拉出去各打四十大板,警告他們,日後不可胡言亂語。”
李世民進入東宮,尋到太子,拉到一旁:“高明,稱心之事是怎麽一迴事?”
李承乾如實說來:“父王,稱心是太常樂人。此人善於樂曲,能在兒臣疲憊之時以樂曲讓兒臣放鬆心懷。”
李世民道:“你沒聽到外麵怎麽說嗎?”
李承乾笑了笑:“兒臣與稱心並非外麵傳聞那般,兒臣視稱心為知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何必在意他人怎麽說?”
李世民搖了搖頭:“兒啊,你將來是要做大唐的天子,需要有一個好的名聲。也許你並無他意,但說的人多了,對你不利啊!稱心不能留。你最好自己處理這件事,若是父王出手,恐難留他性命。將他逐出東宮,再也不要與之相見了,自然滅了那些謠言。”
李承乾點了點頭,雖心中很是不舍,但也隻能讓稱心離開東宮。
魏王的計謀沒能得逞,隻好又在討好李世民這方麵下功夫。
好在李世民常去東宮安慰太子,才使得李承乾的心中有了一些平衡。
但所有的內鬥並沒有停下來。
除了各皇子之間的爭鬥,徐才人自上一次得鄭昭媛提醒,覺得可以暫時與鄭昭媛結為姐妹,同商對付武媚的方法。
徐才人一想到李世民曾帶著武媚出巡洛陽,心裏就疼,疼到渾身的細胞都在滲透著淚水。
徐才人哭泣著:“姐姐,那武媚雖說是一個侍女,卻時時刻刻與皇上在一起,所得的賞賜比後宮裏的娘娘還要多。”
徐才人的提醒,讓鄭昭媛也覺得是小看了武媚。
鄭昭媛的神情很是難看,就像是黃連裏加了辣椒:“看來我還真的小看了她。妹妹,她如今天天與皇上在一起,想要下手,隻怕是很難找到機會。這件事,我們需要從長計議。我們需要先與武媚建立好關係,了解她,才能知道如何對付她。你與陰德妃關係很好,可讓陰德妃幫忙。”
徐才人搖了搖頭:“不見得。她所在意的隻是太子之位是否能歸於她的兒子,對於皇上的寵愛,她並不會去爭。何況陰德妃與武媚也曾有些來往。她們之間關係到底如何,我們誰也說不清楚。而且那武媚的人緣很好,與皇子和公主們長期在一起。”
鄭昭媛很是讚同:“是啊,也不知道她為什麽就那麽好的人緣。”
雖說人心未必能換到人心,但無真心的為他人考慮,就更是換不到真心。
她們不知道,武媚無所爭,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用自己的真心在對待,對嬪妃們如此,對未成婚還住在宮中的皇子與公主們如此,對侍女和太監們也都是如此。
心裏的話不見得要對誰說,但每當別人有難的時候,若是她遇上了,總是會出手相助。侍女們和太監們犯了錯,要被皇上所責罰時,她總是會求情。就算免不了責罰,也能讓責罰變得輕一些。死罪變活罪,活罪變輕罰。
李世民又是一個總能聽得進別人的勸告之人,使得武媚不知多少次救了宮中那些犯了錯的宮人們。
宮人們本就在宮中身份低微,不被重視,得武媚的恩情,自然是會牢記於心。
武媚曾天天與晉陽公主在一起,而晉陽公主頗有當年長孫皇後的味道,聽著長孫皇後的故事,又成天看著李世民如何處理政務,憂國憂民,她幾乎已經習慣了去考慮如何讓百姓生活得更好的問題。
而這也是李世民常常在處理奏折時,她在一旁伺候,李世民時常會與她說起有關。
隻不過,李世民退朝以後,在紫宸殿接見入閣大臣時,武媚不會插嘴,隻有等大臣們都退下去的時候,武媚才會說說自己的看法。
李世民想在大明宮北門內給武媚建一個養馬場,專門用來養買迴來的好馬,供武媚一人使用。並命少府少監竇德素負責此事。
有一日,房玄齡和高士廉入閣見李世民,在路上遇上了竇德素,便問起了竇德素最近在北門內修建什麽。
竇德素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很是生氣,指責了房玄齡和高士廉:“你們隻管掌管朝政之事,這北門內一個小小的營造,跟你們有什麽關係?”
李世民無法如實的告訴大臣他的用意,才會有所責備。
房玄齡和高士廉都叩頭謝罪。
魏征進諫:“房玄齡和高士廉都是陛下的股肱耳目之臣,對宮內宮外的事豈有不應該知道的?若是營造的事是對的,定會幫助陛下促成。若是不對,也有請求陛下停止的職責。陛下為何要責怪於他們?微臣更不明白,他們所謝的是何罪?”
