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惠芳英就把讓張樹仁給春梅在他們學校那兒找個臨時工去幹的事兒告訴了春梅。春梅不敢相信地問:“真的?”
惠芳英說:“媽還能哄你?你爸都答應了,說在他們學校跟前的林業局就能找得到。那裏加工廠的廠長都是他的學生,一說就成。”
“哎呀,那真是太好太好了!”春梅高興得不知道該怎麽好,兩個巴掌合在一起不停地搓著,在房子裏走來走去。“要是幹上幾年臨時工,將來能轉正才更美呢!”
惠芳英說:“那還說不定,臨時工先幹著。隻要有機會,你爸一定會給我娃辦的。”
“我爸真是個好爸!媽你放心,我到了那裏一定會好好孝順我爸。星期天我就到我爸學校去,給我爸洗衣服,把我爸房子打掃的幹幹淨淨,再給我爸做好飯吃。讓我爸一年四季在學校跟在家裏一樣。”春梅一個勁地說了他未來的打算,核心隻有一個,就是要孝順和迴報張樹仁。
惠芳英聽了心裏很好受,說:“我娃有這心就行了。你爸也不是七老八十的,他自個兒會照顧好自己。隻要我娃在外頭過得舒心,媽也就放下心了。哲娃子還有六年就迴來了,到時候你們小倆口的日子還長著呢。”
一提到張哲,春梅的臉色驟然間變得僵硬。不過隻有片刻時分,春梅又恢複了方才的高興,不停地打問她爸讓她去幹什麽,不知道她幹得了幹不了?又說她要是出去幹了公家事,準讓村裏的年輕人羨慕死。
惠芳英眼見得春梅是真高興不是假高興,便越發覺得自己的這個主意出對了。是啊,年輕人誰不向往著出外去幹公家事?那時候的中國,如今的年輕人都很難想象得出來。不要說像現時的農民工,成千上萬湧入城市,漂流到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打工族,就是連到當地的公社,謀個社辦企業人員也十分困難。城鎮戶口和非城鎮戶口,猶如截然不同的兩個社會階層,把人們一生的命運分別局限和擱置在不同的層次上。公家的事似乎天經地義地該著商品糧子女們幹的,農業糧把農民子女永遠地限定在貧窮落後的農村。農民子女想要跳出“農門”,隻有上學讀書大中專學校分配工作和參軍當兵後複轉安置。這兩條路走不通的人,就隻能一輩子麵向黃土背朝天了。至於走後門招工招幹,隻是極少數人擁有的特殊條件,絕大多數的人根本無法可想。而今,萬念俱灰的春梅竟能夠在張樹仁的幫助下,通過這種渠道離開農村,從而有可能改變她整個人生的命運,怎能不讓她打心眼裏高興和激動呢?
