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到了臘月二十九日,這一日兩府煥然一新,寧國府正門大開,賈母攜著賈家子孫男女等去寧國府祭祖,黛玉是外姓人,也不像寶琴被王夫人認作幹女兒,可以和迎春等姊妹去祭祖,因此唯在房內私祭父母,親手做了菜飯湯點奉上,而後拈香下拜。
林家無嗣,黛玉按男兒之禮敬獻父母,叫人看了,好不悲傷。
禮畢,黛玉迴臥室更衣,出來時劉嬤嬤等人已將外間收拾妥當,便見她穿著半舊銀紅沙狐皮短襖,下係大紅緙絲銀鼠皮裙,裙上壓著一枚瑩潤如肪的小小羊脂白玉環。
寶釵進來看到,道:“我記得這是舅媽離京前給寶玉的,是一大一小的一對兒,價值不菲,鳳丫頭見到還吃了一迴醋。聽襲人說才拿迴來就找不見了,原來寶玉給了妹妹,妹妹冰肌玉骨,越發襯得這玉環好看了,我瞧著別人都不配。”
聞得一對二字,黛玉不覺怔了怔,衛若蘭知道寶玉給的玉環是一對,但黛玉卻不知道,乃因府內人多口雜,原是好事傳出去也都不好了。
黛玉何等靈透,又深知寶玉為人,很快便知道那一隻玉環的去處了。
她淡淡一笑,道:“原來如此。”
話題一轉,道:“今兒各處熱鬧得很,姐姐怎麽沒陪著姨媽一起?”
寶釵歎道:“哥哥不在家,我和我媽沒什麽熱鬧心思,她老人家正擔憂哥哥在外頭使性子惹事,我勸了半日才好些,如今香菱陪著她呢,我就出來走走。誰知,園子裏雖然亮如白晝,人卻少了許多,頗覺寂寥,故來妹妹房中一訪。”
黛玉想問她怎麽不去找史湘雲,轉念想到二人雖然麵上姊妹情深,底下勢成水火,問了倒沒意思,自己也不願插手,遂道:“等東府裏禮畢,老太太和姊妹們就該迴來了。”
賈母上了年紀,不喜出門,連帶也不大往寧國府裏去,隻怕坐一會便足夠了。
果然,不多時就聽說賈母等人迴來了,孫男娣女俱去行禮,黛玉和寶釵去得晚,除了賈母和賈赦、邢王夫人外,別人都不敢受黛玉的禮,反倒得了許多押歲錢、荷包、金銀錁子等物,值得一提的是,諸姊妹中獨寶玉所得可和黛玉相提並論。
寶玉一麵收,一麵趁人不備,在交由襲人之前悄悄地往袖袋裏、荷包裏、靴子裏塞小金錁子,不妨叫黛玉瞧見了,忍不住莞爾,扭頭裝作沒看到。
等各人都散了,釵雲二人依舊有說有笑,似乎未受任何影響。
惜春瞧見了,心中冷笑,百無聊賴之際,拉著黛玉的衣襟,姊妹二人一齊躲到碧紗櫥後說話,惜春將嘴湊到黛玉耳畔,道:“我新得了一個消息,前兒寶姐姐身邊的大丫鬟鶯兒認了個幹娘,來往親厚非常,姐姐猜是誰?”
黛玉尚未得到消息,沉吟片刻,道:“是寶玉身邊誰的娘?”
惜春一呆,隨即笑道:“不愧是心較比幹多一竅,竟叫姐姐猜著了。是寶玉身邊第一心腹小廝茗煙的娘,正經地認了幹親。姐姐怎麽就想到了寶玉身邊人?”