李世民感覺很是慚愧,也覺得自己有些過份了,卻不知從何說起。
等到大臣們都退下了,武媚上前:“陛下在北門內到底要營造什麽?何不直接告訴他們?”
李世民把左右全退了:“媚兒,朕命王公公挑選了幾個人,在邊境小國買好馬。近日就將帶入宮中。朕是想把那些馬都賞賜給媚兒,才想建一媚兒專用的馬房。”
武媚有些不高興了:“陛下是想陷奴婢於不義嗎?還是想讓奴婢在將來被世人罵成是妲己一樣的妖女?那些好馬,等買了迴來,還是賞賜給各位有功的大臣們吧!也彰顯了陛下對臣子的疼愛之心。再說,奴婢就喜歡獅子驄,別的馬奴婢倒未必會喜歡。”
李世民因為武媚的這段話更是欣賞武媚,立刻下令讓竇德素停止了營建馬房。
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朝堂上的大臣都不怎麽上書諫言了。
李世民感覺奇怪,召魏征入閣尋問:“為何近來朝廷的大臣不上書議政了?”
魏征答:“大臣們能以身殉國的不多,大多都是愛自己勝過於愛國。他們怕稍有不慎,說錯了話,得罪了陛下,遭來殺身之禍,故而不敢上書諫言。”
李世民笑了笑:“原來如此。”
李世民又召長孫無忌諱入閣尋問:“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聽聽朕的過失,還希望你能如實的告訴朕。”
長孫無忌道:“陛下沒有過失之處。”
李世民道:“朕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且向朕明言。”
長孫無忌道:“陛下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裏有什麽過失可言?”
李世民沒辦法,隻好讓其退下。
李世民看著武媚:“媚兒,你來說說朕的過失。”
武媚微笑著:“奴婢過不敢,還想多活兩年。”
李世民有些生氣了:“連你也拿朕開心?直說無訪,朕恕你無罪。”
武媚低下頭想了一想,抬起頭來:“陛下應該為曾經犯過的錯認罪。陛下雖貴為天子,也是肉體凡胎,豈有十全十美,不犯錯的道理?有錯不怕,認錯便可。知錯而能改,才是聖人。如此,方可引大臣們皆對陛下直言。”
李世民不解:“朕還是沒明白,朕的過失是什麽?”
武媚微笑著:“馬房的事兒,陛下忘記了?”
李世民拍了拍腦袋:“此事,大臣們也不知道啊!”
武媚提醒李世民:“陛下可是真忘記了無故責備房玄齡和高士廉之事了?錯就是錯了,君王給大臣認錯並不丟臉,而是能讓大臣們更加的敬重陛下的為人。”
次日,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公然的向房玄齡和高士廉認錯,承認是錯誤的指責了他們。
房玄齡惶恐:“陛下批評得對,是微臣有錯。”
高士廉同樣惶恐:“是微臣錯了。”
李世民有些生氣:“朕乃萬民之主,難道還要讓朕兼文臣武將之事嗎?”
退朝後,給事中張行成上書:“大禹本人從不自大自誇,天下人都不和他爭功爭能。陛下撥亂反正,眾位大臣實在是不足以眺望到聖明風采;然而陛下卻不必在上朝時言及此事。以陛下的萬乘之尊,還與群臣爭功比能,微臣認為深不可取。”
總算有人上書了,李世民很高興,拿著奏折,看著武媚:“哈哈哈……媚兒,總算有人給朕上書了。朕定要好好嘉獎張行成。”
武媚笑了:“看來陛下是操勞慣了,一日沒奏折,心裏都難受。”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
十二月初一(641年),李世民帶著武媚迴到了長安。與此同時,薛延陀也被**打敗。
迴到宮中,就意味著武媚要繼續麵臨著被後宮嬪妃算計的危險。
薛延陀使者向李世民辭行,李世民很是憤怒的說:“朕約定你們與突厥以大漠為界,互不幹擾。你們卻毀約,侵犯突厥。如今敗得如此狼狽,迴去讓你們的可汗好好的想一想,什麽是該做的事情。”
等到忙完,李世民迴到紫宸殿,還在生氣:“薛延陀時和時叛,朕早晚派兵滅了他們。”
武媚遞上一杯茶水:“陛下莫要為了那等反複無常的小人而生氣。”
李世民接過茶水:“一會兒陪朕去看看太子。朕的心中一直牽掛著,放心不下。”
李世民帶著武媚、劉公公、王公公、李默等,一起去了東宮,走到門口,就聽有人竊竊私語:“聽說太子每天都和稱心同吃同睡。”
“是啊,誰知道太子還有這種癖好,不喜紅顏,喜男寵。”
“別說了,皇上來了。”
這些人,其實是魏王李泰有意安排的死士,特意在皇上經過的時候說這一番話的。
李世民聽了,很是生氣:“李默,去把那幾個亂嚼舌根的給宰了。”
武媚拉著李世民的手:“陛下,重罰這一下便可,不能因此就要了他們的性命啊?空穴不來風,還是要從根基上堵住這些人的嘴。”
李世民揮了揮手:“李默,算了,把他們拉出去各打四十大板,警告他們,日後不可胡言亂語。”
李世民進入東宮,尋到太子,拉到一旁:“高明,稱心之事是怎麽一迴事?”
