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千歲魏公公收礦稅是無稽之談。
開礦這個話題在天啟朝幾乎是一個禁題,誰提開礦,明熹宗必然嚴加訓斥。
天啟元*十月九日府軍右衛後所百戶陳有繼奏請開礦,命付詔獄治之。有繼論斬,並謫同謀禦馬監內璫梁運南京軍。
這位後輩想學前輩慫恿*曆開礦一般去慫恿明熹宗也開礦,他估計不知道明神宗在臨死之前遺詔罷除礦稅,熹宗他爹在繼位之前以太子令旨明確罷除,熹宗繼位以後也再三明令礦稅業已罷除,結果撞在槍口上,被朱由校論斬。
魏公公時期,天啟五*九月十四日禦史楊新期疏請開才用,得旨:方今海內虛耗,正宜休養民力,何得以開礦生釁?
楊新期不諳事體,姑不究。
這位名列東林點將錄的楊新期請求開礦以濟國用,竟然被明熹宗以不諳事體責備。
明熹宗才是真正的身在閹黨,心在東林。
天啟七*三月初六**侯李承祚疏陳三議:一、江西南贛吉三府仍食淮鹽;一、開采珠池、一開銅礦以資鼓鑄。
得旨:珠池、銅礦封禁已久,如何輒議開采,以驚擾地方。江西南安等三府食鹽應否全歸淮額,該部議妥具奏。後部覆請以吉安一府食淮鹽,從之。
誰敢提開采,明熹宗就訓斥誰。
天啟七*五月十七日掌內官監太監**貞題:銀礦洞口封完,乞勑嚴禁,以保久遠。
得旨:據奏,近畿礦洞俱已封固,又將山場草木燒燬,盜賊斂跡,具見恪守廠臣法令,勤勞敬事,即著行霸易二道永久扃閉,並涿州參將以及各該州縣正官分防協禁,嚴加巡警,如有疏虞,將地方官參來重處。所以魏公公也就順著主子,幹脆把近畿的礦洞都給封了。
所以,天啟皇帝朱由校和魏忠賢搞錢的法門實在是不多的。
魏忠賢搞錢也不是為了大**廷搞,主要為了個人,都靠貪汙。
所以,魏忠賢對於韋寶搞錢給皇帝,是持肯定態度的。
魏忠賢自己弄到手裏的銀子,自然舍不得拿出來給皇帝,拿出來給大**廷。
但魏忠賢作為掌權者,很清楚皇帝和朝廷比他更加需要錢。
韋寶在這一*當中,已經陸陸續續向皇帝提供了超過三百*兩的巨額銀兩,這也是為什麽朱由校看見韋寶像是親人一般的原因。
韋寶和幾位閣臣,一起恭恭敬敬的向陛下行禮。
“行了,都平身吧。韋愛卿,朕聽聞你昨日來京的,一路路途勞頓吧?”朱由校向韋寶招手示意道:“你站前麵來。”
雖然韋寶的官階仍然隻是正三品,在這裏根本排不上號。
但韋寶現在是侯爵的身份。
別說是侯爵,就是最低等的伯爵。
有爵位就是不一樣的,可以說,韋寶是在場的人當中品級最高的,甚至比顧秉謙都高,都說的過去。
所以韋寶向幾位內閣大臣拱手示意之後,也**謙虛,便按照皇帝的意思,站在了離朱由校最近的地方,“謝過陛下關心了,昨兒個傍晚到的。”
“嗯,朕今日聽聞你與幾位閣老一起入宮見朕,朕很欣慰!韋愛卿啊,你不但能文能武,為大**廷增加了許多銀子進項,還為朕和朝廷擋住了不可一世的建奴,豐功偉業,堪比太祖爺與成祖爺一代的從龍**。”朱由校笑道。
“陛下言重了,微臣惶恐。”韋寶趕忙謙遜道。
在宮外,韋寶無論怎麽趾高氣昂,不低調都沒事,在皇宮,在皇帝麵前,韋寶還是懂的低調的。
因為皇帝能隨時要自己的命,皇宮也**警衛力量保護自己,這一點,韋寶很清楚。
不光韋寶很清楚這一點,每一迴韋寶入宮,韋寶的手下人都會很焦慮。
像是**彪,恨不得能隨著韋寶一同入宮,但那不可能。
“大家都坐下談吧,今日不是上朝,不必拘束。”天啟皇帝朱由校對幾名閣臣道。
幾名閣臣也不謙讓,道謝之後,便在太監們搬來的位置上分別坐下了。
隻有一個臣子,仍然站著,就是剛才引起韋寶好奇的那個五品官。
在地方上,五品官不算小了,但是在京城,真的隻是小吏而已,在皇帝麵前,更是小吏中的小吏。
“他叫楊嗣昌,是戶部的主事。”朱由校道:“楊嗣昌,你對大家說說今*的財政缺口有多大。”
“是,陛下。”楊嗣昌答應一聲。
韋寶心中微微一凸,才知道這就是楊嗣昌。
楊嗣昌的大名,韋寶在重生之前,在現代的時候就比較熟悉。
這位老兄在天啟朝不算什麽,但是後麵在崇禎朝,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簡直可以說是主角級別的人物,戲份甚至比崇禎還多。
*曆十六*戊子,1588*二月二十七日,楊嗣昌出生於**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他是三代單傳之獨子,父親是楊鶴,官至兵部右侍郎、三邊總督。
武陵楊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間因詿誤而發配武陵充軍,**逐漸崇尚文學,追逐功名。
楊嗣昌在家風熏陶下,自幼潛心讀書,埋頭科舉,於*曆三十四*,1606*中舉人,*曆三十八*,1610*進士及第,開啟了從政生涯。
韋寶十五歲金榜題名,但韋寶的功名都是搞鬼得來的,並不是真本事。
人家楊嗣昌就不同了,十七歲就中了舉人,二十一歲就金榜題名了!
這是貨真價實的大儒了。
在封建科考時代,做官晚和做官早,天壤之別,但凡能在曆史上留下大名的,幾乎***都是*少就金榜題名的人。
張居正是如此,楊嗣昌也是如此。
因為隻有*少提名,才有足夠的時間熬資曆,才能在*輕的時候在朝政中發揮作用。
人一旦老了,就會缺乏鬥誌,很多事情就**了銳氣。
楊嗣昌步入**後,曆任杭州府學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等官職。