黛玉笑道:“除此之外,誰值得鶯兒拜幹親?”襲人雖好,到底對寶釵也有所圖,未必十分盡心,唯有隨時掌握寶玉的動向,薛姨媽和寶釵才放心,王夫人身邊的丫鬟哪個沒穿過寶釵的舊衣服?若是自己所料不錯,薛姨媽和寶釵早晚得討邢夫人的好,等上下人等都站在他們這邊了,金玉良緣也便水到渠成了。不過這些都是她心中揣測,並沒有告知惜春。
惜春點頭感歎,悄悄地道:“真真這樣的手段叫人不知道說什麽好,這樣下去究竟有什麽意思?憑身邊人如何讚同,都不如得了寶玉之心的好。”
那邊賈母來叫,她忙掩住口,和黛玉出來。
次日五鼓,賈母等人按品級大妝,進宮朝賀,並賀元春千秋。
黛玉亦隨之同行,這是她受到冊封後頭一迴在宮宴上露麵,穿著厚重端麗的縣主冠服,卻難掩江南女兒的風流嫋娜,先和眾人一樣給皇太後請安,然後便是跪拜皇後,次之即為貴妃。不過皇後心裏疼她,留她有話問,未隨眾人給貴妃行禮。
因林如海餘蔭尚在,宴中長泰帝又賜了兩個菜給黛玉,皇後自不必說,宴後,皇太後和諸嬪妃人等均賞了不少荷包、糕點、金銀錁子等物給黛玉。
此後,宮內日日設宴唱戲,皇後天天宣黛玉進宮,認得了許多王妃誥命公主郡主等。
上元節的燈宴從初八起便開始,連續半個月,和往年一樣,每一盞燈籠上麵都掛著燈謎兒,皇後攜黛玉一個一個地看,幾乎沒有猜不著的,得了許多彩頭。概因去年長泰帝覺得黛玉的彩頭好,今年的彩頭裏隻有少少一些風雅之物,餘者皆是金銀之物。
黛玉見了,十分好笑。
上元節這日才入夜,因有老太妃身體欠安,故今年沒有省親之事,燈宴已畢,諸嬪妃都散了。皇後命人捧著得來的彩頭,心滿意足地和黛玉迴自己宮裏,正吃茶,戴權忽然親送一個極精巧的鴛鴦花燈來,上頭也有燈謎
,恭請皇後和黛玉解謎。
皇後看了看上麵的字跡,隻說猜不著,其實已猜著了,因燈謎是衛若蘭寫的,她在長泰帝書房裏見過,便念了一遍叫黛玉猜。
黛玉不假思索道:“是鴛鴦。”
皇後笑道:“猜得好,可不就是一對天造地設的鴛鴦。”
戴權站在旁邊,跟著笑了。
黛玉原不解其意,定睛看向燈謎,方認出是衛若蘭的筆跡,麵紅耳赤地頓足道:“娘娘也來打趣人,再不跟娘娘一道猜謎了。”寶玉也曾拿過衛若蘭做的文章給黛玉看,好叫黛玉更加明白衛若蘭的為人,因此她一眼就認出來了。
皇後拉著她的手,笑嘻嘻地道:“那可不行,我還指望你陪我贏得所有彩頭呢,好借花獻佛做善事。”扭頭問戴權這一盞花燈的彩頭在哪裏。
戴權笑著雙手奉上,卻是一對栩栩如生的瓷鴛鴦,可作鎮紙之用。
皇後拿在手瞧了幾眼,塞給黛玉道:“倒是精巧玩意兒,你愛寫字作畫,用著正好。”
黛玉握著光滑別致的瓷鴛鴦,低頭不語,忽聽戴權又道:“老爺說宮裏無趣,意欲喬裝打扮一番,出宮逛逛外麵的燈市,和百姓同樂,問娘娘和姑娘願不願意同去?若願意,就請更衣換裝,一會子悄悄從後門出去。”
皇後大喜過望,啐道:“你這老東西不早說,耽誤了多少時候?趕緊迴去告訴陛下,我們一起去。”忙拉著黛玉進裏間更衣,依然是錦衣玉帶,隻不露身份而已。
黛玉一麵換衣,一麵問道:“我也能出宮?除了去廟裏道觀裏,我就沒出過門。”
皇後扭頭看著她,道:“怎麽不能?我年輕時在閨閣裏,最期盼上元節,每年的上元節,一幹姊妹們結伴出門,或是遊玩,或是賞燈,就像飛出了金絲籠的鳥兒,歡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後來進了宮,就沒這樣的機會了。難得陛下起意,咱們好生頑一夜,晚上你也不必迴賈家,和我一塊兒迴宮歇息,明兒再迴。”
黛玉聽了,甚是歡喜。她拘束在宅門之中十餘年,早想出門走一走了。
皇後隻帶了幾個嬤嬤,沒帶宮女,而長泰帝也隻帶了幾個太監,侍衛僅有衛若蘭一人。當然,長泰帝身為一國之君,不可能以身犯險,等他們出宮後,前後左右人群中自然隱有早先安排好的人手,隻是不曾跟在左右,以免叫人看到覺得不像尋常人家。
乍見長泰帝,黛玉險些笑出聲,早知長泰帝酷愛妝扮成
各式各樣的人物,不管古今,不問官民,皆命宮廷畫師一一繪下,但見到長泰帝赤髯如虯扮作風塵客的模樣仍覺古怪。
長泰帝按著腰間長刀,得意洋洋地對皇後道:“如何?像不像那虯髯客?”
