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一早,衛若蘭進宮值班。
長泰帝見他容光煥發,不似從前模樣,又兼近日趁著采選一事,心腹手下的珠寶鋪子大賺了一筆,眼前奏折剛剛批閱完,心情甚好地打趣道:“有了媳婦的人到底不同,冠服倒罷了,一向是朝廷做出來的,別的佩戴竟比從前精致了幾倍。”
衛若蘭臉色微微一紅,不僅沒有扭捏,反而恭敬地開口道:“因此,微臣更該謝陛下隆恩,若無陛下之隆恩,焉有微臣之今日。”
長泰帝哈哈一笑,道:“好一張巧嘴!前些日子你已謝過了,何必再謝?”
語畢,長泰帝伸手翻了一陣子奏折,從裏頭抽出一份,遞給衛若蘭,道:“你瞧瞧平安州節度使才送來的折子,能看出什麽來。”
衛若蘭雙手接過,展開一看,隨即眉頭緊鎖,平安州節度使章曠又在折子裏哭訴平安州之災,說各處賑濟不到,請求朝廷撥款下去。但是,據衛若蘭所知,月前他就知道長泰帝安插在平安州之人傳來的消息,那裏確有鼠盜之災,一幹匪徒突然殺進平安州,洗劫了不少人家,幾乎家家死傷滿門,原因卻是章曠自己無能,不說派人或是抵禦,或是圍殺,而是率先匿藏,反而是柳湘蓮一幹將士奮勇殺敵,惜匪徒行事有道,隻殺一小股匪徒,未曾動其筋骨。
此災乃是人禍,並非天災,雖說殃及百姓,死傷不少,值得憐憫,但是卻沒有到必須朝廷賑災的地步,隻需當地安撫,繼而剿匪,即可令百姓平息心中憤慨和害怕。
然而章曠沒有這麽做,他在折子裏誇大其詞,說匪患橫行,許多百姓遭災,急需賑濟,將匪徒洗劫的次數從一次改成了五六次,傷及的人數和損失的房屋財物等誇大了十倍,看著就令人觸目驚心。並且,他又將斬殺匪徒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柳湘蓮等人殺掉一小股二十來個匪徒,在折子裏竟是他帶人出馬,身先士卒地陸續斬殺了兩百名匪徒。
長泰帝道:“你看出來了?一個月,比咱們得的消息足足晚了一個月才上折子。若隻是晚了倒也罷了,竟然還欺瞞朕。”
衛若蘭沉聲道:“想必平安州節度使怕陛下怪罪罷,故將匪患改稱平安州一帶的匪徒極為猖狂,任由他們這樣下去,必致民怨沸騰。倘若微臣沒記錯的話,薛家的薛蟠就曾在平安州一帶被人劫走了貨物,幸而未曾傷及性命。但是人財兩失的卻不知凡幾。”
長泰帝點頭道:“不錯,長此以往,沒有任何好處。無論是過往的商賈,還是平安州一帶的百姓,長
期遭受這樣的劫難,怨氣無處發泄,如何不恨朕?他們都有家人,麵對家人死傷早無平常的智慧,或是恨朕令這樣一個昏官主管平安州事務,或是恨朕無能,任由匪徒橫行。朕辛辛苦苦為國為民,可不是為了養章曠這等蠹蟲!”
衛若蘭當即單膝跪地,朗聲道:“微臣請命,前往平安州剿匪,不平平安州鼠盜之患,不消平安州百姓之怨,誓不迴京!”
