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方平原開始,複興團的名號越來越響,打著複興團名號的暴民,也不是僅在一個北方平原出現了,各地的反抗組織,抵製複興團的組織,幾乎是眨眼之間,就遍布了整個印度的山山水水。
楊猛創建的複興團,現在也開始三線作戰了,地主軍團越來越強勁,英屬印度軍團也頻頻與複興團交手,而打擊黑複興團武器、破壞正常生意的暴民反抗組織,也是複興團的一大任務。
說實話,複興團沒有進入印度以前,無論是英屬的印度殖民地,還是印度王公貴族控製的土邦,都沒有像現在這樣混亂。
那個時候印度的百姓雖說困苦,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能勉強活著的,可自打複興團來了,算算時間也不過三五個月,整個印度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民亂就意味著糧食短缺,糧食短缺就意味著饑荒,為了活著,許多印度的百姓或情願或不情願的都要選擇陣營,選擇陣營的目的不是為了抵製誰,也不是為了打擊誰,隻是為了活命的糧食而已。
打著複興印度的複興團,做的就真是好事兒?他正能代表印度人的利益嗎?這個玩意兒還真得兩說,就拿複興團的補給來說吧!
複興團雖說在不斷的劫掠地主貴族,可這些收入是複興團高層的收入,按照楊猛的安排,每一隊的複興團士兵,每個月都是有任務的,這個任務不是別的。就是搜刮糧食和財物。
複興團發軍餉不假,給糧食也不假。可要做複興團的正規軍,每個月必須要完成糧食和財物任務,發下去的與劫掠的相比,總是少的,至於這些東西到底去了哪裏?隻有楊猛和複興團的十幾個締造者知道了。
大部分糧食都被藏了起來,糧食才是亂世最硬通的貨幣,這些才是複興團的底蘊,隻要有了糧食。那十幾個複興團的締造者,隻要隨便巴巴幾句,就有數不盡的饑民,加入複興團的行列。
而金銀都通過山路到了藏邊,十幾個締造者的話頭也出奇的一致,購買先進的武器,至於花了多少錢。武器到底現金還是不先進,就不是底層軍官能夠觸及的問題了。
以掠奪為生的複興團,帶來的根本不是複興,而是在各地不斷上演的大屠殺,完不成任務,無論是糧食還是軍餉。都會大幅度的削減,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為了那區區幾兩的軍餉,複興團的士兵們,也在做著昧良心的事情。
殺良冒功。可不是大清的專利,曆史一樣悠久的印度。也有這方麵的經驗,大戶終究是少數,複興團的許多糧食,都是平民百姓的存糧,想要得到老百姓手裏的存糧,買那是不可能的,隻有搶,才能讓複興團的每支隊伍,都完成上麵壓下來的任務。
饑荒,若是有些存糧,許多人是可以挺過去的,可一粒糧食也沒有,想要在饑荒之中活下去,印度的老百姓,也有幾種選擇,一是投奔複興團、二是投奔地主軍團、三是投奔英屬印度軍團、四是自組反抗勢力。
前三者,對士兵都是有要求的,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複興團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逼著大多數的印度百姓,成為反抗組織的暴民。
一無所有的百姓們,為了填飽肚子,什麽事兒做不出來?活人都能煮著吃了,就別說殺人劫掠了。
青壯,大部分都被三大勢力給擄走了,可三大勢力之間也是有區別的,英吉利不敢養太多的印度青壯,而地主軍團,說白了就是私人武裝,夥食和餉錢,那是相當有限的,而憑著打家劫舍起家的複興團,就在三者之中,占了絕對的優勢。
加入複興團,隻要你完成每個月的任務,要錢有錢要肉有肉,複興團畸形的發展模式,讓整個印度,在短短四個多月之中,就完全陷入了戰亂。