整個暑假,張樹仁在家裏生活得十分幸福和愉快。除了跟往昔一樣的夫妻生活想有就有過足癮,屋裏屋外大小體力活兒從不沾手外,其它各個方麵的待遇都明顯地提高了層次。過去迴到家,基本上都是老婆惠芳英在細心周到地伺候著她,兒媳婦春梅僅僅是賢惠地不予反對,實際行動上很少動手。而今兩個女人似乎競賽似地服伺著他吃好穿好生活好,天天過得很舒心。早上起來惠芳英剛剛伺候她洗罷臉,春梅就把泡好的茶水端到跟前;一天兩頓飯,他坐在桌子旁,惠芳英端來飯碗,春梅趕忙把筷子遞到手裏,吃一碗舀一碗連屁股都不用抬;到了晚上剛喝罷湯(即吃過晚飯),春梅便把洗腳水端到房間裏,擦腳手巾放進盆裏,還要伸手試試水燙不燙;過去惠芳英每過七八天去肉食店裏割一迴肉,拿迴家做頓好吃的一家人打打牙祭。現在春梅三天兩頭趁著空閑逛商店,除了肉還買迴糖果點心之類的東西,讓他享受般地吃遍在學校也沒有買過的零食。一言以蔽之,除了晚上跟老婆睡覺外,春梅把一切惠芳英想要照顧他的事都搶著幹了。當然在他享受著特殊待遇的同時,父親誌傑老漢也同時被提高了服務標準,不過那實在是禿子跟著月亮沾了光。
轉眼間暑假期已滿,保養得白白胖胖的張樹仁先期迴到學校。省森工技術學校地處秦嶺腳下的千年古鎮,同駐一地的省屬秦嶺林業局上上下下大多是森工技校畢業的學生,把森工技術學校跟秦嶺林業局放在一處,也是因為培養的學生主要針對秦嶺林業局的需要。張樹仁經過打問,知道林業局下屬有個木材加工廠工資待遇不錯。那時候木材憑指標供應,木材加工廠把林業局儲木場裏堆得像山一樣的木材進行簡單加工,以半成品出售,在原來價格上增加一些加工費。林業局開辦木材加工廠是為了解決那些家在農村的職工家屬問題,名為加工廠,實際上隻有幾台電鋸。畢業於省森工技術學校的廠長挺給昔日的老師麵子,張樹仁沒有費多少口舌,廠長就答應讓春梅到木材加工廠上班。隻是木材加工廠沒有也沒有必要有職工宿舍,上班的家屬白天在加工廠上班,吃飯和住宿都迴到職工所在單位去。
春梅在木材加工廠上班,晚上該住在什麽地方呢?木材加工廠距學校隻有一裏多地,春梅來了住在張樹仁的房子,上下班的條件上應當說十分便利。但是公公和兒媳長期住在一起,從傳統的臆想上說來總給人一種不太合適的感覺。怎麽辦?張樹仁犯難了。他沒有立即寫信迴去,心裏猶豫著該不該跟春梅住在一起。有一天他看到學校同事的房子裏有一位大姑娘,一問才知道是這位同事的女兒,在鎮子上的供銷社幹臨時工。張樹仁忽然間心頭一亮:何不把春梅也說成自己的女兒,那樣別人就不會有什麽閑言碎語了。他重新去找了一次木材加工廠廠長,說是兒媳不願意來,嫌活兒太重,女兒同意來,要另外換個人。木材加工廠廠長說,張老師,你不管誰來,我給你安排一個人就是了。張樹仁迴到學校後,即刻寫了封信迴家,告訴說給春梅在木材加工廠找好個工作,讓春梅馬上來上班。隨後又向學校總務處借了張床板,在他那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單身宿舍裏,給春梅支了個床鋪。兩張床分別各靠近前後窗子,處在長方形對角線的兩頭。
一個星期後,春梅拿著簡單的行李來到學校。一進張樹仁的單身宿舍門,看見房裏兩張床,就問張樹仁:“爸,你房裏住兩個人?”
張樹仁臉上有點不自然,說:“那是給你支的床,廠裏沒有宿舍,晚上得迴來住。”
春梅不由得愣怔了一下,隨後什麽也沒有說,把隨身帶來的包袱放在床鋪上,就開始動手打掃房間。
張樹仁說:“不急,不急。剛來先歇會兒,這房子就是這,再打掃也整齊不了。”
春梅說:“過去你一個人,往後我來了再亂七八糟的,人家就會笑話我。”
張樹仁沒有再說什麽,任春梅前後左右地抹洗收拾。春梅一邊忙火著一邊又問:“那我們吃飯咋辦?廠裏有沒有食堂?”