李承乾如實說來:“父王,稱心是太常樂人。此人善於樂曲,能在兒臣疲憊之時以樂曲讓兒臣放鬆心懷。”
李世民道:“你沒聽到外麵怎麽說嗎?”
李承乾笑了笑:“兒臣與稱心並非外麵傳聞那般,兒臣視稱心為知己,身正不怕影子斜,何必在意他人怎麽說?”
李世民搖了搖頭:“兒啊,你將來是要做大唐的天子,需要有一個好的名聲。也許你並無他意,但說的人多了,對你不利啊!稱心不能留。你最好自己處理這件事,若是父王出手,恐難留他性命。將他逐出東宮,再也不要與之相見了,自然滅了那些謠言。”
李承乾點了點頭,雖心中很是不舍,但也隻能讓稱心離開東宮。
魏王的計謀沒能得逞,隻好又在討好李世民這方麵下功夫。
好在李世民常去東宮安慰太子,才使得李承乾的心中有了一些平衡。
但所有的內鬥並沒有停下來。
除了各皇子之間的爭鬥,徐才人自上一次得鄭昭媛提醒,覺得可以暫時與鄭昭媛結為姐妹,同商對付武媚的方法。
徐才人一想到李世民曾帶著武媚出巡洛陽,心裏就疼,疼到渾身的細胞都在滲透著淚水。
徐才人哭泣著:“姐姐,那武媚雖說是一個侍女,卻時時刻刻與皇上在一起,所得的賞賜比後宮裏的娘娘還要多。”
徐才人的提醒,讓鄭昭媛也覺得是小看了武媚。
鄭昭媛的神情很是難看,就像是黃連裏加了辣椒:“看來我還真的小看了她。妹妹,她如今天天與皇上在一起,想要下手,隻怕是很難找到機會。這件事,我們需要從長計議。我們需要先與武媚建立好關係,了解她,才能知道如何對付她。你與陰德妃關係很好,可讓陰德妃幫忙。”
徐才人搖了搖頭:“不見得。她所在意的隻是太子之位是否能歸於她的兒子,對於皇上的寵愛,她並不會去爭。何況陰德妃與武媚也曾有些來往。她們之間關係到底如何,我們誰也說不清楚。而且那武媚的人緣很好,與皇子和公主們長期在一起。”
鄭昭媛很是讚同:“是啊,也不知道她為什麽就那麽好的人緣。”
雖說人心未必能換到人心,但無真心的為他人考慮,就更是換不到真心。
她們不知道,武媚無所爭,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是用自己的真心在對待,對嬪妃們如此,對未成婚還住在宮中的皇子與公主們如此,對侍女和太監們也都是如此。
心裏的話不見得要對誰說,但每當別人有難的時候,若是她遇上了,總是會出手相助。侍女們和太監們犯了錯,要被皇上所責罰時,她總是會求情。就算免不了責罰,也能讓責罰變得輕一些。死罪變活罪,活罪變輕罰。
李世民又是一個總能聽得進別人的勸告之人,使得武媚不知多少次救了宮中那些犯了錯的宮人們。
宮人們本就在宮中身份低微,不被重視,得武媚的恩情,自然是會牢記於心。
武媚曾天天與晉陽公主在一起,而晉陽公主頗有當年長孫皇後的味道,聽著長孫皇後的故事,又成天看著李世民如何處理政務,憂國憂民,她幾乎已經習慣了去考慮如何讓百姓生活得更好的問題。
而這也是李世民常常在處理奏折時,她在一旁伺候,李世民時常會與她說起有關。
隻不過,李世民退朝以後,在紫宸殿接見入閣大臣時,武媚不會插嘴,隻有等大臣們都退下去的時候,武媚才會說說自己的看法。
李世民想在大明宮北門內給武媚建一個養馬場,專門用來養買迴來的好馬,供武媚一人使用。並命少府少監竇德素負責此事。
有一日,房玄齡和高士廉入閣見李世民,在路上遇上了竇德素,便問起了竇德素最近在北門內修建什麽。
竇德素將此事告訴了李世民,李世民很是生氣,指責了房玄齡和高士廉:“你們隻管掌管朝政之事,這北門內一個小小的營造,跟你們有什麽關係?”