泰昌元*,1620*八月擢戶部郎中,同*十二月至天啟二*,1622*五月遷南京戶部新餉司郎中。
天啟二*五月初二日剛上任就替登萊巡撫袁可立向皇帝請餉,“撫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請發帑金二十*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聖明裁定,賜予若幹。”
到天啟五*,1625*,,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漸有擅權之勢,與朝中東林黨人**日益尖銳,楊嗣昌為躲避政鬥漩渦,遂稱病掛冠,隱居家鄉。
其父楊鶴亦被魏忠賢罷官,返鄉與楊嗣昌一起隱居,過著優遊林下的生活。
當時,後金侵犯**,遼東告急,軍需吃緊,楊嗣昌留心邊事,將他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曆編為《地官集》二十卷。
現在韋寶與楊嗣昌見麵的這個時間點,就是楊嗣昌父子快要暫時離開大**廷的節點。
天啟七*,1627*九月,信王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
不久後,魏忠賢被扳倒,楊鶴、楊嗣昌父子亦先後被起用。
崇禎帝還未登基時,就看過楊嗣昌的《地官集》等書,讚歎楊嗣昌的才能。
崇禎元*,1628*,楊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參政,不久後移霸州道。
崇禎四*,1631*九月遷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
此時,他的父親楊鶴因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任上招撫流寇神一魁**,被下獄論死,楊嗣昌聞訊後三次上疏請求辭職,以代父罪。
結果崇禎帝免了楊鶴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卻**讓楊嗣昌辭職,還多次溫言撫慰,激勵他盡職任事。
翌*五月,楊嗣昌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他在任內整飭防務,修築山海關兩翼城。
崇禎七*,1634*九月,他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赴任後六次上疏陳述邊事,並主張開礦招工以瓦解亂黨,多所規劃,給皇帝的印象是異才可用。
不久後,楊鶴去世於袁州,楊嗣昌迴家丁憂,一*後又遭繼母丁氏之喪。
這時,關外滿清入塞大掠,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帝決定起複楊嗣昌,遂於崇禎九*,1636*十月下旨奪情,命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
楊嗣昌三疏請辭,崇禎帝不許,他便於崇禎十*,1637*三月抵京赴任,開始活躍於政治舞台的中心。
此時是1625**底,楊嗣昌隻有三十六七歲*紀,離四十歲尚且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再過十二*不到,楊嗣昌便將居於高位,影響整個大明的朝政和軍事。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京師安全。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腹心之患。
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1636*七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麵有所好轉。
楊嗣昌在守製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劄,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湧,侃侃而談。
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歎:“用卿恨晚!”
楊嗣昌對**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其對策主要集中於前兩點。
對於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張先與**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誌、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2*,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兩,采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於是崇禎帝在他的建議下先後向民眾加派剿餉和練餉。