張樹仁說:“木材加工廠上班的都是職工家屬,下了班就迴去做飯吃。你迴來到學校灶上吃飯,工廠離學校不遠,來迴路上要不了多大時辰。”
春梅說:“灶上吃費錢,咱在門外屋簷下搭個爐子,自個兒做飯吃。”
張樹仁說:“那也好,想吃啥做啥。冬天房子裏也少不了生爐子。”
春梅手腳利索,不大功夫便把房裏收拾得整整齊齊,旮裏旮旯打掃得幹幹淨淨。張樹仁頓時覺得房裏有個女人,就是跟孤身一人的光棍漢大不一樣。春梅還要扯起張樹仁床上的枕巾床單放在盆裏洗,張樹仁忙阻擋說:“往後日子長著哩,今天剛來,路上坐車挺累的,先歇著。”春梅沒有勉強,隻把床鋪掃了掃就停住手。閑下來又覺得心裏慌,眼睛四處打量著想找個活兒幹。張樹仁也找不出什麽話來跟春梅說,春梅進門不到一個小時,他跟她單獨說的話比在家一個暑假還要多,不免覺得有點尷尬。幸虧這時候晚飯的鈴聲響了,張樹仁收拾碗盆準備去灶房打飯。兩個人的飯菜,一隻碗一個碟子不行了。春梅說:“我也去,認認地方。往後再要到灶房打飯,爸就不用去了。”張樹仁想想也對,就領著春梅一起去了。
學校的學生灶和教工灶在一個地方開著兩個門,學生灶那邊人群擁擠鬧鬧哄哄,教工灶餐廳卻沒有多少人。張樹仁走進門時,有幾個正在用餐的年輕教師揚起頭打招唿:“張老師,咋拿個盆,來客了?”
張樹仁忙指著春梅說:“這是我女兒,在木材加工廠那邊上班。”
“哎呀,張老師有這麽漂亮個女兒,咋不知道呢!”張樹仁對春梅說:“這都是你叔叔。”
春梅嘴巴動了動,到底沒有叫出聲來。好多人一齊笑著說:“不用叫,叫叔叔就吃虧了。”
打飯迴到房子,張樹仁就對春梅解釋說:“我想說成女兒好,說是兒媳婦怕不方便。”
春梅臉紅了紅,沒有吭聲。
惠芳英說:“媽還能哄你?你爸都答應了,說在他們學校跟前的林業局就能找得到。那裏加工廠的廠長都是他的學生,一說就成。”
“哎呀,那真是太好太好了!”春梅高興得不知道該怎麽好,兩個巴掌合在一起不停地搓著,在房子裏走來走去。“要是幹上幾年臨時工,將來能轉正才更美呢!”
惠芳英說:“那還說不定,臨時工先幹著。隻要有機會,你爸一定會給我娃辦的。”
“我爸真是個好爸!媽你放心,我到了那裏一定會好好孝順我爸。星期天我就到我爸學校去,給我爸洗衣服,把我爸房子打掃的幹幹淨淨,再給我爸做好飯吃。讓我爸一年四季在學校跟在家裏一樣。”春梅一個勁地說了他未來的打算,核心隻有一個,就是要孝順和迴報張樹仁。
惠芳英聽了心裏很好受,說:“我娃有這心就行了。你爸也不是七老八十的,他自個兒會照顧好自己。隻要我娃在外頭過得舒心,媽也就放下心了。哲娃子還有六年就迴來了,到時候你們小倆口的日子還長著呢。”
一提到張哲,春梅的臉色驟然間變得僵硬。不過隻有片刻時分,春梅又恢複了方才的高興,不停地打問她爸讓她去幹什麽,不知道她幹得了幹不了?又說她要是出去幹了公家事,準讓村裏的年輕人羨慕死。
惠芳英眼見得春梅是真高興不是假高興,便越發覺得自己的這個主意出對了。是啊,年輕人誰不向往著出外去幹公家事?那時候的中國,如今的年輕人都很難想象得出來。不要說像現時的農民工,成千上萬湧入城市,漂流到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形成一個巨大的打工族,就是連到當地的公社,謀個社辦企業人員也十分困難。城鎮戶口和非城鎮戶口,猶如截然不同的兩個社會階層,把人們一生的命運分別局限和擱置在不同的層次上。公家的事似乎天經地義地該著商品糧子女們幹的,農業糧把農民子女永遠地限定在貧窮落後的農村。農民子女想要跳出“農門”,隻有上學讀書大中專學校分配工作和參軍當兵後複轉安置。這兩條路走不通的人,就隻能一輩子麵向黃土背朝天了。至於走後門招工招幹,隻是極少數人擁有的特殊條件,絕大多數的人根本無法可想。而今,萬念俱灰的春梅竟能夠在張樹仁的幫助下,通過這種渠道離開農村,從而有可能改變她整個人生的命運,怎能不讓她打心眼裏高興和激動呢?