沒了青壯,或是青壯數量很少的印度百姓們,為了活下去,可是不分你我的,複興團的補給他們敢搶,地主貴族他們也敢殺,而英吉利人盤踞的大城邦,餓極了的百姓,赤手空拳就敢往上撲。
這些能走出來的,還算是比較幸運的人,絕大部分的老弱,都餓死在了尋找飽腹之物的路上。
現在的印度可以說是四大勢力的天下,英吉利、王公貴族、複興團還有就是那些暴民聚集的抵抗組織。
這四大勢力之間的戰鬥,雖說傷亡不計其數,但死人最多的,還是一個個無糧的村寨,戰亂加饑荒,六七天的時間找不到糧食,除了死就隻能是被人吃了。
教派的約束力也走到了末路,印度的兩大教派,雖說對思想的束縛很嚴重,可在饑餓麵前,那些所謂的教義屁都不是。
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大,餓死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地主軍團的實力不斷在擴張,暴民反抗組織,獲得糧食和財物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生存資源決定了敵對關係,複興團也漸漸的成了三大勢力,共同的敵人。
對於敵人複興團的手段是極為殘酷的,無論是暴民也好,地主軍團也罷,隻要戰敗被俘,結果隻有死路一條,對於英吉利人,複興團一樣也是好感缺缺,遇上了就殺,僅此而已。
席卷印度全境的大暴亂,誰都是彼此的敵人,隻要你手裏有糧食和財物,那就是目標。
英吉利人,最先打了退堂鼓,實力最弱的暴民,也不是現在的英屬印度軍團,可以對抗的,一旦大規模作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暴民,不用打,單單那聲勢,就會讓新兵潰散,防守,是英吉利軍團,所能采取的唯一措施。
而複興團和地主軍團就不一樣了。對於複興團來說,幹暴民也算是練兵。隻要有不開眼的暴民,對複興團下手,複興團的報複就是屠殺。
對地主軍團來說,複興團已經不是最大的敵人了,那些暴民才是,由於複興團的敲詐,許多暴民抵抗組織,都掙紮在饑餓線上。複興團不好打,就隻能拿著地主貴族們開刀了。
暴民之所以是暴民,就是因為他們的結構鬆散,目光短淺,糧食和財物,是他們唯一想要的東西,對於殺死他們無數同伴的地主軍團。這些暴民們的手段,一樣的殘酷無比。
打贏了生,打敗了死,暴民們逼著地主軍團抱成了團,地主軍團越大越厲害,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伴隨著這場暴亂。印度的人口總量,也在急速的下降,真正能投入戰場的人,始終是少數,大多數平民百姓的結局很悲慘。
複興團的領導層。不是印度人,他們可以不顧周邊無數的死傷。可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對此卻不能置之不理,死的人太多了,再這麽打下去,由著那些暴民胡來,印度就完了,印度完了,他們也不會有什麽好下場的。
單獨對抗複興團和打著複興團名號的暴民,印度的王公貴族根本沒有這個實力,結盟,成了他們有限的選擇之一。
可麵對洶洶的暴亂大潮,英吉利人,想的隻是保住自己的生命和地盤,與王公貴族們結盟,對複興團和暴民開戰,實力大損的英屬印度軍團,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與印度的王公貴族合作,英吉利也要防著他們,萬一新組建的印度軍團叛變,那樂子就大了。
固守待援,成了英吉利人的唯一選擇,武器援助,就是英吉利人與印度王公貴族們結盟的手段。
武器援助對地主軍團固然重要,可就憑著武器來對付複興團,根本是不可能的,之前的複興團是三線作戰,一旦英吉利熄了火,那能不能擋住暴民和複興團呢?