楊嗣昌所提的三點綱領,都是為了實現他“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圍剿計劃來服務的。
這一計劃的執行依靠的是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王家楨的配合,洪承疇已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頗建功勳,但王家楨被楊嗣昌認為是個庸才,不堪此任,於是楊嗣昌經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紹,向崇禎帝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五省**。
各省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圍剿農民軍有了很大進展,到崇禎十一*,1638*二月,湖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受熊文燦招撫,楊嗣昌鑒於其父招撫**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並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招安,楊嗣昌隻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
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但張獻忠卻是假招安,最終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而此時的闖將李自成正在洪承疇、孫傳庭等的窮追不舍下勢力銳減,到崇禎十一*,1638*十一月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
楊嗣昌所說的“十*不結之局”似乎就要走到盡頭。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的外部壓力。
崇禎十一*,1638*三月十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
同*五月三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在策論中以天象引入話題,接著列舉曆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係的故事,如東漢時日蝕火星,漢光武帝與南匈奴議和,宋太宗時月蝕熒惑,**興師伐遼而戰敗。
其實他是借此影射他對清議和的主張,正如談遷所說:“星曆之學非嗣昌所諳,而推言之甚詳,專為建虜而發,力主封賞。”
盡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崇禎帝對他更加信任。
於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當*六月提拔楊嗣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故人稱“楊閣部”。
其實,楊嗣昌已經在秘密啟動議和行動。
崇禎十一*,1638*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忠出使沈陽,試探口風,***對其相當禮遇,並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
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後,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
**忠迴到寧遠,帶迴***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
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清和談,但崇禎帝隻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
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隻會空言**,請求“聖鑒允行”,即明確批準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
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麵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
崇禎帝於當*七月五日召集群臣於平台,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禦前辯論,最後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