整個暑假,張樹仁在家裏生活得十分幸福和愉快。除了跟往昔一樣的夫妻生活想有就有過足癮,屋裏屋外大小體力活兒從不沾手外,其它各個方麵的待遇都明顯地提高了層次。過去迴到家,基本上都是老婆惠芳英在細心周到地伺候著她,兒媳婦春梅僅僅是賢惠地不予反對,實際行動上很少動手。而今兩個女人似乎競賽似地服伺著他吃好穿好生活好,天天過得很舒心。早上起來惠芳英剛剛伺候她洗罷臉,春梅就把泡好的茶水端到跟前;一天兩頓飯,他坐在桌子旁,惠芳英端來飯碗,春梅趕忙把筷子遞到手裏,吃一碗舀一碗連屁股都不用抬;到了晚上剛喝罷湯(即吃過晚飯),春梅便把洗腳水端到房間裏,擦腳手巾放進盆裏,還要伸手試試水燙不燙;過去惠芳英每過七八天去肉食店裏割一迴肉,拿迴家做頓好吃的一家人打打牙祭。現在春梅三天兩頭趁著空閑逛商店,除了肉還買迴糖果點心之類的東西,讓他享受般地吃遍在學校也沒有買過的零食。一言以蔽之,除了晚上跟老婆睡覺外,春梅把一切惠芳英想要照顧他的事都搶著幹了。當然在他享受著特殊待遇的同時,父親誌傑老漢也同時被提高了服務標準,不過那實在是禿子跟著月亮沾了光。
轉眼間暑假期已滿,保養得白白胖胖的張樹仁先期迴到學校。省森工技術學校地處秦嶺腳下的千年古鎮,同駐一地的省屬秦嶺林業局上上下下大多是森工技校畢業的學生,把森工技術學校跟秦嶺林業局放在一處,也是因為培養的學生主要針對秦嶺林業局的需要。張樹仁經過打問,知道林業局下屬有個木材加工廠工資待遇不錯。那時候木材憑指標供應,木材加工廠把林業局儲木場裏堆得像山一樣的木材進行簡單加工,以半成品出售,在原來價格上增加一些加工費。林業局開辦木材加工廠是為了解決那些家在農村的職工家屬問題,名為加工廠,實際上隻有幾台電鋸。畢業於省森工技術學校的廠長挺給昔日的老師麵子,張樹仁沒有費多少口舌,廠長就答應讓春梅到木材加工廠上班。隻是木材加工廠沒有也沒有必要有職工宿舍,上班的家屬白天在加工廠上班,吃飯和住宿都迴到職工所在單位去。
春梅在木材加工廠上班,晚上該住在什麽地方呢?木材加工廠距學校隻有一裏多地,春梅來了住在張樹仁的房子,上下班的條件上應當說十分便利。但是公公和兒媳長期住在一起,從傳統的臆想上說來總給人一種不太合適的感覺。怎麽辦?張樹仁犯難了。他沒有立即寫信迴去,心裏猶豫著該不該跟春梅住在一起。有一天他看到學校同事的房子裏有一位大姑娘,一問才知道是這位同事的女兒,在鎮子上的供銷社幹臨時工。張樹仁忽然間心頭一亮:何不把春梅也說成自己的女兒,那樣別人就不會有什麽閑言碎語了。他重新去找了一次木材加工廠廠長,說是兒媳不願意來,嫌活兒太重,女兒同意來,要另外換個人。木材加工廠廠長說,張老師,你不管誰來,我給你安排一個人就是了。張樹仁迴到學校後,即刻寫了封信迴家,告訴說給春梅在木材加工廠找好個工作,讓春梅馬上來上班。隨後又向學校總務處借了張床板,在他那間不到二十平方米的單身宿舍裏,給春梅支了個床鋪。兩張床分別各靠近前後窗子,處在長方形對角線的兩頭。
一個星期後,春梅拿著簡單的行李來到學校。一進張樹仁的單身宿舍門,看見房裏兩張床,就問張樹仁:“爸,你房裏住兩個人?”