答案是肯定的,絕對不可能!複興團的人數,印度的王公貴族們,有個大略的估計,現在起碼有個二三十萬人,而地主軍團的人數隻有十幾萬人,暴民的反抗組織隻能用不計其數來衡量了。
打仗,印度的王公貴族不一定擅長,可權力的鬥爭,卻是他們擅長的,權衡,很簡單的一個手段,利益,更為簡單的一個目標。
由於有了暴民反抗組織,複興團對地主貴族的掠奪,也不照以前那麽頻繁了,劫掠敲詐更好對付的暴民,比劫掠地主的收獲要大,加上地裏出的無數陪葬品,暴民的價值明顯要打過地主和貴族。
複興團慢慢的在改變,還有他們與暴民之間,越來越頻繁的衝突,讓印度的王公貴族看到了合作的機會,一方麵接受英吉利的軍械援助,一方麵與複興團聯手對付暴民,這樣的權衡才是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
暴亂不能再持續了,這樣的暴亂,再持續三兩個月,整個印度一多半的人口,都要死於暴亂之中,局勢刻不容緩,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就主動的向複興團遞出了橄欖枝。
“死的差不多了,死了這麽多人,複興團手裏的糧食,足夠養活半個印度的人口了,可以和談。”
糧食少人口多,複興團手裏的存糧,不足以養活自己地盤上的人口,對此楊猛的方法極為簡單,那就是死人,人少了,糧食自然就多了,十五萬的兵力,對複興團來說就夠用了,而現在複興團手裏的青壯,至少有五六十萬,這個數量已經足夠足夠了,再亂下去,隻怕英吉利本土軍團來了之後,結盟的就不是地主軍團與複興團了。
這次在印度的收獲,也足夠了,數十倍於緬甸的收獲,具體收獲了多少,至今也沒清算出來,反正五個月的時間,複興團的十幾萬勞力,藏邊的三十多萬民夫,沒日沒夜的在轉運著劫掠的物資。
英吉利之前搶了印度一次,可印度大部分的財物,還是藏在民間和地下的,這次韋駝子開辟了一條極好的財路,上千年的隨葬品,單單這份收入,就是不可估量的。
與地主軍團結盟,也是楊猛謀劃的主線,這兩大勢力結盟之後,不僅那些暴民是待宰的羔羊,英吉利難道不是嗎?
五六十萬的軍力,還不足以讓印度人有複興的野望嗎?挾天子以令諸侯,莫臥兒的皇帝還在,隻要用好了這個棋子,讓他作為紐帶,一個表麵上統一的印度,難道還能容忍英吉利人嗎?
有了楊猛的命令,複興團自然高高興興的接過了橄欖枝,複興團與地主軍團依舊在前線對峙,但卻沒了戰爭,這裏麵的原因,隻是英吉利的武器援助。
複興團和地主軍團,將英吉利的軍事援助三七分成,雙方攜手共同對付暴民,就成了協議的內容。
都是身處印度的利益團體,複興團是不可能讓地主軍團獨自吞下來自英吉利的援助,合作歸合作,媾和歸媾和,但基本的提防,兩家誰都不會輕易放棄的。
楊猛創建的複興團,現在也開始三線作戰了,地主軍團越來越強勁,英屬印度軍團也頻頻與複興團交手,而打擊黑複興團武器、破壞正常生意的暴民反抗組織,也是複興團的一大任務。
說實話,複興團沒有進入印度以前,無論是英屬的印度殖民地,還是印度王公貴族控製的土邦,都沒有像現在這樣混亂。
那個時候印度的百姓雖說困苦,但絕大多數人還是能勉強活著的,可自打複興團來了,算算時間也不過三五個月,整個印度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民亂就意味著糧食短缺,糧食短缺就意味著饑荒,為了活著,許多印度的百姓或情願或不情願的都要選擇陣營,選擇陣營的目的不是為了抵製誰,也不是為了打擊誰,隻是為了活命的糧食而已。
打著複興印度的複興團,做的就真是好事兒?他正能代表印度人的利益嗎?這個玩意兒還真得兩說,就拿複興團的補給來說吧!