盡管楊嗣昌擺脫彈劾,但崇禎帝礙**臣反對,不敢接受楊嗣昌的建議,對和談明確支持,方一藻、高起潛與滿清的和議遂不了了之。
同時,新被起用的兵部尚書盧象昇亦堅決反對與清議和,與楊嗣昌形成尖銳對立。
***見此情形,乃於崇禎十一*,1638*九月派兵大舉入塞,對**展開懲罰性打擊。
由於明廷內部政見**,總督天下援兵的盧象昇未能與楊嗣昌、高起潛良好配合,導致盧象昇戰死於巨鹿賈莊,七十餘城先後失守,四十六*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樞。
到崇禎十二*,1639*三月清軍方才揚長而去。
事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被彈劾,但崇禎還是保住了他,並感慨:“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
崇禎十一、十二*之交的清兵入塞,使局勢急轉直下。
不但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和談計劃化為泡影,十麵張網戰略也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入京師勤王而使農民軍死灰複燃,逐漸成為一張破網。
張獻忠在穀城厲兵秣馬一*有餘,終於在崇禎十二*,1639*五月再舉反旗,李自成前去會合,八月以後又分東西兩頭行動,至此“撫局”破產,**內地再度陷入幹戈擾攘之中。
楊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後,就承受巨大壓力,不僅**沆、**舉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責任,他本人也屢次上疏引咎辭職。
崇禎帝貶斥了彈劾他的言官,並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以敘功名義使其官複原職。
楊嗣昌已有脫身之意,遂推薦四川巡撫傅宗龍接替他的兵部尚書之職。
沒過一個月就傳來張獻忠撕毀招安、起兵造反的消息,楊嗣昌知道後頗為不安,因為招撫張獻忠的熊文燦正是他本人推薦的,熊文燦被捕,他顯然難脫幹係。
崇禎帝似乎也漸漸發覺楊嗣昌有點不靠譜,自己已經力排眾議委以重任,如今不如令他外出督師,倘若成功,便可以對外麵有個交代。
楊嗣昌揣摩帝意,請纓督師,崇禎帝順水推舟,於崇禎十二*,1639*八月二十五日下旨命楊嗣昌督師平寇,賜尚方寶劍。
經過一番準備後,楊嗣昌於九月六日陛辭,當日平台餞行時崇禎帝贈詩曰:“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楊嗣昌聽罷,邊哭邊拜,隨後離開京師,踏上不歸之路。
楊嗣昌抵達湖廣襄陽行營以後,便積極展開部署,以圍剿張獻忠。
崇禎十三*,1640*二月,楊嗣昌麾下的總兵左良玉在川東夔州府太平縣瑪瑙山大敗張獻忠,楊嗣昌報捷戰果“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岩穀死者無算。”
張獻忠的妻妾高氏等和軍師潘獨鼇都被俘虜,押往襄陽。
崇禎帝聞訊大喜,不僅加封左良玉為太子少保,還親筆慰諭楊嗣昌。
但是,由於楊嗣昌沒能處理好諸將關係,導致左良玉和賀人龍兩員驍將都不肯聽命,陝西總督鄭崇儉也對他陽奉陰違。
崇禎十三*,1640*八月,官軍在夔州府大昌縣土地嶺吃了敗仗,局麵再度惡化。
因為四川巡撫邵捷春無能,楊嗣昌親自來到重慶主持圍剿。
張獻忠流竄四川,楊嗣昌尾隨追擊,疲於奔命,張獻忠曾作順口溜挖苦道:“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
當時楊嗣昌曾貼出告示說:有能擒斬張獻忠者,賞銀*兩。
不久後他的行營衙門驚現張獻忠的傳單,上麵寫道:“有斬閣部者,賞銀三錢。”
楊嗣昌瞠目結舌,對周圍疑神疑鬼,身心更加痛苦。
崇禎十四*,1641*正月,張獻忠又在開縣黃陵城大破猛如虎所部,出川直趨襄陽。
與此同時,一直被圍困在奉節魚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左良玉與楊嗣昌的**,突圍轉進河南,並攻陷了洛陽,處死皇叔福王朱常洵。
二月五日,楊嗣昌一直認為安全的行營襄陽為張獻忠所奇襲,襄王朱翊銘被殺。
張獻忠在處死朱翊銘時還說:“吾欲斷楊嗣昌頭,嗣昌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
開礦這個話題在天啟朝幾乎是一個禁題,誰提開礦,明熹宗必然嚴加訓斥。
天啟元*十月九日府軍右衛後所百戶陳有繼奏請開礦,命付詔獄治之。有繼論斬,並謫同謀禦馬監內璫梁運南京軍。
這位後輩想學前輩慫恿*曆開礦一般去慫恿明熹宗也開礦,他估計不知道明神宗在臨死之前遺詔罷除礦稅,熹宗他爹在繼位之前以太子令旨明確罷除,熹宗繼位以後也再三明令礦稅業已罷除,結果撞在槍口上,被朱由校論斬。
魏公公時期,天啟五*九月十四日禦史楊新期疏請開才用,得旨:方今海內虛耗,正宜休養民力,何得以開礦生釁?