皇後點頭道:“倒有幾分仿佛。”
他們說話時,黛玉目光和跟在長泰帝身後的衛若蘭對上,麵頰上盡是紅暈。長泰帝扮作虯髯客,衛若蘭跟著扮作俠客,如此寒冷的天氣,他隻穿著一件玫瑰紫的繭綢袍子,腰佩龍泉寶劍,鮮紅的劍穗隨風飄動,舉手投足間英氣勃勃。
好不容易見上黛玉一麵,衛若蘭一手按在劍上,眼裏俱是喜色。
猛地看到衛若蘭腰間配著一枚白玉環,瞧著式樣和自己的一樣,唯有大小不同,黛玉想到寶釵之言,今日自己也佩戴了,不禁羞得手腳沒處放。
車轎近前,等長泰帝和皇後先上,黛玉隨後倉皇登之。
衛若蘭想打發了給黛玉駕車的太監,自己親自趕車,奈何他身負要職,得以長泰帝為主,故而坐在長泰帝的車上,充作車夫,驅馬從後門出宮。
燈市亮如白晝,遊人如織,其壯觀堪稱盛況空前,隨處可見許多衣著華麗的青年男女結伴而行,似乎沒有平時的忌諱。黛玉她裹著火狐皮的鬥篷,戴著昭君套,圍著大風領,又以綢巾覆麵,唯露一雙在燈月交輝下依舊閃閃發光的眸子,眼裏滿是新奇之色。
長泰帝和皇後攜手走在前,黛玉和衛若蘭落後,衛若蘭側頭看了她一眼,溫言道:“上元節曆年以來都是如此,哪怕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也能出門遊玩。”
衛若蘭沒說的是有許多青年男女姻緣都是從上元節而來。
黛玉低著頭,輕輕嗯了一聲。
皇後扭頭看到這一對璧人,迴過頭對長泰帝道:“咱們走遠些,叫他們自在說話兒,一年也就見這麽一迴。看到這一幕,我就想起了你我,當年也曾在這長安城遊玩過。”
長泰帝笑允,腳下加快了腳步,諸位嬤嬤太監尾隨而上,獨劉嬤嬤和賀嬤嬤沒有。
他們如此善解人意,耳聰目明的衛若蘭如何會錯過?立即放慢了腳步,黛玉低頭未曾察覺,不多時就落後一大截,兼燈市人多,眼錯不見就沒了長泰帝和皇後的蹤影,她心中著急,脫口道:“見不著人了,這如何是好?”
衛若蘭安慰道:“姑娘不用急,早安排人跟著了。”長泰帝身邊跟著的幾個太監都有一身功夫,
自己也傳授了一些高深武功,算是大內高手,不僅佩劍,而且攜有改進的火銃。
黛玉聽了,微微放心,默然不語。
既然是燈會,左右路邊都掛著各種各樣的花燈,有別致的,也有粗野的,別有一番趣味,看得黛玉目不轉睛,覺得比宮裏燈宴和榮國府裏元宵宴強十倍。
衛若蘭買了一盞花燈遞給黛玉,笑道:“前頭常有大富之家設擂鬥富,咱們去瞧瞧。”
黛玉眼睛一亮,同意了。
她最愛展示奇才,也想看看民間是如何鬥富。
因遊人極多,未免行動艱難,在衛若蘭悉心保護之下,黛玉行走卻十分輕鬆,劉嬤嬤和賀嬤嬤遠遠落在後頭,黛玉想起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之事,冷不防地道:“那年在揚州,公子是不是送了一部書稿給先父?書稿裏記載什麽木石前盟、金玉良緣,以及葬花詞、桃花行等。”
衛若蘭脫口道:“姑娘怎麽知道我曾將紅樓夢的書稿交給嶽父大人?”隨即拍了拍額頭,一臉懊惱,他分明記得林如海焚了書稿,就是怕黛玉知曉後多心。
黛玉抬起頭,輕聲道:“果然是你,我在想,除了你,沒有別人來過我家。”
衛若蘭問道:“姑娘何出此言?”