長泰帝命人將他攙起,含笑道:“卿家如此忠心,為國為民,朕焉能不允?”隨即命人傳召翰林院的庶吉士提筆擬旨,封衛若蘭為三品昭武將軍,即日啟程前往平安州,掌平安州大營,剿平安州匪徒,同時又擬一旨,召平安州大營的三品昭勇將軍迴京,另有重用。
近來太上皇複又上朝主政,長泰帝擬完兩道旨意,先送到太上皇跟前,太上皇見長泰帝是借衛若蘭的英武剿匪,而衛若蘭又是勳貴子弟,倒也沒有反對。
長泰帝暗暗鬆了一口氣,他束手束腳的,最怕太上皇處處與自己背道而馳。
迴到大明宮,長泰帝拍了拍衛若蘭的肩膀,道:“你不必在宮裏當差了,今日就出宮家去收拾行李,三日後啟程。平安州之事迫在眉睫,若非你忙著成親,一個月前朕就打發你去了。你已是將軍,可選親兵侍從,挑些得用的跟著,到了那裏也放開手腳,先收服大營的將士為你所用,不用害怕有人轄製當地大營的軍餉,朕一直著人盯著。”
衛若蘭道:“陛下放心,微臣定然不負陛下之隆恩。”平安州大營裏有祖父的舊部,也有榮國府的舊部,兩家向來親厚,他們多少給些顏麵。
出宮迴家,黛玉卻在錦鄉侯府未歸。
彼時她已與錦鄉侯夫人說明自己登門拜見的用意,也經過衛若蘭和薑華的同意,說起了吳貴妃之母的提議,笑道:“我年紀輕,臉麵薄,將將成婚,經曆的事情少,依我的性子,原不會管這些保媒拉纖的事兒,誰知華哥兒求到了跟前,我們大爺推辭不過,我隻好走這一趟。我隻是中間說合的人,成與不成,端的看你們兩家的意思。不過,我也是覺得蓉姐兒不錯才肯開口,若蓉姐兒是輕薄脂米分,哪怕華哥兒磕頭求我,我也不答應。”
在宮中宴上以及婚後應酬上,她見過薑蓉幾迴,雖無十分交情,卻知薑蓉本性,而且昨天她又悄悄翻看了往日的消息冊子,查明了薑家的門風和薑蓉的為人處世,別人打探不到的消息,她那裏都有,果然是極好的一個女孩子,不比自己姊妹一幹人等遜色。
錦鄉侯夫人低頭忖度,片刻後抬起頭道:“事關犬子的終身大事,應不應實在難以在一時之間決定,縣主且容我們夫妻仔細想一想,過兩日給縣主迴話。”
黛玉笑道:“理應如此謹慎,謹慎後決定,方不致後悔。”
錦鄉侯夫人見黛玉言語溫柔和藹,事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更沒有威逼自己家應承,心下不覺喜歡起來,笑道:“就是縣主說的這麽一個理兒,從前過於信賴說媒拉纖的人,沒考慮清楚打聽詳細就答應了下來,險些誤了犬子的終身大事,此後便處處謹慎了許多。誰知,我們謹慎了,因知道的事情多,反倒尋不到妥當的親事,以致於犬子至今都沒有定下親事,別人想到犬子的年紀,隻當我們有什麽毛病呢。”
黛玉聽完,笑迴道:“緣分天注定,是令公子的緣分未到,所以親事遲遲難定。等到緣分到了,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
錦鄉侯夫人道:“那就承縣主吉言了。”
黛玉將薑華所托之事辦完,便即提出告辭,沒有因錦鄉侯夫人的挽留而留下。
錦鄉侯夫人送她至儀門處迴來,沉吟片刻,便去書房找錦鄉侯,途中又叫人把韓奇找迴來,同他們父子商議黛玉所說之媒。
錦鄉侯如今沒有差事在身,正在家中賞花,見妻兒一前一後進來,不覺納悶道:“家裏出了什麽事情,你們娘兒倆親自過來找我?且說來我聽聽。”
韓奇道:“兒子也不知道,是母親命人找了兒子迴來。”
錦鄉侯扭頭看向妻子,聽她將今日之事一五一十地娓娓道來,道:“靜孝縣主倒是個平和溫柔的人,倒也沒強求什麽,隻說一切看我們的意思。她將所有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了,連我當時起的憂心都一一道明。事關奇哥兒,老爺和奇哥兒怎麽看?”
聽完這番話,韓奇不由得滿臉愕然,他和衛若蘭吃酒遊玩時,常遇薑華,也頗喜歡薑華的為人。平時小聚,薑華向來都是錦繡華章信手拈來,舉手投足間也沒有半分俗氣,比他們這些世家子弟強了不少,寶玉和薑華尤其好,兩人是一樣的人,不過薑華的文采武功遠勝寶玉。隻是沒想到,薑家竟然相中自己為婿,讓薑華托衛若蘭夫妻出麵說合。
錦鄉侯想了想,道:“按門當戶對和人才品格來說,兩個孩子倒也相配,所憂者無非就是大皇子殿下意圖聘薑姑娘為正妃,得罪了大皇子殿下,實屬不智。”
錦鄉侯夫人歎道:“我也這麽想呢。我出門應酬時,遇到薑
姑娘多次,其品貌為人了解七八分,剩下兩三分就是在自己家的性情品格,悄悄使人打聽就得了詳細消息。我沒想過替奇哥兒聘薑姑娘,就是薑姑娘的年紀小了些,還得等二三年才能成親。如今薑家有意,推辭倒不好,可若不推辭,必然得罪大皇子殿下。無論是大皇子殿下和吳貴妃,還是吳家,如今都勢盛著呢,沒有誕下皇子的賢德妃娘家榮國府尚且那樣富貴,何況吳家?”