楊新期不諳事體,姑不究。
這位名列東林點將錄的楊新期請求開礦以濟國用,竟然被明熹宗以不諳事體責備。
明熹宗才是真正的身在閹黨,心在東林。
天啟七*三月初六**侯李承祚疏陳三議:一、江西南贛吉三府仍食淮鹽;一、開采珠池、一開銅礦以資鼓鑄。
得旨:珠池、銅礦封禁已久,如何輒議開采,以驚擾地方。江西南安等三府食鹽應否全歸淮額,該部議妥具奏。後部覆請以吉安一府食淮鹽,從之。
誰敢提開采,明熹宗就訓斥誰。
天啟七*五月十七日掌內官監太監**貞題:銀礦洞口封完,乞勑嚴禁,以保久遠。
得旨:據奏,近畿礦洞俱已封固,又將山場草木燒燬,盜賊斂跡,具見恪守廠臣法令,勤勞敬事,即著行霸易二道永久扃閉,並涿州參將以及各該州縣正官分防協禁,嚴加巡警,如有疏虞,將地方官參來重處。所以魏公公也就順著主子,幹脆把近畿的礦洞都給封了。
所以,天啟皇帝朱由校和魏忠賢搞錢的法門實在是不多的。
魏忠賢搞錢也不是為了大**廷搞,主要為了個人,都靠貪汙。
所以,魏忠賢對於韋寶搞錢給皇帝,是持肯定態度的。
魏忠賢自己弄到手裏的銀子,自然舍不得拿出來給皇帝,拿出來給大**廷。
但魏忠賢作為掌權者,很清楚皇帝和朝廷比他更加需要錢。
韋寶在這一*當中,已經陸陸續續向皇帝提供了超過三百*兩的巨額銀兩,這也是為什麽朱由校看見韋寶像是親人一般的原因。
韋寶和幾位閣臣,一起恭恭敬敬的向陛下行禮。
“行了,都平身吧。韋愛卿,朕聽聞你昨日來京的,一路路途勞頓吧?”朱由校向韋寶招手示意道:“你站前麵來。”
雖然韋寶的官階仍然隻是正三品,在這裏根本排不上號。
但韋寶現在是侯爵的身份。
別說是侯爵,就是最低等的伯爵。
有爵位就是不一樣的,可以說,韋寶是在場的人當中品級最高的,甚至比顧秉謙都高,都說的過去。
所以韋寶向幾位內閣大臣拱手示意之後,也**謙虛,便按照皇帝的意思,站在了離朱由校最近的地方,“謝過陛下關心了,昨兒個傍晚到的。”
“嗯,朕今日聽聞你與幾位閣老一起入宮見朕,朕很欣慰!韋愛卿啊,你不但能文能武,為大**廷增加了許多銀子進項,還為朕和朝廷擋住了不可一世的建奴,豐功偉業,堪比太祖爺與成祖爺一代的從龍**。”朱由校笑道。
“陛下言重了,微臣惶恐。”韋寶趕忙謙遜道。
在宮外,韋寶無論怎麽趾高氣昂,不低調都沒事,在皇宮,在皇帝麵前,韋寶還是懂的低調的。
因為皇帝能隨時要自己的命,皇宮也**警衛力量保護自己,這一點,韋寶很清楚。
不光韋寶很清楚這一點,每一迴韋寶入宮,韋寶的手下人都會很焦慮。
像是**彪,恨不得能隨著韋寶一同入宮,但那不可能。
“大家都坐下談吧,今日不是上朝,不必拘束。”天啟皇帝朱由校對幾名閣臣道。
幾名閣臣也不謙讓,道謝之後,便在太監們搬來的位置上分別坐下了。
隻有一個臣子,仍然站著,就是剛才引起韋寶好奇的那個五品官。
在地方上,五品官不算小了,但是在京城,真的隻是小吏而已,在皇帝麵前,更是小吏中的小吏。
“他叫楊嗣昌,是戶部的主事。”朱由校道:“楊嗣昌,你對大家說說今*的財政缺口有多大。”
“是,陛下。”楊嗣昌答應一聲。
韋寶心中微微一凸,才知道這就是楊嗣昌。
楊嗣昌的大名,韋寶在重生之前,在現代的時候就比較熟悉。
這位老兄在天啟朝不算什麽,但是後麵在崇禎朝,可是了不得的人物,簡直可以說是主角級別的人物,戲份甚至比崇禎還多。
*曆十六*戊子,1588*二月二十七日,楊嗣昌出生於**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他是三代單傳之獨子,父親是楊鶴,官至兵部右侍郎、三邊總督。
武陵楊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間因詿誤而發配武陵充軍,**逐漸崇尚文學,追逐功名。
楊嗣昌在家風熏陶下,自幼潛心讀書,埋頭科舉,於*曆三十四*,1606*中舉人,*曆三十八*,1610*進士及第,開啟了從政生涯。
韋寶十五歲金榜題名,但韋寶的功名都是搞鬼得來的,並不是真本事。
人家楊嗣昌就不同了,十七歲就中了舉人,二十一歲就金榜題名了!
這是貨真價實的大儒了。
在封建科考時代,做官晚和做官早,天壤之別,但凡能在曆史上留下大名的,幾乎***都是*少就金榜題名的人。
張居正是如此,楊嗣昌也是如此。
因為隻有*少提名,才有足夠的時間熬資曆,才能在*輕的時候在朝政中發揮作用。
人一旦老了,就會缺乏鬥誌,很多事情就**了銳氣。
楊嗣昌步入**後,曆任杭州府學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等官職。
泰昌元*,1620*八月擢戶部郎中,同*十二月至天啟二*,1622*五月遷南京戶部新餉司郎中。
