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若蘭出了城後,迴廟的腳步在途中一轉,先去找住在城外的老家將老家奴。

    他想問清楚,想知道父親為何對待自己如此冷漠,對待衛源那麽疼惜,以前想不到這一點就罷了,如今起了疑心,總覺得應該早點查清楚。

    衛若蘭本想問母親的陪房並丫鬟們,說不定他們知道些什麽,但是舅父心有疑惑都不曾查出端倪,想來他們不知緣由,不然的話他們肯定會告訴舅父,而府裏由父母做主,府裏的老人和祖母跟前的老人肯定不會告訴自己,以免傷了父子之情。

    所以,他就想到了這些老家將老家奴。

    祖父留給他的人手有一半住在城裏替自己辦事,一半住在城外,住在城外的都是年紀極老的人了,他們上了年紀後,腿腳多少有些毛病,衛若蘭就每個月發他們月錢,不讓他們做活,安排他們住在城外自己母親的陪嫁莊子裏,圖個清淨自在。

    衛若蘭沒有抱怨父親對自己不慈,隻是滴淚道:“王師傅,我好不容易練了一身武功,想著去圍場出人頭地,哪知竟不能參加,偏我年紀小,便是花錢也沒法子捐官兒。”

    這位王師傅是年紀最大的一位老家將,衛若蘭幼時的功夫都是他親手傳授。

    衛若蘭之所以隻找王師傅,乃因他和祖父從小一起長大,是衛家的家生子,幼時是祖父的伴讀,大些就是小廝、長隨、馬夫,到最後和祖父一起征戰沙場,成為家將,是祖父最信任的心腹,對衛家從前的大小事情應該都知道,衛若蘭對他也是十分敬重。

    王師傅原有一個兒子早逝,留下的孫子亦早逝,老婆和兒媳如今也都不在了,就在衛若蘭的安排下,挪到了莊子上,自有婆子和小廝洗衣做飯,日子過得甚是自在。他素來疼愛衛若蘭,也常為衛若蘭所遭受的命運感到不平,奈何自己隻是老奴,沒有多話的餘地,見衛若蘭找到自己就是一通哭訴,急忙問道:“我的哥兒,這是怎麽了?這是怎麽了?”

    衛若蘭低聲將自己在廟裏跪經,衛源則隨父參加皇家秋圍的事情說了。末了,他道:“鐵網山如今已被戒嚴,我是偷偷跑出來的,倒也神不知鬼不覺。”

    王師傅氣極拍案,“不是我自誇,二少爺哪裏比得上哥兒文武兼備?將來若想光耀門楣,還得靠哥兒。這可是老太爺的原話兒,並不是我胡說!老爺怎麽就這麽偏心?這幾年不給哥兒請先生教導功課我就不說了,橫豎哥兒在外頭住也常自己讀書練武,並未懈怠。隻是哥兒好不容易才想著從圍場出身,

    老爺橫加阻攔,日後可如何是好?”

    衛若蘭低頭垂淚,模樣好不可憐。

    半日,他方抬頭道:“王師傅,你說,父親為何如此厭惡於我?如果我做了錯事,我日後改了不成麽?我今年十四歲,我還想好好讀書,好好習武,博一個似錦前程,免得讓世人笑話說勳貴之家多出紈絝子弟。”

    “不是哥兒之過!”王師傅脫口而出,很快就後悔了,忙掩口不提。

    衛若蘭心中一動,不顧王師傅臉上的悔色,追問道:“不是我的錯,那又是誰之過?好師傅,你就跟我說明白罷,免得我糊裏糊塗,不知如何改正。”

    王師傅閉口不言,擺手道:“沒有誰的錯,我是說總而言之,不是哥兒的錯。”

    “師傅不想跟我說麽?不想解我之惑麽?”衛若蘭一臉悲傷,哽咽道:“從我降生,便在祖父和祖母跟前長大,祖父仙逝時我已十歲,如何察覺不出自己的尷尬處境?出孝後,父親忙著起複,開春就打發我我去金陵拜祭祖父,便是父親不提,我也該去給祖父磕頭。那時我在金陵老宅裏大病一場,足足昏迷了一個多月,小廝報信迴京,除了祖母記掛,何嚐有人打發三五個人去看看我好是不好?舅父看我功夫好,想讓我做一等的龍禁尉,圍場是大顯身手的好地方,亦是好時機,我萬事俱備,隻待九月,哪裏又料到佛祖托夢給父親,讓我去廟裏跪經祈福才能保一家老小平安。山居廟內,每每想到父親早早花了一萬多兩銀子給二弟買汗血寶馬和寶弓,親自帶他隨行於秋圍,師傅可知我心之痛?”

    王師傅越聽越是憐惜,麵對衛若蘭的懇切,他咬了咬牙,仍是搖頭不肯說,隻道:“老太爺囑咐過了,這件事永不許再提,以免傷了哥兒和老爺的父子情分。哥兒饒了老奴罷,不管怎樣,老爺和哥兒始終是嫡親的父子,提起往事又有何益。”

    祖父交代不許提起?什麽樣的過往值得祖父臨終前不忘下令?

    衛若蘭掩住心中的波濤洶湧,抬腳往外走,道:“既然師傅不肯說,我就進城找別人問去!或者讓舅父向同僚打探。想來事情發生在我出世之前,滿朝文武,滿城權貴,各家都有自己打聽消息的門路,隻要事情發生過,總有人打聽到些許內情!”

    王師傅臉上變色,猛地站起身,厲聲道:“哥兒不可!”

