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六年十二月,李國梁要到縣委當副書記了,離開米市橋前一天,李有根和夏仁義商量,叫出納買了一把熱水瓶,並讓夏仁義寫了“李國梁同誌榮調留念!”落款後麵寫著:“米市橋鄉第七高級社贈。”臨別那天,李有根去送行,李國梁握住他的手說:“要多學文化,多理解政策,多掌握情況,多貫徹精神,把工作做得更踏實一些。”李有根隻是點著頭,因為在轟轟隆隆的炮竹歡送聲中,他一句也沒聽懂。

    李國梁的離開,李有根感到很難過,心裏麵那不舍的牽掛,竟如母子之間一根隱隱約約的臍帶。令人沒想到的是,這類情感還僅僅是開始。

    農曆年底,為了分紅的事,李有根和夏仁義、保管、出納算了六天,原來高級社跟各作業組建立的承包合同裏:包工、包產、包費用、超產獎勵竟沒法履行,因為社裏除了完成征糧、統購、稅金、留下種子、飼料、公積金、公益金外,分配給社員的已所剩無幾,況且在糧食分配上,由於按照基本口糧和勞動工分四六分成,這樣一來,人口多勞動力少者,進的糧食多,原來在每月分口糧時就已經分了,現在沒法拿迴口糧,因為你人多勞少,自然工分少,也就不足以抵付口糧錢,勞力多人口少的戶,雖然可以進一點錢,但社裏又沒有現錢來支付,還有的口糧也不夠吃,另外就是社裏的兩個五保戶也沒保證,那些等待分配的農戶每天都圍著夏仁義的會計桌,說自己辛辛苦苦地勞動很不容易,如今卻多勞不能多得,反而是懶人有懶福,論長道短,指桑罵槐,有些話撮到了李有根的短處,甚至有的人要求要退出高級社,他為此傷透了腦筋。

    李有根敦促夏仁義多算兩遍,夏仁義硬著頭皮和出納、保管核查了幾個賬薄,還是沒有疏漏的地方。屋外,冷颼颼的北風吹得樹枝唿唿作響,嘀嘀噠噠的雨點夾雜著豆大的冰粒從瓦片的縫隙裏鑽進來,讓這裏的空氣更充滿了寒意,火盆裏的木碳燃得僅有幾點火星,快要熄滅似的,桌上的馬燈那被玻璃罩住的火苗在寒風中不停地搖曳,四個人都不約而同地把脖子縮到了衣襟裏,身子陣陣發抖。

    李有根感到這事非同小可,總不能因此給社會主義臉上抹黑啊,這麽下去怎麽去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怎麽去迎接社會主義革命的高潮?

    李有根去找了新來的區長,區長說:“這不是你們一個社存在的問題,區裏正在研究。”

    李有根把區裏的意見跟夏仁義和出納說了,夏仁義說:“你去找一下李國梁書記,看他能不能想點辦法。”

    李有根說:“這一點我可沒想到。”於是,李有根便去了縣城,找到李國梁向他匯報了社裏的情況,李國梁聽後,對他說:“這些問題的出現,一方麵是說明我們工作中存在著一種右傾思想在作怪,另一方麵是有些急躁冒進的趨向,象你們那個五百頭豬場,就是搞形式主義,菩薩未成先塑鳥鳥,計劃定得太高,沒有充分考慮到自己社裏的實際能力,所以工作不能做得太急,要記取教訓,引以為戒。你迴去叫夏仁義來一下,記得把社裏的帳目帶來。”

    李有根在李國梁的帶領下去招待所吃過中飯,便急衝衝地往迴趕。

    夏仁義隨後就去了縣城,李國梁看了夏仁義的帳目後,讓他在縣城等了一天,夏仁義不久就去了縣財政局領了一百元的旱災補償款。

    這個年,終於過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耕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朔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朔夫並收藏耕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