天啟二*五月初二日剛上任就替登萊巡撫袁可立向皇帝請餉,“撫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請發帑金二十*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聖明裁定,賜予若幹。”
到天啟五*,1625*,,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漸有擅權之勢,與朝中東林黨人**日益尖銳,楊嗣昌為躲避政鬥漩渦,遂稱病掛冠,隱居家鄉。
其父楊鶴亦被魏忠賢罷官,返鄉與楊嗣昌一起隱居,過著優遊林下的生活。
當時,後金侵犯**,遼東告急,軍需吃緊,楊嗣昌留心邊事,將他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曆編為《地官集》二十卷。
現在韋寶與楊嗣昌見麵的這個時間點,就是楊嗣昌父子快要暫時離開大**廷的節點。
天啟七*,1627*九月,信王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
不久後,魏忠賢被扳倒,楊鶴、楊嗣昌父子亦先後被起用。
崇禎帝還未登基時,就看過楊嗣昌的《地官集》等書,讚歎楊嗣昌的才能。
崇禎元*,1628*,楊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參政,不久後移霸州道。
崇禎四*,1631*九月遷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
此時,他的父親楊鶴因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任上招撫流寇神一魁**,被下獄論死,楊嗣昌聞訊後三次上疏請求辭職,以代父罪。
結果崇禎帝免了楊鶴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卻**讓楊嗣昌辭職,還多次溫言撫慰,激勵他盡職任事。
翌*五月,楊嗣昌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僉都禦史巡撫山海關、永平府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他在任內整飭防務,修築山海關兩翼城。
崇禎七*,1634*九月,他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赴任後六次上疏陳述邊事,並主張開礦招工以瓦解亂黨,多所規劃,給皇帝的印象是異才可用。
不久後,楊鶴去世於袁州,楊嗣昌迴家丁憂,一*後又遭繼母丁氏之喪。
這時,關外滿清入塞大掠,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帝決定起複楊嗣昌,遂於崇禎九*,1636*十月下旨奪情,命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
楊嗣昌三疏請辭,崇禎帝不許,他便於崇禎十*,1637*三月抵京赴任,開始活躍於政治舞台的中心。
此時是1625**底,楊嗣昌隻有三十六七歲*紀,離四十歲尚且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再過十二*不到,楊嗣昌便將居於高位,影響整個大明的朝政和軍事。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京師安全。
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腹心之患。
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1636*七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麵有所好轉。
楊嗣昌在守製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劄,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湧,侃侃而談。
與前任兵部尚書的呆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歎:“用卿恨晚!”