複興團雖說在不斷的劫掠地主貴族,可這些收入是複興團高層的收入,按照楊猛的安排,每一隊的複興團士兵,每個月都是有任務的,這個任務不是別的。就是搜刮糧食和財物。
複興團發軍餉不假,給糧食也不假。可要做複興團的正規軍,每個月必須要完成糧食和財物任務,發下去的與劫掠的相比,總是少的,至於這些東西到底去了哪裏?隻有楊猛和複興團的十幾個締造者知道了。
大部分糧食都被藏了起來,糧食才是亂世最硬通的貨幣,這些才是複興團的底蘊,隻要有了糧食。那十幾個複興團的締造者,隻要隨便巴巴幾句,就有數不盡的饑民,加入複興團的行列。
而金銀都通過山路到了藏邊,十幾個締造者的話頭也出奇的一致,購買先進的武器,至於花了多少錢。武器到底現金還是不先進,就不是底層軍官能夠觸及的問題了。
以掠奪為生的複興團,帶來的根本不是複興,而是在各地不斷上演的大屠殺,完不成任務,無論是糧食還是軍餉。都會大幅度的削減,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為了那區區幾兩的軍餉,複興團的士兵們,也在做著昧良心的事情。
殺良冒功。可不是大清的專利,曆史一樣悠久的印度。也有這方麵的經驗,大戶終究是少數,複興團的許多糧食,都是平民百姓的存糧,想要得到老百姓手裏的存糧,買那是不可能的,隻有搶,才能讓複興團的每支隊伍,都完成上麵壓下來的任務。
饑荒,若是有些存糧,許多人是可以挺過去的,可一粒糧食也沒有,想要在饑荒之中活下去,印度的老百姓,也有幾種選擇,一是投奔複興團、二是投奔地主軍團、三是投奔英屬印度軍團、四是自組反抗勢力。
前三者,對士兵都是有要求的,不是你想進就能進的,複興團的所作所為,實際上就是在逼著大多數的印度百姓,成為反抗組織的暴民。
一無所有的百姓們,為了填飽肚子,什麽事兒做不出來?活人都能煮著吃了,就別說殺人劫掠了。
青壯,大部分都被三大勢力給擄走了,可三大勢力之間也是有區別的,英吉利不敢養太多的印度青壯,而地主軍團,說白了就是私人武裝,夥食和餉錢,那是相當有限的,而憑著打家劫舍起家的複興團,就在三者之中,占了絕對的優勢。
加入複興團,隻要你完成每個月的任務,要錢有錢要肉有肉,複興團畸形的發展模式,讓整個印度,在短短四個多月之中,就完全陷入了戰亂。
沒了青壯,或是青壯數量很少的印度百姓們,為了活下去,可是不分你我的,複興團的補給他們敢搶,地主貴族他們也敢殺,而英吉利人盤踞的大城邦,餓極了的百姓,赤手空拳就敢往上撲。
這些能走出來的,還算是比較幸運的人,絕大部分的老弱,都餓死在了尋找飽腹之物的路上。
現在的印度可以說是四大勢力的天下,英吉利、王公貴族、複興團還有就是那些暴民聚集的抵抗組織。
這四大勢力之間的戰鬥,雖說傷亡不計其數,但死人最多的,還是一個個無糧的村寨,戰亂加饑荒,六七天的時間找不到糧食,除了死就隻能是被人吃了。
教派的約束力也走到了末路,印度的兩大教派,雖說對思想的束縛很嚴重,可在饑餓麵前,那些所謂的教義屁都不是。
戰爭的規模越打越大,餓死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地主軍團的實力不斷在擴張,暴民反抗組織,獲得糧食和財物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
生存資源決定了敵對關係,複興團也漸漸的成了三大勢力,共同的敵人。
對於敵人複興團的手段是極為殘酷的,無論是暴民也好,地主軍團也罷,隻要戰敗被俘,結果隻有死路一條,對於英吉利人,複興團一樣也是好感缺缺,遇上了就殺,僅此而已。
席卷印度全境的大暴亂,誰都是彼此的敵人,隻要你手裏有糧食和財物,那就是目標。
英吉利人,最先打了退堂鼓,實力最弱的暴民,也不是現在的英屬印度軍團,可以對抗的,一旦大規模作戰,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暴民,不用打,單單那聲勢,就會讓新兵潰散,防守,是英吉利軍團,所能采取的唯一措施。
而複興團和地主軍團就不一樣了。對於複興團來說,幹暴民也算是練兵。隻要有不開眼的暴民,對複興團下手,複興團的報複就是屠殺。
對地主軍團來說,複興團已經不是最大的敵人了,那些暴民才是,由於複興團的敲詐,許多暴民抵抗組織,都掙紮在饑餓線上。複興團不好打,就隻能拿著地主貴族們開刀了。
暴民之所以是暴民,就是因為他們的結構鬆散,目光短淺,糧食和財物,是他們唯一想要的東西,對於殺死他們無數同伴的地主軍團。這些暴民們的手段,一樣的殘酷無比。
打贏了生,打敗了死,暴民們逼著地主軍團抱成了團,地主軍團越大越厲害,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伴隨著這場暴亂。印度的人口總量,也在急速的下降,真正能投入戰場的人,始終是少數,大多數平民百姓的結局很悲慘。
複興團的領導層。不是印度人,他們可以不顧周邊無數的死傷。可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對此卻不能置之不理,死的人太多了,再這麽打下去,由著那些暴民胡來,印度就完了,印度完了,他們也不會有什麽好下場的。
單獨對抗複興團和打著複興團名號的暴民,印度的王公貴族根本沒有這個實力,結盟,成了他們有限的選擇之一。
可麵對洶洶的暴亂大潮,英吉利人,想的隻是保住自己的生命和地盤,與王公貴族們結盟,對複興團和暴民開戰,實力大損的英屬印度軍團,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與印度的王公貴族合作,英吉利也要防著他們,萬一新組建的印度軍團叛變,那樂子就大了。
固守待援,成了英吉利人的唯一選擇,武器援助,就是英吉利人與印度王公貴族們結盟的手段。
武器援助對地主軍團固然重要,可就憑著武器來對付複興團,根本是不可能的,之前的複興團是三線作戰,一旦英吉利熄了火,那能不能擋住暴民和複興團呢?