韓奇聽了,眉頭微微一皺,卻是一言不發。
錦鄉侯頷首道:“憑咱們家的根基門第,憑奇哥兒的性情模樣,什麽樣的親事說不來?何必答應這樣一門親事,惹來許多煩惱?既然靜孝縣主不怪罪,你明兒就迴話,說我們深思熟慮後,覺得薑姑娘年紀小了些,實在是等不起,唯有謝絕好意。”
錦鄉侯夫人躊躇片刻,同意了一家之主的決定。雖然皇後極得長泰帝的看重,終究是無子之婦,而大皇子殿下卻是長子,又有貴妃之母,又有母族之勢。
麵對錦鄉侯夫人的婉拒,黛玉絲毫不覺意外。
衛若蘭亦將此信告知薑華,安慰道:“雖然錦鄉侯府拒絕了,但是你不必惱怒,你妹妹向來好得很,連你師母都誇讚,將來定能覓得良緣。”
薑華卻是一笑,道:“聽師父那日的話,我就知道此事十有八、九不成,像錦鄉侯府這樣的人家,都會考慮到是否會得罪皇長子。錦鄉侯府如此畏懼,我反倒看不上他們了,他們必定護不住我妹妹。何況,我請師母說媒,不怕別人知道,就是告訴吳家,我先前說給妹妹相看人家並非謊言,不過是錦鄉侯府沒答應罷了。”
衛若蘭莞爾一笑,道:“你想得通就好。另有一事告訴你,此事你也別怪韓奇,他向來是做不得自己婚事的主兒。”
薑華道:“師父放心,我怪他作甚?原是他父母做的決定,與他有何幹係?”
見他通情達理,衛若蘭越發放心,不免提及後日啟程趕赴平安州一事。
薑華想了想,道:“平安州那裏亂得很,那年我們進京時險些遭劫,虧得跟隨的護院仆從極多,又有父親的親兵,那些匪徒似是察覺到我們的身份,很快就退走了。可惜我如今在宮裏當差,不能跟師父建功立業。明兒我約幾位師兄給師父和師母踐行,師父不在京城,我們師兄弟都不會忘記師父的教導,必然精心研習武藝,等師父迴京考校。”
衛若蘭笑道:“該教給你們的武功我都已經傳授給你們了,確實隻剩研習,唯有勤修苦練,
才能功行圓滿,內功愈深,招式的威力愈大,你們有不懂之處可以打發人送信給我,京城距離平安州來迴不過半個月,通信也算便宜。”
薑華謹遵其命,張口欲言,忽聽下人來通報說韓奇來了,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就恢複如常,笑吟吟地看著韓奇大步進來。
韓奇來得匆忙,沒看到薑華就在屋裏,一進來就對衛若蘭抱怨道:“我竟不知道我到底算什麽了,婚事著重品性確實要緊,我更看重品性,可是對於別的事情倒沒有很在意。雖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也都問過我的意見,奈何此次弄得我都不知道用什麽顏麵來麵對薑兄弟。”等他說完,猛地看到薑華,頓時吃了一驚。
薑華笑道:“小事而已,剛剛師父勸我,我說沒放在心上,韓世兄何至於此?令尊令堂思量周全,不都是為了世兄?”