張樹仁臉上有點不自然,說:“那是給你支的床,廠裏沒有宿舍,晚上得迴來住。”
春梅不由得愣怔了一下,隨後什麽也沒有說,把隨身帶來的包袱放在床鋪上,就開始動手打掃房間。
張樹仁說:“不急,不急。剛來先歇會兒,這房子就是這,再打掃也整齊不了。”
春梅說:“過去你一個人,往後我來了再亂七八糟的,人家就會笑話我。”
張樹仁沒有再說什麽,任春梅前後左右地抹洗收拾。春梅一邊忙火著一邊又問:“那我們吃飯咋辦?廠裏有沒有食堂?”
張樹仁說:“木材加工廠上班的都是職工家屬,下了班就迴去做飯吃。你迴來到學校灶上吃飯,工廠離學校不遠,來迴路上要不了多大時辰。”
春梅說:“灶上吃費錢,咱在門外屋簷下搭個爐子,自個兒做飯吃。”
張樹仁說:“那也好,想吃啥做啥。冬天房子裏也少不了生爐子。”
春梅手腳利索,不大功夫便把房裏收拾得整整齊齊,旮裏旮旯打掃得幹幹淨淨。張樹仁頓時覺得房裏有個女人,就是跟孤身一人的光棍漢大不一樣。春梅還要扯起張樹仁床上的枕巾床單放在盆裏洗,張樹仁忙阻擋說:“往後日子長著哩,今天剛來,路上坐車挺累的,先歇著。”春梅沒有勉強,隻把床鋪掃了掃就停住手。閑下來又覺得心裏慌,眼睛四處打量著想找個活兒幹。張樹仁也找不出什麽話來跟春梅說,春梅進門不到一個小時,他跟她單獨說的話比在家一個暑假還要多,不免覺得有點尷尬。幸虧這時候晚飯的鈴聲響了,張樹仁收拾碗盆準備去灶房打飯。兩個人的飯菜,一隻碗一個碟子不行了。春梅說:“我也去,認認地方。往後再要到灶房打飯,爸就不用去了。”張樹仁想想也對,就領著春梅一起去了。
學校的學生灶和教工灶在一個地方開著兩個門,學生灶那邊人群擁擠鬧鬧哄哄,教工灶餐廳卻沒有多少人。張樹仁走進門時,有幾個正在用餐的年輕教師揚起頭打招唿:“張老師,咋拿個盆,來客了?”
張樹仁忙指著春梅說:“這是我女兒,在木材加工廠那邊上班。”
“哎呀,張老師有這麽漂亮個女兒,咋不知道呢!”張樹仁對春梅說:“這都是你叔叔。”
春梅嘴巴動了動,到底沒有叫出聲來。好多人一齊笑著說:“不用叫,叫叔叔就吃虧了。”
打飯迴到房子,張樹仁就對春梅解釋說:“我想說成女兒好,說是兒媳婦怕不方便。”
春梅臉紅了紅,沒有吭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