楊嗣昌對**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
其對策主要集中於前兩點。
對於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
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髒腑潰癰,精血日就枯幹”,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張先與**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誌、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2*,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兩,采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於是崇禎帝在他的建議下先後向民眾加派剿餉和練餉。
楊嗣昌所提的三點綱領,都是為了實現他“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圍剿計劃來服務的。
這一計劃的執行依靠的是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王家楨的配合,洪承疇已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頗建功勳,但王家楨被楊嗣昌認為是個庸才,不堪此任,於是楊嗣昌經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紹,向崇禎帝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五省**。
各省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圍剿農民軍有了很大進展,到崇禎十一*,1638*二月,湖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受熊文燦招撫,楊嗣昌鑒於其父招撫**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並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招安,楊嗣昌隻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
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但張獻忠卻是假招安,最終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而此時的闖將李自成正在洪承疇、孫傳庭等的窮追不舍下勢力銳減,到崇禎十一*,1638*十一月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
楊嗣昌所說的“十*不結之局”似乎就要走到盡頭。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的外部壓力。
崇禎十一*,1638*三月十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
同*五月三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在策論中以天象引入話題,接著列舉曆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係的故事,如東漢時日蝕火星,漢光武帝與南匈奴議和,宋太宗時月蝕熒惑,**興師伐遼而戰敗。
其實他是借此影射他對清議和的主張,正如談遷所說:“星曆之學非嗣昌所諳,而推言之甚詳,專為建虜而發,力主封賞。”
盡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崇禎帝對他更加信任。
於是,崇禎皇帝朱由檢於當*六月提拔楊嗣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故人稱“楊閣部”。
其實,楊嗣昌已經在秘密啟動議和行動。
崇禎十一*,1638*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忠出使沈陽,試探口風,***對其相當禮遇,並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
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後,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