韓奇心中一寬,臉上浮現一絲笑意,隨即歎道:“就是明白這個道理,不好在父母跟前說這些話,唯有來找若蘭。我自知父母都是為了我,但是更多的考慮到家族安危,我自無二話,奈何越是如此,我越是覺得心中不安。我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物,四角俱全的人物哪裏就能看得上我?我越發羨慕若蘭,萬事皆隨本心,不受外物之擾。”
長泰帝見他容光煥發,不似從前模樣,又兼近日趁著采選一事,心腹手下的珠寶鋪子大賺了一筆,眼前奏折剛剛批閱完,心情甚好地打趣道:“有了媳婦的人到底不同,冠服倒罷了,一向是朝廷做出來的,別的佩戴竟比從前精致了幾倍。”
衛若蘭臉色微微一紅,不僅沒有扭捏,反而恭敬地開口道:“因此,微臣更該謝陛下隆恩,若無陛下之隆恩,焉有微臣之今日。”
長泰帝哈哈一笑,道:“好一張巧嘴!前些日子你已謝過了,何必再謝?”
語畢,長泰帝伸手翻了一陣子奏折,從裏頭抽出一份,遞給衛若蘭,道:“你瞧瞧平安州節度使才送來的折子,能看出什麽來。”
衛若蘭雙手接過,展開一看,隨即眉頭緊鎖,平安州節度使章曠又在折子裏哭訴平安州之災,說各處賑濟不到,請求朝廷撥款下去。但是,據衛若蘭所知,月前他就知道長泰帝安插在平安州之人傳來的消息,那裏確有鼠盜之災,一幹匪徒突然殺進平安州,洗劫了不少人家,幾乎家家死傷滿門,原因卻是章曠自己無能,不說派人或是抵禦,或是圍殺,而是率先匿藏,反而是柳湘蓮一幹將士奮勇殺敵,惜匪徒行事有道,隻殺一小股匪徒,未曾動其筋骨。
此災乃是人禍,並非天災,雖說殃及百姓,死傷不少,值得憐憫,但是卻沒有到必須朝廷賑災的地步,隻需當地安撫,繼而剿匪,即可令百姓平息心中憤慨和害怕。
然而章曠沒有這麽做,他在折子裏誇大其詞,說匪患橫行,許多百姓遭災,急需賑濟,將匪徒洗劫的次數從一次改成了五六次,傷及的人數和損失的房屋財物等誇大了十倍,看著就令人觸目驚心。並且,他又將斬殺匪徒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柳湘蓮等人殺掉一小股二十來個匪徒,在折子裏竟是他帶人出馬,身先士卒地陸續斬殺了兩百名匪徒。
長泰帝道:“你看出來了?一個月,比咱們得的消息足足晚了一個月才上折子。若隻是晚了倒也罷了,竟然還欺瞞朕。”
衛若蘭沉聲道:“想必平安州節度使怕陛下怪罪罷,故將匪患改稱平安州一帶的匪徒極為猖狂,任由他們這樣下去,必致民怨沸騰。倘若微臣沒記錯的話,薛家的薛蟠就曾在平安州一帶被人劫走了貨物,幸而未曾傷及性命。但是人財兩失的卻不知凡幾。”
長泰帝點頭道:“不錯,長此以往,沒有任何好處。無論是過往的商賈,還是平安州一帶的百姓,長
期遭受這樣的劫難,怨氣無處發泄,如何不恨朕?他們都有家人,麵對家人死傷早無平常的智慧,或是恨朕令這樣一個昏官主管平安州事務,或是恨朕無能,任由匪徒橫行。朕辛辛苦苦為國為民,可不是為了養章曠這等蠹蟲!”
衛若蘭當即單膝跪地,朗聲道:“微臣請命,前往平安州剿匪,不平平安州鼠盜之患,不消平安州百姓之怨,誓不迴京!”