黛玉幽幽地道:“先父沒有焚燒殆盡的稿子我見到了一些隻言片語,其時不明白,後來上麵記在的事情一一發生,便覺察出奇異來,藏於心中久矣,猶未得解。敢問公子,那書就名曰紅樓夢麽?為何記有尚未發生的事情,莫非是有奇人神機妙算,能知前後之事?”
衛若蘭歎息一聲,道:“一時半會,不知從何說起。”
黛玉低聲道:“我卻想求個明白,不想糊裏糊塗地過一生。我想,我總該知道那些書稿到先父手中,到底改變了誰的命運,書稿之中是不是姊妹們皆入薄命司。”
衛若蘭道:“想來姑娘在太虛幻境看到了薄命司的判詞。”
黛玉一怔,隨即道:“公子怎麽知道?莫非,那日嗬斥警幻仙姑之人竟是公子?”細想確是衛若蘭的口音,見他頷首承認,黛玉心湖頓時如同翻江倒海,到底是什麽樣的奇緣會讓衛若蘭得到那樣的書稿,又出現在自己夢境之中?千百個謎團藏於心中,黛玉想得到解答。
黛玉既已猜到真相,衛若蘭覺得自己不用繼續隱瞞,沉思片刻,緩緩地將自己夢中得到紅樓夢一書,偶聞她在廟中祈福,遂筆寫紅樓贈給林如海等事一一告知。
黛玉聽完,問道:“那書裏,到底記載著什麽故事?”
衛若蘭麵露躊躇之色。
黛玉苦笑道:“不管記著什麽,我都承受得住。雖未看過,但根據那些字句、警幻仙姑所言和薄命司的判詞,我也知道自己寄人籬下,定然命運悲慘,說不定如淚盡夭亡也未可知,畢竟下世起於以淚還債。不過,命運從先父得到書稿時就已經發生了改變,人生境遇大不相同,書稿自然也就如話本一樣,隻供消遣,我不會因書裏故事就移了性情。”
衛若蘭聽了,便從那八十迴紅樓夢裏揀一些要緊事說給她聽,偶然也談及一些紅學學者的分析,唯獨沒有提及賈家最後的抄家之禍。
猶未說完,已至衛若蘭所說鬥富的地點。
衛若蘭就此停住,道:“不知怎麽著,這些書稿我記得一清二楚,偶然也會翻來看看,若姑娘果然想知道詳細,趕明兒我寫出來送給姑娘看。隻有一件,除我和姑娘以外,不許任何人看到知道,看完後務必焚燒殆盡,莫學嶽父大人那般粗疏,以至於讓姑娘發現秘密。”
黛玉橫了他一眼,眸光中難掩哀傷,道:“事關於我,何必瞞著我?倘若當時先父都說與我知道,我也不必渾渾噩噩這麽些年。”
虧她以為姊妹們都是好的,沒想到那書稿裏寶釵竟然陷害過自己。
想到滴翠亭事件,黛玉未免有些悶悶不樂,道:“在書稿中,我已是那般處境,孤立無援,也沒有後路,她這麽一個端莊大方人兒何必又給我雪上加霜?雖不知後來如何,但定然會為此因發生一些糾紛。命運已然轉變,我是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了。”
衛若蘭道:“姑娘不必如此,改變才是好事,隻要姑娘好好的,哪怕不知結局也心甘情願。倒是那些人,日後千萬不可交心。”