**忠迴到寧遠,帶迴***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
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清和談,但崇禎帝隻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
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隻會空言**,請求“聖鑒允行”,即明確批準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
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麵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
崇禎帝於當*七月五日召集群臣於平台,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禦前辯論,最後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
盡管楊嗣昌擺脫彈劾,但崇禎帝礙**臣反對,不敢接受楊嗣昌的建議,對和談明確支持,方一藻、高起潛與滿清的和議遂不了了之。
同時,新被起用的兵部尚書盧象昇亦堅決反對與清議和,與楊嗣昌形成尖銳對立。
***見此情形,乃於崇禎十一*,1638*九月派兵大舉入塞,對**展開懲罰性打擊。
由於明廷內部政見**,總督天下援兵的盧象昇未能與楊嗣昌、高起潛良好配合,導致盧象昇戰死於巨鹿賈莊,七十餘城先後失守,四十六*人被俘,包括德王朱由樞。
到崇禎十二*,1639*三月清軍方才揚長而去。
事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被彈劾,但崇禎還是保住了他,並感慨:“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
崇禎十一、十二*之交的清兵入塞,使局勢急轉直下。
不但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的和談計劃化為泡影,十麵張網戰略也因為洪承疇、孫傳庭被調入京師勤王而使農民軍死灰複燃,逐漸成為一張破網。
張獻忠在穀城厲兵秣馬一*有餘,終於在崇禎十二*,1639*五月再舉反旗,李自成前去會合,八月以後又分東西兩頭行動,至此“撫局”破產,**內地再度陷入幹戈擾攘之中。
楊嗣昌自清兵入塞以後,就承受巨大壓力,不僅**沆、**舉等言官要求追究他的責任,他本人也屢次上疏引咎辭職。
崇禎帝貶斥了彈劾他的言官,並令他落職帶冠視事,不久以敘功名義使其官複原職。
楊嗣昌已有脫身之意,遂推薦四川巡撫傅宗龍接替他的兵部尚書之職。
沒過一個月就傳來張獻忠撕毀招安、起兵造反的消息,楊嗣昌知道後頗為不安,因為招撫張獻忠的熊文燦正是他本人推薦的,熊文燦被捕,他顯然難脫幹係。
崇禎帝似乎也漸漸發覺楊嗣昌有點不靠譜,自己已經力排眾議委以重任,如今不如令他外出督師,倘若成功,便可以對外麵有個交代。
楊嗣昌揣摩帝意,請纓督師,崇禎帝順水推舟,於崇禎十二*,1639*八月二十五日下旨命楊嗣昌督師平寇,賜尚方寶劍。
經過一番準備後,楊嗣昌於九月六日陛辭,當日平台餞行時崇禎帝贈詩曰:“鹽梅今暫作幹城,上將威嚴細柳營。一掃寇氛從此靖,還期教養遂民生。”
楊嗣昌聽罷,邊哭邊拜,隨後離開京師,踏上不歸之路。
楊嗣昌抵達湖廣襄陽行營以後,便積極展開部署,以圍剿張獻忠。
崇禎十三*,1640*二月,楊嗣昌麾下的總兵左良玉在川東夔州府太平縣瑪瑙山大敗張獻忠,楊嗣昌報捷戰果“斬馘三千六百二十,墜岩穀死者無算。”
張獻忠的妻妾高氏等和軍師潘獨鼇都被俘虜,押往襄陽。
崇禎帝聞訊大喜,不僅加封左良玉為太子少保,還親筆慰諭楊嗣昌。
但是,由於楊嗣昌沒能處理好諸將關係,導致左良玉和賀人龍兩員驍將都不肯聽命,陝西總督鄭崇儉也對他陽奉陰違。
崇禎十三*,1640*八月,官軍在夔州府大昌縣土地嶺吃了敗仗,局麵再度惡化。
因為四川巡撫邵捷春無能,楊嗣昌親自來到重慶主持圍剿。
張獻忠流竄四川,楊嗣昌尾隨追擊,疲於奔命,張獻忠曾作順口溜挖苦道:“前有邵巡撫,常來團轉舞;好個楊閣部,離我三天路”。
當時楊嗣昌曾貼出告示說:有能擒斬張獻忠者,賞銀*兩。
不久後他的行營衙門驚現張獻忠的傳單,上麵寫道:“有斬閣部者,賞銀三錢。”
楊嗣昌瞠目結舌,對周圍疑神疑鬼,身心更加痛苦。
崇禎十四*,1641*正月,張獻忠又在開縣黃陵城大破猛如虎所部,出川直趨襄陽。
與此同時,一直被圍困在奉節魚腹山的李自成也利用左良玉與楊嗣昌的**,突圍轉進河南,並攻陷了洛陽,處死皇叔福王朱常洵。
二月五日,楊嗣昌一直認為安全的行營襄陽為張獻忠所奇襲,襄王朱翊銘被殺。
張獻忠在處死朱翊銘時還說:“吾欲斷楊嗣昌頭,嗣昌在蜀,今當借王頭,使嗣昌以陷藩伏法。”