答案是肯定的,絕對不可能!複興團的人數,印度的王公貴族們,有個大略的估計,現在起碼有個二三十萬人,而地主軍團的人數隻有十幾萬人,暴民的反抗組織隻能用不計其數來衡量了。
打仗,印度的王公貴族不一定擅長,可權力的鬥爭,卻是他們擅長的,權衡,很簡單的一個手段,利益,更為簡單的一個目標。
由於有了暴民反抗組織,複興團對地主貴族的掠奪,也不照以前那麽頻繁了,劫掠敲詐更好對付的暴民,比劫掠地主的收獲要大,加上地裏出的無數陪葬品,暴民的價值明顯要打過地主和貴族。
複興團慢慢的在改變,還有他們與暴民之間,越來越頻繁的衝突,讓印度的王公貴族看到了合作的機會,一方麵接受英吉利的軍械援助,一方麵與複興團聯手對付暴民,這樣的權衡才是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
暴亂不能再持續了,這樣的暴亂,再持續三兩個月,整個印度一多半的人口,都要死於暴亂之中,局勢刻不容緩,印度的王公貴族們,就主動的向複興團遞出了橄欖枝。
“死的差不多了,死了這麽多人,複興團手裏的糧食,足夠養活半個印度的人口了,可以和談。”
糧食少人口多,複興團手裏的存糧,不足以養活自己地盤上的人口,對此楊猛的方法極為簡單,那就是死人,人少了,糧食自然就多了,十五萬的兵力,對複興團來說就夠用了,而現在複興團手裏的青壯,至少有五六十萬,這個數量已經足夠足夠了,再亂下去,隻怕英吉利本土軍團來了之後,結盟的就不是地主軍團與複興團了。
這次在印度的收獲,也足夠了,數十倍於緬甸的收獲,具體收獲了多少,至今也沒清算出來,反正五個月的時間,複興團的十幾萬勞力,藏邊的三十多萬民夫,沒日沒夜的在轉運著劫掠的物資。
英吉利之前搶了印度一次,可印度大部分的財物,還是藏在民間和地下的,這次韋駝子開辟了一條極好的財路,上千年的隨葬品,單單這份收入,就是不可估量的。
與地主軍團結盟,也是楊猛謀劃的主線,這兩大勢力結盟之後,不僅那些暴民是待宰的羔羊,英吉利難道不是嗎?
五六十萬的軍力,還不足以讓印度人有複興的野望嗎?挾天子以令諸侯,莫臥兒的皇帝還在,隻要用好了這個棋子,讓他作為紐帶,一個表麵上統一的印度,難道還能容忍英吉利人嗎?
有了楊猛的命令,複興團自然高高興興的接過了橄欖枝,複興團與地主軍團依舊在前線對峙,但卻沒了戰爭,這裏麵的原因,隻是英吉利的武器援助。
複興團和地主軍團,將英吉利的軍事援助三七分成,雙方攜手共同對付暴民,就成了協議的內容。
都是身處印度的利益團體,複興團是不可能讓地主軍團獨自吞下來自英吉利的援助,合作歸合作,媾和歸媾和,但基本的提防,兩家誰都不會輕易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