那些人,指的自然是寶釵等。
黛玉低頭想了想,道:“以前不知道還罷了,既知道,自然防備些。不過和書稿不同的是,我並未影響金玉良緣,想來以他們的才智,也不會針對於我。”
沒有木石前盟,隻有金玉良緣,這就是最大的改變,足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林家無嗣,黛玉按男兒之禮敬獻父母,叫人看了,好不悲傷。
禮畢,黛玉迴臥室更衣,出來時劉嬤嬤等人已將外間收拾妥當,便見她穿著半舊銀紅沙狐皮短襖,下係大紅緙絲銀鼠皮裙,裙上壓著一枚瑩潤如肪的小小羊脂白玉環。
寶釵進來看到,道:“我記得這是舅媽離京前給寶玉的,是一大一小的一對兒,價值不菲,鳳丫頭見到還吃了一迴醋。聽襲人說才拿迴來就找不見了,原來寶玉給了妹妹,妹妹冰肌玉骨,越發襯得這玉環好看了,我瞧著別人都不配。”
聞得一對二字,黛玉不覺怔了怔,衛若蘭知道寶玉給的玉環是一對,但黛玉卻不知道,乃因府內人多口雜,原是好事傳出去也都不好了。
黛玉何等靈透,又深知寶玉為人,很快便知道那一隻玉環的去處了。
她淡淡一笑,道:“原來如此。”
話題一轉,道:“今兒各處熱鬧得很,姐姐怎麽沒陪著姨媽一起?”
寶釵歎道:“哥哥不在家,我和我媽沒什麽熱鬧心思,她老人家正擔憂哥哥在外頭使性子惹事,我勸了半日才好些,如今香菱陪著她呢,我就出來走走。誰知,園子裏雖然亮如白晝,人卻少了許多,頗覺寂寥,故來妹妹房中一訪。”
黛玉想問她怎麽不去找史湘雲,轉念想到二人雖然麵上姊妹情深,底下勢成水火,問了倒沒意思,自己也不願插手,遂道:“等東府裏禮畢,老太太和姊妹們就該迴來了。”
賈母上了年紀,不喜出門,連帶也不大往寧國府裏去,隻怕坐一會便足夠了。
果然,不多時就聽說賈母等人迴來了,孫男娣女俱去行禮,黛玉和寶釵去得晚,除了賈母和賈赦、邢王夫人外,別人都不敢受黛玉的禮,反倒得了許多押歲錢、荷包、金銀錁子等物,值得一提的是,諸姊妹中獨寶玉所得可和黛玉相提並論。
寶玉一麵收,一麵趁人不備,在交由襲人之前悄悄地往袖袋裏、荷包裏、靴子裏塞小金錁子,不妨叫黛玉瞧見了,忍不住莞爾,扭頭裝作沒看到。
等各人都散了,釵雲二人依舊有說有笑,似乎未受任何影響。
惜春瞧見了,心中冷笑,百無聊賴之際,拉著黛玉的衣襟,姊妹二人一齊躲到碧紗櫥後說話,惜春將嘴湊到黛玉耳畔,道:“我新得了一個消息,前兒寶姐姐身邊的大丫鬟鶯兒認了個幹娘,來往親厚非常,姐姐猜是誰?”
黛玉尚未得到消息,沉吟片刻,道:“是寶玉身邊誰的娘?”
惜春一呆,隨即笑道:“不愧是心較比幹多一竅,竟叫姐姐猜著了。是寶玉身邊第一心腹小廝茗煙的娘,正經地認了幹親。姐姐怎麽就想到了寶玉身邊人?”