長泰帝命人將他攙起,含笑道:“卿家如此忠心,為國為民,朕焉能不允?”隨即命人傳召翰林院的庶吉士提筆擬旨,封衛若蘭為三品昭武將軍,即日啟程前往平安州,掌平安州大營,剿平安州匪徒,同時又擬一旨,召平安州大營的三品昭勇將軍迴京,另有重用。
近來太上皇複又上朝主政,長泰帝擬完兩道旨意,先送到太上皇跟前,太上皇見長泰帝是借衛若蘭的英武剿匪,而衛若蘭又是勳貴子弟,倒也沒有反對。
長泰帝暗暗鬆了一口氣,他束手束腳的,最怕太上皇處處與自己背道而馳。
迴到大明宮,長泰帝拍了拍衛若蘭的肩膀,道:“你不必在宮裏當差了,今日就出宮家去收拾行李,三日後啟程。平安州之事迫在眉睫,若非你忙著成親,一個月前朕就打發你去了。你已是將軍,可選親兵侍從,挑些得用的跟著,到了那裏也放開手腳,先收服大營的將士為你所用,不用害怕有人轄製當地大營的軍餉,朕一直著人盯著。”
衛若蘭道:“陛下放心,微臣定然不負陛下之隆恩。”平安州大營裏有祖父的舊部,也有榮國府的舊部,兩家向來親厚,他們多少給些顏麵。
出宮迴家,黛玉卻在錦鄉侯府未歸。
彼時她已與錦鄉侯夫人說明自己登門拜見的用意,也經過衛若蘭和薑華的同意,說起了吳貴妃之母的提議,笑道:“我年紀輕,臉麵薄,將將成婚,經曆的事情少,依我的性子,原不會管這些保媒拉纖的事兒,誰知華哥兒求到了跟前,我們大爺推辭不過,我隻好走這一趟。我隻是中間說合的人,成與不成,端的看你們兩家的意思。不過,我也是覺得蓉姐兒不錯才肯開口,若蓉姐兒是輕薄脂米分,哪怕華哥兒磕頭求我,我也不答應。”
在宮中宴上以及婚後應酬上,她見過薑蓉幾迴,雖無十分交情,卻知薑蓉本性,而且昨天她又悄悄翻看了往日的消息冊子,查明了薑家的門風和薑蓉的為人處世,別人打探不到的消息,她那裏都有,果然是極好的一個女孩子,不比自己姊妹一幹人等遜色。
錦鄉侯夫人低頭忖度,片刻後抬起頭道:“事關犬子的終身大事,應不應實在難以在一時之間決定,縣主且容我們夫妻仔細想一想,過兩日給縣主迴話。”
黛玉笑道:“理應如此謹慎,謹慎後決定,方不致後悔。”
錦鄉侯夫人見黛玉言語溫柔和藹,事事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更沒有威逼自己家應承,心下不覺喜歡起來,笑道:“就是縣主說的這麽一個理兒,從前過於信賴說媒拉纖的人,沒考慮清楚打聽詳細就答應了下來,險些誤了犬子的終身大事,此後便處處謹慎了許多。誰知,我們謹慎了,因知道的事情多,反倒尋不到妥當的親事,以致於犬子至今都沒有定下親事,別人想到犬子的年紀,隻當我們有什麽毛病呢。”
黛玉聽完,笑迴道:“緣分天注定,是令公子的緣分未到,所以親事遲遲難定。等到緣分到了,自然而然就水到渠成了。”
錦鄉侯夫人道:“那就承縣主吉言了。”
黛玉將薑華所托之事辦完,便即提出告辭,沒有因錦鄉侯夫人的挽留而留下。
錦鄉侯夫人送她至儀門處迴來,沉吟片刻,便去書房找錦鄉侯,途中又叫人把韓奇找迴來,同他們父子商議黛玉所說之媒。
錦鄉侯如今沒有差事在身,正在家中賞花,見妻兒一前一後進來,不覺納悶道:“家裏出了什麽事情,你們娘兒倆親自過來找我?且說來我聽聽。”
韓奇道:“兒子也不知道,是母親命人找了兒子迴來。”
錦鄉侯扭頭看向妻子,聽她將今日之事一五一十地娓娓道來,道:“靜孝縣主倒是個平和溫柔的人,倒也沒強求什麽,隻說一切看我們的意思。她將所有的來龍去脈都說清楚了,連我當時起的憂心都一一道明。事關奇哥兒,老爺和奇哥兒怎麽看?”
聽完這番話,韓奇不由得滿臉愕然,他和衛若蘭吃酒遊玩時,常遇薑華,也頗喜歡薑華的為人。平時小聚,薑華向來都是錦繡華章信手拈來,舉手投足間也沒有半分俗氣,比他們這些世家子弟強了不少,寶玉和薑華尤其好,兩人是一樣的人,不過薑華的文采武功遠勝寶玉。隻是沒想到,薑家竟然相中自己為婿,讓薑華托衛若蘭夫妻出麵說合。
錦鄉侯想了想,道:“按門當戶對和人才品格來說,兩個孩子倒也相配,所憂者無非就是大皇子殿下意圖聘薑姑娘為正妃,得罪了大皇子殿下,實屬不智。”
錦鄉侯夫人歎道:“我也這麽想呢。我出門應酬時,遇到薑
姑娘多次,其品貌為人了解七八分,剩下兩三分就是在自己家的性情品格,悄悄使人打聽就得了詳細消息。我沒想過替奇哥兒聘薑姑娘,就是薑姑娘的年紀小了些,還得等二三年才能成親。如今薑家有意,推辭倒不好,可若不推辭,必然得罪大皇子殿下。無論是大皇子殿下和吳貴妃,還是吳家,如今都勢盛著呢,沒有誕下皇子的賢德妃娘家榮國府尚且那樣富貴,何況吳家?”