李世民無法如實的告訴大臣他的用意,才會有所責備。
房玄齡和高士廉都叩頭謝罪。
魏征進諫:“房玄齡和高士廉都是陛下的股肱耳目之臣,對宮內宮外的事豈有不應該知道的?若是營造的事是對的,定會幫助陛下促成。若是不對,也有請求陛下停止的職責。陛下為何要責怪於他們?微臣更不明白,他們所謝的是何罪?”
李世民感覺很是慚愧,也覺得自己有些過份了,卻不知從何說起。
等到大臣們都退下了,武媚上前:“陛下在北門內到底要營造什麽?何不直接告訴他們?”
李世民把左右全退了:“媚兒,朕命王公公挑選了幾個人,在邊境小國買好馬。近日就將帶入宮中。朕是想把那些馬都賞賜給媚兒,才想建一媚兒專用的馬房。”
武媚有些不高興了:“陛下是想陷奴婢於不義嗎?還是想讓奴婢在將來被世人罵成是妲己一樣的妖女?那些好馬,等買了迴來,還是賞賜給各位有功的大臣們吧!也彰顯了陛下對臣子的疼愛之心。再說,奴婢就喜歡獅子驄,別的馬奴婢倒未必會喜歡。”
李世民因為武媚的這段話更是欣賞武媚,立刻下令讓竇德素停止了營建馬房。
之後的一段時間裏,朝堂上的大臣都不怎麽上書諫言了。
李世民感覺奇怪,召魏征入閣尋問:“為何近來朝廷的大臣不上書議政了?”
魏征答:“大臣們能以身殉國的不多,大多都是愛自己勝過於愛國。他們怕稍有不慎,說錯了話,得罪了陛下,遭來殺身之禍,故而不敢上書諫言。”
李世民笑了笑:“原來如此。”
李世民又召長孫無忌諱入閣尋問:“大臣們順從旨意的很多,犯顏直諫的卻很少,如今朕想聽聽朕的過失,還希望你能如實的告訴朕。”
長孫無忌道:“陛下沒有過失之處。”
李世民道:“朕苦於不知道自己的過失,你且向朕明言。”
長孫無忌道:“陛下文治武功,讓我們遵從都來不及,又哪裏有什麽過失可言?”
李世民沒辦法,隻好讓其退下。
李世民看著武媚:“媚兒,你來說說朕的過失。”
武媚微笑著:“奴婢過不敢,還想多活兩年。”
李世民有些生氣了:“連你也拿朕開心?直說無訪,朕恕你無罪。”
武媚低下頭想了一想,抬起頭來:“陛下應該為曾經犯過的錯認罪。陛下雖貴為天子,也是肉體凡胎,豈有十全十美,不犯錯的道理?有錯不怕,認錯便可。知錯而能改,才是聖人。如此,方可引大臣們皆對陛下直言。”
李世民不解:“朕還是沒明白,朕的過失是什麽?”
武媚微笑著:“馬房的事兒,陛下忘記了?”
李世民拍了拍腦袋:“此事,大臣們也不知道啊!”
武媚提醒李世民:“陛下可是真忘記了無故責備房玄齡和高士廉之事了?錯就是錯了,君王給大臣認錯並不丟臉,而是能讓大臣們更加的敬重陛下的為人。”
次日,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公然的向房玄齡和高士廉認錯,承認是錯誤的指責了他們。
房玄齡惶恐:“陛下批評得對,是微臣有錯。”
高士廉同樣惶恐:“是微臣錯了。”
李世民有些生氣:“朕乃萬民之主,難道還要讓朕兼文臣武將之事嗎?”
退朝後,給事中張行成上書:“大禹本人從不自大自誇,天下人都不和他爭功爭能。陛下撥亂反正,眾位大臣實在是不足以眺望到聖明風采;然而陛下卻不必在上朝時言及此事。以陛下的萬乘之尊,還與群臣爭功比能,微臣認為深不可取。”
總算有人上書了,李世民很高興,拿著奏折,看著武媚:“哈哈哈……媚兒,總算有人給朕上書了。朕定要好好嘉獎張行成。”
武媚笑了:“看來陛下是操勞慣了,一日沒奏折,心裏都難受。”
最快更新無錯小說閱讀,請訪問 請收藏本站閱讀最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