黛玉笑道:“除此之外,誰值得鶯兒拜幹親?”襲人雖好,到底對寶釵也有所圖,未必十分盡心,唯有隨時掌握寶玉的動向,薛姨媽和寶釵才放心,王夫人身邊的丫鬟哪個沒穿過寶釵的舊衣服?若是自己所料不錯,薛姨媽和寶釵早晚得討邢夫人的好,等上下人等都站在他們這邊了,金玉良緣也便水到渠成了。不過這些都是她心中揣測,並沒有告知惜春。
惜春點頭感歎,悄悄地道:“真真這樣的手段叫人不知道說什麽好,這樣下去究竟有什麽意思?憑身邊人如何讚同,都不如得了寶玉之心的好。”
那邊賈母來叫,她忙掩住口,和黛玉出來。
次日五鼓,賈母等人按品級大妝,進宮朝賀,並賀元春千秋。
黛玉亦隨之同行,這是她受到冊封後頭一迴在宮宴上露麵,穿著厚重端麗的縣主冠服,卻難掩江南女兒的風流嫋娜,先和眾人一樣給皇太後請安,然後便是跪拜皇後,次之即為貴妃。不過皇後心裏疼她,留她有話問,未隨眾人給貴妃行禮。
因林如海餘蔭尚在,宴中長泰帝又賜了兩個菜給黛玉,皇後自不必說,宴後,皇太後和諸嬪妃人等均賞了不少荷包、糕點、金銀錁子等物給黛玉。
此後,宮內日日設宴唱戲,皇後天天宣黛玉進宮,認得了許多王妃誥命公主郡主等。
上元節的燈宴從初八起便開始,連續半個月,和往年一樣,每一盞燈籠上麵都掛著燈謎兒,皇後攜黛玉一個一個地看,幾乎沒有猜不著的,得了許多彩頭。概因去年長泰帝覺得黛玉的彩頭好,今年的彩頭裏隻有少少一些風雅之物,餘者皆是金銀之物。
黛玉見了,十分好笑。
上元節這日才入夜,因有老太妃身體欠安,故今年沒有省親之事,燈宴已畢,諸嬪妃都散了。皇後命人捧著得來的彩頭,心滿意足地和黛玉迴自己宮裏,正吃茶,戴權忽然親送一個極精巧的鴛鴦花燈來,上頭也有燈謎
,恭請皇後和黛玉解謎。
皇後看了看上麵的字跡,隻說猜不著,其實已猜著了,因燈謎是衛若蘭寫的,她在長泰帝書房裏見過,便念了一遍叫黛玉猜。
黛玉不假思索道:“是鴛鴦。”
皇後笑道:“猜得好,可不就是一對天造地設的鴛鴦。”
戴權站在旁邊,跟著笑了。
黛玉原不解其意,定睛看向燈謎,方認出是衛若蘭的筆跡,麵紅耳赤地頓足道:“娘娘也來打趣人,再不跟娘娘一道猜謎了。”寶玉也曾拿過衛若蘭做的文章給黛玉看,好叫黛玉更加明白衛若蘭的為人,因此她一眼就認出來了。
皇後拉著她的手,笑嘻嘻地道:“那可不行,我還指望你陪我贏得所有彩頭呢,好借花獻佛做善事。”扭頭問戴權這一盞花燈的彩頭在哪裏。
戴權笑著雙手奉上,卻是一對栩栩如生的瓷鴛鴦,可作鎮紙之用。
皇後拿在手瞧了幾眼,塞給黛玉道:“倒是精巧玩意兒,你愛寫字作畫,用著正好。”
黛玉握著光滑別致的瓷鴛鴦,低頭不語,忽聽戴權又道:“老爺說宮裏無趣,意欲喬裝打扮一番,出宮逛逛外麵的燈市,和百姓同樂,問娘娘和姑娘願不願意同去?若願意,就請更衣換裝,一會子悄悄從後門出去。”
皇後大喜過望,啐道:“你這老東西不早說,耽誤了多少時候?趕緊迴去告訴陛下,我們一起去。”忙拉著黛玉進裏間更衣,依然是錦衣玉帶,隻不露身份而已。
黛玉一麵換衣,一麵問道:“我也能出宮?除了去廟裏道觀裏,我就沒出過門。”
皇後扭頭看著她,道:“怎麽不能?我年輕時在閨閣裏,最期盼上元節,每年的上元節,一幹姊妹們結伴出門,或是遊玩,或是賞燈,就像飛出了金絲籠的鳥兒,歡喜得不知如何是好,後來進了宮,就沒這樣的機會了。難得陛下起意,咱們好生頑一夜,晚上你也不必迴賈家,和我一塊兒迴宮歇息,明兒再迴。”
黛玉聽了,甚是歡喜。她拘束在宅門之中十餘年,早想出門走一走了。
皇後隻帶了幾個嬤嬤,沒帶宮女,而長泰帝也隻帶了幾個太監,侍衛僅有衛若蘭一人。當然,長泰帝身為一國之君,不可能以身犯險,等他們出宮後,前後左右人群中自然隱有早先安排好的人手,隻是不曾跟在左右,以免叫人看到覺得不像尋常人家。
乍見長泰帝,黛玉險些笑出聲,早知長泰帝酷愛妝扮成
各式各樣的人物,不管古今,不問官民,皆命宮廷畫師一一繪下,但見到長泰帝赤髯如虯扮作風塵客的模樣仍覺古怪。
長泰帝按著腰間長刀,得意洋洋地對皇後道:“如何?像不像那虯髯客?”