    衛若蘭站住腳,轉身道:“師傅莫怪我追根究底,我年紀越來越大了,不再是懵懂無知的稚子,我隻是不想受父親無緣無故的厭惡,我隻想查明

    真相。師傅不肯說,總有肯說的人,府裏那麽多老人,府外那麽多消息靈通的人,我總會知道自己想知道的東西。”

    王師傅目視他良久,見他一臉堅決,沒有迴旋的餘地,不由得長歎一聲,緩緩坐下,頹然道:“哥兒別去了,免得弄得滿城風雨,更傷父子之情,我說。”

    衛若蘭立刻坐迴原處,探身傾聽。

    “這件事得從十幾年前說起,或者說是二十年前。”王師傅苦笑一聲,娓娓道來。

    衛若蘭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聽到的真相竟然和自己偶爾揣測的內容完全不同,父親怨恨自己的原因竟是二十年前的一個丫頭之死。

    衛父年輕時身邊有個從外頭買來的丫鬟,名喚紅菱,比衛父大兩歲,從八歲就開始服侍衛父,年紀漸長後出落得越發出挑了,也升到了二等丫鬟,但在衛父房裏卻是一等,總管衛父房裏的大小事情,職責大概和寶玉房裏的襲人一樣。

    這紅菱是個有心計的,長到十三歲的時候就和衛父有了首尾,主仆二人溫柔繾綣,成日裏難分難舍,衛父待她尤其好,無人能比得上。這種事情在大戶人家常見,同時也是瞞上不瞞下,衛家上下仆婦丫鬟大多都知道,但攝於衛父的性子,無言敢在當時的老爺太太也就是去世的老太爺和現今的老太太跟前透露風聲。

    在衛若蘭看來,這紅菱就是活脫脫的一個花襲人,不過她沒有花襲人的命好,畢竟花襲人得到王夫人信任後就不和寶玉狎昵了,減少了被當家主母發現的機會。而紅菱則依舊和衛父廝混,在衛父十五歲議親前夕查出有孕。

    紅菱有孕,不下於晴天霹靂降落於衛家。

    雖說勳貴之家的子弟在未成親之前房裏總有兩個人服侍,便是婚前懷胎也是常事,有一碗藥灌下打掉的,也有留下的,後者極少數,多是破落戶。但是,像紅菱這樣的卻很少見,十三歲的丫鬟和十一歲的少爺成就好事,不管怎麽說都是醜事,畢竟爺們還未長成,精水不旺,恐壞了身子,尤其紅菱又在議親的當口鬧出身孕來。

    衛母又羞又怒,既恨長子心性不定,又恨紅菱不知羞恥,當即就命人痛打了衛父一頓,又命人熬了一碗藥給紅菱灌下去,將之發賣出去,許是藥性烈了些,未等賣出去紅菱就沒了。

    高門嫁女,低門娶婦,陳家當時門第不如衛家,根基不如衛家,家資不如衛家,但已去的陳老太爺簡在帝心,雙子都高中進士,已可窺見將來之勢,和衛家算得上是門當戶對,陳氏亦是京

    城裏出了名的閨秀千金,衛家自然不肯讓紅菱一事影響兩家聯姻,因此對紅菱的處置乃是衛老太爺和妻子一同做出來的決定。

    衛父年紀輕輕,自幼和紅菱相伴,天然有一段情癡,他不敢反駁父母之命,自然沒法救下紅菱。當然,即使他反駁了也依舊救不了紅菱,老太爺已下了死命。這種事在大戶人家極是常見,既是大戶人家無情,又是丫鬟輕浮不知自重。

    前麵已說紅菱頗具心計,她知自己必死無疑,臨死前隻向衛父哭訴自己待他之情,又說來世再續。衛父原本對第一個孩子滿懷期盼,自然就記住了紅菱,也記住了無緣的骨血。他不敢怨恨父母,便將一腔恨意移到了陳氏身上,認為若不是她要嫁給自己,紅菱便不會死,孩子便不會被打掉。因此,陳氏進門後他廣納姬妾,死後不到一年便續娶趙氏,亦冷待長子。

    再往後,王師傅就沒說了,歎道:“老爺性子已成,老太爺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鬧得府裏天翻地覆,始終無法扭轉老爺的性子,隻得把哥兒抱到自己身邊撫養,臨終前將梯己分了,又將老奴這些人留給哥兒,就是怕自己不在了,老爺疏忽哥兒。老奴原不該提起這些往事,老太爺不讓我們提就是怕傷了哥兒和老爺的父子情分。誰知哥兒遇到種種不公,非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我不說,哥兒就去查,去問別人,那不是家醜外揚麽?”

    衛若蘭假裝受到打擊,渾渾噩噩地離開了莊子,迴到廟裏後卻是一臉平靜,雙眸清明。

    王師傅沒有繼續說下去,自己母親之死亦是一筆帶過,這樣的輕描淡寫,不代表衛若蘭不會多想,母親之死,恐怕沒那麽簡單。

    母親確實有可能是難產而亡,天底下不知道有多少婦人皆是如此,從記憶裏可知自己所在的朝代醫術十分落後,不過因難產而不曾死的婦人也有很多,並不是人人難產都會死。結合從王師傅處聽到的真相,衛若蘭起了疑心,如果母親當時難產,那麽稍一動手腳,她就必死無疑,也有可能她根本沒有難產,隻是被動了手腳,所以就難產了。

    雖然不想把父親想得那麽無情,也清楚母親確實有可能是因難產而死,但是衛若蘭想到父親的作所作為,仍舊忍不住這麽想。

    算了,他是父,自己是子,子不弑父,亦不能追究母親之死,那就想辦法出繼罷。

    衛若蘭之前隻是起意,如今卻是有了決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之黛玉為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雙麵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雙麵人並收藏紅樓之黛玉為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