韓奇聽了,眉頭微微一皺,卻是一言不發。
錦鄉侯頷首道:“憑咱們家的根基門第,憑奇哥兒的性情模樣,什麽樣的親事說不來?何必答應這樣一門親事,惹來許多煩惱?既然靜孝縣主不怪罪,你明兒就迴話,說我們深思熟慮後,覺得薑姑娘年紀小了些,實在是等不起,唯有謝絕好意。”
錦鄉侯夫人躊躇片刻,同意了一家之主的決定。雖然皇後極得長泰帝的看重,終究是無子之婦,而大皇子殿下卻是長子,又有貴妃之母,又有母族之勢。
麵對錦鄉侯夫人的婉拒,黛玉絲毫不覺意外。
衛若蘭亦將此信告知薑華,安慰道:“雖然錦鄉侯府拒絕了,但是你不必惱怒,你妹妹向來好得很,連你師母都誇讚,將來定能覓得良緣。”
薑華卻是一笑,道:“聽師父那日的話,我就知道此事十有八、九不成,像錦鄉侯府這樣的人家,都會考慮到是否會得罪皇長子。錦鄉侯府如此畏懼,我反倒看不上他們了,他們必定護不住我妹妹。何況,我請師母說媒,不怕別人知道,就是告訴吳家,我先前說給妹妹相看人家並非謊言,不過是錦鄉侯府沒答應罷了。”
衛若蘭莞爾一笑,道:“你想得通就好。另有一事告訴你,此事你也別怪韓奇,他向來是做不得自己婚事的主兒。”
薑華道:“師父放心,我怪他作甚?原是他父母做的決定,與他有何幹係?”
見他通情達理,衛若蘭越發放心,不免提及後日啟程趕赴平安州一事。
薑華想了想,道:“平安州那裏亂得很,那年我們進京時險些遭劫,虧得跟隨的護院仆從極多,又有父親的親兵,那些匪徒似是察覺到我們的身份,很快就退走了。可惜我如今在宮裏當差,不能跟師父建功立業。明兒我約幾位師兄給師父和師母踐行,師父不在京城,我們師兄弟都不會忘記師父的教導,必然精心研習武藝,等師父迴京考校。”
衛若蘭笑道:“該教給你們的武功我都已經傳授給你們了,確實隻剩研習,唯有勤修苦練,
才能功行圓滿,內功愈深,招式的威力愈大,你們有不懂之處可以打發人送信給我,京城距離平安州來迴不過半個月,通信也算便宜。”
薑華謹遵其命,張口欲言,忽聽下人來通報說韓奇來了,臉色微微一變,但很快就恢複如常,笑吟吟地看著韓奇大步進來。
韓奇來得匆忙,沒看到薑華就在屋裏,一進來就對衛若蘭抱怨道:“我竟不知道我到底算什麽了,婚事著重品性確實要緊,我更看重品性,可是對於別的事情倒沒有很在意。雖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也都問過我的意見,奈何此次弄得我都不知道用什麽顏麵來麵對薑兄弟。”等他說完,猛地看到薑華,頓時吃了一驚。
薑華笑道:“小事而已,剛剛師父勸我,我說沒放在心上,韓世兄何至於此?令尊令堂思量周全,不都是為了世兄?”
韓奇心中一寬,臉上浮現一絲笑意,隨即歎道:“就是明白這個道理,不好在父母跟前說這些話,唯有來找若蘭。我自知父母都是為了我,但是更多的考慮到家族安危,我自無二話,奈何越是如此,我越是覺得心中不安。我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物,四角俱全的人物哪裏就能看得上我?我越發羨慕若蘭,萬事皆隨本心,不受外物之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