皇後點頭道:“倒有幾分仿佛。”
他們說話時,黛玉目光和跟在長泰帝身後的衛若蘭對上,麵頰上盡是紅暈。長泰帝扮作虯髯客,衛若蘭跟著扮作俠客,如此寒冷的天氣,他隻穿著一件玫瑰紫的繭綢袍子,腰佩龍泉寶劍,鮮紅的劍穗隨風飄動,舉手投足間英氣勃勃。
好不容易見上黛玉一麵,衛若蘭一手按在劍上,眼裏俱是喜色。
猛地看到衛若蘭腰間配著一枚白玉環,瞧著式樣和自己的一樣,唯有大小不同,黛玉想到寶釵之言,今日自己也佩戴了,不禁羞得手腳沒處放。
車轎近前,等長泰帝和皇後先上,黛玉隨後倉皇登之。
衛若蘭想打發了給黛玉駕車的太監,自己親自趕車,奈何他身負要職,得以長泰帝為主,故而坐在長泰帝的車上,充作車夫,驅馬從後門出宮。
燈市亮如白晝,遊人如織,其壯觀堪稱盛況空前,隨處可見許多衣著華麗的青年男女結伴而行,似乎沒有平時的忌諱。黛玉她裹著火狐皮的鬥篷,戴著昭君套,圍著大風領,又以綢巾覆麵,唯露一雙在燈月交輝下依舊閃閃發光的眸子,眼裏滿是新奇之色。
長泰帝和皇後攜手走在前,黛玉和衛若蘭落後,衛若蘭側頭看了她一眼,溫言道:“上元節曆年以來都是如此,哪怕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也能出門遊玩。”
衛若蘭沒說的是有許多青年男女姻緣都是從上元節而來。
黛玉低著頭,輕輕嗯了一聲。
皇後扭頭看到這一對璧人,迴過頭對長泰帝道:“咱們走遠些,叫他們自在說話兒,一年也就見這麽一迴。看到這一幕,我就想起了你我,當年也曾在這長安城遊玩過。”
長泰帝笑允,腳下加快了腳步,諸位嬤嬤太監尾隨而上,獨劉嬤嬤和賀嬤嬤沒有。
他們如此善解人意,耳聰目明的衛若蘭如何會錯過?立即放慢了腳步,黛玉低頭未曾察覺,不多時就落後一大截,兼燈市人多,眼錯不見就沒了長泰帝和皇後的蹤影,她心中著急,脫口道:“見不著人了,這如何是好?”
衛若蘭安慰道:“姑娘不用急,早安排人跟著了。”長泰帝身邊跟著的幾個太監都有一身功夫,
自己也傳授了一些高深武功,算是大內高手,不僅佩劍,而且攜有改進的火銃。
黛玉聽了,微微放心,默然不語。
既然是燈會,左右路邊都掛著各種各樣的花燈,有別致的,也有粗野的,別有一番趣味,看得黛玉目不轉睛,覺得比宮裏燈宴和榮國府裏元宵宴強十倍。
衛若蘭買了一盞花燈遞給黛玉,笑道:“前頭常有大富之家設擂鬥富,咱們去瞧瞧。”
黛玉眼睛一亮,同意了。
她最愛展示奇才,也想看看民間是如何鬥富。
因遊人極多,未免行動艱難,在衛若蘭悉心保護之下,黛玉行走卻十分輕鬆,劉嬤嬤和賀嬤嬤遠遠落在後頭,黛玉想起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之事,冷不防地道:“那年在揚州,公子是不是送了一部書稿給先父?書稿裏記載什麽木石前盟、金玉良緣,以及葬花詞、桃花行等。”
衛若蘭脫口道:“姑娘怎麽知道我曾將紅樓夢的書稿交給嶽父大人?”隨即拍了拍額頭,一臉懊惱,他分明記得林如海焚了書稿,就是怕黛玉知曉後多心。
黛玉抬起頭,輕聲道:“果然是你,我在想,除了你,沒有別人來過我家。”
衛若蘭問道:“姑娘何出此言?”
黛玉幽幽地道:“先父沒有焚燒殆盡的稿子我見到了一些隻言片語,其時不明白,後來上麵記在的事情一一發生,便覺察出奇異來,藏於心中久矣,猶未得解。敢問公子,那書就名曰紅樓夢麽?為何記有尚未發生的事情,莫非是有奇人神機妙算,能知前後之事?”
衛若蘭歎息一聲,道:“一時半會,不知從何說起。”
黛玉低聲道:“我卻想求個明白,不想糊裏糊塗地過一生。我想,我總該知道那些書稿到先父手中,到底改變了誰的命運,書稿之中是不是姊妹們皆入薄命司。”
衛若蘭道:“想來姑娘在太虛幻境看到了薄命司的判詞。”
黛玉一怔,隨即道:“公子怎麽知道?莫非,那日嗬斥警幻仙姑之人竟是公子?”細想確是衛若蘭的口音,見他頷首承認,黛玉心湖頓時如同翻江倒海,到底是什麽樣的奇緣會讓衛若蘭得到那樣的書稿,又出現在自己夢境之中?千百個謎團藏於心中,黛玉想得到解答。
黛玉既已猜到真相,衛若蘭覺得自己不用繼續隱瞞,沉思片刻,緩緩地將自己夢中得到紅樓夢一書,偶聞她在廟中祈福,遂筆寫紅樓贈給林如海等事一一告知。
黛玉聽完,問道:“那書裏,到底記載著什麽故事?”
衛若蘭麵露躊躇之色。
黛玉苦笑道:“不管記著什麽,我都承受得住。雖未看過,但根據那些字句、警幻仙姑所言和薄命司的判詞,我也知道自己寄人籬下,定然命運悲慘,說不定如淚盡夭亡也未可知,畢竟下世起於以淚還債。不過,命運從先父得到書稿時就已經發生了改變,人生境遇大不相同,書稿自然也就如話本一樣,隻供消遣,我不會因書裏故事就移了性情。”
衛若蘭聽了,便從那八十迴紅樓夢裏揀一些要緊事說給她聽,偶然也談及一些紅學學者的分析,唯獨沒有提及賈家最後的抄家之禍。
猶未說完,已至衛若蘭所說鬥富的地點。
衛若蘭就此停住,道:“不知怎麽著,這些書稿我記得一清二楚,偶然也會翻來看看,若姑娘果然想知道詳細,趕明兒我寫出來送給姑娘看。隻有一件,除我和姑娘以外,不許任何人看到知道,看完後務必焚燒殆盡,莫學嶽父大人那般粗疏,以至於讓姑娘發現秘密。”
黛玉橫了他一眼,眸光中難掩哀傷,道:“事關於我,何必瞞著我?倘若當時先父都說與我知道,我也不必渾渾噩噩這麽些年。”
虧她以為姊妹們都是好的,沒想到那書稿裏寶釵竟然陷害過自己。
想到滴翠亭事件,黛玉未免有些悶悶不樂,道:“在書稿中,我已是那般處境,孤立無援,也沒有後路,她這麽一個端莊大方人兒何必又給我雪上加霜?雖不知後來如何,但定然會為此因發生一些糾紛。命運已然轉變,我是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了。”
衛若蘭道:“姑娘不必如此,改變才是好事,隻要姑娘好好的,哪怕不知結局也心甘情願。倒是那些人,日後千萬不可交心。”
那些人,指的自然是寶釵等。
黛玉低頭想了想,道:“以前不知道還罷了,既知道,自然防備些。不過和書稿不同的是,我並未影響金玉良緣,想來以他們的才智,也不會針對於我。”
沒有木石前盟,隻有金玉良緣,這就是最大的改變,足以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